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西湖景观记
苏堤春晓,柳岸闻莺,雷峰夕照。赏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双峰插云。花港观鱼,三潭印月,南屏晚钟牡丹亭。小赢洲,接阮墩环碧,净慈寺北。保俶塔华严洞,探万松书院凤凰亭。
九溪十八弯,虎跑梦泉;灵峰探海,龙井问茶。杭州花圃,南宋官窑,中国丝绸博物馆。六和塔,岳庙楼外楼,观山外山。
看到此,您会有些奇怪,甚至是有些发蒙了吧。对,这不是“沁园春”的词句。是套用“沁园春”的词牌,只用其词架,不用词韵,将西湖十景和著名景点,以及与西湖紧邻的“九溪十八弯”,景区里的景点,镶嵌在词架中。其最后楼外楼、山外山,则是杭州最著名的两家餐厅。
同时,尽量把词句做到合辙押韵,使其朗读起来较为容易。
其中,为了让整个词句保持完整,在词中依次使用了;赏、接、北、探、观,五个没有实际意义,但可以起到既有效连接、又不妨碍景点表达的真实性作用。
哪我为何要这般如此?答案只有一个,既;不敢写关于西湖风情美景的诗和词。
因为,西湖的一切,早已被历代文豪所染、所书,而成为世人心目中诗情画意的形象代言,所以,以至于后人,鲜有在西湖边上吟诗作词,来表心中之情感。就像是大文豪苏轼,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样,自从有了这词中第一首后,千百年来何人再敢以“明月”为题再来作词。
为此,我只好另辟蹊径,在游览时注意记录下西湖景区的地名,然后采用“沁园春”词牌的形式,在回京的火车上,填写了这首自己认为还不错的、与众不同的、方便人朗读的、还挺有创意的、也更是圆了我在西湖留下词句、还不被别人笑话、还会自我感觉良好的梦想。
早在二十多年前,我曾经带旅行团和开会,两次到过杭州。可那都是匆忙中点点掠过,根本没有静下心来的面对西湖,根本没有用心、用情的欣赏西湖,倒是带着几分叹息,和许多的遗憾离开。
现在好了,我终于在二零一八年九月,有了充足的时间和准备,踏上了期待已久的、多情的西湖之旅。
我坐上直达杭州的特快列车,在车上认识了一对杭州本地人的中年夫妇。在交谈中得知;下车离开杭州站不远,很容易找到直行向西的西湖大道,大道六里之外的尽头,就是西湖。而且,在晚上八点,西湖上还会有大型音乐喷泉表演。另外,大道两侧的大饭店、小旅馆很多,住宿也很方便。
听了他们的话,下车后不久,我很顺利的住了下来。此时,还没吃午饭,于是,在宾馆附近的小餐馆里,吃了一大碗面和一屉小笼包,然后,漫步来到西湖大道。
这西湖大道十分宽阔,看上去少说有四十米。路两侧的行人便道旁,是花鲜清香怡人,木秀翠绿成荫,倒也是花园名城之风范。
我信马由缰的向前走着,这样既可以了解大道两边,有无喜欢的景观,又可以看看公交车的站牌,为去其他地方做些准备。当然,也是为了消化消化食。
就这样约有半个多小时,我来到了西湖边。首先看到的是,西湖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标志展示园。
园内有幅巨大的、看似如青铜器般的圆形浮雕。其上半部四字隶书;世界遗产。
围在下半部四周的是一大串英文。在圆形中有一菱形,但其下半部分并没有连接在一起,而是呈两道直线与底部相连,其形状像是城门,可又不太像。
本想找人咨询一下,却因一时美得过了头儿,结果给忘记掉,致使今日也不得解。
此地便是杭州古城的西门——涌金门遗址。相传晋朝咸和年间,突发山洪大水,狂涛巨浪卷着西湖水,直冲入西门。就在这紧急时刻,突然,水中有一体大健硕、浑身闪着金光的老牛,在激流中游戏,将洪水拒西门以外,解救城里百姓于危难之中。洪水退去,人们为感谢金牛,也曾在此建立“金牛寺”。时至今日,人们在涌金门外的西湖水中,建有一头形美憨厚、活灵活现,戏于水中的金牛。由此可见,洪水中现金牛一事,并非空穴来风。将西湖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且将标志立在涌金门,那也是意义非凡。
