第25章 历代帝王录

1、炎帝神农氏

发明医药,制耒耜种五谷,制作陶器,开辟集市,联合黄帝打败蚩尤

2、黄帝轩辕氏

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

3、少昊金天氏

发展繁荣了凤文化、为华夏族文明奠定坚实基础

4、颛顼高阳氏

制历法,改恶俗

5、帝喾高辛氏

设立二十四节气

6、帝挚高辛氏

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

7、唐尧伊祁放勋

尧代帝挚为天子,都平阳。在万国争雄的乱世,他团结亲族,联合友邦,征讨四夷,统一了华夏诸族,被推举为部落万国联盟首领。帝尧在主政期间,派神箭手大羿射日,派鲧治水,并且制定历法,推广农耕,整饬百官。

8、虞舜姚重华

虚怀纳谏,惩罚奸佞,流放四凶(共工、獾兜、三苗、鲧);任贤使能,百业兴旺(皋陶管理五刑,大禹治理水利、后稷主管农业、契主管五教),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晚年听从四岳的安排和建议,禅位于大禹,乘车巡行天下,卒于苍梧郡,葬于九嶷山,谥号为舜,又称帝舜、虞舜、舜帝。

1、宗神夏禹

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九州[5]、奠定夏朝,后人尊称为大禹。

2、帝启 9年

建立夏朝

3、太康 29年

4、仲康 13年

5、帝相 28年--

(后羿篡位40年)

6、少康 22年

7、帝抒 17年

8、帝槐 26年

9、帝芒 18年

10、帝泄 16年

11、不降 59年

12、帝扃 21年

13、胤甲 21年

14、帝孔甲 31年

15、帝皋 11年

16、帝发 19年

17、履癸 53年

三、商:约公元前17世纪-约前1046年约600余年子姓,历32王

建都:殷(今河南安阳)

1、子(商)汤 13年

2、太乙 1年

3、外丙 3年

4、仲壬 4年

5、太甲 23年

6、沃丁 29年

7、太庚 25年

8、小甲 36年

9、雍己 12年

10、太戊 57年

11、仲丁 11年

12、外壬 15年

13、河亶甲 9年

14、祖乙 19年

15、祖辛 16年

16、沃甲 25年

17、祖丁 32年

18、南庚 25年

19、阳甲 7年

20、盘庚 28年

21、小辛 21年

22、小乙 21年

23、武丁 59年

24、祖庚 7年

26、祖甲 33年

27、廪辛 6年

28、康丁 8年

29、武乙 35年

30、太丁 13年

31、帝乙 26年

32、商纣 52年

四、周西周:约公元前l046年--前770年共约400年,历12王

建都:镐京(西安)

1、武王发 7年

2、成王诵 37年

3、康王钊 26年

4、昭王瑖 51年

5、穆王满 55年

6、共王紧扈 12年

7、懿王囏 25年

8、孝王辟方 15年

9、夷王变 16年

10、厉王胡 37年

共和时代 14年

11、宣王靖 46年

12、幽王宫湼 11年。

1,武王之前还有:古公亶父(太王)、季历、文王,虽有强大的势力,但在名义上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候国;

2,西周共和时期是指周厉王逃离镐京后至周宣王登位前的一个时期,即约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之后,由周公和召公摄行王事,称为共和。共和元年(前841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直到周厉王死后,还政于其子周宣王前后14年的这段时期,史称共和行政。一说是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主政,所以又称周召共和

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共515年,历25王

建都:洛阳

1、本王宜臼 51年

2、桓王林 23年

3、庄王铊 15年

4、厘王胡齐 5年

5、惠王阆 25年

6、襄王郑 33年

7、顷王壬臣 6年

8、匡王班 6年

9、定王瑜 2l年

1O、简王夷 14年

11、灵王泄心 27年

12、景王贵 25年

13、悼王猛 1年

14、敬王匈 44年

15、元王仁 7年

16、贞定王介 28年

17、哀王去疾 1年

18、思王叔 1年

19、考王嵬 15年

20、威烈王午 44年

21、安王骄 26年

22、烈王喜 7年

23、显王扁 48年

24、慎靓王定 6年

25、赧王延 59年

春秋战国:

春秋:公元前77O--475;战国,公元前475--221年

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的状态,大小国家有120多个,经过不断兼并,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43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450余次。其中,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到战国初年,也有十几个国家,大国有秦、

楚、公元前877年,熊渠去世,在位10年,由于长子熊康早逝,由次子熊挚继位。

公元前876年,熊渠三子熊延发动政变,弑杀了兄长熊挚后自立为君。

公元前847年,熊延去世,在位29年,其子熊勇继位,生平不详。

公元前838年,熊勇去世,在位9年,由于没有子嗣,便由其弟弟熊严继位,生平不详。

公元前828年,熊严去世,在位10年,其子熊霜继位,生平不详。

公元前822年,熊霜去世,在位6年,他的三个弟弟争夺君位,最终老二仲雪死于争斗,老三叔堪逃到濮地避难,老四熊徇夺得君位。

公元前800年,熊徇去世,在位22年,其子熊咢继位,生平不详。

公元前791年,熊咢去世,在位9年,其子熊仪继位,即楚若敖,这是楚国国君第一次拥有谥号。

公元前764年,楚若敖去世,在位27年,其子熊坎继位,即楚霄敖,生平不详。

公元前758年,楚霄敖去世,在位6年,其子熊眴继位,即楚蚡冒。楚蚡冒在位期间开疆拓土,征服陉隰,进一步增强了楚国国力。

公元前741年,楚蚡冒去世,在位17年,其弟熊通杀了楚蚡冒之子自立,即楚武王。熊通继位后实行铁腕政策,开疆扩土数千里,给楚国留下清朗而安宁的江汉平原和一套初具规模的国家机器,楚国由此强盛。

公元前704年,熊通向周天子讨要更高的爵位,被拒绝后大怒,于是当即自称王号,成为各诸侯国中第一位正式僭越称王的国君,并追谥先君楚蚡冒熊眴为楚厉王。

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去世,在位51年,其子熊赀继位,即楚文王。楚文王继位时已年到中年,性格锋芒毕露,并且继承了父亲楚武王的志向,继续开疆扩土,增强楚国国力。楚文王在位期间还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迁都到郢(今湖北宜城楚皇城)。

公元前677年,楚文王去世,在位13年,其子熊艰继位,即楚堵敖。楚堵敖在位期间整日飞鹰走狗,不务正业,不过楚国还是在日渐强大。

公元前672年,楚堵敖被弟弟熊恽联合随国人杀害,在位5年,熊恽随即自立为君,即楚成王。楚成王继位后认为熊艰在位期间根本没有治理国家,不配为君,便没有以王礼安葬他,也没有给“王”的谥号,只号“堵敖”。之后楚成王布施恩德,与诸侯修好结盟,还向周天子进贡以巩固自己的王位。同时继承了历代楚王的勇武,大力开疆拓土,先后灭亡弦、黄、英、夔等国,击败宋国,称雄中原。

公元前626年,楚成王被太子熊商臣逼迫自杀,在位46年,之后熊商臣继位,即楚穆王。楚穆王在位期间先后灭亡江国、六国、蓼国等国,进一步控制了江淮地区。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去世,在位12年,其子熊侣继位,即楚庄王。楚庄王就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主角,在位前三年采取以静观动、以感辨奸的对策,对楚国政局和诸大臣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便强势出击,重用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使楚国的国力迅速增强。有了雄厚的国力做后盾,楚庄王灭国二十六,益地三千里,还于邲之战中一举击败了老霸主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在位23年,其子熊审继位,即楚共王。楚共王即位时只有十岁,朝政大权由叔父子重、子反掌控,子重排挤朝臣,致使大夫巫臣出逃晋国,最后帮助晋国击败楚国,重回霸主之位。

