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珠海历史遗存的形成过程

珠海的历史遗存门类较全,数量丰富,它们是在珠海及邻近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现存的每件馆藏文物和各处不可移动文物,都体现了珠海不同历史进程的特征。探讨珠海历史遗存的形成过程,实质就是探索珠海及邻近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

早在远古时期,珠江口外的香山(主要包括今中山、澳门、珠海及附近部分地区)就是古代先民们生息繁衍的聚居点。这里山海相连,环境优美,岛屿众多,物产丰饶,为早期先民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珠海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迄今为止,考古工作者在珠海已经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4]主要有淇澳后沙湾遗址、三灶草堂湾遗址、唐家大坞环遗址、香洲蛇洲岛遗址、拱北西瓜铺遗址、横琴赤沙湾遗址、三灶英表山遗址、南水大基湾遗址、高栏宝镜湾遗址等。[5]

这些遗址出土的不少石器、彩陶、夹砂陶、玉器等文物,特别是宝镜湾附近古奥的史前岩画,虽已漫漶不清,但布局复杂,线条奇特,自从发现以来就蒙上神秘的色彩,被论者誉为“南国神话”。[6]岩画里明显的舞蹈和舟船图案,显示出先民除了采集之外,已懂得利用舟楫之利从事渔业捕捞。由此可以管窥至少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已有古越人在香山岛上居住并从事渔业活动。[7]但那时自然景观较现在大为不同。地理学的研究表明,[8]这一时期的香山岛只是珠江口外伶仃洋上众多的岛屿之一。数千年间海天一色,陆岛相望,大大小小的岛屿犹如珠嵌南海,散布于香山岛及附近岛屿之上,成为先民们的生活点。

文献记载夏商周时期香山岛仍属百越海屿之地,考古发现表明这一时期的遗存相对较多,主要有横琴红旗村遗址、三灶洲仔遗址、平沙北水村遗址、荷包岛锁匙湾遗址、南水挪家咀遗址、北水营地山遗址、前山南沙湾遗址、前山烂塘遗址、香洲棱角咀遗址、湾口缯船埔沙丘遗址、官田坑沙丘遗址、马山沙丘遗址、湾口沙场沙丘遗址、连湾大老勾遗址、淇澳亚婆湾遗址、淇澳东澳湾遗址、淇澳南芒湾遗址、三灶青湾遗址、金鼎染布沟遗址、唐家后门涌遗址、前山沙口围遗址、前山水涌遗址、南屏白沙坑遗址、横琴南环遗址、东澳岛南沙湾遗址、小万山铲湾遗址、南水菠萝山遗址、金鼎白沙遗址、连湾长江咀遗址、南新棠下环遗址、金鼎外沙遗址、唐家鸡山遗址、香洲华子石遗址、前山婆石围遗址、前山横坑仔遗址、前山猫地遗址、南屏烟墩环遗址、南屏蟹地脚遗址、南屏沙煲地遗址、桂山十五湾遗址、淇澳双尾草埔遗物点、淇澳金星门遗物点、香洲神前遗物点、拱北中学山岗遗物点、南屏梅花山遗物点、南屏北山遗物点、南屏南山林遗物点、南屏鸡爪地遗物点、湾仔中学山岗遗物点、三灶榄坑遗物点、高栏飞沙遗物点、荷包大树挖遗物点、平沙下连湾遗物点等。[9]

据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不仅数量上较前明显有所增加,而且空间分布范围更为广泛,一些偏僻的岛屿也有分布,特别是在一些淡水资源丰富的海湾地带遗址分布较为密集,遗址规模相对较大,反映了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香山岛附近区域属于南海郡,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属南海郡之番禺县。汉代珠海地区的许多岛屿得到初步开发,商业开始有所发展,海岛沙湾处发现的许多汉代陶器残片就是明证。目前发现的汉代遗址主要有唐家后环遗址、前山造贝遗址、南屏双石遗址、唐家程家坳遗址、外伶仃石涌湾遗址等。特别是1985年在外伶仃石涌湾遗址采集发现的一件汉代陶片,肩部竖刻隶书“朱师所治”四字,或谓与“海上丝绸之路”存在着某些隐约的联系,并且“对研究我国古代陶瓷外销提供了实物材料”。[10]但材料似乎单薄,尚需水下考古再事探索,以便佐证。

晋咸和六年(331)香山岛及附近区域属东官郡,隋开皇十年(590)东官郡改为宝安县,香山岛遂属宝安县管辖。[11]唐至德二年(757),宝安县更名东莞县,香山岛属东莞县,这时开始在香山岛上设置文顺乡作为地方行政单位加以管理,并在濠潭设置香山镇,作为戍边军事单位。研究表明,其地即今珠海市大镜山水库以东沿山坡地附近地区。[12]文顺乡属于地方行政单位香山镇管辖,位于东莞县以南的海中,据说因其“在县隔海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13]香山之名即由此发端,沿用了千余年。

