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夷陵之战

刘备在成都登基为帝,以皇帝的身份登上了历史的最高舞台,一时之间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天下人都在看着刘备,从不同角度揣测他的心思——刘备会不会出兵攻打孙权为关羽报仇?

不久,刘备就用实际行动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此时,刘备虽然当上了皇帝,但他并没有感到满足。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当刘备想起十年前亲手把荆州交给关羽的情景,他的心中就涌起了一种言语难以形容的滋味。那一年是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冬季,刘备冒着严寒亲率几万大军入蜀,关羽护送刘备出城。刘备离开荆州的那一刻,亲自把印绶交给了自己最为信赖的创业伙伴关羽。如今,关羽不在了,荆州被占了!虽说死人不能复活,但孙权心安理得占据荆州就容不得刘备不对其恨之入骨。因此,每当刘备想到昔日的盟友在他的背后捅刀子,他心中就燃烧起愤怒之火。

当这种念头越来越频繁出现在刘备的脑海中时,他就不得不考虑是否东征孙权,重新夺回荆州。

刘备经过一番思考后,决定把东征孙权的想法告之群臣。不过,出乎刘备的意料,他的想法遭到了绝大部分大臣的反对。

赵云率先投了一张反对票,上谏道:“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如果我们灭了曹魏之后,孙权自然也会臣服。虽然曹操已经死了,但其子曹丕篡夺皇位,引起公愤。相比起孙权来,曹丕更十恶不赦。因此,我们应该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地区,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这样一来,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所以,我们不该搁置曹魏反而先攻打江东,况且我们东征江东一旦开始,就不易决出胜负而停止了!依我看来,攻打孙权并非上策。”

刘备并不听从赵云的话,执意东征。在刘备的内心深处,他已经认定孙权是头号敌人,必须除之而后快。

益州从事祭酒的秦宓得知刘备准备征讨孙权,急忙跑过来劝谏。秦宓是一个研究谶纬之学的学者,精通占卦,熟知天象,口才极好,自认为凭借自己的一流口才和所掌握的天象知识必定能劝阻刘备东征。秦宓从天时到地利向刘备陈说了一遍他的看法,指出此时东征时机不当而很难取胜,如果执意东征肯定是没有什么好结果的。尽管秦宓辩才过人,说得似乎也很有道理,但刘备却不吃他这一套,直接把他抓起来丢进了监狱里。

众人看见秦宓因劝谏获罪而下狱被囚禁,都不敢犯颜极谏了。

刘备拒绝了群臣的劝告,坚决做出了东征孙权的决定。

张飞之死

刘备东征孙权前,命令张飞率领一万人马从阆中出兵,赶赴江州与他会合并联兵声讨孙权。但不幸的是,张飞在即将发兵前往会合地点时,却被其麾下的部将张达、范强杀死。张达和范强割下张飞的首级,连夜顺江而下投奔孙权而去。蜀地大将张飞就这样惨死在自己人的手里,以这种“窝囊”的死法离开了人世,真的让人有点惋惜。至此,张飞的一生画上了句号,在遗憾之中落下了人生的帷幕。

其实,张飞是一个有才情的文化人,能吟诗作对且擅长草书,敬重社会上层人物,但看不起没有文化的社会底层人物。张飞尤其看不起他手下的那帮大老粗士兵,对自己部下的士卒更没有一点恩情,经常粗暴地对待他们。刘备知道张飞这一致命缺陷会给他带来祸患,为此经常告诫张飞,对他说道:“你过度滥用刑法,经常随意鞭打自己手下的将士,之后还让这些被打的人在自己身边办事,这样做会自招祸害的!”张飞把大哥的话当作耳边风,仍不悔改,依然我行我素。果然,不出刘备所料,张飞的人生以这种悲剧的方式结束了。

张飞主要擅长打仗,业余喜欢喝酒,顺便找碴儿鞭打士卒取乐,这为他的悲剧人生埋下了祸根。

张飞一生追随大哥刘备南征北战,辗转各地,出生入死,鞍前马后为之效劳了几十年,并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创业。作为蜀汉政权的开国元勋,张飞功绩显著,并在辅佐大哥创业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张飞与关羽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其勇烈自不用多言。张飞像一头愤怒的老虎,唯有刘备能驾驭得了他。

遥想张飞当年,长坂桥之上,据水断桥,谁人敢犯他虎威?横矛立马,一声怒吼,声若巨雷,势如奔马,气贯长虹,惊退千军万马。当阳一吼,虎豹骑为之胆怯,舍我其谁?义释严颜,颇有国士之风,谁人敢说张飞是粗人?巴西之战,威风八面,杀得张郃屁滚尿流!长坂雄风今犹在,八蒙山立马勒铭,且看猛张飞之厉害!

张飞威名之烈,敌人闻风丧胆。铁骑长矛跃马来,横扫千军如卷席。张飞一出,谁与争勇!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十步杀一人,千里血甲行!