公元前560年,楚共王去世,在位31年,由于楚国在他手里开始衰落,因此楚共王十分自责临终前让大臣日后给自己谥“灵”或“厉”,这都是恶谥,但他的弟弟子囊于心不忍,以其知错能改为由,上谥号“共”。同年楚共王之子熊昭继位,即楚康王。

楚康王在位期间正值晋国称霸中原,楚康王遂在北境采取守势。为了缓和楚、晋两国关系,公元前546年楚、晋两国与宋、鲁、蔡、卫、陈、郑、齐等国在宋国参加了弭兵之会,订立了罢战息兵的盟约,从此楚国与晋国平分中原霸权。

公元前545年,楚康王去世,在位15年,其子熊员继位,即楚郏敖。楚郏敖在位期间以叔父熊围为令尹,主兵事。但熊围野心极大,掌兵之后多次僭越使用国君的服饰和仪仗,令诸侯侧目。

公元前541年,楚郏敖病重,出使郑国的熊围得知后连忙回国,并借入宫问疾之机弑杀了楚郏敖及其诸子,之后自立为君,即楚灵王。楚灵王在位期间刻薄御下,与薳氏之族、蔡洧和斗成然等人结怨。

公元前529年,楚灵王率军攻打徐国,其弟熊比联合多位对楚灵王不满的大臣发动叛乱,带兵攻入了郢,杀了楚灵王的两个儿子,自立为君,即楚初王。同年熊居假称楚灵王杀了回来,吓得楚初王当即自杀,熊居顺势继位,即楚平王。而此时楚灵王在乾溪得知国内叛乱的消息后被迫流亡郊外,随着身边随从的相继离去,众叛亲离的他最终选择在申亥家中自缢身亡,在位12年。

楚平王在位期间宠信奸臣费无极,杀害了伍子胥之父伍奢,抢夺太子建的未婚妻秦女孟嬴,诛杀伍奢、伍尚,可谓坏事做尽,这也为日后伍子胥破楚入郢、掘其墓鞭其尸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去世,在位13年,其子熊壬继位,即楚昭王。楚昭王是一位中兴之主,虽然即位之初吴国就派伍子胥和孙武攻破了楚都郢城,但这也不能怪楚昭王,毕竟此时他还不满十岁。之后楚昭王在秦国的帮助下成功击败吴军,光复了楚国。

公元前489年,楚昭王去世,在位27年,其子熊章继位,即楚惠王。楚惠王即在位期间重用子西、子期、子闾等人,改革政治,与民休息,发展生产,使楚国国势得以迅速复苏。先后平定白公胜之乱,灭亡陈国、蔡国、杞国,将楚国领土扩至东海、淮海、泗水一带,成为一方强霸。

公元前432年,楚惠王去世,在位57年,其子熊中继位,即楚简王。楚简王在位前期灭亡莒国,将楚国势力扩张到沂水流域的中部。然后交好宋国,试图扩大对中原的影响,但受到三晋阻挠。在位中期楚、晋之间爆发三次战争,楚国全败。在位后期攻打魏国,攻到了上洛,拉开了战国时期晋楚之争的序幕,不过楚国稍处劣势。

公元前408年,楚简王去世,在位24年,其子熊当继位,即楚声王。楚声王在位时期楚国社会动荡不安,国事积弊日深。

公元前402年,楚声王被盗贼所杀,在位6年,其子熊疑继位,即楚悼王。楚悼王在位期间任用吴起变法,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楚国由此出现了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的强盛局面。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在位21年,其子熊臧即继位,即楚肃王。同年旧贵族发动叛乱,包围了王宫,用乱箭射死了吴起,楚国的变法运动宣告失败。

公元前370年,楚肃王去世,其弟熊良夫继位,即楚宣王。楚宣王在位期间继续开疆拓土,先后灭亡蔡国、邾国,使楚国重现了强盛局面。

公元前340年,楚宣王去世,在位30年,其子熊商继位,即楚威王。楚威王是战国时期楚国颇有作为的君王,在位期间继承了父亲楚宣王振兴楚国的事业,将楚国势力扩张到了江淮地区。

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去世,在位11年,其子熊槐继位,即楚怀王。楚怀王在位初期任用屈原进行变法,可惜半途而废,之后的对外战争也是输多胜少。

公元前299年,楚国与秦国在武关会盟,但楚怀王此行有去无回。秦国将楚怀王扣押后逼迫其割让巫郡、黔中郡,被楚怀王断然拒绝。同年楚怀王之子熊横继位,即楚顷襄王。

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客死他乡,在位36年。

楚怀王死后秦国派大将白起大举攻楚,成功攻破楚都郢城,焚毁了楚国的宗庙和夷陵,楚顷襄王被迫迁都至陈。

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去世,在位36年,其子熊完继位,即楚考烈王。楚考烈王在位期间以春申君黄歇为相,并通过援赵灭鲁使楚国一度复兴。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去世,在位25年,其子熊悍继位,即楚幽王。同年楚幽王的舅舅李园在楚考烈王的葬礼上刺杀了春申君黄歇,此后李园掌控楚国朝政。

公元前235年,秦国联合魏国攻打楚国,后无功而返。

公元前228年,楚幽王去世,在位10年,其弟熊犹继位,即楚哀王。楚哀王在位两个月后就被异母兄熊负刍的门客杀死,舅舅李园一家也被满门抄斩,之后熊负刍自立为王。熊负刍在位期间秦国已经灭了韩国、赵国、魏国了,下一个就该轮到楚国了。

公元前226年,秦军伐楚,大破楚军,占十余城。楚王负刍割地求和不成,秦国仍派李信率二十万大军攻楚,结果遭到楚军反击,楚国顺势收复失地。

公元前224年,秦国派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再次伐楚。

公元前223年,秦军攻入楚都寿春,楚王负刍被俘。其兄昌平君熊启在淮南继续抵抗秦军,部下拥立熊启为王。

公元前222年,王翦、蒙武领秦军击败了淮南楚军,昌平君战死,立国820年的楚国宣告灭亡。

韩、韩景侯(?-公元前400年)

前409年—前400年在位,姬姓,韩氏,名虔,韩武子之孙,韩国开国君主。

主要生平:前403年,三家分晋,周威烈王承认魏、韩、赵三国的诸侯地位,正式建国;迁都阳翟,以“术”治国,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在位时期,商业、手工业发达,农业生产发展十分迅速;多次与郑国发生战争,双方各有胜负。

阳翟,夏禹国。周末,韩景侯自新郑徙此。

韩烈侯(?-公元前387年)

前400年—前387年在位,姬姓,韩氏,名取,韩景侯之子。又称韩武侯。

主要生平:延续以“术”治国,商业、手工业持续发达,农业生产继续发展,发展比较快;叔父韩侠累任相国被严遂以巨金收买聂政刺杀之。

烈侯三年,聂政杀韩相侠累。

韩文侯(?-前377年)

前387年—前377年在位,姬姓,韩氏,名猷,韩烈侯之子。

主要生平:延续以“术”治国,商业、手工业持续发达,农业生产继续发展;韩国势力逐渐强盛,开始向外扩张,进攻郑国占领阳城,俘虏宋国国君,击败齐国打到桑丘。

韩哀侯(?-前374年)