宋初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珠海地区的商业经济和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最为人称道的是香山场的海盐生产和鸡柏银涌角的银业,当时已经成为王朝政府的财源之一。

北宋元丰五年(1082),广东运判徐九思根据进士梁杞的建议,奏请朝廷设立香山县,但只被允准设置香山寨,仍属东莞;至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东莞县令姚孝资又用进士陈天觉改镇为县的建议上奏朝廷,结果获准设香山县,遂划南海、番禺、东莞、新会四县濒海之地归香山,[14]在香山岛北端石岐山以东地方建置县城,号铁城,县署就设在仁山之下。香山设县意义重大,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该地社会经济发展很快。考古资料表明,这一时期的村落遗址和墓葬数目比以前有明显增加,并出土了大量的铜钱等文物,显示出当时商业和贸易的发展。据研究,这一时期珠海及邻近地区应是南海地区海上商道的重要驿站之一。

厓山之战后宋亡,元至元十六年(1279)二月,元兵“追宋将张世杰于香山岛,世杰死,降其众数千人,广东诸郡及海岛尽平”,[15]这次海战为珠海及邻近地区的历史文化增添了神秘悲壮的色彩。珠海地区的社会经济经历了唐宋的鼎盛之后,到元末开始衰落,这一时期文物遗存的内涵更为丰富,类别也有所增加。

据研究,形成于这一时期的遗址主要有香山场濠潭遗址、唐家横沟埔遗址、淇澳江树山遗址、金鼎官涌遗址、金鼎大闸桥遗址、香洲外神前遗址、香洲银坑遗址、前山里界涌遗址、南屏屏岚园遗址、横琴水文站遗址、横琴深井澳遗址、三灶圣堂遗址、三灶中学山岗遗址、高栏蟹钳咀遗址、大虎水井口遗址、山枝园遗址等;除此之外,考古还发现了属于这一时期的遗物点,如南屏唐代陶瓷遗物点、荷包岛水下唐代陶瓷遗物点、外伶仃水下唐代陶瓷遗物点、外伶仃大东湾宋代陶瓷遗物点、香洲宋代铜钱窖藏、界涌宋代铜钱窖藏、三灶宋代铜钱窖藏、蚊洲岛元代陶瓷遗物点、三灶草堂湾古沉船遗物点、平沙前锋古沉船遗物点、五峰围古窑遗物点等,以及宋代的鲍善祯墓、杨泗儒墓、唐居俊墓、杨氏太夫人墓、赵怿夫墓、钟鹿燕墓、张世杰墓、马南宝墓和元代的梁应元墓、赵平冈墓、林允文墓等墓葬,还有斗门赵氏祖祠建筑群、香山场城隍庙、唐家三庙等历史建筑,以及诸多形成于宋代的聚落等,门类较多,数量丰富,兹不缕列。

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造就了张世杰、陆秀夫、马南宝等名彪史册的著名人物,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成了千古传诵的绝唱。此外,一些倡议香山建县的名士因其功不可没,被写入后来的历代县志之中。近年来,水下考古发现的文物也不少,如1980年代前后珠海渔民在外伶仃岛和荷包岛海域曾捞获两批唐宋时期的陶瓷。这些遗存都是珠海宝贵的历史资源,承载着珠海文化的厚重。

明清是香山历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时期。明代香山县隶属于广州府,但当时“香山为邑,海中一岛耳,其地最狭,其民最贫”,[16]经历了战争和兵燹之后,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落后状况。但随着香山岛周围地理环境的逐渐演变,到了清初,香山的西北部和东北部相继成陆,形成丰饶的冲积平原,一些主要岛屿逐渐与大陆连接,同时,这一时期迁到香山的移民日益增多,“昔则土旷人稀,生计全无,今则民繁地瘠,家鲜余资,衣食则取给于农圃渔樵,贫者佃富人之田而耕”,[17]香山的许多大姓也在这一时期迁徙而来。[18]随着人口的增加,大批农田得到开垦,农耕、渔盐和商贸活动更加活跃,经济逐渐复苏,书院教育文化发展很快,[19]显示了社会的进步。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主要遗址很多,主要有三灶英表山铳城遗址、前山寨城遗址、东澳岛铳城遗址、金鼎上栅旧村遗址、唐家茭塘夏遗址、平沙白水寨遗址、大万山推船湾遗址、南水娘妈庙遗址、金鼎古码头遗址、淇澳金星角遗址、淇澳抗英炮台遗址、南屏鹦管山烽火台遗址、大万山炮台遗址、白沥天后庙遗址、平沙白鹤林遗址、乾务烽火台遗址、长连埔万人坟遗址等,以及明代墓葬唐珠海墓、赵梅南墓、刘母赵氏太君墓、黄錀墓、余清庵墓、邓公墓、毛鸢墓、唐广达墓、唐菊庄墓、唐广礼墓、唐东溪墓,清代墓葬杨兰皋墓、徐诚斋墓、黄毓俊墓、赵文澜墓、直印墓、鲍俊墓、钟宝墓、唐绍仪夫人墓、唐母梁太夫人墓、唐雄墓、沈志亮墓、郑仲墓、陈芳墓等,祠堂、庙宇、书院、公馆、牌坊、亭阁、名人故居、园林、路桥、碑刻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20]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澳门的地理和历史问题,这不仅是香山历史发展过程中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中国近代史、中外关系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人借口商船遇风,求借濠镜澳晾晒贡品和货物,遂乘机上岸,后在南湾一带修筑民居和城墙;万历二年(1574),明朝政府在莲花茎设置关闸,派官兵把守;天启元年(1621),香山县设前山寨,加派官兵驻守在澳门周围;雍正八年(1730)香山县丞移驻前山寨,改为分防澳门的县丞;乾隆八年(1743)香山县丞移驻望厦村,道光二十九年(1849)被澳葡赶走,咸丰、同治同年间氹仔、路环被侵占,光绪时期望厦村和青洲岛又被侵占。澳门这块在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即属香山县境的地域,逐渐被葡人蚕食鸠居。此后高栋飞甍,栉比相望,雄踞一方,直至1999年始回归祖国。