当然,张飞作为一个勇冠三军的大将,他有他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张飞性情暴躁,不懂得尊重体恤部下,动辄就对下属恶语相向,还经常鞭打脚踢。张飞暴躁易怒,喜欢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后经常任性而为暴虐士卒,激起部下的反感和不满,长此以往必然会酿成大祸。张飞的这些致命弱点,正如陈寿所言:“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张飞虽然很有本事,但他在部队里一切唯我独尊,根本不把士兵们当人看,最终他的所作所为引起了部下的反抗,而这种反抗的结果就是要他的性命。

张飞的优点和缺点,都与他二哥关羽一样突出。但不管如何,张飞还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他是不世出之猛将。

张飞被杀时刘备正在调兵遣将,命令各地的军队紧急集结,准备尽起精锐之师挥军东征孙权。

当刘备听闻张飞军营的都督有表上奏时,他就知道有坏事了,一声叹息道:“唉!张飞死了。”毫无疑问,张飞在这节骨眼上突然被杀,对刘备的东征肯定是有重大影响的。

张飞之死,将引发一系列连锁效应。

刘备东征的动机解析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刘备在成都举行出师仪式,然后从白帝城出兵攻打江东军驻地巫县、秭归一带,正式拉开了夷陵之战的序幕。

在很多书中,描述刘备执意东征孙权只是一心为关羽复仇的,以此证明刘备重情重义,塑造刘备仁义的形象。不过,事实恐怕不是这样的。刘备东征孙权,固然有为关羽报仇的因素在里面,但这种因素的分量占比是多少要打一个问号。

一个成大事者,通常是不会感情用事的,他更加看重的是现实的利益。刘备作为一个极其成功的枭雄,如果他只是为了报仇雪恨就动员蜀汉的大部分兵马去攻打孙权,这似乎有点说不通。如果刘备真的是如此意气用事的人,他肯定是不能打下千里江山从而创建下蜀汉政权的。那么,刘备执意东征孙权最大的原因到底是怎样的呢?

在这里,先看看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三国史话》里的说法:

“关羽的败,是刘备方面的一个致命伤。因为失去荆州,就只剩得从益州攻关中的一路,而没有从荆州向南阳攻洛阳的一路了。从汉中向关中,道路是艰难的;魏国防守之力,亦得以专于一面;后来诸葛亮的屡出而无成,未必不由于此。所以说这是刘备方面的致命伤。”

“伐吴之役,《三国演义》上说刘备和关羽、张飞是结义兄弟,他的出兵是要替义弟报仇,这固然是笑话,读史的人说他是忿兵,也未必是真相。因为能做一番大事业的人,意志必然较坚定,理智必然较细密,断不会轻易动于感情。况且感情必是动于当时的,时间稍久,感情就渐渐衰退,理智就渐渐清醒了。”

“关羽败于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的征吴是在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章武元年就是建安二十六年,距离关羽的失败已经一年半了,还有轻易动于感情之理吗?然则刘备到底为什么要去征吴呢?我说,这个理由,是和吕蒙不主张取徐州而主张取荆州一样的。大约自揣兵力,取中原不足,而取荆州则自以为有余。当时赵云劝他,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伐吴之后兵连祸结,必非一时能解,就没有余力再图北方了。这句话,刘备是不以为然的,所以不肯听的。然而他的不以为然,并不是甘心兵连祸结,和吴人旷日持久,而是自以为厚集其力,可一举而夺取荆州。殊不知吴蜀的兵力,本在伯仲之间,荆州既失,断无如此容易恢复之理。”

从上面的陈述看,我以为吕思勉先生真正指出了刘备东征孙权的最主要原因。

为什么刘备对丢失荆州如此耿耿于怀呢?因为荆州太重要了,关羽丢掉荆州意味着“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已经流产了。从此以后,蜀汉集团不可能单单凭借从汉中进攻关中这一条行军路线就能恢复汉室。

从理论上说,蜀汉集团从丢失荆州那一刻起,统一全国的宏伟蓝图已经不可能实现了。

那么,荆州究竟有多重要呢?

《三国志·诸葛亮传》有云:“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三国志·鲁肃传》亦云:“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荆州贯通全国东西南北,向来即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刘备非常清楚丢掉荆州以后只能偏隅一方,而这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事情。

再说,经过一年半之后,刘备即使还为关羽之死而伤心,但他应该已经恢复了理智,绝不会轻率地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因此,我认为刘备东征孙权的最大目的是想重新夺回荆州,而发动夷陵之战并不是一场单纯为关羽复仇的战争。当然,刘备是不会把真实的出兵原因告诉群臣的,况且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帜出兵不仅会提升他的形象和彰显出正义,而且会告诉天下人东征孙权是“替天行道”。

值得注意的是,刘备当时已经年过花甲,已到暮年了。在时间上,刘备是等不起的,毕竟当时孙权才四十岁。因此,刘备觉得有必要在生前为蜀汉扳回一局,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下基础。刘备自认为举倾国之力去攻打孙权,夺回荆州应该不成问题,但事情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夷陵之战的惨败估计是他始料未及的。

孙权的应对

孙权听闻刘备准备东征,马上做好了两手准备:一是派人求和,二是积极布防。

孙权指使诸葛瑾与刘备求和,极力避免两家爆发战争。于是,诸葛瑾给刘备写了一封信,其信云:“陡然听闻陛下的大军从白帝城开发,有人担心您的议事大臣会认为吴王侵夺荆州,杀害关羽,怨念颇深,不宜答应和解。这种思想认识只是从小处用心,并没有从大局考虑。我试为陛下分析此事的轻重大小,陛下如能抑制威势,消减愤怒,姑且听从一下我的意见,就可以确定您的决定了。陛下认为您同关羽的感情,能比同汉献帝的感情更亲密吗?荆州的大小能比得上整个国家吗?陛下对曹操和孙权的仇恨,谁应放在第一位?如果陛下仔细思考,审察权衡这些因素后,做出决定就易于反掌了。”刘备看了此信,怒不答允。

值得一提的是,孙权在曹丕称帝后,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就见风使舵遣使曹魏,请求成为曹魏的藩属。作为一种政治交易的回报,曹丕册封孙权为吴王,以大将军行使持节的身份监督交州,兼任荆州牧,另外还赏赐孙权九锡之礼。

