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许多唐朝节度使的权力都有所加强,因而许多节度使自恃武力强横也各占一方形成了割据藩镇。中央政府依靠他们平叛,对于这种情况,也只有听之任之。这些割据藩镇也并不在少数,主要有以下几个:(1)淄青(又名平卢,治青州,今属山东)镇。初侯希逸为节度使,李正己驱逐之,自占淄、青、齐、海、登、莱、沂、密、曹、濮、兖、郓等十二州,约在今山东地区。(2)淮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镇。初为李忠臣所占,李希烈驱逐之,自占申、光、蔡等州,约在今河南地区。(3)宣武(治汴州,今河南开封)镇。李灵曜为节度使占据汴、宋、亳、颍等州,约在今河南西部AH东部地区。(4)山南东道(治襄州,今湖北襄阳)。梁崇义占据今湖北西北部地区。这些藩镇军队构成大都河朔化,受其影响较大,故也多效仿河北三镇,割据称雄,它们也可归为叛镇之列。
三、朝廷册立之藩镇
朝廷新设立的藩镇大致上也可以分为3种:边疆型藩镇、中原型藩镇以及东南型藩镇。这些藩镇和叛镇有很大区别,由于是朝廷有目的设立,所以它们大都遵守朝廷号令。
安史之乱时,叛军势大,唐玄宗于是命令中原地区“分命节帅以扼要冲”,意思就是让一些将领把守重要的关键的军事地点来防卫叛军。这个措施在叛乱结束后也并没有取消,而那些“节帅”就逐渐成为了新的藩镇势力。这是中原型藩镇的一个来源。其另一个来源就是朝廷的专门任命。这种类型的藩镇主要有以下几个:汴宋、武宁、忠武、河阳、泽潞、义成、河东、陕虢、河中、山南东道等。
边疆型方镇的前身是开元、天宝时边疆节度使中朔方、河西等镇,设置最早。唐王朝疆域辽阔,和许多少数民族政权邻近,所以经常会有少数民族入侵的状况发生,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712—755)为了戍卫边防,设立了许多节度使藩镇,主要可以分为西北方镇和西南方镇。西北方镇的代表为:凤翔、邠宁、鄜坊、泾原、振武、天德、银夏、灵武等。
首先说说归朝廷管辖的地域,分别有:
唐朝廷管辖的地域
1.京兆(长安)
2.同州
3.华州
4.西川
5.东川
6.陕虢
7.黔中
8.桂管
9.邕管
10.容管
11.岭南
12.安南
可见,朝廷直接掌控的区域并不多。除了剑南,黔中,两广地区在唐朝并不是特别发达的地域,无法贡献太多的赋税。
独立的地方统治者;唐朝盟友
亲朝廷的藩镇
13.泾原
14.鄜坊
15.河中
16.鄂岳
独立的地方统治者;前唐朝将领
前唐将领统治的独立藩镇
17.天德
18.振武
19.义武
20.兖海
21.淮南
22.浙西
独立的地方统治者;前黄巢的将领或盗匪首领
叛军降将藩镇
23.河阳
24.东畿(洛阳)
25.宣武
26.山南东
27.江西
28.浙东
独立的地方统治者;非盟友
朝廷对立藩镇
29.凤翔
30.邠宁
31.魏博
32.义成
33.天平
34.平卢
35.忠武
36.武宁
37.山南西
38.荆南
39.湖南
40.淮西
41.宣歙
42.福建
独立的地方统治者;非汉人
非汉人唐朝藩镇
43.夏绥
44.卢龙
45.成德
46.大同
47.代北
48.河东
49.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