2005年7月,澳门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其独特的历史和荟萃中西文化的历史遗存吸引着人们去研究和品味。[21]

明清时期澳门是广州港对外贸易的外港,受其影响,香山逐渐成为中西交汇和文化融合的口岸和海防要塞,在西学东渐中,得风气之先。欧风美雨拓宽了珠海文化的视野,加速了珠海文化迈向开放和包容的历史进程。澳门的形成及历史发展,对珠海及邻近地区的社会文化和观念影响深远,珠海的很多文物遗存,其内涵都与澳门历史息息相关,其中以前山寨最为值得称道。

前山寨遗址位于前山镇旧城区内,东墙在百货大楼和糖果厂,西墙在西门大街,南墙在前山房管所,北墙依前山市中学,占地面积约15公顷。天启元年(1621)明朝政府开始设立前山寨,派参将领兵驻守,清康熙三年(1664),清政府设副将领兵驻守,康熙五十六年(1717),前山寨修筑城墙,建成军事城池,据记载:“土城周围四百七十五丈,高九尺,下厚三尺,上厚二尺;每城二十丈,增筑子城一丈,凡二十四丈;为门三:南曰前丰、东曰物阜,西曰晏清,北逼于山故不门;起炮台兵房于西南,二门上台各置炮四位,又分置城上者六,二门外复建台列炮各十”。[22]乾隆九年(1744)前山寨改设为广州府海防军民同知署,管辖番禺、东莞、顺德、香山等县海防,管理澳门事务。城内建有军民府、军装局、兵房、火药局、演武亭、关帝庙等。光绪十三年(1887),清政府开放了拱北海关,清兵逐步从城内撤出,前山寨逐渐成为贸易圩市,建起了店铺和民居。1980年珠海经济特区建立以后,寨城内外建起了新工厂、商店、学校、住宅,道路更改,楼房林立,军事遗址变成了珠海市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古城墙仅保留北墙136米,南墙24米,1986年前山寨遗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前山寨遗址是研究珠澳关系史不容漠视的一处文物遗存。

此外,明清及民国初期,珠海名人辈出,文化发达,影响深远。近现代史上的诸多著名人物大都产生于这一时期,他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存。其中以名人故居、古井、民居、书院最为引人注目,如苏兆征故居、卢慕贞故居、蔡昌故居、唐绍仪故居、望慈山房、唐国安故居、苏曼殊故居、杨云骧故居、杨镇海故居、陈芳故居、古元故居、林伟民故居水井、杨匏安故居水井、莲花山古井、禾叉巷古井、南边里古井、接霞庄古井、刘思远堂、韦鲁桐大宅、郑氏大宅、下栅金山书院遗址、斗门和风书院遗址、南屏甄贤学校等。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已经成为珠海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软实力。

民国14年(1925)4月,国民政府将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民国19年(1930)5月县政府从中山石岐移驻珠海唐家,民国23年(1934)10月又迁返石岐。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区屡有调整,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中山和珠海两个地级市,和澳门一起,成为珠江三角洲南部三个各具特色的著名城市,发挥着各自的重要影响。

有识之士指出,从历史的长河上回顾往昔,中山、珠海、澳门三地都曾是古代香山的一个部分,虽然合分无常,但历史同源,文化同根,因此,相互合作,共谋发展,应是顺应潮流的必然趋势。[24]珠海历史文化遗存就是在上述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们承载着珠海及邻近地区共同的历史,不仅仅属于珠海,也属于中山、澳门。三地的历史遗存是“珠澳中西文化走廊”的宝贵财富,需要共同珍视、共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