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我们打开那片星空:鲍鹏山领读诸子百家
- 鲍鹏山
- 1761字
- 2022-06-24 19:00:31
为何柔弱能胜刚强?
既然“强梁者不得其死”,“勇于不敢”的人便活得满世界都是,而“柔弱”也就是最佳的处世姿态: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七十六章》)
人活着时肢体是柔弱软和的,人死了身体便僵直坚硬。草木生时柔和软弱,死时枯槁坚硬。所以说,坚强的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是生存的一类。
这是老子对自然界的观察。他由此推演出人类社会与之完全相同的情形。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
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但这柔弱的水一旦攻坚胜强,却没有什么东西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让水改变本性。弱战胜强,柔克服刚,天下没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却又没人能按此道理行事。
这是水的赞歌,又是人生的叹息。天下还有比水更柔弱的吗?还有比水更随和而没有个性的吗?随物赋形,是其温柔,是其卑弱,但攻坚胜强,舍水其谁!它以“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这是最能体现老子思想的言论。
既然柔弱胜刚强,最好的制胜之道便是守住柔弱,而不要追求极盛。月圆而亏,日中而倾,物方生方死。“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反者道之动”,世界万物都处在一种循环之中,所以守住弱便是守住了发展的生机,而鼎盛则是走向衰败的转捩。所以,一旦强大,万不可轻傲,而更要谦恭自守,甚至自损,以保持持续的生机: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二十八章》)
即使知道自己是雄,也要以雌的态度自守,做天下的溪壑。愿做天下的溪壑,正常的德性就不会偏离,就会复归于婴儿。
即使知道自己是突出的、风光的,也要以卑微黯淡自守,做天下的榜样。愿做天下的榜样,正常的德性就不会出差错,就会复归于永恒。
即使知道自己是光荣的,也要以屈辱自守,做天下的山谷。愿做天下的山谷,正常的德性就会充足,就会复归于自然。
而柔弱如何才能战胜刚强呢?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老子·三十六章》)
想要压缩它,一定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一定要先强化它;想要废弃它,一定要先推行它;想要得到它,一定要先给予它。这是从细微中发现变化。这样做了,就可以柔胜刚,以弱胜强。
老子的处世哲学受到了很多人义正词严的批判,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我在这里要为老子辩护几句。
由于汉语缺乏必要的时态限制和虚拟语气,有些句子我们既可以理解为作者的理论主张,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客观事实。我们就看刚才分析的句子,“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我们可以把它看成老子的理论主张,一种提倡,但也可以把它看成老子对一种社会现象的描述。那么,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为:“在这个世界上,勇于敢的人就要被杀,勇于不敢的人则可以活下来。”这不就成了老子对这种颠倒的社会现象的愤激之辞了吗?
我认为,读老子的著作,重要的不是看他提倡什么,而是要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提倡。正如我们一定要思考,为什么孔子对强亢的子路老是予以折挫,希望他能柔弱一些。我们要重点看他向我们描述了什么,看他向我们描述的生存状态。
人生哲学一般包含两个内容:首先是对生存状态的研究与描述,然后才是在此生存状态的基础上提出的相应的生存态度或对策。显然,起决定作用的乃是生存状态。所以,对老子的哲学,我们应侧重研究他所描述的生存状态。
老子所处的是什么时代?
应该是人类的童年时代吧?可他已经是“老子”而不是“孩子”了。他所处的时代苦难重重。什么样的血没流过?什么样的阴谋没有被制造过?什么样的悲剧、闹剧没有上演过?什么样的纯洁没被玷污过?什么样的正义与良心没有被扼杀过?什么样的友情没有被利用过?什么样的信义没有被出卖过?什么样的承诺没有被否认过?
老子熟读历史,他的心早就冷了。他知道丑恶是用什么掩盖着的,真善美是用什么名义去扼杀的。
过去的历史太黑暗了,在阴暗的散发着霉变气味的档案馆里伴着青灯苦读的老子,心灵也不免随之阴暗。
老子的哲学,是夹缝中生存的技术,是在盘根错节的社会中游刃有余的智慧,是封建专制社会中唯一能保护自己肉体存在的法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