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最早搜集和研究儿歌的,是散文家、文学翻译家、诗人周作人。
周作人(1885—1967),原名櫆寿,后改名奎绶,字星杓,又名启孟、起孟、启明,笔名遐寿等,号知堂等。浙江绍兴人。鲁迅之弟。1901年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管轮班学习。1906年赴日本留学,初入法政大学,后入立教大学。1909年与家居东京的羽太信子结婚。因家里无力维持其学业,遂于1911年携妻回到家乡,曾任浙江省教育司视学、绍兴县教育会会长、浙江省立第五中学(原绍兴府中学堂)教员。1917年到北京,先后任北京大学国史编纂处编纂员、文科教授,并曾在燕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法大学、孔德学校等处兼职。五四时期,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发表的新诗在当时很有影响。1920年底参与筹组文学研究会。1921年后所写的散文,针砭时弊,着力批判封建文化,文风朴素流畅而又不失幽默轻松笔调,对五四以来的散文创作有较大影响。1927年后逐渐逃避现实,提倡写作表现性灵、情趣的闲适小品文。抗战时期留居北平,曾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南京汪伪政府国府委员等职。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12月6日,以汉奸罪被国民政府逮捕,后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褫夺公民权十年。1949年1月26日经保释出狱。新中国成立后,居家从事翻译与写作,每月领取出版社预付的稿酬,生活虽单调却也稳定。1966年形势急转直下,6月预付稿费被停发。8月居所被红卫兵占领。而后不仅遭到毒打,在吃住上也受到虐待,甚至一度求死而不得,可谓晚景凄惨。次年5月6日终因贫病交加而撒手人寰。
周氏一生著译等身,但生前出版的诗集仅只《过去的生命》一本,至于儿歌专集却一本也没有,儿歌研究仅见单篇论文而无专门论集。虽然如此,但他却实实在在是现代诗坛搜集和研究儿歌的第一人。
1911年秋,周作人结束历时六年的留学生活,从日本回到绍兴。由于留学时期大量阅读日本学者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文,感受到儿童文学的无限魅力;又追随西方学者的研究步伐,对安特路朗①的《习俗与神话》《神话仪式的宗教》等作品产生极大的兴趣,并由神话而引发对童话、民歌和儿歌的兴趣,因此归国初期他便开始了儿歌的搜集和研究。据1912年底和1913年初日记记载,主要是搜集山歌、录童谣和抄越谚、孺歌等。从1913年起,着手编纂《越中儿歌集》。他从《古谣谚》中摘录了有关古代童谣的资料,还根据范寅的《越谚》,采集儿歌,加以增补。1914年1月20日,他在《绍兴县教育会月刊》第四号上登出一则启事:“作人今欲采集儿歌童话,录为一编。以存越国土风之特色,为民俗研究、儿童教育之资料。……第兹事体繁重,非一人才力所能及,尚希当世方闻之士,举其所知,曲赐教益,得以有成,实为大幸。”为配合征集工作,他于同一期月刊上发表《儿歌之研究》一文,论述儿歌的起源、分类及其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并批判阴阳五行学说鼓吹童谣能预示人间灾异祸福的谬说。这是我国现代第一篇系统研究儿歌的论文。由于儿童歌谣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在当时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所以启事发表后,仅收到一件投稿,还是一位相识的小学校长以“野逸”为笔名寄来的。2月6日,其兄鲁迅给予支持,寄来了搜集到的六首儿歌及注文。通过周作人两年多时间的努力,至1915年春,二百余首绍兴儿歌的草稿终于大体完成。后来,他又参与了北京大学歌谣征集处和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及《歌谣》周刊的工作,还曾在孔德学校等多处演讲,呼吁热心儿童文学的人起手搜集、研究工作。这期间,他还发表了《读〈童谣大观〉》《吕坤的〈演小儿语〉》《读〈各省童谣集〉》等文章,出版了评论集《儿童文学小论》(其中收有关于儿歌的论文)。周作人绍兴儿歌的搜集、整理工作迁延的时间极长,除20世纪30年代中期写过一篇《绍兴儿歌述略序》外,直到1958年他七十四岁时,才终于编成《绍兴儿歌集》。当时全国上下正在开展新民歌运动,因书稿不合时宜而未能付梓。综观之,周作人可谓是新诗史上致力于儿歌搜集和研究的第一人,其开拓之功断不可没。
【注释】
①安特路朗(1844—1912),英国著名的神话学、人类学派学者,被称为人类学派的神话学家的祖师,特别以人类神话学和希腊文学著述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