我仔细地把“申遗”记录看了一遍,之后,转回身几步来到西湖边。见湖水清澈、微波涟漪,空中满是香甜的气息。而那头金牛,正优雅的将头扬起,两只分明坚硬的牛角、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稍稍隆起的牛背,活脱脱就是一头真牛在碧水中嬉戏。简直是看得人会马上产生联想;哦,真是一头活着的金牛。
因为,刚到此地,还有些准备工作要做,所以,看了一会儿,也没顺着湖边一座小石桥走进西湖,而是转身回到涌金门。
我看到涌金门两侧多有商铺,要在此买张专门为游西湖所制的地图,以方便接下来的行程。
买到地图后,又在热闹繁华的大街小巷,饶有兴趣的逛了个够。
江南水乡人家的房屋建筑、街头巷尾的言谈举止,的确与北方城市大有不同。在这里转转、看看、听听,的确是很有意思。
直至傍晚时分,找了一家隔窗可见西湖水的餐厅,点了两个凉菜,一瓶啤酒。本想再要一只杭州名菜;叫花鸡。
可转念一想到,接下来还要专门到百年老店“楼外楼”吃一顿,那里的“叫花鸡”“西湖醋鱼”,应该是最正宗、最好吃,现在就算了,先随便吃点就得。
我吃着喝着,望着已泛起晚霞的天空,正在用鲜明的橘红色,优美的淡橙色,及很难分辨出的色彩缤纷的光亮,将已是黑压压的一片湖水,染成星星般灵动在闪烁。
看着看着,已不知哪是湖水,哪是天空。天水同色,情景交融。相互辉映,豁然明成。
正吃得美、看得美,忽然就想起还要去看音乐喷泉。看看表已是晚上七点半,这才不得不离开餐厅,去寻找那在想象中,应该是很壮丽的西湖喷泉。
走了有一刻钟,见前面有很多人聚在一起,像是在排队。我不由得加快脚步,到此一问,果然是在排队入场,免费观看喷泉的。
排队的人虽然很多,但秩序很好,没几分钟就顺利的来到场内。
见里面位置稍好一点的座位,都已经被坐满,只剩下左右两端,还有些零零散散的座位,但那也实在是太偏啦。想着也只有二十分钟时间的表演,不坐也罢,干脆就站在中间座位的后面,这样看也挺好。
待站好后看看时间也差不多了,也就静下心来,等待喷泉表演准时开始。
人们都在等待,突然,眼前淡淡的西湖水,猛得是一片明亮,顿时将大家惊得呼声四起。不等众人呼声止住,似在水中,犹在空中,响起“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与此同时,湖面上顿时被五彩光芒,映照得胜似华丽的大舞台,舞台上宽有四五十米、高有十几米、低有五六米、银白色的水柱,在光彩中随着音乐声是腾空而起,涌向深邃幽蓝的夜空。
水柱极为优雅的、宛如窈窕淑女样在翩翩起舞,搅起飞扬霓裳,跃动轻舒广袖。
音乐优美,也有激情,而如此大规模的喷泉,竟然与音乐节奏,相互配合得不差分毫。甚至通过众多参差不齐的水柱间,交叉缠绕的无穷变化,来烘托出音乐本身的自我表达。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比芭蕾舞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更能让人感受到什么是心心相印,什么是款款深情,什么是情景交融,什么是如诗如画。
星空幽兰,月朗分明,西湖水光华缤纷。起舞弄清影,不是何似在人间,而是确确实实的在人间。
在如泣如诉的音乐里,这冷冰冰的水柱、却宛如天设神造般温存,与人情投意合。
那慢舞缠绵,那兴高采烈,那激扬奋进,那----已经完全把驻足观望的我,带入身临其境之中。
因为,还要准备明天的环湖之旅,加上昨天在列车上睡得并不好,再加上这一整天的东走西逛,所以,需要赶紧回去休息,以保证接下来的行程,会按计划完成。
就这样,上公交车花两块钱,坐六站回到宾馆,待洗漱后,立刻躺在床上看起了西湖游览图。
终于可以圆了徒步环游西湖,看遍西湖十景的期盼和梦想,令我激动不已。
第二天早八点,徒步环游在美美的笑容里,从涌金门开始。
灿烂的朝阳从东山升起,蓝蓝的天空只有几朵淡淡的白云,闲散的漂浮在远处的西边。
可能是我来的早些,湖上游人稀稀疏疏的倒也不多。我行走在穿过湖水的小石桥之上,徜徉在湖清水秀之中,优哉游哉的很是惬意。
看湖水在微风中泛着波光,舒缓的涟漪在轻柔的浮动。远山在蓝天下婀娜如黛,芬芳荡漾在温存的湖面上,又被湖水荡漾着飘向空中。
那湿湿润润、丝丝滑滑,柔和曼妙的气息,令人销魂。
这江南的晨风,早已被千年的金粉奢华,丝竹雅韵所浸透。时至今朝,仍散发出她蕙兰盈泽之气,诗文留韵之香。