前377年-前374年在位,姬姓,韩氏,名屯蒙,韩文侯之子。

主要生平:与赵敬侯、魏武侯废晋靖公为庶民,瓜分其食邑,彻底灭亡晋国;灭亡郑国,迁都新郑,使韩国彻底成为战国七雄。

韩严弑其君哀侯。

韩懿侯(?-前363年)

前374年—前363年在位,姬姓,韩氏,名若山,韩哀侯之子。又称韩共侯、韩庄侯。

主要生平:趁魏国内乱之际,联合赵国伐魏,内部意见不合,韩懿侯乘夜率军队离去,不战自破,由此得罪魏国,连连被魏军进攻打败。

五年,与魏惠王会宅阳。

韩昭侯(?-前333年)

前363年—前333年在位,姬姓,韩氏,名武,韩懿侯之子。又称韩昭僖侯、韩昭釐侯。

主要生平:任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实行变法,推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以“术”治国,国成小康之治,韩国得以富强,诸侯不来侵伐,成为国势最强的时期。

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韩宣惠王(?-公元前312年)

前333年—前312年在位,姬姓,韩氏,名康,韩昭侯之子。亦称韩威侯、韩宣王。

主要生平:未能延续变法政策,局势日益混乱;组成合纵抗秦联盟,正式称王;对秦战争连连失败,不断丢失领土,转为连横战略,依附于秦。

十一年,君号为王。与赵会区鼠。

韩襄王(?-前296年)

前312年—前296年在位,姬姓,韩氏,名仓,韩宣惠王之子。亦称韩襄哀王、韩悼襄王。

主要生平:宜阳大败,被斩首六万,后连连遭秦进攻;与秦伐楚,败楚将唐眛;楚攻韩时说动了秦王出兵解围,时而合纵时而连横。想继续申不害时期的变法,不过成效不大。

襄王四年,与秦武王会临晋。

韩厘王(?-公元前273年)

前296年—前273年在位,姬姓,韩氏,名咎,韩襄王之子。亦称韩釐王、韩僖王。

主要生平:联合魏国进攻秦国,伊阙之战大败,被斩首24万,后连连遭秦进攻,割地求和;参与五国伐齐,战败齐国;救援魏国反被秦国斩首4万;在秦国帮助下击退赵、魏联军。

十二年,与秦昭王会西周。

韩桓惠王(?-前239年)

前273年—前239年在位,姬姓,韩氏,名然,韩厘王之子。亦称韩桓惠王、韩桓王、韩惠王、韩悼惠王。

主要生平:在位时,韩非多要求推行法治被拒绝;令郑国西去秦国,劝说秦王兴修水利工程,是为郑国渠;白起进攻韩国,韩桓惠王割上党,上党人降赵,引发长平之战;后期被秦连连攻占城池,只能龟缩在都城之中。

十年,秦击我於太行,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

韩废王(?-前226年)

前239年—前230年在位,姬姓,韩氏,名安,韩桓惠王之子。亦称韩王安。

主要生平:派韩非出使秦国,导致韩非被杀;即位时韩国已是七国中最弱小的国家,在降秦和抗秦左右摇摆,寄希望于赵国;秦国派遣内史腾率军攻韩,韩王安投降,韩国灭亡;韩国旧贵族在故都发动叛乱,被秦始皇处死。

九年,秦虏王安,尽入其地

赵、赵衰去世之后,

赵宣子。

赵庄子。

赵庄子

赵文子。

赵景子。

赵简子。

赵襄子。为赵国建立奠定基础的正是赵简子。虽然到公元前403年赵国才成为诸侯,但在赵简子时代晋国已经名存实亡了,韩赵魏三家已经瓜分了晋国。我们看赵简子之前的这些人能发现一件事,这些人大多数还可以,总体是把赵氏家族治理的越来越好。光看他们的谥号就能发现不一般,宣、庄、文、景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谥号,没有特别大的功劳后世是不会给他们上这种谥号。

赵襄子执掌赵家的时候,智、赵氏、韩氏、魏氏等家族控制了晋国。这里面智氏实力最大。智氏灭了其他家族之后,问韩、赵、魏三家要封地,除了赵襄子,其他两家都交了封地。所以智伯带着韩氏、魏氏进攻赵襄子。赵襄子被包围之后,暗中联系韩氏、魏氏。大致就是告诉他们,自己要是灭亡了,智氏肯定还会进攻他们,到时候都会灭亡。在赵襄子的游说下,韩、魏两家和赵襄子联合起来一起灭了智伯。瓜分了智伯的地盘。

如果不是赵襄子,赵氏估计就灭亡了。赵襄子不仅拯救了赵氏,还占领了智伯一部分地盘,增加了赵氏的实力。说他是赵国的开国之君,也不算为过。

第二代国君赵桓子。赵襄子去世后,本来要传位给赵献子的,结果赵桓子赶走了赵献子,自己当家做主了。由于大臣对赵桓子不满,所以大臣联合起来杀了赵桓子,迎回了赵献子。总的来说,赵桓子什么也没做,对赵国影响不大。而第三代国君赵献子。虽然被大臣迎回当了15年当家人,史书上对他的记载也并不多,和赵桓子一样,影响也不大。

第四代国君赵烈侯。赵烈侯是位明君,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比较高。说他“为政待以仁义,约以王道,又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说白了,一个合格拥有的美德,赵烈侯基本上都有。他去世后并没传位给自己儿子,而是传给了自己弟弟,因为他儿子太年轻了。公元403年,周王室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件事就是发生在赵烈侯在位期间。总的来说,他的贡献还是比较大的。

第五代国君赵武侯。赵武侯是赵烈侯的弟弟,前面也说了他继承大位的原因。赵武侯在位13年,不过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他的一些事迹。不过从谥号上看,他对赵国应该有一定的贡献,否则也不会有“武”这个谥号。“武”这个谥号,一般都是君主在军事方面比较厉害。

第六代国君赵敬侯。赵武侯死后,又把国君位子传给了自己哥哥赵烈侯的儿子赵敬侯,可见赵武侯还是比较厚道的。赵敬侯在位期间,迁都HD,并把HD打造成经济发达的大都市。这个对赵国的影响非常大,为赵国北进打下了基础。不仅如此,赵敬侯还与魏、韩二国正式灭掉晋国,瓜分晋国残余领地,占领晋国剩下的地盘。不过他的私德不怎么样,用现在的话说,是个酒色之徒,而且喜欢享乐。不过享乐归享乐,他在位22年外没有外敌入侵,内没有权臣乱国,这在当时还是比较厉害的。总的来说,也算是明君。

第七代国君赵成侯。赵成侯在位期间,多次进攻为霸主的魏国,还进过秦国、齐国等,赵国可以说是四处作战。虽然胜利的比较多,但由于明确的目标,赵国并没有获得太多的好处。在魏国进攻HD的时候,如果不是齐国援助,赵国弄不好会亡国。虽然他不算昏君,但也算不上明君。

第八代国君赵肃侯。赵肃侯在位期间,正值魏国霸业衰落的时候。韩赵魏三家之前一直是以魏国为主导,在魏国衰落的时候,赵国现在撑起了这杆大旗。赵肃侯在位期间,基本上连年征战,由于对魏国和、齐国称王不满,所以基本上一直在进攻这两个国家。总的来说,他算是个明君。不过他死后,列国开始来复仇了。秦、楚、燕、齐、魏五国各派精兵一万人前来赵国参加赵肃侯的葬礼,想要趁机灭亡赵国。这也能从侧面说明赵国在赵肃侯的带领下,实力不断强大。

