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人生“梦-家-路”
- 姚鸿昌
- 2712字
- 2022-07-29 14:36:56
二、人生可以美得如此意外:家文化与人生成功
他的名字叫周士渊。他说他是“清华所有校友中,败得几乎最惨的人”,甚至走出清华园,他也差不多是“整个社会败得最惨的人之一”。按说,一个农家子弟,能考上清华,并且能留在清华,是多么令人羡慕!而令人遗憾的是,他竟然痛苦万分地选择离开这个世界。重度抑郁症的折磨使他陷入了消极和悲观之中,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脑袋像要炸了似的难受,生活对他来说已经是恐惧和煎熬。才25岁的他最终选择了自杀,喝下了浓度98%的硫酸后,他失去了知觉。
经医生抢救,他活了过来,但胃已经切去了7/10。此时的他已经是身心一片废墟。回到清华后,他成了一个抬不起头的人。在人生最应当出彩的黄金十年中,他成了有名的重病号——住院两三年,累计病休四五年,身上开了三次刀,九死一生。
正是这样一个败得最惨的人,却在此后的人生中发生了重大转变。他不仅重新站了起来,还发现了人生成功的秘密,找到了通向幸福的阶梯。他用自身的经历告诉人们:人生可以美得如此意外。
如今的他已经是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最受欢迎的讲师之一,登上了国内许多名家讲坛,成为国内著名的演讲家。
如今的他已经走上健康长寿之路:70多岁的年纪,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气,还担任了中国老年学会科学养生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
他是走上幸福人生之路的优秀领路人。他的著作《人生可以美得如此意外》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走上健康幸福的人生成功之路。
(一)唤醒心灵:爱在天地间
一个陷入人生绝境的人能够重新站立起来并活出人生精彩,应当归功于人生“家园”的爱,它唤醒了一个看不清人生目标的人。
在年轻的周士渊陷入绝境不能自拔之时,许多“家人”伸出了爱心之手。
主治医师齐国英大夫不放弃任何希望,为挽救这个年轻的生命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当昏睡过去的周士渊听到齐大夫“小周、小周”的呼唤时,他终于睁开了双眼。这是像“家人”一样的慈爱目光,这是对生命的亲情唤醒。
那位可爱的徐大姐深知这位年轻的病人此时此刻的生理需要,特意做了一碗细细的、热腾腾的面,还打了两个鸡蛋。
大便秘结带来的痛苦更是难以忍受。毛节明大夫用手为他一点点抠出了干结的大便。
在人生最困难的时期,周士渊得到了许多像“家人”一般的照顾。同学和总装车间的工人师傅三班倒看护。家中的亲人得到消息也很快从上海赶来。是他们的日夜守护,是他们的一句句安慰和鼓励,让周士渊有了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对于一个陷入身心困境的人来说,最需要的是“家人”的爱,这种爱往往以一种文化智慧引领陷入困境的人重新扬起人生的风帆。
在复旦大学任教的沙似鹏老师写来了长信,信中几句肺腑之言震撼了年轻的周士渊:“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但将来对你还是一张白纸,你可以画上最美的图画,写上最美的诗篇。”这样的真情对当时的周士渊是多么巨大的鼓励啊!
我国最负盛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夫人陈竹隐老人也用孟子的话鼓励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实,人生难免遇到逆境、困境甚至绝境,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幸福似乎就会离自己越来越远。我们需要创建一个像家一样的充满爱的环境,让那些遭遇婚姻家庭矛盾、就业从业困难、学业生涯尴尬的人重新找到幸福的起点啊!
(二)家文化智慧:好学为先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分明是在说,有知识的人,不如爱知识的人;爱知识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这就是说,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我们的先圣孔子把好学放到了比“仁德”“智慧”“诚信”“直率”“勇敢”“刚强”等品质更至高无上的位置,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拥有一种或几种好的品质其实是容易的,但一定不会全面,而且一定还伴有弊端。而一旦有了“好学”这一品质,就能全面、完美,一旦有哪些知识和品质是我们的弱项,凭着“好学”,我们都可以变“短板”为“长板”,综合素质一定会高。
难怪孔子对他的弟子说:“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在孔子看来,找到像他这样忠信的人容易,找到像他这样好学的人太难了。
(三)人生成功思路:习性为路
只要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性格,人生幸福就有了起点。
《论语》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任何知识、技能和为人处世之道,在“学”了以后,都应在培养“习惯”上下大功夫,即“时习之”。如果做到了这关键一条,我们的人生不就快乐、幸福、成功了吗?
《三字经》开篇“性相近,习相远”,实际用的就是孔子的名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这里讲的是“修身”,即性格修炼的重点。“性”,是指人出生以前的“天性”;“习”,是指人出生以后的“习性”,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习惯”。要改变先天的“天性”,难度极大;但幸亏“天性”对我们所有人而言,总体差别不大,即“性相近”。如此一来我们性格修炼的重点当然就应是后天的“习惯”了。
一是“习惯”相对于“天性”容易改变、容易把握;二是既然“习相远”,也就是我们人与人性格的主要差别就差在“习惯”上,那我们修身的重点、性格修炼的重点当然就应放在“习惯”二字上了。
那么,如何修炼自己的习性呢?
子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就是说,别人花一分功夫,我自己就应下百分功夫;别人花十分功夫,我自己就应下千分功夫。任何人只要按这样的“道”去走,虽然愚笨,必然聪明!虽然柔弱,必然强健!
当年的周士渊正是靠“知必行,行必恒,恒必达”这样的毅力,从修炼习性入手,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四)寻找幸福的起点:从“家”出发
人是环境的产物,家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人生环境,在家里培养的所有习惯和形成的性格,对人的一生都有影响,所以,幸福人生应当从家出发,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培养习惯。
通过“做”,培养了人的“爱”,于是有了“三爱”理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唤醒了人生的成长智慧,人就会变得有爱好,爱好是成才者之神;他人的事情帮助做,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于是人变得有爱心,爱心是成人者之慧;不会的事情做中学、学中做,就会把学习和养成习惯融为一体,人就会变得“爱学”,爱学是成就者之师。
这种从“家”出发的“三做—三爱”智慧,为人生奠定了道德力、智慧力、意志力的人格基础,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幸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