这就是孙权的聪明之处,他知道袭取荆州后与刘备的关系已经彻底破裂了,审时度势,知道必须低头向曹魏称藩,这样才能集中军事力量对付刘备。

对于刘备动员蜀汉的大部分军事力量前来攻打,孙权早已有了准备。孙权在派遣使者致信请和失败后,马上积极部署作战计划以及防务。

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授予假节特权,督率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所部五万人马抵御来犯的蜀军。从这个阵容上可以看出,孙权几乎已经把所有能征善战的将领配备给陆逊了。当然,陆逊也不辜负孙权的期望,他在不久将用一场大胜利来回馈。

面对来势汹汹的蜀军,江东集团从实际情况出发,其主要的军事部署如下:

一、陆逊率领主力部队三万人镇守夷陵,坐镇前线军事要塞统筹指挥全军。

二、潘璋率领本部人马镇守秭归,防备蜀军从猇亭(今湖北宜都北、长江东岸)北线突破深入其境。

三、孙桓率领万人部队镇守夷道,保护陆逊军队左翼的安全。

四、平戎将军步骘率领万人部队驻扎长沙郡,以防止武陵一带的五溪蛮夷部队出兵助蜀。

五、朱然坐镇江陵,徐盛坐镇当阳,宋谦督率江东水军屯扎枝江,他们各自守护前线的城池要隘。

其实,孙权在刘备称帝后,他就马上意识到刘备有可能东征了。于是,孙权自公安迁都鄂州,改鄂州为武昌,合并武昌和周围的五个县城为新行政区,设置武昌郡。孙权移都后坐镇武昌,将其作为江东军的战时总指挥中心,以备向各方支援。

孙权之所以修筑武昌城作为临时都城,完全是从实际情况作出的一个正确决定,因为他已经提前预判到刘备绝不会和他善罢甘休的。当然,孙权也知道袭取荆州的后果,但从长远考虑,他不能不夺取荆州。孙权忌惮刘备集团有了益州,又有了荆州的主要战略地盘,等于占领了整个长江中上游,一旦什么时候双方彻底撕破脸皮火拼起来,刘备方面还未开战就占了地利的便宜,而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此,孙权就听从吕蒙的建议奇袭关羽,把荆州夺回到自己的手中,以此杜绝后患。

初步较量

刘备督率大军从白帝城出兵,任命冯习为大都督,张南为前锋,辅匡、赵融、廖淳、傅肜为各分部都督,蜀军先锋部队直扑江东集团驻地巫县、秭归一带。

陆逊见此时蜀军的士气极其高昂,主动率军后撤,避其锋芒。蜀军轻松击败陆逊部将李异、刘阿,占据秭归,取得了开门红。

刘备见前锋部队取胜,遂进军秭归。此时,刘备十分自信,想迫不及待亲率四万大军从秭归继续东进,乘胜追击陆逊部队。

黄权劝谏道:“江东军队骠悍善战,而我军又水路出兵顺流而下,易进难退。为了保险起见,微臣乞请陛下让我率领先锋部队去试探敌人虚实,陛下应当坐镇后方指挥。”

黄权深知江东军擅长水战,战斗力很强,此次顺流而战,胜负很难意料,而刘备作为一个三军统帅不能亲身涉险,更不能用全部的军事力量赌博式地去决战,因此这个冒险的军事行动先由他率领一支军队去尝试最为合适。

可惜的是,刘备没有听从黄权的建议,坚持御驾亲征。如果刘备按照黄权的这个建议去做,他将不会惨败而归。退一步说,假使刘备派遣黄权为先锋率军先行窥探江东军虚实,即使黄权的部队全被歼灭,也不会让蜀汉政权大伤元气。

在大军从秭归出发前,刘备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让他负责督领江北军队监视魏国,防御曹魏集团的进攻,刘备则率领东征大军开往前线。

事实上,陆逊之所以主动后撤,并不是胆怯,而是想引诱刘备大军深入其境,然后集中兵力相机破敌。陆逊大军退至夷陵、猇亭一带,采取以防守为主的策略,避免与刘备大军交锋。陆逊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峡谷、山地拱手相让给刘备,其目的很明显,就是想把蜀军战线拉长,弱化其兵力优势,然后寻找刘备大军的破绽给予致命一击。

陆逊作为江东集团前线总指挥员,他深知自己肩负重任,也知道此时蜀军锐气正盛、求胜心切,还远远不到与刘备决战的时候,所以应该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

于是,陆逊决定暂时示弱,并设置一个陷阱让蜀军钻进来以争取后面的胜利。

相持阶段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春正月,刘备在秭归调兵遣将,制订新的作战计划。刘备求胜心切,派遣将军吴班、陈式率领水军驻扎夷陵,沿长江东西两岸安营扎寨,封锁长江两岸。

陆逊乘刘备刚安营不备之时,迅速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调派部将宋谦等人攻打蜀军的五个兵营,均攻破营寨并斩杀守将,取得了开战以来的第一个胜利。

刘备被陆逊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地痛打了一顿,生气地马上派遣吴班带领一支数千人的部队在平地扎营,想以此向陆逊挑战,引诱江东军出战。

江东军各路将领看见蜀军都挑衅上门了,他们被小胜利冲昏了头脑想出兵痛打吴班。陆逊阻拦了,平静地说道:“蜀军此举必定有诈,我们不能冲动出战,暂且观察一阵子再说。”

