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安邦止战之道

老子反对侵犯别国的战争,认为这种战争发生的根源就在于发动战争国家君主的贪欲。《道德经》中“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的论断,是老子认为理想的安定社会。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天下太平,就会让奔跑的马停歇下来从事施肥工作。天下混乱,母马也要参战,在战场上生下马驹。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永远是满足的。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河上公注:“谓人主有道也。粪者,粪田也。兵甲不用,却走马,治农田。”意思是,天下有道是说君主治国有方。粪,就是给田地施肥。不再兴兵作战,战马退回耕种农田。王弼注:“天下有道,知足知止,无求于外,各修其内己而已,故却走马以治田粪也。”意思是天下太平,人们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不会对别国有贪求,都各自修养内心而已,所以会把战马退回耕种田地。二者解释基本一致,天下安定,就无须战马。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河上公注:“谓人主无道。战伐不止,戎马生于郊境之上,久不还也。”意思是天下无道是君主无道。这种情况下,战争不息,战马在国境产崽,长时间不能返国。王弼注:“贪欲无厌,不修其内,各求于外,故戎马生于郊也。”意思是,君主贪得无厌,都不致力于内在修养,而将矛盾向外部转移,造成战争,所以说“戎马生于郊”。河注揭示了“戎马生于郊”是由于战争不止;王注更进一步,揭示了战争不止的原因是君主贪而无厌且不反求诸己。两人解释相辅相成。

由此可见,老子是反对战争的,战争不仅给人类社会造成了伤害,也给所有战争的参与者造成了伤害,在这里特别提到了战马。在正常情况下,马产崽是在宁静祥和的环境中,但战争剥夺了马的正常生活,要把马驹产在战场上,小马驹从一出生就面临生死考验。只有息止战争,社会才会安定,才能“却走马,治农田”。

《韩非子·解老》对“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做了更详尽的解释:有道君主,从外部看和相邻的敌国没有怨仇,从内部看对人民有恩德。和邻国没有怨仇,对待诸侯就会表现出有礼义;对人民有恩德,治理国家事务就会致力于根本。对待诸侯有礼义,战争就很少发生;治理国家事务致力于根本,过度的奢侈就会被制止。一般说来,马的主要用途是对外满足打仗需要,对内供给过度奢华的需要。有道的君主,对外很少用兵打仗,对内禁止过度的奢侈。君主不用马进行战争和追击败敌,民众不用马到处游荡运输货物,所积蓄起来的力量只用于农耕。积聚的力量用于农耕,必将从事施肥、灌溉。所以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通过上述解析,我们领悟到,百姓的身家性命取决于国家或君主的状况,国家或君主的存在也要依靠人民维护,两者互为根源、相互依存。如果国家清平、君主有道,那么就会四境安定,兵革不起,世俗敦厚,百姓各乐其业。如果天下混乱,君主无道,那么就会四方背叛,举兵相争,奸诈四起,戎马生于郊。

对老子的这一思想,尤其是在韩非子的解释中,我们会察觉到,它深深打上了农耕文明的烙印,对此我们也需要辩证来看。威天下不能以兵革之利,毕竟霸凌主义难以为继,不仅伤害别人,也会拖垮自己,所以说“国虽大,好战必亡”。但是完全“却走马以粪”是做不到的,树欲静而风不止,没有武备会让国家陷于危亡之境,这就是“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是一种理想的政治愿景,是理想的目标。但我们要一分为二地去理解它,愿景固然很好,但不是这个世界的现实。在当今不平等的国际社会,还不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仍然需要枕戈待旦、严阵以待,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贪求于外的国家还有很多。所以我们不但不能“却走马以粪”,还要真正为国家、为世界打造出一支正义之师、和平之师、威武之师,以维护天下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