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严惩昏官,抄家灭族,三杨之一
- 大明:开局朱元璋流落荒岛
- 余秦唐
- 3038字
- 2022-06-30 15:57:41
“大明前郑州府知府杨允因培养五云山山匪王大刀,纵容其烧杀抢掠,犯下滔天大罪。”
“又因……。”
“综上十罪,罪无可恕,按照大明律法,当斩首示众,抄家灭族也!”
大明对于犯了大罪的官员的惩罚,那是十分的严格的。
看看明初四大案就知道,动不动便是抄家灭族,牵连人数上万人。
而明初时期,大明的人口才有多少?
朱元璋是一点儿都不顾及这些,对于那些官员是说抄家灭族,那就抄家灭族。
而历史上。
作为朱元璋的儿子。
朱棣也算是多多少少继承了朱元璋的一点儿习性。
创下了抄家灭族的记录,那就是诛十族。
一般,都说是诛九族。
而朱棣直接诛方孝孺士族,凡是方家的人,只要是有一点儿的血脉关系,全杀了。
郑州府的百姓们看着台上被押着的杨允一族,几个管事,还有银狼等人。
随着判官的一声令下。
直接人头落地。
“好!”
“大明万岁!”
“皇上万岁!”
“皇太孙万岁!”
也不知道是谁起的头。
总之,眼看着平日里欺压他们的人被斩首示众,一个一个都群情激奋,拍手叫好。
还有一些,更是直接哭了。
这一幕,他们盼了多少年了啊!
也有百姓想着直接去应天府,状告杨琏等人。
可是,那些被杨琏以及丁景福等人霍霍的,根本就没几个活口。
还有一些,想要去状告,苦于无门,能不能到应天府,那还是一回事儿。
毕竟路途遥远。
这一路上,遇上个什么意外,也很正常。
还有一些人并不能说他比较冷漠,只是有一些害怕惹是生非,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如今,眼见着杨允、杨琏等人被看头。
不管是受到了他们欺负的人,还是没有受到他们欺负的人,都在拍手叫好。
不少人也明白,自己就一个平民老百姓。
这些贪官污吏不被杀,早晚有一天,他们会欺负到自己的头上。
一上午的三司会审。
整个高台都已经被鲜血染红,鲜血顺着高台,流到了地面。
有一些头颅,直接滚到了高台之下,竟然被百姓们一拥而上,给抢了。
判官对于这些是视而不见。
毕竟,他们也不可能还一个一个询问,让他们把杨琏等人的头颅给送回来。
送回来做什么?
他们管杀不管埋。
老百姓拿了这些罪人的头颅,本身也没什么错,就算是把这些头颅当成了夜壶,那也不管他们的事。
三司会审之后。
判官则是宣读了朱英治理河南道水患的告示。
为了修建河堤,防止黄河水的泛滥,冲破了河堤,从而造成严重的水患。
朝廷打算继续加固河堤,同时还要修建水渠,挖渠引水灌溉良田。
不过。
这一次并不会征徭役。
而是朝廷会拿出抄没杨允、杨琏、丁景福等乱臣贼子的家财,作为工钱。
每一天,一个人可以得到五文钱,外加两餐。
这个消息,更是让百姓们欢呼不已。
散了场之后。
不少汉子直接赶向了河堤,见到了管事,报了名,得到了牌子。
等到第二天,就可以打卡签到,开始打工挣钱了。
纵观历朝历代。
秦朝时期的秦皇陵、秦直道、秦长城、都江堰等,中原在这个时候便已经出现基建狂魔的迹象了。
汉朝时期轻徭薄赋,但是也有冠军侯封狼居胥,也有加固长城,也有修建都城,也有治理水患,以及修建一些水库,蓄水灌溉。
而汉以后,因为中原混战,并未出现多少基建。
到了隋朝。
中原再一次一统。
隋炀帝便成了第二个基建狂魔。
开凿大运河,修建了很多水渠,让北方的水系得以联通和发展。
而唐朝时期的基建也不少。
到了宋朝,文人治天下,基建少了一些,诗词歌赋倒是多了。
而明朝时期,基建又多了起来。
明长城屹立在北方龙脊之上几百年而不曾倒下。
还有明朝时期的南北京城,顺天府最繁华之时,一共有着一百多万的人口。
而紫禁城也一直屹立不倒。
基建是功在千秋。
至于当下,其实也很重要。
最起码,治理好了两河,也就能够大大减轻两河流域的水患。
而两河流域其实关乎于大明的国祚,毕竟这里有着大明的粮仓。
粮食是百姓生存之本,也是大明江山社稷安稳的基石。
在河堤上巡视了七天的朱英,终于回到了郑州府。
此时。
郑州府的官员们已经进行了大换血。
这些官员也都是朱元璋钦点,很大一部分,也都是洪武年的进士,还有一部分,也是官员推荐提拔。
朱英的车辇刚到,就见到郑州府外站着很多很多的百姓。
为首一人乃是新任河南道左布政使郑赐。
此人乃是洪武十八年的进士,任职监察御史,在职期间也算是颇有一些名声。
这一次,被朱元璋任命为河南道左布政使。
历史上,此人官至刑部尚书,被永乐帝称赞与人为善却无大才。
当刑部尚书肯定是没那才能。
不过嘛,当一方布政使,还算是可以了。
“臣郑赐,拜见殿下!”