第九代国君赵武灵王。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他不仅对赵国影响非常大,对中华文明都有重大影响。赵武灵王刚即位就面临五国兵临边境,他临危不断处理好了危机。他即位后在赵国进行了胡服骑射,这次改革不亚于秦国的商鞅变法,彻底改造了赵国。这次改革迅速提升了赵国的实力,赵国也建立了一直强大的军队。可以说,当时的赵国是唯一一个能正面对抗秦国的国家。利用这支军队,他吞灭中山国,大败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还修筑了“赵长城”。这些作为壮大了赵国的国力。

他在壮年的时候,禅让给为了自己儿子,这样有更大的精力来谋划灭亡秦国。不过计划还没实施,自己在沙丘之变中被饿死了。一代明君死的可以说非常憋屈。赵武灵王在位时称王只有三年,后来觉得赵国实力不行,一直没有称王。这个还是比较不容易的,不贪图虚名。

第十代国君赵惠文王。赵惠文王虽然参与饿死了自己父亲赵武灵王,但也算是明君。他在位时先是参加了五国伐秦,迫使秦国废除了帝号。后来又参加了五国伐齐,差点灭亡齐国。在五国伐齐之后,山东六国只有赵国能和秦国对抗,这一切都是在赵惠文王的领导下进行的。赵惠文王最大的特点是能做到虚心纳谏,蔺相如、赵奢、廉颇等人都是当时的名臣。

第十一代国君赵孝成王。对于赵孝成王,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他在位期间发生的长平之战。这次战争使得赵国精锐丧失,国力大大衰退,对赵国来说真的是灭顶之灾。不过长平之战的失败不能都怪赵孝成王和赵括,和赵国国情有很大关系。长平之战之后,在后面的HD之战中,赵国大胜。而且当年被秦国占领的上党郡也重新归了赵国。之后赵国和燕国的战争中,依然处于有利地位,占领了燕国很多城池。可以说,赵国国力虽然锐减,但还是有一定家底的,要不然也不能吊打燕国。说赵孝成王是明君估计很多人不认同,但他也绝对不是昏君。

第十三代国君赵悼襄王。赵悼襄王时期,廉颇虽然不受重用,但赵国又出了一位名将——李牧。这可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而且一生没有败绩。这个时候,赵国和燕国又多次爆发了战争,赵国一直占有优势,不仅占领了燕国众多城池,还俘虏很多燕国军队。而且魏国还趁机割让了很多国土给赵国。总的来说,在赵悼襄王统治时期,赵国虽然没有恢复到长平之战的水平,但也并不差,还是有希望和秦国对抗的。

第十四代国君赵幽缪王。这个人是赵国的亡国之君,他对赵国的灭亡要负主要责任。赵幽缪王即位之初,在秦国的不断进攻下,赵国丧失了宜安、平阳、武城、狼孟、番吾等郡,还丧失众多军队。后来他重用李牧,挽回了很多局势。不过后期因信谣言杀害李牧,罢免司马尚,令宗室赵葱、颜聚代替,导致赵军大败,国破家亡。他本人被秦国俘虏,被嬴政流放到湖北的一座山中了,没多久就去世了。

赵幽缪王被抓走之后,赵嘉又跑到了代称王,继续抵抗秦国。不过此时的赵嘉算不上是真正的赵王,所以没有把他算进去。而且他称王没几天就被俘虏了,新建的政权又灭亡了。

这就是赵国14个国君的状况。如果把赵襄子前面六个算上的话,一共有20个国君。这20个人里面,说真的,除了被大臣处死的赵桓子和最后一个赵幽缪王,其他的都还不错。当然,赵桓子虽然被处死,但也没危害过赵国。这里面对赵国危害最大的就是赵幽缪王了,如果没有他,秦国也不会这么轻易灭亡赵国。

魏、魏国第1任领袖,毕万在晋国任职,侍奉晋献公,因随晋献公消灭耿、霍、魏三国有功,晋献公将魏地赐封给毕万,并任命他为大夫,其子孙以魏地为氏,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声名显赫的魏氏。这里顺便提一下,毕万灭掉的魏国,商朝时期就存在的,原名叫古芮国,商朝灭亡后,才改名魏国的,和战国时期的魏国一点关系都没有。

2芒季

魏国第2任领袖,芒季,毕万之子,春秋时期晋国魏氏的领袖,《史记·魏世家》认为,毕万就是魏犨的父亲,没有芒季一代。

3魏武子魏犨

魏国第3任领袖,魏武子,原名魏犨,《世本》载其为毕万之孙,芒季之子。晋文公时期五贤之一,以勇力闻世,在晋国公子之乱后,跟随晋公子重耳在外流放19年,又助重耳返回晋国,继晋国国君之位,即晋文公,晋文公因念其护卫有功,就册封魏犨为晋国大夫。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中,重创楚军,由于魏犨只是一介武夫,所以并没有得到晋文公的重用。

4魏悼子魏犨

魏国第4任领袖,魏悼子,魏犨长子,春秋时晋国大夫,迁居于霍。

5魏昭子魏绛

魏国第5任领袖,魏昭子,原名魏绛,春秋时晋国卿,魏绛不但在执法上严毅方正,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而且还是一位善于领兵作战的将领,被晋悼公,升其为新军将佐,予以重任,后因功改封在安邑。

6魏献子魏舒

魏国第6任领袖,魏献子,原名魏舒,魏绛之孙,周春秋后期晋国卿,著名的军事改革家、军事家、政治家,公元前541年,在大原之战中与荀吴一同大败戎狄军队,此役宣告数百年的车战历史的结束,步战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主导方式,公元前514年,执政的韩宣子告老,遂让位于魏舒,魏氏从此成为晋国主要的家族。

7魏简子魏取

魏国第7任领袖,魏简子,原名魏取,魏舒之子,春秋时代晋国的武将、政治家。

8魏襄子魏侈

魏国第8任领袖,魏襄子,原名魏侈,魏取之子,春秋末晋国六卿之一。

9魏桓子魏驹

魏国第9任领袖,魏桓子又称魏宣子,原名魏驹,魏侈之子。春秋末晋国六卿之一,范氏、中行氏被灭后,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韩、赵、魏三家又灭智氏,权分晋国,驱逐晋出公,立晋懿公,形成赵、韩、魏三家卿把持晋朝政

10魏文侯魏斯

魏国第1任君主,魏文侯,原名魏斯,魏驹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445年到公元前396年,共计49年。魏文侯,是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魏、韩、赵三国的诸侯地位,魏、韩、赵三国正式成为诸侯国,魏文侯在位期间,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为将,内修德政,实施变法及便民政策,富国强兵,不仅打造了一个高效率的统治体系,更是打造出一支极其强悍的职业化军队,这就是“魏武卒”,对外向西攻占了秦国河西地区,向北越过赵国,伐灭中山国,向东打败齐国大军,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11魏武侯魏击

魏国第2任君主,魏武侯,原名魏击,魏文侯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396年到公元前370年,共计26年。

魏武侯继位后,按照父亲和李悝制定的国策、国法执掌魏国朝政,对外南征北战,扩大疆域,魏国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征战,虽然打出了自己的赫赫威名,但也树立了太多的敌人,不得不面对着四面受敌的窘境。

12魏惠王魏罃

魏国第3任君主,魏惠王,原名魏罃,魏武侯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370年到公元前319年,共计51年。

魏惠王敬贤不识才,流失了许多乾坤大才,错失了孙膑、卫鞅、张仪。孙膑被庞涓迫害,他知而不阻止;卫鞅在他眼中只是一个中庶子,不足以委以国政;张仪在他眼中只是能言善辩的辩士,但没有孟子那么讨人喜欢。三个乾坤大才都被魏惠王当烂鞋子扔了,结果三人打掉了魏国的霸权,他想统一三晋,首先对赵国用强,齐国救援赵国,在桂陵之战中打败魏国,生擒庞涓;魏国又进攻韩国,齐国救援韩国,在马陵之战中消灭魏国主力,庞涓战死!魏国霸权开始跌落,秦国大良造卫鞅趁魏国主力被齐军消灭,发动河西之战,彻底歼灭魏国河西军和最后一支魏武卒,逼迫魏国割地求和,又迁都大梁,魏国开始衰败。