陆逊命令江东集团的各支部队坚守不得出战,违令者按军法从事。

这正是刘备的引敌出战的计谋,吴班部队只不过是一个“诱饵”,企图引诱江东军出战,而实际上刘备亲自率领一支八千人的精锐部队隐藏在山谷中,只需等待江东军上当出战后就两面夹攻,伺机加以聚歼。但是,刘备万万想不到的是,陆逊看穿了他的计谋。刘备久等不见江东军出战,便知道陆逊识破了他的计策,只能无可奈何地将伏兵从山谷中撤出。

见此,陆逊对部将们说道:“我之所以不听从各位的意见进击吴班,是因为我揣测到蜀军必有诈伪的缘故。”

二月,刘备自秭归率领众将进军五溪,亲率主力大军翻山越岭进至夷陵一带,建立了大本营,坐镇猇亭督战。刘备派遣马良带着金银蜀锦去招纳安抚荆州武陵郡一带的五溪蛮夷各部,极力拉拢这些少数民族加入刘备阵营,并给各部落的首领们授予蜀汉的官爵。这些首领们过着穷日子,一下子得到了大量现实利益,自然很高兴地接受了蜀汉政权的印信和封号,纷纷出兵响应刘备的号召东征。因此,武陵郡诸县纷纷脱离孙权的统治而归附刘备,同时五溪蛮夷各部落的首领纷纷派遣使者前来觐见刘备并请求出兵助战。

顺便提一下,马良是刘备担任荆州牧时招纳的一位优秀人才,他的能力出众,尤其是外交能力。这些年来,马良兢兢业业地为刘备效力,任劳任怨,但可惜的是在夷陵之战刘备惨败后他在混战中遭遇身亡。不过,马良有一个在历史上知名度很高的弟弟,他的名字叫作马谡。

此次刘备亲率四万多精锐之师东征,加上一万左右的五溪蛮夷部队,总兵力五万多,而江东集团此次投入的兵力大约五万,双方参战兵力基本持平。所以,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谁也没有对对方有压倒性的优势。

此时,蜀军已深入敌境五六百里,从巫峡至夷陵沿路几百里安扎下了几十个大营,其兵力已经有所分散了。陆逊诱敌深入其境的策略开始达成了,只需等待最好的时机。

刘备看见陆逊久不出战,便派遣前锋大将张南由秭归南岸从陆路率兵进攻夷道。当时,孙桓是负责镇守夷道的守将,他看见蜀军来犯后马上出兵迎敌。张南在夷道之北打败孙桓,乘胜追击江东军。孙桓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退守夷道城,凭借城池来抵抗蜀军。蜀军乘胜围攻夷道城,想希冀打通东进之路。孙桓看见蜀军攻势越来越猛烈,急忙写信向陆逊求救。

陆逊接到孙桓的求救信后,看了一眼淡淡地说道:“现在不能出兵去救他。”

众将不解,着急地说道:“孙将军是大王的同族,他受到敌军围困,您怎能不去救他?”

孙桓是孙权的侄儿,他是孙氏宗室的新生代将领,当时年仅二十五岁。

陆逊坚定地答道:“孙将军很得人心,他得到官兵们拥戴,现在他的城池坚固,粮草充足,没有什么可担忧的。等到我的计谋全面施行,即使不去救他,他也会自然解围的。”

当时,孙桓的处境已经很困难了,被蜀军重重包围,如果不是夷道城坚粮足,他很有可能就此以身殉职了。张南久攻夷道城不下,蜀军的作战计划受挫。

众将听了陆逊用不可商量的口气拒绝援救,心中便对陆逊有意见,不满之情溢于言表。此次参战的诸位将领,有的人是孙策创业时期的老将,有的人是孙氏宗室。换言之,他们都各有所恃,一向骄傲自大,听闻陆逊不肯去援救孙桓群起哗然,认为陆逊怯敌,甘愿当缩头乌龟。陆逊见众将不想服从他的命令,手握剑柄,严厉地说道:“刘备是天下闻名的枭雄,连曹操都对他忌惮三分,如今他率军进犯我境,这是非同一般的强敌。各位都深受恩泽,应当团结一致,共同歼灭这个强敌,以此报答大王的恩典。现在,大家互不和睦,这并非是我们应做的事情。我陆逊虽是一介书生,但现在我是接受大王委任状的主帅。之所以委屈诸位来听从我的指挥,是因为大王认为我还有一些长处可用,能忍辱负重带领大家取得胜利。大家各自都有承担的任务,岂能再互相推诿?军令重如泰山,各位切不可以身试法!”

众将听了陆逊的话,沉默无语,谁教人家是假节的主帅呢。尽管如此,众将还是在心中抱怨,只恨大王孙权用人不当,派了一个如此懦弱骄横的胆小鬼来当大都督。不过,众将也无可奈何,敢怒不敢言,只得乖乖地遵守不出战的命令,毕竟军法如山,谁人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呢!

