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年度报告
- 冯林等主编
- 1685字
- 2022-07-27 17:36:02
第四节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概述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对全球经济、贸易、投资活动产生了极大影响。根据EMIS企业并购数据库,2020年上半年中国企业跨境并购量仅为61个,同比下降33.7%,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境并购量为43个,同比下降20.4%。据2020年6月联合国贸发会议(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UNCTAD)《2020年世界投资报告》预测,2020年全球直接投资将下降近40%,月均跨境并购量将下降21%,且未来10年国际生产体系将面临重大转型。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未来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境并购将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由于跨境并购具有滞后性,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错峰暴发并存在复发风险,短期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跨境并购进程将明显放缓。
一方面,跨境并购面临的环境和项目风险更为复杂,从项目筛选、实地调研、风险评估、商务谈判、政府审查到并购重组完成,项目并购流程复杂且周期很长,这使疫情对并购投资的影响具有明显滞后性,2020年上半年并购完成项目基本为疫情前已推进大半的项目。
另一方面,从2020年1月底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到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疫情的暴发,上半年各国隔离限制措施严重拖累在途项目推进流程,考虑全球疫情复发风险仍较高,下半年企业跨境并购推进流程难以加速恢复。
第二,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企业盈利的负面影响较为明显,境外标的所在国疫情形势、社会经济的不确定性也将一定程度减弱企业跨境并购动力。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20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前5000家跨国企业盈利预期下调近40%,部分行业甚至陷入亏损。中国经济虽已率先进入恢复阶段,但国内及全球需求不振令国内企业经营和现金流仍面临较大压力,加之海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一带一路”沿线绝大部分国家经济深陷衰退,甚至部分国家社会矛盾因疫情和经济恶化而进一步凸显,社会不稳定风险上升(如近期白俄罗斯),2020年中国部分企业境外投资计划将因此不同程度延后,跨境并购动力有所减弱。
第三,短期政策风险上升将增加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的并购阻力。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问题,尤其是医疗物资安全问题,以及中美经贸摩擦的外溢性,使逆全球化从贸易领域向投资领域加速扩展。2020年以来,除美、日、英、法、德等发达经济体,波兰、印度、匈牙利等国也加强了外国直接投资和收购制度审查,企业跨境并购政策风险正在上升。因此短期内,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的跨境并购政策壁垒将增加,其中中东欧跟随欧盟投资政策将有所收紧,与中国双边关系的亲疏变化(如印度)对其他区域的并购投资影响将进一步上升。
第四,长期看,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加强,有望成为中国在该区域并购投资的长期发展动力。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言,由于国内市场小、资本积累不足,大部分国家对外贸和外国资本高度依赖,外向型经济发展路径使这些国家有动力在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全球产业链条收缩的趋势下,更加积极地融入区域一体化和“一带一路”合作,优化外商投资环境。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由于经济下行压力骤升,“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越南、沙特、阿联酋、阿尔及利亚、俄罗斯等国进一步优化外国直接投资政策环境,如沙特放宽了外国资本对本国医药行业的投资限制。
第五,未来在“一带一路”新形势下,民企有望在海外并购交易中继续领跑,而国企的角色定位将逐渐从“主体地位”向“主导地位”转变,更加注重战略布局。通过以国企的大型项目为先导,民企项目随后跟进,从而形成“国企搭台,民企唱戏”的共进格局。
对中国而言,中国国内资源禀赋优势并不突出,劳动力成本优势下降明显,这使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势互补仍较为明显,因此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形成过程中,以国内需求为中心推进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布局,有望成为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并购投资的长期发展动力。
(1)本报告的研究数据主要参考了权威数据库Mergermarket。数据主要统计的是2019—2020年中国企业已经完成的,且交易规模至少为50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已经宣布终止或被监管否决的交易未被包含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