13魏襄王魏嗣

魏国第4任君主,魏襄王,原名魏嗣,魏惠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319年到公元前296年,共计23年。

公元前318年,魏、韩、赵、楚、燕五国合纵攻秦,失败而归,现在的魏国经常被秦国欺负,连立太子都被秦派人来干涉,后来还派太子去秦国朝拜,对外征战,败多赢少。

14魏昭王魏遫

魏国第5任君主,魏昭王,原名魏遫,魏襄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296年到公元前277年,共计19年。

魏遫算是比较惨的,继位第二年就一直被秦军打,后面连向秦国割地求和都用上了,最后秦军都打到家门口大梁了。

15魏安釐王魏圉

魏国第6任君主,魏安釐王,原名魏圉,魏昭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277年到公元前243年,共计34年。

魏圉继位后,封弟魏无忌为信陵君,魏无忌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但屡遭魏圉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导致魏国屡战屡败,只能用割地和秦求和,最后还中了反间计,将信陵君兵权夺回。公元前243年,魏圉与魏无忌同年病死。

16魏景湣王魏增

魏国第7任君主,魏景湣王,原名魏增,魏昭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243年到公元前228年,共计15年。

公元前242年,秦王嬴政,派将军蒙骜率军攻打魏国,夺取二十座城池,将其设置为东郡,公元前241年,魏、韩、赵、卫、楚五国联合攻打秦国,不仅没打过,还让嬴政怀恨在心,后面几年,每年都拿下几座城,最后还是割地求和。

17魏王假魏假

魏国第8任君主,魏王假,原名魏假,魏景湣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228年到公元前225年,共计2年。

公元前225年,秦国将军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水淹三月,城内死伤无数,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

齐、

姜齐:齐太公吕尚,字子牙,前1046年—前1026年在位,周朝开国元勋,著名的姜太公姜子牙,被封为齐侯,建立齐国。

2.齐丁公吕伋,前1026年—前975年在位,参与平定“武庚之乱”。

3.齐乙公吕得,前975年—前932年在位,发展齐国。

4.齐癸公吕慈母,前932年—前879年在位。

5.齐哀公吕不辰,前879前868年在位,纪国国君进谗言,齐哀公被周天子烹死。

6.齐胡公吕静,前892年—前860年在位,为防止继续被纪国陷害,齐胡公把国都从营丘(临淄)迁往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

7.齐献公吕山,前859年—前851年在位,将国都迁回营丘,因营丘临靠淄水,故改名为临淄。

8.齐武公吕寿,前850年—前825年在位,女儿嫁给周天子。

9.齐厉公吕无忌,前824年—前816年在位,昏聩暴虐,民怨沸腾,被齐胡公之子杀死。

10.齐文公吕赤,前815年—前804年在位,齐厉公的儿子,为父报仇杀死叛乱分子多人。

11.齐成公吕脱,前803年—前795年在位。

12.齐庄公吕购,前794年—前731年在位64年,是春秋战国时期在位最长的国君,推动齐国走上霸主之路。

13.齐僖公吕禄甫,前730年—前698年在位,多次主持多国会盟,多次平定他国争端、内乱,使齐国实现小霸。

14.齐襄公吕诸儿,前697年—前686年在位,昏庸无能,荒淫无道;灭纪国,报齐哀公被烹死之仇;杀死鲁国、郑国两位国君。

15.齐前废公吕无知,前686年在位2月,杀齐襄公。

16.齐桓公吕小白,前685年-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任命管仲为相,励精图治,九合诸侯,尊王攘夷,带领齐国称霸。

17.齐中废公吕无亏,前643年在位3月。

18.齐孝公吕昭,前642年-前633年在位,与其他公子争王位,齐国霸业告终,走向衰弱。

19.齐昭公吕潘,前632年-前613年在位,参与践土会盟,推举晋文公为霸主。

20.齐后废公吕舍,前613年在位5月,被杀篡位。

21.齐懿公吕商人,前612年-前609年在位,荒淫好色,权臣当道。

22.齐惠公吕元,前608年-前599年在位。

23.齐顷公吕无野,前598年-前582年在位。

24.齐灵公吕环,前581年-前554年在位,五次讨伐鲁国,均没什么战果,还被晋国率领的联军打败。

25.齐庄公吕光,前553年-前548年在位,与大臣妻子偷情,被大臣杀死。

26.齐景公吕杵臼,前547年-前490年在位,有晏子辅佐,国内安定。

27.齐晏孺子吕荼,前489年在位10月。

28.齐悼公吕阳生,前488年-前485年在位,为权臣田乞所列,田氏专政开始。

29.齐简公吕壬,前484年-前481年在位,被田氏杀死。

30.齐平公吕骜,前480年-前456年在位,割地给田氏。

31.齐宣公吕积,前455年-前405年在位。

32.齐康公吕贷,前404年-前386年在位,田氏取代吕氏统治齐国。

田齐:田和(公元前404年-公元前384年)

田剡(公元前383年-公元前374年)

田午(公元前373年-公元前357年)1

田敬仲、

田孟夷、

田孟庄、

田文子、

田桓子、

田武子、

田釐(僖)子、

田成子、

田襄子、

田庄子、

田悼子(时间不详)2其中,田和是田氏齐国的建立者,其儿子田剡继位。田午是田和的孙子,也是田氏齐国的最后一位君主1。

燕:燕召公

秦:非子(约前900-前858年)

秦侯(前857-前848年)

公伯(前847-前845年)

秦仲(前844-前822年)

秦庄公(前821-前778年)

秦襄公(前777-前766年)

秦文公(前765-前716年)

秦靖公(未即位)

秦宪公(前715-前704年)

秦出子(前703-前698年)

秦武公(前697-前678年)

秦德公(前677-前676年)

秦宣公(前675-前664年)

秦成公(前663-前660年)

(统一后)公元前22l年--前2O7年共15年,历3帝,嬴姓

建都:咸阳(西安)

1、始皇帝嬴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婴数月

西楚霸王:项羽 3年

(陈胜,吴广,王陵)

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卬、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六、汉:分西汉、东汉,刘姓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共214年,历15帝

建都:长安

1、高祖刘邦 12年

2、惠帝刘盈 7年

3、(前)少帝刘恭(吕后专政) 4年

4、(后)少帝刘弘(吕后专政) 4年

5、文帝刘桓 23年

6、景帝流启 16年

7、武帝刘彻 54年

8、昭帝刘弗陵 13年

9、废帝刘贺 27天

10、宣帝刘询 25年

11、元帝刘爽 16年

12、成帝刘骜 26年

13、哀帝刘欣 6年

14、平帝刘珩 5年

15、孺子婴 3年

新朝:王莽,公元9年--23年共15年

建都:长安

玄汉:淮阳王刘玄,公元23年-25年共3年

(隗嚣,公孙术,卢芳,刘盆子,窦融,李宪,郊僵,张步,彭宠,延岑,邓让,王朗,秦丰,刘永)

