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业失败与再创业意向的作用机制研究
- 丁桂凤 古茜茜 李伟丽
- 2713字
- 2022-07-27 11:07:39
三、研究目的与构想
(一)研究目的
本项目旨在揭示创业失败与再创业意向的作用机制。分析不同的成就目标导向、不同自我怜悯水平的创业者在遭遇创业失败时发生创业失败学习进而产生再创业意向的具体路径。
(二)研究构想
本书重点探讨创业失败与再创业意向之间的作用机制,将分为四个研究分别加以论述。
研究0-1:创业失败及创业失败学习问卷的编制
立足于已有的研究成果,依据相关的理论,根据企业的业绩现状(客观指标)和创业者的自我感受(主观指标)两个方面编制创业失败问卷,并检验该问卷的信效度。此外,编制创业失败的情境问卷,通过情境测试,在实验条件下来度量创业失败。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Cope(2005,2011)提出的相关理论,从创业机会的识别、企业管理及自我反思等多个方面建构创业失败学习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
研究0-2:创业失败情境下社会比较的跨文化研究
基于前面的文献分析可知,集体文化背景下,人们具有互依性特征,社会对于失败的宽容性较低,因此个体更关心自己在他人心中的位置,与他人的位置关系,经历失败的个体更可能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而且更希望通过上行比较实现自我完善的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本书提出的假设是:与个体文化相比,集体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经历失败时会有更明显的社会比较倾向;与个体文化相比,集体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更倾向于上行认同比较。
研究0-3:基于认知视角的创业失败与再创业意向间的作用机制研究
根据前面文献的梳理可知,基于创业失败者寻求问题解决的视角,创业失败与再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有中介的调节作用机制,其中调节变量是目标取向,社会比较、创业失败学习和创业自我效能三个中介变量构成一个多重链式中介。
失败经历会降低创业者的自我效能感,打击其自尊,为了重新自我评价、自我增强和自我完善,以及了解自我的相对位置,创业者会主动寻求社会比较。通过社会比较锁定外部的学习目标,激发失败者的学习动机,促进其进行对创业失败经验的学习。由于成就目标导向的不同,遭遇失败的创业者可能更倾向于与他人比较,也可能较少地与他人比较,继而影响其创业失败学习。本书通过情境测试,在实验条件下来度量创业失败;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检验社会比较在创业失败与创业失败学习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成就目标导向在创业失败和社会比较之间的调节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本书提出的研究假设是:创业失败与创业失败学习显著相关;社会比较在创业失败和创业学习之间起着中介作用;目标导向通过社会比较这个中介对创业失败和创业失败学习起调节作用,表现为有中介的调节作用。
研究0-4:基于情绪视角的创业失败与再创业意向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
从创业者情绪应对的方式来看:从创业失败到再创业意向也是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机制,其中调节变量是自我怜悯,创业失败学习和创业自我效能感构成一个多重链式中介。
Neff等(2015)发现大学生的自我怜悯水平与学习目标导向呈正相关、与成绩目标导向呈负相关。Breines和Chen(2012)的研究发现,自我怜悯者持有能力增长观,更愿意改善自己的弱点,具有更高的自我提高动力。据此可以认为,相对而言,在遭遇创业失败时,自我怜悯水平高的创业者更容易产生掌握目标动机,通过失败学习的方式来完善自我。也就是说,面对创业失败这种负性事件,自我怜悯是一个保护因子,可以使创业者更好地处理情绪问题,激发自我完善的动机,推动其进行创业失败学习。据此,本书提出的研究假设是:自我怜悯在创业失败与创业失败学习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从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分析可以推知,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失败学习和再创业意向之间也起着中介作用。创业失败对于创业失败学习又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又可进一步推论:创业失败学习和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失败和再创业意向间是链式中介。
在这一研究中,起中介作用的是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失败学习前后的时间比较结果,即创业者通过创业失败学习,创业自我效能感明显比以前提高了,这时才会萌发再创业的意向。时间比较(Temporal Comparison)是自我比较的一个方面,也是社会比较的一个补充。社会比较的研究思路也适用于时间比较(Albert, 1977;孙炯雯、郑全全,2004)。
根据以上分析,本书提出的研究假设是:创业失败与再创业意向显著相关;创业失败通过创业失败学习影响再创业意向;创业失败通过创业失败学习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再创业意向;创业失败通过创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再创业意向;创业失败学习前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显著提升对于再创业意向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创业失败学习和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创业失败与再创业意向之间的多重链式中介变量。
基于上述四个研究,围绕两条主线(一是成绩目标导向的个体在创业失败时通过社会比较寻找失败的原因,向榜样学习,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再创业的意向;二是通过自我怜悯这一积极的心理品质应对由失败而产生的消极情绪,通过创业失败学习完善自我,增强创业自我效能感,激发再创业的意向),探索创业失败和再创业意向之间的具体路径。综合运用多种多元统计方法,检验模型的整体拟合度。
(三)干预研究
本部分主要依据上述实证研究检验过的理论模型,提出两条干预路径:社会比较干预和自我怜悯干预。
1.社会比较干预
Rahman和Day(2015)认为,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树立企业家榜样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在社会比较干预研究中,根据Gibson(2004)的观点,当创业者和被试的认知技能和行为风格相似时,创业者就可以作为被试的合适比较对象。此外,还将考虑两者在性别、年龄、行业特点、创业目标等方面的匹配性,选择角色榜样。具体的干预内容包括被试与角色榜样之间的社会比较,以确定两者之间的差距。同时,利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引导被试向榜样学习,以激发被试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创业自我效能感,激发其再创业的意向。课题组成员的前期研究成果表明,同辈群体的创业失败对于大学生创业意向有着重要影响,即自尊在观察到的他人失败和自己的创业意向之间起着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通过冒险倾向这个中介而发挥作用(Ding,Chen & Li, 2015)。上述研究成果的启示是,在对创业失败者进行社会比较方面的干预时,要考虑创业失败者与比较对象之间的匹配性,以增强社会比较的有效性。
2.自我怜悯干预
Breines和Chen(2012)的研究表明,个体以接受的方式应对失败能够更加激发自我提升的动机。据此可知,提高创业者的自我怜悯水平可以促使其进行创业失败学习,提高创业自我效能感,激发其再创业意向。实证研究表明,Neff和Germer(2013)提出的正念怜悯干预方案(Mindful Self-compassion)能够大幅地提升自悯水平并且效果可以至少保持1年。该方案为期8周,每周进行一次2小时左右的团体课程,第四周和第五周之间插入一个半日的密集禅修训练。除第二周讲解正念以作为慈心禅之基础外,其余的部分集中于自悯相关的内容。这是一个成熟的干预方案,可供本项目和本研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