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别人家的孩子

从第一天进学堂,张了算就没让家长操过心。学习很上进,学堂的老先生那是称赞不已。人们在街上看到张大山或者李桂香,总是说:“你家算算又考第一名了吧?什么?第二名?不可能不可能!一定是先生判错卷子了。”

果然第二天张了算从学堂回来就告诉父母:“先生说他看花眼了,给我判错了,我还是第一名。”

同学们一直在等待,等待张了算马失前蹄的时候,但一次次的等待换来的总是绝望。然而绝望并不是猛然间到来的,而是张了算将一次次的不可能变为可能之后。

有一次张了算感冒了,不停咳嗽流鼻涕,但他坚持参加考试,不出意外,第一名。

还有一次张了算不小心划破了手指,没法用右手拿笔,结果他用左手答题,仍旧是第一名。

最为让同学们揪心的一次,张了算因为睡过头,赶到学堂时,考试时间只剩三分之一。同学们认为,无论如何,张了算是不可能将题答完的。

结果只见张了算取出了三支毛笔,蘸上墨,右手一支,左手一支,嘴里叼上一支,一心三用,三行一起写。于是用了三分之一的时间做完了所有的题。

从那之后,再也没有人觉得考试第一名会旁落。

但张了算也会因为学习的事情让家长担忧,有一次先生脑子糊涂了,布置作业的时候想着让大家抄写四到十页,结果嘴里说出来是四到四十页。散学后学生们互相一印证,觉得是老师口误,纷纷表示应该从第四页到第十页。

然而张了算回家之后按照四到四十页抄写,晚上蜡烛接了三根,张了算还在写。张大山和李桂香轮流来劝了几遍,都被张了算拒绝了。

张大山后来忧心忡忡地道:“孩儿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不敢熬坏了身体。”

张了算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李桂香道:“孩儿啊,一口吃不成胖子,千万不要急于一时。”

张了算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捐细流无以至江河。”

张大山最后实话实说:“阿算,这么成宿成宿地烧蜡烛,很费钱的,不是为父小气,这么学可不是长远之计。”

张了算道:“从下次我就开始囊虫映雪,凿壁偷光。”

后来张了算写到鸡鸣时分才写完,他困得实在厉害,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张大山和李桂香早上不忍心喊他起来,只是给他披了条毯子。

等张了算醒过来才发现已经迟到,而当天有一个重要的考试。他一路狂奔到学堂,离考试结束只剩了三分之一的时间,没办法,他只有使出“一心三用”之法,在时间截止之前把题答完。

还有一次,他帮母亲杀鱼,眼睛却盯着旁边翻开的书本,他读到“微禹,吾其鱼乎”感叹道:“妙啊妙啊!”结果手里的鱼没死透,它一挣扎,导致张了算手里的刀一歪,划伤了手指。

刚巧第二天有一场考试,右手没办法写字,他便用左手运笔,写了一张“柳体”,他是不满意的,因为他答题是喜欢用“颜体”的。

再有一次就是他本来已经睡下了,忽然想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想不明白为啥诗人会将月光和霜混为一谈。他又想到,现在刚好是深秋季节,今夜又有朗朗月光,自己可以实地推敲一下啊。

这么一想张了算直接从床上跳起来冲到院子里,他爬到树上,翻到墙头,去寻找落霜的地方。

屋里张大山捅一捅李桂香道:“是不是有动静?”

李桂香道:“我又没有结节,哪来的动静。”

“我不是说你脖子,我说的是天井里,难道遭贼了?”

“你可得了吧,咱家穷得叮当响,哪个贼这么不长眼,来咱家偷东西。”

“你这么一分析吧,确实有道理。我听说小偷都会提前踩点,要是踩过咱家的点,那晚上是绝对不会来的。”

李桂香道:“赶紧睡吧,一到晚上就折腾没完。”

张大山翻过身道:“我在想有没有这种可能,贼是想去隔壁刘大户家偷东西,结果天黑走错了。并且我还听说‘贼不走空’,他既然来到咱们家,肯定还是会偷东西走。”

李桂香道:“院子里都是些破锅烂盆的,真要有贼坚持自己的职业原则,你不觉得很值得我们佩服吗?值得我们佩服的人拿走我们一个半个的破烂东西,难道不值得我们感动吗?”

“你这么一说我又想到‘盗亦有道’这么句话,小偷看到咱们这种家境,最多意思一下,不会拿大件的。”

张大山李桂香在屋里讨论小偷的职业操守,推测他的后续动作。院子里张了算爬上爬下流了一身汗,风一吹感冒了。

结果你猜怎么着,刚巧不巧第二天有一场考试,考场上张了算不停咳嗽流鼻涕,他不但将所有的题答完答对,还搞明白了月光和霜看上去确实很接近。

说起张了算的学习,就不得不说一说学堂里的先生。老先生教了一辈子书,见的学生可谓多矣,考上秀才举人进士的也有,但像张了算这么聪明勤奋的绝无仅有。

他教书时不怕学生听不懂,那样的话他可以再讲一遍,他也不怕张了算抬头看房顶,尽管那意味着自己讲的内容被嫌弃了。他最怕的是张了算摸着下巴眯起眼睛,这说明张了算准备提问了。

张了算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但有些时候,所谓的答案经不起推敲。有一次,张了算问:“夔一足,是说夔只有一条腿吗?”

先生道:“这个孔夫子解释过了,是说像夔这种有能力的人,有一个就足够了。”

“有能力的人不是越多越好吗?”

“主要还是想突出夔才能出众。”

“才能出众完全可以说‘夔大才’或‘夔能者也’,为什么要绕个弯子说‘夔一足’?”

“当时脱口而出,没考虑那么多吧,你懂他的意思就行了。”

“我们起早贪黑为什么要学习是似而非的内容,把时间用在更需要探索或更肯定的地方不是更好么?”

“依你说,‘夔一足’有什么不对吗?”

“我觉得夔就是一条腿,他身体残疾,但是能力出众。”

“这么说似乎也可以当成一个理解角度。”

“那我这样作答能得分吗?将来我去考功名能过关吗?”

“这……怕是不行。”

“能这样理解,却不能得分,这是什么道理?”

“……”

同学们最喜欢看张了算提问了,一是能得到一些启发,新人耳目。二是喜欢看老师被问倒的样子。

先生年纪大了,但不迂腐,他一辈子教书都在力求以理服人,不愿意简单地用自己的年龄和学问压迫学生。正因如此,他才允许学生发问,辩论。他觉得简单灌输给学生知识,那只是一个教书匠,启发引导学生才是师道所存。世间万事,一沾匠气便索然无味。

正是得益于此,张了算的聪明机智,勤学敏思才能够受到呵护和发展,换个教书匠,张了算早就被当做异类打击得对学习丧失兴趣,转而厌学辍学了。

伯乐不常有,多少千里马都被奴隶人抽打成了普通的牲口。可怕的是许许多多的奴隶人并不自知,教学时间越长,误人子弟越多。

张了算很早就看明白了,要想改变世界,就要从小学好本领,不被表面的情形迷惑,勇于思考,勇于实践。成为真正了不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