东汉:公元25--220年,共195年,历13帝

建都:洛阳

1、光武帝秀 33年

2、明帝刘庄 18年

3、章帝刘炟 13年

4、和帝刘肇 17年

5、殇帝刘隆 1年

6、安帝刘佑 19年

7、顺帝刘保 19年

8、冲帝刘炳 1年

9、质帝刘缵 1年

穆帝刘开、几天

崇帝刘翼,几天

10、桓帝志 21年

11、灵帝宏 22年(其前是元帝刘淑、仁帝刘苌,都是刚即位即被废)

12、少帝刘辨 1年

13、献帝刘协 32年

三国:三国始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5帝

建都:许昌

1、文帝丕 7年

2、明帝睿 13年

3、齐王芳 14年

4、高贵乡公髦 7年

5、常道乡公奂 6年

【建安十八年,曹操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汉:公元22l--243年,共43年,刘姓,历2帝

建都:成都

1、昭烈帝备 3年

2、后主禅 41年

吴:公元222--280年,共59年,孙姓,历4帝

建都:建业(南京)

1、大帝权 31年

2、会稽王亮 7年

3、景帝休 7年

4、乌程候皓 17年

辽东公孙氏

公孙度

公孙康

公孙恭

公孙渊

(张角,董卓,袁绍,袁术,陶谦,刘表,刘章,士燮,张扬,张鲁,张邈,张燕,鲍信,王朗,刘繇,公孙瓒,马腾,韩遂,刘岱,李傕,郭汜,张济,孔融)

七、晋:分西晋、东晋,司马姓

西晋:公元265--316年共51年,历4帝

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1、武帝司马炎 25年

2、惠帝司马衷 17年

3、怀帝司马炽 5年

4、憨帝司马业 4年

东晋:公元317--4O2年共1O4年,历11帝

建都:金陵(南京)

1、元帝司马睿 6年

2、明帝司马绍 3年

3、成帝司马衍 17年

4、康帝司马岳 2年

5、穆帝司马聃 17年

6、哀帝司马丕 4年

7、废帝司马奕 6年

8、简文帝司马昱 2年

9、孝武帝司马曜 24年

10、安帝司马德宗 22年

11、恭帝司马德文 2年

八、十六国:公元304--439年

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成汉、汉和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内。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夏。

成汉:303--347共7帝建都:成都

1、李特 2年

2、李流 1年

3、李雄 30年

4、李班 1年

5、李期 3年

6、李寿 5年

7、李势 5年

前赵:304--329匈奴建都:平阳(山西临汾)历5帝

1、刘渊 6年

2、刘和 1年

3、刘聪 8年

4、刘杰 1年

5、刘曜13年

后赵:319--352历7帝,羯族人,建都:襄国(河北邢台)

1、石勒15年

2、石弘不满1年

3、石虎 15年

4、石世不满1年

5、石遵不满1年

6、石祗不满1年

7、冉闵 3年

前燕:357--37O历3帝,鲜卑族,建都:邺(河北临漳)

1、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1年

3、慕容暐 11年

前秦:351--394历6帝,氐族,建都:长安

l、符健 4年

2、符生 3年

3、符坚 27年

4、符丕 2年

5、苻登 9年

6、符荣 l年

前凉:313--376汉族,历7帝,建都:姑臧(甘肃武威)

张轨

1、张茂 5年

2、张骏 22年

3、张重华 9年

4、张耀灵 1年

5、张祚 3年

6、张玄靓 9年

7、张天锡12年

8,张大豫

后秦:384--4l7羌族,历3帝,建都:长安

1、姚苌 8年

2、姚兴22年

3、姚弘 2年

后燕:384--409鲜卑族,历4帝,建都:中山(今HEB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

1、慕容垂 l3年

2、慕容宝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南燕:398--410鲜卑族,历2帝,建都:广固(山东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汉族,历3帝,建都:昌黎

1,慕容云 3年

2、冯跋 22年

2、冯弘 6年

后凉:386--4O3氐族,历4帝,建都:姑臧(甘肃武威)

1、吕光 13年

2、吕绍 1年

3、吕篡 1年

4、吕隆 1年

南凉:397--414鲜卑族,历3帝,建都:乐都(青海海东)

1、秃发乌狐 3年

2、秃发利鹿狐 3年

3、秃废傉檀 13年

西凉:400--420汉族,历2帝,建都:敦煌

1、李暠 17年

2、李歆 4年

北凉:397--439匈奴,历5帝,建都:张掖

1、段业 4年

2、沮渠蒙逊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4,沮渠安周

5,沮渠无诲

西秦:385--43l鲜卑族,历4帝,建都:金城(甘肃皋兰)

1、乞伏国仁 3年

2、乞伏乾归 24年

3、乞伏炽磐 1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O7--431匈奴(据考证是西夏党项始祖),历3帝,建都:统葛(陕西横山)

1、赫连勃勃 19年

2、赫连昌 4年

3、赫连定 4年

(段辽-齐,翟辽-魏,谯纵-蜀,靳准,桓玄-楚,孙恩,陈安-秦)

西燕:

慕容弘,

慕容冲,

段随,

慕容凯,

慕容瑶,

慕容忠,

慕容永,

代国

01代王/魏穆帝拓跋猗卢315-316

02代王/魏文平帝拓跋普根316

03代王/魏哀帝拓跋始生316

04代王/魏平文帝拓跋郁律316-321

05代王/魏惠帝拓跋贺傉321-325

06代王/魏炀帝拓跋纥那325-329,335-337

07代王/魏烈帝拓跋翳槐329-335,337-338

08代王/魏昭成帝拓跋什翼健338-376

仇池:仇池王杨茂搜296-317

02仇池王杨难敌317-334

03仇池王杨毅334-337

04仇池王杨初337-355

05仇池王杨国355-356

06仇池王杨俊356-360

07仇池王杨世360-370

08仇池王杨统370

09仇池王杨纂370-371

01仇池王杨定385-394

02仇池王杨盛394-425

03仇池王杨玄425-429

04仇池王杨保宗429

05仇池王杨难当429-442

武都国

01武都王杨文德447-455

02武都王杨元和455-466

03武都王杨僧嗣466-473

04武都王杨文度473-477

武兴国

01武兴王杨文弘478-479

02武兴王杨后起479-486

03武兴王杨集始486-503

04武兴王杨绍先503-535

05武兴王杨智慧535-545

06武兴王杨辟邪545-553

阴平国

01阴平王杨广香477-483

02阴平王杨炅483-495

03阴平王杨崇祖495-511

04阴平王杨孟孙511

05阴平王杨定511-542

06阴平王杨太赤542-564

07阴平王杨法深564-580

宕昌:01宕昌王梁勤417-424

02宕昌王梁弥忽424-460

03宕昌王梁虎子460-468

04宕昌王梁弥治468-478

05宕昌王梁弥机478-485

06宕昌王梁弥博485

07宕昌王梁弥颉485-488

08宕昌王梁弥承488-502

09宕昌王梁弥颌502

10宕昌王梁弥邕502-505

11宕昌王梁弥博505-510

12宕昌王梁弥泰510-525

13宕昌王梁仚定525-541

14宕昌王梁弥定541-566

邓至:01邓至王像舒治430-?

02邓至王像舒者?

03邓至王像屈耽?

04邓至王像氏?

05邓至王像氏?

06邓至王像氏?

07邓至王像舒彭502-509

08邓至王像览蹄509-?

09邓至王像氏?

10邓至王像氏?

