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学即用社科论文写作技巧与发表指引
- 老踏
- 2842字
- 2022-06-09 15:02:39
广泛阅读+精准阅读,把“大海捞针”变成“探囊取物”
关于如何找选题,我想给你的第三个建议是广泛阅读+精准阅读。
那么,什么是广泛阅读,什么又是精准阅读呢?前者是“泛读”,也就是泛泛而读,追求的是数量和规模,属于浅阅读;后者则是“精读”,就是比较精准、细致地阅读,追求的是质量和收获,属于深度阅读。
一方面,你需要通过广泛阅读的方式快速完成量的积累。
如果没有达到一定量的积累,你就很难把握某个问题或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而研究现状把握不清,就无法找到那些高质量的、能够帮助你锁定论文选题的、值得“精读”的重要文献。究竟“泛读”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了量的积累呢?
这个问题类似于在一片漫无边际的玉米地如何选出最大的那穗玉米,或者是在茫茫人海中如何找到自己的婚姻伴侣。这里的玉米和婚姻伴侣,就是接下来需要“精读”的重要文献。
在数学学科里,这类问题叫“最优停止问题”。也就是说,要知道自己该在什么时候停下来,做出选择。具体到阅读,也就是知道自己的“泛读”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量,才可以开始选择“精读”文献。
经过数学家们一系列运算和推演,“37%法则”诞生了。它的大概意思是:如果你需要在一片玉米地里找到最大的那穗玉米,那么最优策略是在占这片玉米地37%的面积里不做任何选择,只进行观察。一旦超出这37%的面积,只要发现一穗比之前地里更大的玉米,就果断出手,做出选择。
“37%法则”的启示在于,不能不加节制地“泛读”,尤其是当你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某个问题或你关注的某一领域的研究文献数量非常多的时候。
以“中国知网”的期刊论文检索为例,一个比较理智的选择是:当你发现关于自己所感兴趣的某个问题已经发表的论文数量在1000篇左右时,你的“泛读”规模控制在37%,也就是370篇左右比较合适。之后,一旦发现能惊艳到你的论文,就把它下载留存,开始“精读”。
当然,如果该领域论文的体量实在太大,你还可以初筛一下再做“泛读”。如果你发现在这一领域发表的论文数以万计,甚至更多,可以只查看其中发表在“北大核心”和“CSSCI”期刊上的论文,这样文献的数量一般会下降一到两个数量级,总量变得容易控制,“泛读”文献的整体质量也不至于太差。
至于如何检索和筛选更具价值的高相关文献的内容,不是这里讨论的重点,感兴趣的读者在第二章“写作准备”模块的“文献准备,通过数据库检索获得‘巧妇’下炊之‘米’”中寻找答案,这里不展开讨论。
另一方面,你需要通过精准阅读的方式最终完成质的飞跃。
谈到精准阅读,尤其是为了帮助你寻找论文选题的“精读”范围,我想先介绍三个关于阅读的认知陷阱。
首先,阅读数量不是越多越好,投入的时间精力也不是越多越好。我要告诉你一个事实:在你能够检索到的浩如烟海的专业论文中,有99%的论文都是不值得你去阅读的。对于这类论文的正确态度是不要阅读。提高论文阅读效率的最好方式是只选“对”的那1%的论文来读。而判断一篇论文是不是“对”的唯一标准,就是看这篇论文能不能直接促成你找到选题。一定记?得在论文的选题阶段,找到金子永远比过滤沙子更重要。
那种一看题目就索然无味、清汤寡水的论文是根本不适合你的。只有能惊艳到你的论文,才值得阅读。
其次,一字不漏地通篇阅读不是好的阅读习惯,一定要加以选择。
请一定记得:不是每篇论文都值得从题目一字不漏地读到结尾的最后一句话。事实上,你有权在阅读的任何一个环节结束阅读,你没有通篇阅读的义务。决定你是否继续阅读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刚才提到的——是否能直接促成你找到选题。
别让心理学上的“未完成事件”干扰你的判断。记住,你的目的是写出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而不是要完整阅读1篇或9999篇论文。手段永远要服从目的,而你的目的是找选题。
再次,啃动辄几十万字的大部头著作也不是明智的阅读选择。细心的你一定发现我在谈阅读的时候,谈的一直都是要去阅读论文,说到检索文献的时候我也是在谈论文。你也许会说,一本专著会更系统和详尽地呈现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啊。在我看来,90%的专著根本不具备激发论文选题的价值。要知道一篇高质量论文的字数一般是1万多字,最多两万字到头了,可一本专著基本是20万字起步的。不计时间成本的阅读是非常不明智的。一篇高质量的论文能够在非常有限的篇幅内呈现一项研究的全部过程。通过阅读,既能看到作者的选题缘起、提出问题的过程,也能了解学界的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主要观点、研究结论,还能对论文写作框架的搭建、研究方法的运用、论证逻辑的展开和参考文献的使用情况一览无遗。而且最重要的是:它能激发你的思考,帮你获得选题的灵感。
谈完关于阅读的认知陷阱后,再来看看究竟该如何精准阅读。
假如现在,一篇能惊艳到你的论文已经被打开了,怎么读呢?
我建议的阅读顺序是:题目→关键词→摘要→参考文献→各级标题→正文。如果有注释,那么,在阅读正文的时候涉及哪个注释,就读哪个。
这样的阅读顺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篇论文的价值排序。
先读题目。题目很可能是吸引你下载和阅读一篇论文的最重要因素。题目配合关键词,基本就能知道论文是要研究什么了。
接下来,看摘要。一个规范的摘要会把这篇论文的主要观点完整呈现,也就是说,看完摘要,基本就知道这篇文章的干货是什么了。摘要有点类似于初中语文课文中的中心思想,所以很多时候,看完摘要也就知道这篇论文还值不值得继续往下读了。
看完摘要就该去看正文吗?至少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其实正文是一篇论文最不重要的部分,至少对目前希望通过阅读寻找论文选题的你而言不是最重要的。接下来要去看参考文献,看看作者是依托哪些参考文献形成论文的摘要的。参考文献远比正文更有营养,因为它会为你找到最有价值的文献提供一个“干货索引”。
再之后,要看论文行文框架的搭建,也就是论文的各级标题——先看一级标题,然后是二级、三级标题。通过阅读标题,论文的行文逻辑也就基本浮出水面了。
最后,如果觉得确有必要,再去看正文。甚至到了这个时候,注释的含金量都会比正文高:因为通过注释你能看到论文的背景知识,这些知识往往会带给你更多的灵感和启发。
最重要的一点是,无论阅读进行到了哪一步,只要这种阅读让你突然想到了一个论文选题,那么阅读就可以马上停止。精准阅读的目的就是如何以最少的时间精力投入,换来一个最合适的论文选题。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点,我建议你在阅读过程中要不断提醒自己:正在阅读的这个部分,对于我论文选题的价值在哪里?我可以写一篇什么样的论文?而一旦这些问题有了答案,就立刻停止阅读,记下选题。
如图1-3所示,广泛阅读+精准阅读,会形成一个倒金字塔形状的“知识漏斗”,这个“漏斗”会帮你变“大海捞针”为“探囊取物”,在文献的汪洋大海中聚焦和锁定自己需要的文献,最终得到论文的选题。
图1-3 广泛阅读+精准阅读“知识漏斗”示意图
广泛阅读和精准阅读相结合,对于论文选题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让你在把握某个问题或某一领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到该问题或领域内最惊艳的文献,再通过“精读”去激发你寻找论文选题的灵感,得到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