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儒家之道

儒家之道的内涵较为复杂,《论语》中“道”字出现六十七次,包括多种含义。比如,《学而第一》第二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这里有子将孝悌作为“仁”之本,“仁”立而“道”生,将“仁”作为“道”的核心。第十一章:“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里的“道”可理解为原则。再如,《里仁第四》第十五章:孔子问曾参“吾道一以贯之”,曾参认为是“忠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荀子(《荀子·儒效》)认为:“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这是说到了儒家之道的本质——人之道,诸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等,讲的都是“人之道”。在政治方面,儒家之“道”出于“人之道”,又补充“人之道”。比如,《卫灵公第十五》第七章:“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里的“道”可以理解为政治清明。《礼记·礼运篇》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儒家思想的政治理想,就是大同社会,并且有具体的指标:“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是儒家的理想社会、政治上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