11邓至王像檐桁?-554

高句丽:

高句丽侯驺、东明圣王高朱蒙,邹牟,象解

2高句丽侯儒留、下句丽侯琉璃,类利,孺留

2高句丽王儒留、琉璃明王琉璃,类利,

3高句丽王大朱留、大武神王无恤 48-74

3高句丽王大朱留、大武神王无恤 48-74

4高句丽王莫来、闵中王解色朱 74-78

5慕本王解忧,(解)爱娄 78-83

大国时代

6太祖王,于漱 105-144

7次大王遂成 144-145

8新大王伯固,伯句 145-190

丸都・国内时代

9故国川王男武,伊夷谟190-211

10山上王廷优,位宫211-246

11东川王、东襄王忧位居,郊彘 246-248

12中川王,中襄王然弗248-270

13西川王,西襄王药卢,若友 270-292

14烽上王,鴙葛王相夫,插矢娄 292-300

15美川王,好攘王乙弗,忧拂 300-331

16故国原王斯由,刘,钊 331-371

17小兽林王丘夫 371-384

18故国壤王伊连,于只支 384-391

19广开土好太王谈德 391-413

平壤时代

20长寿王巨连,高琏 413-490

21文咨王罗云,高云 491-518

22安藏王兴安,高安 518-531

23安原王宝廷,高廷 531-545

24阳原王,阳岗上好太王平成 545-559

25平原太王阳成,汤,高阳 559-590

26婴阳王平阳王高元,大元 590-618

27荣留王高建武,成,高武 618-642

28宝藏王高藏,宝藏 642-668

吐谷浑:慕容吐谷浑

九、南北朝:

南朝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0--479年,共60年8帝

1、武帝刘裕 3年

2、少帝刘义符 2年

3、文帝刘义隆 30年

4、孝武帝刘骏 11年

5、废帝刘予业 1年

6、明帝刘彧 8年

7、后废帝刘昱 5年

8、顺帝刘准 3年

齐:479--501,共23年7帝

1、高帝萧道成 4年

2、武帝萧赜 11年

3、废帝萧昭业 1年

4、废帝萧昭文 1年

5、明帝萧鸾 5年

6、东昏侯萧宝卷 13年

7、和帝萧宝融 1年

梁:502--557,共56年4帝

1、武帝萧衍 48年

2、简文帝萧纲 2年

3、元帝萧绎 4年

4、敬帝萧方智 3年

陈:557--589,共33年5帝

1、武帝陈霸先 3年

2、文帝陈倩 7年

3、废帝陈伯宗 2年

4、宣帝陈顼 14年

5、后主陈叔宝 7年

西梁:

萧统

萧詧

萧岿

萧琮

北朝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

北魏:386--534,共149年11帝。鲜卑拓跋氏,建都: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

1、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寿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献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16年

8、孝明帝诩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0、节闵帝恭 1年

11、安定王朝 1年

东魏:534--550,共l7年1帝:孝静帝元善见,建都:邺城(河北临漳)

西魏:535--557,共23年4帝,姓:元(拓跋氏)建都:长安

1、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宝炬 17年

3、废帝钦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齐:550--577,共28年5帝,姓:高,建都:邺城(河北临漳)

1、文宣帝洋 10年

2、孝昭帝演1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后主纬 11年

5、幼主恒 1年

北周:557--58l,共25年5帝,姓:宇文,建都:长安

1、孝愍帝觉 1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18年

4、宣帝赟 1年

5、静帝阐 2年

十、隋朝:58l--6l8共37年3帝,杨姓

建都:长安(西安)

1、文帝杨坚 24年

2、炀帝杨广 12年

3、恭帝杨侑 l年

(薛举/秦,李轨/凉,朱粲/楚,王世充/郑,窦建德/夏,萧冼/粱,林士弘/楚,宁长真,冯盎,汪华/宋,郭子和/长乐,梁师都/粱,刘黑闼/燕,高开道,罗艺,蒲公炻,李密/魏,刘武周,李子通,沈法兴)

十一、唐朝 618--907共290年22帝(包括武则天的大周)李姓

建都:长安(西安)

1、高祖渊 9年

2、太宗世民 23年

3、高宗治 34年

4、中宗显 1年

5、武则天 21年

6、中宗显(复辟)5年

7、睿宗旦 3年

8、玄宗隆基 43年

9、肃宗亭 7年

10、代宗豫 17年

11、德宗适 26年

12、顺宗诵 1年

13、宪宗纯 15年

14、穆宗恒 4年

15、敬宗湛 2年

16、文宗昂 14年

17、武宗炎 6年

18、宣宗忱 13年

19、懿宗漼 14年

20、僖宗儇 15年

21、昭宗晔 16年

22、哀帝祝 3年

(安禄山/燕,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

(黄巢/齐,董昌/大越罗平)

(崔宁,时辅,高硑,赵匡疑,罗绍威,仆固怀恩,秦宗权,王师厚,危全枫,叶广略,曲承裕,刘国昌)

南诏:第一代王细奴罗(617-674),649-674年在位。

第二代王逻盛(634-712),674-712年在位。

第三代王盛逻皮(672-728),712-728年在位。

第四代王皮逻阁(697-748),728-748年在位。

第五代王阁罗凤(712-778),748-778年在位。

第六代王异牟寻(754-808),778-808年在位。

此外,还有南诏高祖奇嘉王细奴逻、南诏世宗兴宗王逻盛炎、南诏太宗威成王盛逻皮、南诏云南王皮罗阁、南诏神武王阁逻凤、南诏孝恒王异牟寻、南诏孝惠王寻阁劝、南诏幽王劝龙晟、南诏靖王劝利晟、南诏昭成王劝丰祜、南诏孝庄帝世隆等君主1

渤海国:1、大祚荣,在位时间:698年—719年

2、大武艺,在位时间:719年—737年

3、大钦茂,在位时间:737年—793年

4、大元义,在位时间:793年

5、大华玙,在位时间:793年—794年

6、大嵩璘,在位时间:794年—809年

7、大元瑜,在位时间:809年—812年

8、大言义,在位时间:812年—817年

9、大明忠,在位时间:817年—818年

10、大仁秀,在位时间:818年—830年

11、大彝震,在位时间:830年—857年

12、大虔晃,在位时间:857年—871年

13、大玄锡,在位时间:871年—894年

14、大玮瑎,在位时间:894年—906年

15、大諲撰,在位时间:906年—926年

吐蕃:吐蕃王朝历代藏王列表

(一)天座七赤在位时间表

第一代聂赤赞布(约公元前825-前785年)

第二代木赤赞布(约公元前785-745年)

第三代丁赤赞布(约公元前745-705年)

第四代索赤赞布(约公元前705-665年)

第五代默赤赞布(约公元前665-625年)

第六代达赤赞布(约公元前625-585年)

第七代舍赤赞布(约公元前585-545年)

(二)上二王在位时间

第八代直贡赞布(约公元前545-505年)

第九代布德赞布(约公元前505-465年)

(三)中六列王在位时间

第十代矣肖勒(约公元前465-425)

第十一代德肖勒(约公元前425-385年)

第十二代特肖勒(约公元前385-345年)

第十三代固肖勒(约公元前345-305年)

第十四代卓肖勒(约公元前305-265年)

第十五代衣肖勒(约公元前265-225年)

(四)地八代王在位时间

第十六代沙南森德(约公元前225-185年)

第十七代德杵南雄赞(约公元前185-145年)

第十八代色诺纳德(约公元前145-105年)

第十九代色诺布德(约公元前105-65年)

第二十代德诺朗(约公元前65-25年)

第二十一代德诺布(约公元前25-约公元15年)

第二十二代德杰布(约公元15-25年)

第二十三代德珍赞(约公元65-95年)

(五)四赞王在位时间

第二十四代甲多日隆赞(约公元95-135年)

第二十五代赤赞林(约公元135-175年)

第二十六代赤扎棚赞(约公元175-215年)

第二十七代赤妥杰妥赞(约公元215-255年)