自此,江东军整日高挂免战牌,坚守不出。蜀军被拒于峡谷山地之间,欲进不得,速战速决的计划流产了。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相持不决,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战争。就这样,两军竟然相持半年之久。蜀军由于长途跋涉作战,远离大后方,又是屯兵于崎岖山道上,后勤保障出现了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蜀军众将士逐渐斗志涣散,军纪松懈,再加上因战线过长,兵力分散,运转补给困难日益明显,其优势也在时光的飞逝中消失殆尽了。

《史记》有云:“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陆逊是一个非常擅长指挥作战的主帅,他的战略开始收到成效了。

准备反攻

不知不觉之中,半年时间过去了。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此时,气温很高,暑气逼人,屯扎在山道上的蜀军直接暴露在烈日之下,苦不堪言。

打仗打到这种地步,显然不是刘备所想看到的结果。蜀军前进不能,但刘备又不甘心撤军。为了再坚持下去,刘备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以保存其体力,又将军营设于深山密林的险要之处。这样,蜀军可以依傍溪涧躲避酷暑,同时也能凭险固守。刘备的新计划是这样的:在树林中屯兵休整,熬过几个月等到秋季到来后再发动秋后进攻。

但是,此时的刘备绝对想不到,他的这个作战思路葬送了几万蜀军的性命。

当初曹丕听闻刘备大军围栅栏连营七百余里时,对群臣说道:“刘备不懂兵法,难道有用七百里的营寨抵抗敌军的吗?刘备犯了兵家大忌,必定速亡,孙权的捷报马上就要到了。”果然不出曹丕所料,过了七天,孙权打败刘备的奏书就传送过来了。

时至盛夏,天气闷热,蜀军越来越懈怠了,士气极其低落。陆逊见蜀军开始兵疲意懈,刘备失去了主动的优势地位,就知道战机快要到来了。

陆逊给孙权上奏疏,分析道:“夷陵是军事要害之地,重要的关隘,虽说容易夺取,但也容易丢失。若失去夷陵,并非只是损失一郡的土地,荆州的安全系数将会由此直线下降。现在,我军争夺此地,务必取得成功!刘备违背常理,不守着自己的老巢却敢率军前来攻打。微臣虽说不才,但凭借大王的声威,以有道征伐无道,击破刘备歼灭蜀军即在眼前。回顾刘备往年带兵作战的战绩,其战绩总是胜少败多,由此推论此人能力仅仅如此而已,没有什么令人担忧的。微臣起初担心他水陆并进,如今他反而放弃自己的优势,舍弃舟船专以步兵作战。微臣观察他的军事部署,到处连营结寨,肯定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此时,正是攻击刘备的时候,希望大王不必挂念。”

众将领看了陆逊的奏疏,不以为然地说道:“进击刘备的时机,应当是在他刚进军的时候。如今,刘备已经深入境内五六百里,我们与蜀军相互对峙七八个月,况且许多军事关隘都被他们控制了。如果蜀军坚守关隘,现在我军出击必然不利。”

陆逊笑着说道:“刘备是个狡诈的敌人,他人生经历的事情很多。刘备的军队刚刚集结时,兵势强大,锐气正盛,而且他考虑精密、用心专一,那时候是万万不可轻易进攻的。但如今不同了,刘备驻扎时间很长了,却没有占到我们的便宜,导致其军队疲惫不堪,将士情绪沮丧,而且他再也想不出新的计策来对付我们了。攻击这样的敌人,现在正是时候!”

陆逊决定主动出兵进攻蜀军一处营寨,以试探蜀军的虚实。于是,陆逊先派遣一支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试图摸清刘备的布防情况是怎么样的。这一次江东军交战不利,损失了一些人马。

江东众将见陆逊这么久不同意出战,现在一出战又吃了一个败仗,对他更加不满了,并冷嘲热讽地说道:“这是让兵卒们白白去送死。”

陆逊坚定地说道:“经此试探,我已掌握了打败敌人的办法了!”

众将听了陆逊这话,认为他是吹牛,哂笑而退。

虽然这一次试探性的进攻未能奏效,但陆逊确实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

其实,三国战争史中用火攻的典型战役很多。在官渡之战最关键时期,曹操听从许攸的建议,火烧乌巢,一把火烧了袁绍的粮草基地,一举摧毁袁军的信心。赤壁之战,周瑜采纳了黄盖的计谋,火烧曹营,一举将曹操打得落花流水。相对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次更加适合用火攻,因为蜀军几百里连营,又屯扎在深山密林之中,并且当时又恰值高温时节。

可以说,陆逊用火攻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的天然条件。当然,人和这一条件也不成问题,毕竟陆逊是有假节的主帅,拥有先斩后奏的权力,谁敢不听他的指挥?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之前,召集了所有将领,给他们分配任务。就这样,几万蜀军的命运,就在陆逊的这次军事行动中彻底改变了!

火烧连营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闰六月,陆逊调兵遣将,动员所有参战人员投入战斗状态,命令全军将士每人都拿着一把茅草,用火攻的办法偷袭蜀军的营寨。

决战开始!

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江东军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顷刻之间,火势猛烈,蜀军数百里的营寨到处燃起熊熊大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火烧连营。片刻之间,几十处营寨火光冲天,蜀军大乱。

陆逊下达了总进攻命令,江东军乘势发起总攻,各路人马一齐杀向蜀军大营。陆逊亲自坐镇猇亭前线指挥,命令朱然率领五千人马进攻蜀军大营。朱然不负众望,首先突破蜀军前锋部队,一路势如破竹,猛插到蜀军的后部。韩当也率领本部人马乘势进击,配合朱然的攻势,迂回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包围了蜀军的主力部队,切断了刘备的退路。

陆逊吹响总攻的号角,各路江东军都出来围攻蜀军,痛打败逃之敌。潘璋率军攻破了冯习部队,在混战中将其斩首。孙桓也立即从夷道出兵,投入战斗之中,蜀军大将张南临阵被斩。江东军各支部队进展都很顺利,徐盛等将领也分头追击蜀军,很快就攻破蜀军四十多处营寨。蜀军一路溃败,前来助战的少数民族首领沙摩柯等人,也在乱军之中被杀。此时,蜀军已经大乱,溃不成军,被迫西退。

江东军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对蜀军形成了包围之势。蜀军全线崩溃,各支部队土崩瓦解,杜路、刘宁等将领走投无路,被迫卸甲投降。

