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倭国

沉默了片刻。

李佑已经不太死心,万一唐羽能创造奇迹呢?

于是李佑转而问唐羽,“广州的船队下水了多少?”

唐羽挑了一下眉,“陛下,几个月大概下水了二十多条艘大船,四十多艘小船。”

李佑思索片刻。

稍微计算了一下,能装多少货物。

这才无奈的叹了口气,“看来这海外贸易是朕想的太简单了,组织一两百条大船,几万人马,这前期所需要的资金缺口实在太大。爱卿们有什么办法?”

一时间宣政殿里,安静下来。

李佑也没办法了。

经济的问题时刻刺激着李佑。

如果不能找到新的财政收入。

会造成发不起工资的后果。

要么降薪,要么就是发动战争。

降薪做不到,又没有统一天下。

这时候降薪,就等于是替李治摆平自己,看来只有再发动战争了,抢李治的地盘来维持财政平衡了。

一步步来吧。

正当李佑决定放弃海外贸易的计划时。

一直坐在旁边老神在在的薛万彻突然站起来,“陛下,其实这海上贸易依旧可以做。”

“哦?”李佑有点奇怪,就这点船队难道是去送。

薛万彻道,“我们虽然去陛下所说的大秦,波斯,大食有困难,可是去倭国没有问题。臣在长安的时候,就见过倭国几次使团。少则二百人,多则五六百人,使团成员的素质较高。”

“而且对中原文化十分仰慕,我们可以去和倭国做贸易。”

听完薛万彻的话,李佑眼前一亮,这确实是的,这时候日本的遣唐使都来了,倭国与中原的联系很紧密。

而且唐朝的日本盛产白银等矿。

但是非常落后。

很多日常的生活物品,倭国都不曾拥有。

对中原地区的豆腐、茶叶、味增等中原人司空见惯的小物件都十分缺乏。

而且这些东西要直到鉴真东渡才带去了这些东西的制作方法。

不然日本要学会了这些平常物品的制作都很困难。

那么既然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那么李佑有义务让倭国的小日子过的越来越不错。

李佑凭借丰富的历史知识,突然想起日本现在的天皇是孝德天皇。

这个孝德天皇不重要,主要的是他的年号——大化,非常的重要。

是日本历史上的一大转折点。

孝德天皇博中国典籍,对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了解很深,早已立志改革陈腐的政治。

646年(大化2年),新年伊始,孝德天皇发布了《改新之诏》。

在日本发动了日本历史上一场学习唐朝衣冠制度的大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改革之后,日本全盘唐化。

对中原内地的文化十分看重。

日本贵族更是对中原的商品很感兴趣,以用唐朝的奢侈品为荣。

屈指算来,改革已经搞了六年。

这算是天时地利人和了。

去大秦去不了,去日本应该没问题。

而且离得近,就算有海盗,也可以很快的去剿灭。

越想越觉得可以实施,于是欣喜地对薛万彻道,“太尉所言极是,与倭国之间的贸易确实可以做,那么就麻烦太尉辛苦一下,全权负责吧。”

薛万彻点头称是。

心里一阵发苦,他早就知道自己提出解决方案,自然这问题就是自己的了。

就好像有时候单位领导说这个问题怎么办?

明明看起来颇为简单。

但是一瞬间整个会场就鸦雀无声。

领导挨个提问,这些人就回答说,“我不太懂……”“我很久不接触这些了……”

“这个东西太复杂了……”“还是要领导做主”等等推诿搪塞的话。

有些刚刚进入职场的新人,初生牛犊不怕虎。

觉得大家明明都是985,211的毕业生,怎么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都搞不定。

果断提出自己的见解。

于是乎,这个事情就成了新人的了。

遭受了社会的第一顿毒打。

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崇祯帝想迁都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支持。

就算提前打过招呼的官员也推诿,不愿出来支持。

是他们不知道南迁的急迫吗?

当然知道。

只是他们也知道,只要自己站出来支持。

以后崇祯会把所有的一切推给自己。

到时候身败名裂一定是确定的。

何况崇祯还这样干过。

陈新甲和后金议和,本来是崇祯知道的,首肯的。

但是事情暴露后,崇祯见气氛不对,反而杀了陈新甲。

你说怎么可能站出来支持。

而薛万彻站出来说话,就不同了。

他现在已经和李佑绑定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所以当然得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