(六)有生卒年代记载的历代藏王

第二十八代拉妥妥日年赞(公元255-375年)

第二十九代赤尼松赞(公元333-404年)

第三十代卓尼德如(公元394-454年)

第三十一代达日年斯(公元434-505年)

第三十二代朗日松赞(公元558-629年)

第三十三代松赞干布(公元617-698年)

第三十四代贡松贡赞(公元632-650年)

第三十五代芒松芒赞(公元650-676年)

第三十六代杜松芒布杰(公元676-704年)

第三十七代赤德祖丹(公元704-755年)

第三十八代赤松德赞(公元742-797年)

第三十九代木尼赞布(公元769-798年)

第四十代赤祖德赞(公元802-841年)

第四十一代赤德松赞(公元764-815年)

第四十二代达玛乌东赞(公元803-845年)

第四十三代朗德维松(公元845-905年)

第四十四代白科赞(公元893-923年)

回鹘:怀仁可汗

十二、五代十国 907--960

五代:

后梁:907--923,共16年,朱姓建都:汴梁(河南开封)

1、太祖全忠 6年

2、末帝友贞 11年

后唐:923--936共14年,李姓建都:洛阳

1、荘宗存勗 4年

2、明宗嗣源 8年

3、愍帝从厚 1年

4、废帝从珂 2年

后晋 936--946共11年,石姓建都:汴梁

1、高祖敬塘 7年

2、出帝重贵 4年

后汉 947--950共4年,刘姓建都:汴梁

1、高祖知远天福 2年

2、隐帝承佑乾佑 2年

后周 951--960共10年,郭姓、柴姓建都:汴梁

1、太祖郭威 3年

2、世宗柴荣 6年

3、恭德宗柴训 1年

十国:

前蜀:907--925建都:成都

1、王建 12年

2、王衍 8年

吴: 892--937建都:杨卅(扬州)

1、杨行密 15年

2、杨渥 3年

3、杨隆演 10年

4、杨溥17年

楚: 896--951建都:长沙

1、马殷 35年

2、马希声 2年

3、马希范15年

4、马希广 3年

5、马希萼 2年

6、马希崇 l年

闽: 897--946建都:福州

1、王审知 40年

2、王延均 3年

3、王昶 4年

4、王延义 4年

5,朱文进 1年

6、王延政 3年

南唐: 937--975建都:金陵(南京)

1、李昇7年

2、李璟 19年

3、李煜 16年

荆南:907--96建都:荆州

1、高季兴 22年

2、高从海 20年

3、高保融 l2年

4、高保勖 l年

5、高继冲 l年

南汉:905--971建都:广州

1、刘隐 12年

2、刘龑 32年

3、刘玢 1年

4、刘晟 16年

5、刘鋹 13年

吴越:893--978建都:钱塘(杭州)

1、钱鏐 41年

2、钱元瓘 10年

3、钱佐 6年

4、钱倧 1年

5、钱俶 40年

北汉:951--979建都:太原

1、刘崇 4年

2、刘钧 14年

3、刘继恩 1年

4、刘继元 11年

后蜀:933--965建都:成都

1、孟知祥1年

2、盈昶 30年

金山国:张议潮

(李茂贞/歧,李继迁,韩逊,王容/赵,王处直/北平,刘仁恭/燕,留从效,周行逢,雷彦恭,卢光稠,庞巨勋,卢约,彭玕)

大长和:

郑买嗣

郑仁杲

郑隆颤

大天兴:

赵善政

大义宁:

杨干贞

杨诏

十三:宋朝,赵姓,分北宋与南宋(同时有辽、金、西夏塞北三朝与之对立)

北宋 960--1127,共168年9帝。建都:汴梁(开封)

1、太祖匡胤 16年

2、太宗光义 22年

3、真宗桓 25年

4、仁宗祯 41年

5、英宗曙 4年

6、神宗顼 18年

7、哲宗煦 15年

8、徵宗佶 25年

9、钦宗桓 2年

伪齐:刘豫

南宋:1127--l279,共152年9帝。建都:临安(杭州)

1、高宗构 36年

2、孝宗昚 27年

3、光宗敦 5年

4、宁宗扩 3O年

5、理宗盷 4O年

6、度宗禥 10年

7、恭帝显 2年

8、瑞宗昰 3年

9、赵昺 3年

与南北宋并立的还有辽、金、西夏塞北三朝:

辽(907~1125年)契丹族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应天后述律平(太后称制)

辽东丹王耶律倍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世宗耶律阮

辽穆宗耶律璟

辽景宗耶律贤

辽萧太后萧绰(萧撒葛只)

辽圣宗耶律隆绪

辽兴宗耶律宗真

辽道宗耶律洪基

天祚帝耶律延禧

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党项人

太祖李继迁

太宗李德明

景宗李元昊

毅宗李谅祚

惠宗李秉常

崇宗李乾顺

仁宗李仁孝

桓宗李纯佑

襄宗李安全

神宗李遵顼

献宗李德旺

末帝李睍

金(1115-1234年)女真族,史书说是后来的清朝满族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金太宗完颜晟

金熙宗完颜亶

海陵王完颜亮

金世宗完颜雍

金章宗完颜璟

卫绍王完颜永济

金宣宗完颜珣

金哀宗宛颜守绪

金末帝完颜承麟

西辽:耶律大石

东夏:蒲鲜万奴

十四、元朝:1279--1368,共90年11帝,蒙古奇渥温氏,建都:燕京(BJ)

1、元世祖忽必烈 15年

2、元成宗铁木耳 13年

3、元武宗海山 4年

4、元仁宗爱育万拔力八达 9年

5、元英宗硕德八刺 3年

6、泰定帝也孙铁木耳 5年

7、天顺帝阿速吉八 1年

8、元明宗和世瑓 2年

9、元文宗图铁木耳 5年

10、宁宗懿璘质班 1年

11、元顺帝托权铁木耳 36年

(徐寿辉,韩山童,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方国珍)

忽必烈前面共有: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元睿宗拖雷、元太宗窝阔台、马乃真后(称制)、元定宗贵由、海迷失后(称制)、元宪宗蒙哥

十五、明朝:1368--l644,共277年16帝,朱姓

建都:南京,成祖移至BJ

1、太祖元璋洪武,31年

2、惠帝允炆建文,4年

3、成祖棣永乐,22年

4、仁宗高炽洪熙,1年

5、宣宗瞻基宣德,10年

6、英宗祁镇正统,14年

7、景帝祁钰景泰,7年(之后英宗朱祁镇复辟在位8年,年号天顺)

8、宪宗见深成化,23年

9、孝宗佑樘弘治,18年

10、武宗厚照正德,16年

11、世宗厚熜嘉靖,45年

12、穆宗载垕隆庆,6年

13、神宗翊钧万历,48年

14、光宗常洛泰昌,1年

15、熹宗由校天启,7年

16、思宗由检崇祯,17年

十六、

大顺政权李自成

大西政权张献忠

南明

福王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朱由榔,年号永历

十七、清朝:1644--1911年,共268年10帝(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年号天命;清太宗皇太极,年号天聪不计在内)

满族,爱新觉罗氏。建都:BJ

1、世祖福临顺治,18年

2、圣祖玄烨康熙,61年

3、世宗胤禛雍正,13年

4、高宗弘历乾隆,60年

5、仁宗颙琰嘉庆,25年

6、宣宗旻宁道光,30年

7、文宗奕詝咸丰,11年

8、穆宗载淳同治,13年

9、德宗载湉光绪,34年

10、溥仪,宣统,3年

(吴三桂/周,洪秀全-太平天国,袁世凯-中华帝国,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