一时之间,杀声四起,夷陵一带漫山遍野都是四散奔逃的败兵,刘备的数万东征大军就这样被陆逊击溃了。

尽管刘备心有不甘,但也不得不撤离主战场。刘备在亲兵的保护下,逃往夷陵西北的马鞍山,凭险固守做最后的反抗。刘备登上马鞍山,列阵布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指挥各支军队四面围攻蜀军。江东军四面收围猛攻蜀军,一万多人被歼灭。刘备见情势不妙,乘黑突围,在亲兵的死命保护下仓皇逃命。

此时,刘备知道大势已去,战局已经没有逆转的可能了。

蜀汉将领傅肜负责断后,他率部力战拒后,阻拦江东军追击刘备。傅肜英勇作战,死命阻击追兵,拼光了部队后依然单枪匹马独自奋战。江东军将领喊话傅肜,只要投降就可以饶他一死。傅肜怒骂道:“世上哪有投降的汉将军?”傅肜说完挥刀拼死作战,兀自死战不降,最后为蜀汉捐躯,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为刘备赢得了宝贵的逃命时间。

孙桓见刘备想要逃走,便率军截断上夔门的险要道路,拦截刘备逃跑之路。无奈之下,刘备只得翻山越岭,才得以摆脱江东军的追击。刘备夜间突围后,驿站里的人为了延缓江东军追击的步伐,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自动出来挑担败兵扔下的铠甲、铙钹在隘口燃烧,用大火阻断追兵的道路。

顺便提一下,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前就在白帝城至夷陵之间的数百公里的道路上,沿途设置了许多驿站用以传达消息。当时,刘备绝对想不到,一年之后他竟然在驿站之人的帮助下才得以逃入白帝城捡回了一条老命。

益州从事祭酒程畿看见败军沿长江顺流而下而退,他因为没有接到刘备的军符不肯退军。有人告诉程畿:“后面的追兵已经赶上来,赶紧抛弃大船坐轻舟,这样可以逃得性命。”

程畿正气凛然地答道:“我在军中,从来没有畏惧敌人而弃船逃命,何况跟随天子而遇见危险呢!”他说完继续奋战杀敌,亲身持戟与敌人战斗,最后尽节殒命。

傅肜、程畿等人在生死存亡关头,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国尽忠,尽到了一个臣子所能做到的一切。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血性和忠诚,确实是一条英雄好汉的作为——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这样的人是值得世人尊敬的。

督领江北军的镇北将军黄权,见前线蜀军大败后想率军撤退回蜀地,但此时返蜀道路已经被江东军完全阻断。黄权进退失据,面临着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抉择,摆在他面前的只能有三条路可走:一、死战到底;二、投降江东;三、投降曹魏。

此时,蜀军败局已定。如果黄权选择死战到底的话,只能做无意义的牺牲,还会让无数蜀军弟子兵命丧黄泉,这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如果黄权投降江东的话,虽然能得到荣华富贵,但会被世人唾弃,此生再也抬不起头来了,只能苟延残喘地活着,而黄权自然是不会这样做而背负上叛逆之名的。如果黄权投降曹魏的话,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世人可以理解他的苦衷,刘备也可以理解他的苦衷,所以黄权只好率领江北军投降曹魏。

当黄权投降曹魏的消息传到蜀地时,蜀国依军法行事收押了黄权的妻子儿女,欲追究黄权投降之罪。

刘备知道黄权投降曹魏只不过是被形势所迫,伤感地说道:“是我对不起黄权,而黄权这样做并没有对不起我!”于是,刘备不仅没有怪罪黄权,反而决定善待他留在蜀地的妻子儿女。

黄权在曹魏兢兢业业,事君得礼,尽到了一个臣子的职责,赢得了曹魏高层的表扬。后来,黄权安逝于魏国,终其一生没有说过刘备一句坏话,不曾贬低旧主抬高新主。黄权虽然两次投降、三易其主,但是进退有义,坚持原则,在每一任新主手下时都是一位尽责任的下属。所以,世人很理解黄权的苦衷,就连苛刻的历史学家也没有因为他多次投降而批评他。

此一战,刘备损失惨重,辎重物资丢失殆尽,蜀军被歼灭几万人,降者也数以万计。关于刘备人生之中最大的惨败,史料记载:“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由此可见,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损失之大,失败之惨。

刘备吃了这么一个大败仗,十分羞愧愤恨,愤然说道:“我竟然受到陆逊这个小子的折辱,岂非天意呀!”

刘备从猇亭败退秭归,沿途收拢被打散的士卒,由陆路撤回鱼复县,并将鱼复县改名为永安县(治所白帝城)。

坐镇成都的诸葛亮听闻刘备败退白帝城,叹息道:“如果法正还活着,他能够劝阻主公东征;就算他不能制止主公东征,如果有他作为谋主随行,一定不会遭到如此惨败!”

