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故事就是自然分泌

我靠三千常用字谋生。

从发表第一篇文章到全职在家写作,用了十八年。

我还记得,我发表第一篇文章是因为参加了一场诗歌大赛,我的诗获了奖,被收录进一本诗集里,诗的名字叫《我愿意》。

那是二〇〇〇年的秋天,我还是名大学生,我从收发室拿到包裹,拆掉重重障碍,翻开诗集,翻到印着诗名和我的真名的那一页,真是爱不释手,手不释卷。

捧着诗集,我就去了食堂。

坐在食堂里,我一边用小勺掏咸鸭蛋的黄,一边默默欣赏诗集。

身边的人来来往往,就餐的同桌换了一拨又一拨,鸭蛋的壳被我的勺子刮得快破了,我的视线还在那张纸上。终于,清洁工来喊我走,因为到了清场的时刻。

处女作的稿酬是多少,我忘了,但发表的喜悦终生难忘。

大学毕业后,我做了两年老师,再后来,我去北京读研究生。

我的专业和文学无关,但我没有一天不和文字相伴。

今年年初,我写了一篇小说叫《立水桥北》,写的是十年前我在北京买卖二手房时亲历的一桩官司。小说发表在《啄木鸟》杂志上,责编谢昕丹在编者手记中写道:

“二〇〇四年的一个清晨,天边露出鱼肚白,一阵噼里啪啦的键盘声,伴着缕缕茶香,清晰地飘入耳畔。特特又在写稿了!躺在上铺的我睡眼惺忪,脑子却很清醒地告诉自己:文学是个好东西,熬夜却是玩不起的。”

是的,编辑就是我的同学,她写的正是我们的学生时代。

那时,我一夜一夜地不睡觉,不计回报地在某论坛写稿,似乎能得到很多评论、很多赞,版主能给我戴朵小红花,就是写作的目的。今天想来,其实是在找认同感。

我很感激那段经历,虽然我并不是网络作家,但我们这一代,谁的成长能离开网络?最初在网上,遇到一点点有趣的事儿就会写下来,得到一点点鼓励,就会废寝忘食地持续更新,因此得到了第一波所谓的粉丝,让我有了从业的信心,也训练出每天都要写作的习惯。

是啊,每天都要写。

直到今天,除非出现重大变故,或是爬不起来,否则每天一定要写。

这并不容易。

在成为一个全职作家前,我有一份需要坐班的工作。生活逼着我们不断向前,马不停蹄。

在打一场很磨人的官司时,挂掉法院的电话,回到书房继续写。

每次出差的时候,都会趴在火车上的小桌子上写。

怀孕七个月,为了赶稿子,熬夜写。

生完孩子后,没办法维持白天上班晚上写的节奏,我每天中午在单位附近开两个小时的钟点房写。

后来,我自己做公司,我把所有要见的人,约在同一个地方,每两拨人出现的空隙,我会打开电脑,抓紧时间写。

经常有朋友问我:

“既然那么忙,为什么还要写?”

一开始,当然有虚荣的成分,觉得自己擅长这件事,写作能让我与众不同。我希望博得众人的交口称赞,收获名和利。

但那不是持续的理由。

持续的理由是,写作让我幸福。

我在三千常用字的排列组合、调动摆弄中,获得了巨大的快感。

我总是琢磨如何将故事表达得更准确、更动人、更美,在琢磨中,注意力集中,人始终处于专注的状态。

好几次,我在火车上写作,一路风景飞驰,像不断变化的背景墙,低头时,太阳正烈,抬头时,月已挂在天边,我心里不禁浮现起一句诗,“不觉碧山暮,但闻万壑松”,真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幸福不就是沉迷吗?

写作,让我感受到了沉迷。

一开始,拿起笔,打开电脑,会想,今天写点什么呢?

一旦形成习惯,写作就像呼吸一样,到点,就要拿起笔,到点,经过的、见过的、有意思的、有意义的,就会自然倾泻于笔端,像用力奔跑后,体液的自然分泌。

是的,自然分泌。

十八年后,我全职在家写作后,这体会更明显。

二〇一七年七月,我必须在工作和写作之间做出选择,因为时间和精力实在无法两全。

我曾经渴望,有完整的时段去写。

在我身兼数职时,我想出很多办法进行自我管理,时间的、社交的、情绪的……我穷尽脑力做平衡,工作、爱好、家庭……

可是,当生活只剩下写作后,不用上班,不用见很多人,不用说很多话,不用忙叨叨,日子变得纯粹,却也显得苍白。

我陷入巨大的焦虑黑洞。

最害怕的是,全部的积累都写完了,怎么办?

像我这样写身边人、身边事,写现实,描摹生活花纹的作者,如果不忙,就没有什么可写,不跑,就没有自然分泌。

还好,我从事出版工作多年,经过职业的刻意练习,做预算、定计划、盯进度成为做事的基本方法。

我像管理一个个项目似的,管理每一个想写的作品。我先把它们都列出来,做表,填上时间,分配工作量,想好平台和渠道。

算完原有的积累,还能支持几年,剩下的就要考虑,如何继续奔跑,继续忙,忙什么,才能维持自然分泌和好的创作状态。

事实上,全职写作后,我比过去更忙了。

我参加了很多活动,做策划、做嘉宾、尝试新鲜的创作,甚至还给做音乐的朋友写过歌词。在知识付费时代,我还忙着在各地上课,在各个线上App做直播和录播。

朋友们问我的问题,也变了——

既然要写作,你为什么搞得自己这么忙,做那么多和写作无关的事儿?

我只想说一个例子。

前几天我出差,和一个当红的主播做对话节目。去之前,我对他的印象只是帅,只是口才好,只是“麻辣情感教主”的江湖称号。

去之后,我收获了一个故事,当红主播告诉我,他辛苦拉扯大的妹妹,在大学毕业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出车祸,去世了,他因此得了抑郁症。病好后,他寄情于网络电台,现在他有三千多万女粉丝,他把这些粉丝都当作自己的妹妹,出主意、教对策,他是情感教主,但也是女粉丝心中的国民哥哥。

他很享受“哥哥”的称呼。

我心情复杂地做完节目。之后我按部就班地进行出差日程中的各种活动。

我又吃了几次饭,又过了几个夜晚。等我结束全部的行程,上火车,风景在眼前飞驰而过,当红主播的身影挥之不去,他的故事,我无法忘记。

我拿出电脑,记下他,像之前记下每一个笔下的人物。

作为成年人,我们的本能比我们想象得更理智。

因为本能已混杂了诸多过往的经验,形成自动筛选的体系。

一些人,一些故事,被我们撞上,不用刻意采访,不用着意地想我要怎么写他。让他和他的故事沉淀,如果你忘不了,那就是你的大脑在自动筛选。你忘不了的,在一个合适的时机,会呼之欲出,细节跟着细节,细节不全的会自动补全,前后细节连起来会自成逻辑,它们抓着你的手,写下来,就是自然分泌。

那天,我发了条朋友圈,它代表了我的写作观——

你必须很忙碌,忙许多和写作完全无关的事,借那些忙碌,见很多人,见很多世面,见很多奇葩,见很多平淡无奇甚至无聊的生活状态,而后发现背后意想不到的波澜壮阔。忽然有一天,你不忙了,你想起他们,或者在书房,或者在火车上,你掏出笔,你打开电脑,总之你停不下来,不用思考,他们不请自来,这时,所谓的创作,不过只是记录。

这就是我想和你分享的,用生活输入,用写作输出。

用力生活,如用力奔跑,故事就会像汗液一样自然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