朱英上前,扶起郑赐,说道:“免礼,有你来河南道安抚百姓,我也就放心了。”
“如今河南道最重要的乃是恢复生计。”
“不少良田被淹没,已经颗粒无收,以至于许许多多的百姓离家出走。”
“现在朝廷已经发了赈灾粮。”
“需要召回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他们流落在外,每个地方上的户籍,也没有田产地契,始终不能养家糊口。”
“所以,肯定会有数以万计的百姓,得知河南道已经安稳,肯定是想要回来。”
“如此多的百姓归来,这沿途肯定会有些不太安全。”
“我已经下令,让各地都尽力配合,在城外搭粥棚,让那些流落在外的百姓,能够回到自己的家。”
郑赐连忙说道:“殿下爱民如子,此乃百姓之福。”
“请殿下放心,臣一定会尽心尽力赈灾扶民。”
“让所有流离失所的百姓,都能够安然归家,也让他们有一个家!”
朱英拍着一下郑赐的肩膀,随着他一起进入城内。
沿途。
百姓们争相观望,高呼太孙殿下万岁。
……
御书房。
刑部尚书杨靖、兵部尚书茹瑺、吏部尚书詹徽、宋国公冯胜四人,到了书房内,先是施礼。
朱元璋则是把河南道的情况大致地说了一遍。
“诸公以为,这以工代赈之法,如何?”
詹徽第一个上前,躬身道:“皇上,臣以为,此乃治国之良策。”
“殿下能够想到如此良策,实乃大明百姓之福。”
“自秦以来,重徭役者,皆被徭役所累,导致百万苦力不得安生,良田荒废、粮食不足。”
“然而,轻徭役能利民安民,却无法让大明的一些重大工程得以建造。”
“如今有了水泥,长城加固和修造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然则,有了这以工代赈,便可解决长城徭役之苦。”
明朝修造长城是从洪武元年就开始了。
那时候,只不过是修造关口,从居庸关等地开始,最后慢慢地形成了现在的长城。
而这些年来。
不知道多少大明苦力,从中原押送到了北地,负责修造长城。
不仅如此,大明的戍边将士们,也都参与其中,一个砖石,一个砖石地垒砌。
而有了水泥之后,这明长城的修造也就简单了很多,不用开山取石。
只要是拉着水泥,直接倒进模子里面,就可以得到一个砖石。
而且,水泥的泥砖还更加坚硬。
修造的长城也更加坚固。
可谓是修造长城的利器。
当然,关键在于,运送了太多苦力到北地修造长城,其实也是劳民伤财的一个国策。
然而,为了能够彻底打败蒙元,也为了防止北地异族再一次南下中原。
修造长城成为北地防线,是必不可少的工程。
詹徽作为太子少保,肯定是站在朱英这位皇太孙一边,所以第一个上前赞同。
至于其他三人,那也是没的说。
都赞同这个方案。
朱元璋接着道:“河南道的水患已经得到了控制,咱的大孙不日应该就会回来了。”
“他不在的这些时日,咱可是想念他想的紧。”
“十年未见,这接回来还没几个月,就要去河南赈灾,唉,倒是也辛苦他了。”
几位大臣连忙称赞朱英的贤明,让朱元璋高兴不已。
称赞他,多少有一些拍马屁。
但是称赞朱英,对于朱元璋而言,那就是家长听到了别人夸赞自己的小孩,不觉得是拍马屁,而是真的赞美,自是高兴不已。
而在郑州府的朱英,也终于等来了他很想见的一个人。
“在下杨士奇,拜见殿下。”一身布衣,年不过三十,相貌儒雅,气度不凡。
此人可是永乐帝时期的三杨之一。
朱英这是明显下手抢人。
只不过,除了他,没有人知道杨士奇的才能。
所以朱英打算做一次伯乐。
远在北平府的燕王朱棣正在看着密信,上面是朱英在河南道的所作所为。
突然,他感觉自己似乎失去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