关于诸葛亮为什么不劝阻刘备东征,历来都有争议。在正史中,我们是没有见到诸葛亮的劝谏。但是,也有的人认为,诸葛亮是孙刘联盟的拥护者和缔造者,他私底下肯定向刘备劝谏了,只是刘备没有听从而已。通过诸葛亮的这句叹息来看,他心里是不同意刘备东征的,但他又似乎认为刘备即使不能夺回荆州也不会遭遇到如此惨败。如此看来,蜀军在夷陵之战中全线溃败出乎了诸葛亮的意料。然而,不管怎么说,此战对蜀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十年积蓄毁于一旦。蜀汉集团先后经过丢失荆州、夷陵惨败的打击,不可能再有统一天下的实力了。此后,不管诸葛亮再怎么努力,蜀国的军事实力一直都不能恢复到巅峰时期。诸葛亮主政后,为了逆转蜀国的生存危机,选择以攻代守的策略进行多次北伐,但是由于魏、蜀两国的实力太过于悬殊,最终让一代名相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情结局。

话说江东集团许多将领听闻刘备率领残兵败将驻屯在白帝城,纷纷争相上奏孙权,只要派他们出兵进击白帝城,再打一仗必然擒获刘备。

孙权就此事征询陆逊,陆逊与朱然、骆统等人纷纷表示:“曹丕正在大规模集结军队,表面上托词帮助我们共讨刘备,实际上他心怀险恶奸计。因此,我们应郑重决断,撤军返还以防不测。”

陆逊等人的这番分析十分正确,曹丕在这个节骨眼儿出兵确实不怀好意。话说,即使江东军能攻陷白帝城擒获刘备,他们也没有能力深入蜀地将蜀汉政权一举平定。陆逊成功歼灭刘备主力部队已经达到战略目的,如果江东军贸然继续进击反而会让曹魏抄了后路。如此一来,假使曹丕突然出手断绝江东集团进击大军的补给线,孙权的主力部队有可能全面崩溃。

此时,社会形势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摆在孙权面前的问题并不只是擒获刘备这么简单,他还需要考虑更多的问题。

和谈

陆逊的部将李异、刘阿等人率部尾追刘备部队,一直追赶到白帝城附近并进驻南山(秭归南岸山),虎视眈眈白帝城想攻城擒捉刘备。刘备知道江东军蠢蠢欲动,想置他于死地而后快,所以他不得不采取一些紧急措施来防御。

当时,刘备在白帝城的形势不容乐观。在严峻的局势下,刘备积极布防,下令严防死守城池,同时派人赶往各地求援。

巴西郡太守阎芝听闻刘备惨败,知道大事不好了,急忙紧急向辖下各县募兵,并派遣马忠带领五千名士兵日夜兼程赶往白帝城补充兵源,以帮助刘备抵挡江东军的进攻。督守江州的赵云得知刘备夷陵惨败逃回白帝城坚守,也急忙召集起本部人马火速前往白帝城勤王。

刘备看见各地勤王部队陆续赶过来,他一直提着的一颗心才安放下来,这才松了一口气。

此时,孙权也面临着一个潜在的危机——据情报人员报告,曹丕即将出兵征伐江东。

这个情报坐实了陆逊等人的担忧,当时曹丕确实想浑水摸鱼乘机偷袭江东。于是,孙权果断下令撤退大军,召回李异、刘阿等人还守巫县。

不久之后,曹丕与孙权的矛盾爆发了。据史料称,江东集团归服曹魏集团并非真心实意,孙权在派遣长子孙登入魏为质一事上再三拖延忽悠了魏国,破坏了他们之前签订的盟约。(《三国志》:“初权外托事魏,而诚心不款。魏欲遣待中辛毗、尚书桓阶往与盟誓,并征任子,权辞让不受。”)

对于孙权的欺骗与背叛,曹丕十分生气。曹丕恼怒之下,下诏南征孙权,决定用武力来找回尊严。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九月,魏国三路出师,举兵南征。东路由曹休、张辽、臧霸出兵洞口,中路由曹仁率军进攻濡须坞,西路由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率军围攻南郡。曹丕的这个军事安排可谓是下了血本,出征的将领个个都是当时曹魏最善战的大将。这个阵容将星璀璨,既有成名几十载的老将张辽、张郃、徐晃等人,也有老曹家新生代的曹真、曹休等人,他们都是当时一等一的名将。

孙权看了曹丕这个超级阵容,不敢丝毫懈慢,积极做出了军事应对部署。孙权急忙派遣吕范等人率领五个军,从水路抵御曹休等人的进攻;朱桓以濡须督的身份抵拒曹仁,抵挡曹魏中路军的进攻;派遣诸葛瑾、潘璋、杨粲等人火速率军救援南郡,全力抵抗曹魏西路军的进攻。南郡是孙权在荆州的命根子,他可是花了很大的代价才夺回来的。想当年,为了拿下南郡,周瑜与曹仁浴血奋战了整整一年,可是南郡拿到手没过几天又被刘备“借了”。最后,为了战略的需要,孙权听从了吕蒙的建议,不惜单方面撕毁孙刘盟约,奇袭关羽,重夺南郡。由此可见,南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孙权沿着长江布兵坚守,抵御各路魏军的进攻。同时,孙权见刘备驻扎在边境的白帝城,仍然感到畏惧。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危险,孙权决定遣使议和。孙权派遣使者到白帝城向刘备求和,重启两家的合作之门。

刘备听说曹魏已经三路出兵南征孙权,写信给陆逊问道:“现在贼兵已经在江陵了,我也准备再次东征,将军还能行吗?”

陆逊回信道:“恐怕您的旧伤未愈,没有时间兴兵吧。在现在的情况之下,您应该跟我们的大王通好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如果您不听我的劝告,再次贸然率军前来,我不会让一个人逃得了性命的!”

