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 生态型工程体系的特征

从生态的使命出发,我们可以得出人造工程体系的生态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主体多样,主客一体

像缤纷灿烂的大自然一样,工程体系的组成不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而是主体多样化的综合体。任何单个主体的持续生存都依赖其他主体提供的环境,当主体的生存发展产生了可以被其他主体利用的相互作用时,这个主体也就成为其他主体生存的客体了,主体的多样性也就发展了。

在自然界,没有所谓的主宰,也没有中心,而是一种分布式架构,人类也仅仅只是一个高级动物而已。像蜂群、蚁群等“集群智慧”的神奇在于,没有一个个体主宰集群,而是从大量简单个体中涌现出一只无形的“上帝之手”在控制整个群体。组成人造体系的主体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也是融为一体,并可相互转化的,没有绝对的中心,任何主体的持续生存都依赖其他主体提供的环境,同时自身的改变也会影响到相关联的其他主体。

2.吸引聚集,内生秩序

生物学上有一种趋同现象,就是类似生态位主体的相似性互相吸引聚集。人造体系无论在设计、生产还是使用上也都呈现类似主体的趋同和聚集特征。而且,就像蚁群一样,简单主体的聚集相互作用,可以涌现出复杂的大尺度行为。

自然界生物的预感是基于极为复杂的内生秩序实现的,这既有遗传,也有基于经验的转化。自然界的生态是在自然法则的秩序下演化的,这种内生秩序就如霍兰描述的“隐秩序”,是需要认知和挖掘的,而且这种内生秩序在主体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创造出新的秩序,以支持体系的更新和演进。人造工程体系随着主体相互作用和学习,涌现出来的显性规则和隐性秩序,担负着预知和引导体系演化的使命,并由此增强了体系生存的机会和能力。

3.生命负熵,开放包容

热力学第二定律定义封闭的系统如果不加入外界干预,都会按照熵增发展,并最终走向无序乃至死寂。但是生命有机的出现,使自然界得以生生不息和演化发展,所以薛定谔说:“生命即负熵!”通过组织各个无生命的部分所涌现出的特性即生命,但是这个特性却不能再还原为各个组成部分。这个把无机生命涌现出有机生命的核心就是开放包容的特性。

人造体系一经建立,基本也无法推倒重来,只能随着时间或快或慢地演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经验的积累,要抑制熵增的趋势就是要学习生命有机的特性,使人造体系开放包容,从而具备生命负熵的特性,并学习自然法则的规律促进体系进化发展。既然我们还未完全了解自然法则,所以我们只能借鉴生物界的开放特性和生态秩序,这目前既是哲学家的共识,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秩序是人类社会治理中的最高理想,也是人造工程体系当前可实现的最高水准,开放才能使秩序得到稳固和发展,生命才能逆熵增为有序。发现秩序,解释秩序;识别开放,实现开放。只有这样,才能使人造体系的负熵落到实处。

4.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这是大自然的法则。适应能力越强,生态也就越复杂。所谓生态,一定是自进化的,不断地出现新物种,产生新能量。自然生态适应性是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趋异适应,则是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差异,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之间同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相应的生态变异。人造工程体系的复杂度越高,则要求适应能力越强。每一次主体之间的相互适应,都为下一步的相互协同和新的生态位置创造了可能性。构建适应性机制就是运用规则、创造规则、演化规则的能力,是人造工程体系的核心。

在工程体系中,从机械化产品到电子化产品,再到智能化产品的进化中,推陈出新、优胜劣汰的例子不胜枚举。每一个新产品的出现、新模式的诞生都在宣告某个旧产品、旧模式被替代,适应并满足人们使用的需要是永恒的追求,也就是在这样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过程中,技术得到进步、产品实现更新、体系维系演进。

5.个体扰动,整体稳定

自然界是建立在永续演化的基础之上的,个体的不稳定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根源,也是生态圈整体稳定的保证。生态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得出“均衡即死亡”的生态演化结论,也就是自然界整体的稳定和演化是依赖个体的扰动而变化的。没有了个体的不间断扰动,就没有足够多的稳定周期来实现彼此的适应,生态体系的进化也就无法实现。

生态往往就是在失稳—平衡、再失稳—再平衡中保持动态平衡的。竞争、促进(包括共生)、营养级之间的互作等一系列生物互作可直接或间接驱动或改变生态系统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变化的模式、方向及速率。在生态系统管理实践中,应用生物互作的相关理论有望大幅提升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成效。人造工程体系,类似阿里巴巴的淘宝,不管企业生死进出,不管具体买家是谁、不管具体什么时间交易,只管交易的规则和体系的稳定,这就是体系的个体扰动和整体稳定的生态稳定。

6.边界弹性,涌现不息

自然界的演化说明,不要试图设计出一个复杂的生物,而是给简单的生物一个易于演化的环境,这种环境是包容的架构。自然界的生物圈没有严格的界限,无论是体系内各主体的边界(内边界),还是整个体系的边界(外边界),更多的是可变的相容的关系。个体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构成整体的开放循环、涌现演进和生生不息。

人造工程体系的主体虽然是有限的,但是构建起来的种类和体系边界必须像自然界生态一样,具有多样性和弹性,这样体系的运用才是无限的,才能实现基于规则的主体之间天下无穷局的关联作用。因此,生态体系不会轻易死亡,而是在有机生命与复杂体系的交织融合中涌现演进。也就是说,部件会死,但整体永存!

从以上这些生态特征可以看到,主体和环境决定了体系的聚集和内在联系,聚集和内在联系涌现出生态的规则和秩序,规则和秩序构建了生态适者生存的适应性机制,开放包容生成了宇宙中唯一的负熵特例生命体,适应性的机制决定了有机生态演化的弹性边界,生态的主体和边界决定了短时间尺度下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产生竞争和涌现,而竞争又催生了新的主体或原有主体的进化、新旧主体之间的相互适应,从而达到一个新的秩序和宏观的稳定。这种秩序和稳定创造并选择着可以满足适应性机制的规则,直到下一次某个生态的主体、边界等再发生变化,催生新的一轮“竞争—适应—平衡”的演进过程,循环往复,永不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