其实,刘备给陆逊写这封信只不过是想挽回一点脸面,毕竟被一个后辈打得如此惨烈实在是不好意思。当时,刘备已经没有能力组织数万人的复仇大军再次东征,他写信去“恐吓”陆逊这种举动只是为了找一点安慰而已。谁想到,陆逊竟然不给刘备面子,直接回信回击了他。当然,刘备经过夷陵之战的惨败后,他的头脑已经冷静下来了,知道陆逊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

于是,刘备许和,派太中大夫宗玮出使江东,前去商谈议和事宜。同年十二月,孙权也派太中大夫郑泉前往白帝城拜谒刘备。两家的议和使者都顺利完成了使命,自此孙、刘重新通好。这样,孙权得以集中兵力全力对付曹魏,不过前期战况对孙权很不利。

张辽与王凌等人率军至广陵,准备进攻江东军。孙权听闻张辽带队出征,非常忌惮对方,敕令江东将领们并告诫道:“张辽虽然抱病出征,但仍是勇不可当,大家千万要谨慎!”当年,孙权在合肥城下被张辽打怕了,虽然事隔多年,但当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遂告诫诸将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对付张辽。

恰好当时大风劲刮江面,吕范等人的战船漂至北岸。张辽是一个作战经验丰富的大将,他见敌军战船被大风吹散了,果断率领诸将逆击。其中,魏将王凌的表现极为出色,他身先士卒、英勇杀敌,成功斩杀敌军首领。江东军损失惨重,兵卒淹死数千,还有大量舟船被魏军缴获。吕范见形势不妙,赶紧将余部都撤回江南防守。此一战,魏军大获全胜,收获颇丰,而王凌由于立下战功被封为宜城亭侯,晋升为建武将军,转任青州刺史。

不过,张辽在这次征战中加重了病情,他打败吕范不久后就病逝于江都,为他的戎马一生画上了句号。曹丕听闻张辽死了,为之痛哭流涕,敬赠他“刚侯”谥号。

张辽是独当一面的大将,战功赫赫,智勇双全,为曹魏政权立下不世功勋。张辽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多年在外带兵,坐镇军事重镇,可谓功勋卓著:白狼山之下,怒斩单于蹋顿;塞外建奇功,敢问霍去病在否?逍遥津一战,尽显名将风采;迎头痛击孙权,威名震江东。

张辽是曹操麾下最为耀眼的将星之一,他与张郃是投降过来的曹营武将双璧。张辽是实力派名将,他所立下的战功无可挑剔;他是三国时代最杰出的骑兵指挥官之一,其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在这次南征中,曹休的表现也很突出,充分发挥了他出色的指挥能力。曹休指挥臧霸率领五百艘轻捷战船,组建一万人的敢死队偷袭徐陵,烧掉江东军大量的攻城战车,并斩杀数千人。后来,江东军将领全琮、徐盛趁魏军不备之际,追杀魏国将领尹卢,斩俘数百人而返。

江东军临江拒守,战况不容乐观。诸葛瑾的水军在江中遭到魏军的放火焚烧,大量战船被烧毁。江东军连续作战不利,孙权的处境越发严峻起来。

转眼就到了第二年,孙权在江夏修筑山城抵御魏军。此时,形势开始向孙权这边好转,因为魏军遇上了疫疾,伤病名单上不断增员,魏军的战斗力开始下降。

曹仁派部将率领一支五千人的部队乘坐油船偷渡到濡须坞江心小岛,准备偷袭江东军。朱桓发现了魏军的危险举动,偃旗息鼓,故意对外示弱以引诱魏军。

曹仁见江东军这副样子果然上当,派遣其子曹泰领兵猛攻濡须城。朱桓率兵抗击,攻取魏军的油船,并派部将严圭等人击败魏军。此一战,江东军斩杀或擒获多名魏军将领,魏军被临战斩首和溺水而死者多达千余人。朱桓击溃曹仁,曹魏中路军遭遇重创。从某种角度上说,朱桓以一人之力扭转了整个战局。

与此同时,曹真、夏侯尚、张郃等人围攻江陵,魏军连建数个军营围城。当时,江陵的兵力并不多,江陵令姚泰负责领兵守卫城北门,他见外面魏军兵势强盛,城中守军少且粮食将尽,想通敌献城投降。朱然发现了姚泰的危险举动后,及时除掉了这个可耻的内应,同时击退魏军的进攻固守江陵。孙权见江陵情况紧急,急忙派诸葛瑾率军前来支援。魏军见攻城不下,敌人的援救又至,便撤军而退。

曹魏这次南征,进行到此时已经历经半年了,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战果。曹丕有点失望,撤军的念头开始频繁出现。孙权知道曹丕的心思,乘机重新遣使纳贡,朝贡百筐明珠、千镒黄金和大量的古玩以及其他的珍禽奇兽(如驯象、鹦鹉等)。

曹丕见孙权遣使称臣,恭敬谦卑地给他赔礼道歉,便见好就收同意了孙权的请求。于是,双方罢兵言和,魏军全面退兵。

值得注意的是,孙权低声下气向曹丕求和,又是送礼物,又是赔礼道歉,这是一种保存实力的策略。当时,江东集团的力量还是远远小于曹魏集团,长久硬拼下去会极大消耗实力,这是孙权不能承受的。

孙权刚和刘备打了一场大战役,将士们已经极度疲劳了,按甲休兵对他是有利的。由于连年征战,老百姓们的赋税也比往年加重了,因此孙权更加需要休养生息。再说,当时孙权的统治也不是十分牢固,他的统治地盘上有蛮夷少数民族也时常进行造反,所以孙权在内患并未消除的情况下抓住机会向曹丕求和是最佳的选择。

由此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的外交手段灵活性很强,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可以暂时放弃尊严。

孙权真是一个老滑头,他以一些礼物来换取生存与发展的时间,这实在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其实,在三国时代,霸主们为了追求利益无所不用其极,有的人甚至出卖人格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