这近水与远山是休戚与共、相濡以沫,才将这华美无双的西湖,孕育的娇媚流芳、行云顾盼。
也不知过了多少时间,我来到大名鼎鼎、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断桥”。
“断桥”因西湖而名噪,西湖因“断桥”而名扬。“断桥相会”,更是把许仙和白娘子的传说,给传遍天下。
在桥头有一座御碑亭,亭内竖高大石碑一筒,上书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断桥残雪。
何为断桥?哪般残雪?世人有很多说法。可起初我只相信自己的判断,既;古时在此修建的一座桥,因日久年深而断掉。正巧又遇天降大雪,将断桥给覆盖。待天晴雪化,可断桥上的雪未化尽。此景被文人所见,便借景抒情,起了“断桥残雪”这样与情、与景,皆高、皆雅的名字。
这样,久而久之,被后人所记、所留、所传。也只有这般境地,才配得上大美西湖之媚,才显露出江南才子之秀。
此时,断桥上的游人已经多了起来。我也裹在其中,缓缓地向前。
虽有游客熙熙攘攘,但人人尽是喜形于色,而无喧闹之声。各个皆为眉飞眼笑,却举止有度从容。
过了桥就是“孤山路”,此路筑在湖中,两侧被湖水相拥。
路上人群中美男俊女、老汉婆姨,孩童幼子,随时会停下来对着山上保俶塔,或者湖水中喜欢的美景拍照。期间只要他或她,乐呵呵的对旁边的人说一声;对不起,请帮个忙,我们照张相。而过往者听罢,会发出会心的一笑,或停、或绕,给拍照者留出空当,让拍照者拍出满意的照片。
路面并不宽,且没有护栏,可人们毫不在意,仍是那么的逍遥,那么的悠然。真的是在深湖里、小路上,产生出一种真正的和谐美。
也正是这种和谐美,让西湖能融得了天下,可纳得下八方。
我是独自一人行走,随手用手机拍下觉得有意思的照片。因此,做闲庭信步样即可。
按照昨晚的计划,我放弃了在脑海里想象的徒步环湖行,那样有许多路段,会在看不到景致的情况下行走。另外,也许还会因走错路而白白的浪费时间。
因此,选择走西湖水中的环形路,依次将西湖十景游览完毕。
过断桥残雪,到平湖秋月,望曲院风荷,之后就来到“苏堤春晓”。
苏堤起于西湖正北的北山路,止于南山路西湖岸边,全长两千八百米。堤上有六座石拱桥依次是;跨虹桥、东浦桥、压堤桥、望山桥、锁澜桥、映波桥。
在北宋元佑五年,苏轼任杭州太守时,体恤民众躬身桑农,且亲力亲为,帅众所修筑了一条长堤。并在堤上两侧遍种桃柳。后人为纪念苏轼,将此堤尊称“苏公堤”,又为之后文人称为“苏堤春晓”。
江南的春雨最勤、甚肥,将桃柳之芳姿,润泽得华美无比。也将长堤上的祥木、瑞草,滋养得丰硕艳丽,其面堪可入画传神。至使一年四季均为芬芳典雅、赏心悦目之冠。
其更携苏轼大名,令“苏堤春晓”越加文采飞扬,于千回百转里涌爱意无限,在称赞有佳中生眷恋之心。
千年留花存香,千年文墨华彩的“苏堤春晓”,时至今日越发的阳光美丽,越发的妩媚动人。
其处处皆景,步步惊喜。虽有你来我往,仍心无他顾。可听莺啼浪涌,却心如静水。于爱恋中已不识自我,有的只是对湖光山色与诗情画意的陶醉。
“苏堤春晓”从她诞生之时,就已凭天注定是在流光溢彩中,扬传世之美名。在山水相望间,生不朽之神韵。
我走走看看,又来到一座石拱桥下,看到在桥头下有一石碑,上面刻有“望山桥”。
此桥同样不是有多大,仍为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式。
我几步来到桥中间,迎面向东而望。随后立即有了这样的判断;此桥名绝非写意,而是百分百的写实。
桥下是茫茫无尽、波光粼粼的湖水,而与那边相连的是层峦叠翠的山脉。
阳光下山如娥眉、青似粉黛,与微微荡漾的湖水相视,真就是形成了一静一动,又温存有加的精美画面。
我正看的入神,忽然间想起“苏轼”那首;“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可还没等我想起诗名时,却只听桥下传来稚气的童声,且慢声细语的咏诵道;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听着这动听的朗读声,我早把自己所要想的事情忘在脑后。本想马上转身看过去,但还是忍住了,心想;
“我若猛地转过身看人家,也许会把人家小孩子吓着,得,用眼睛的余光看看也就罢了。”
我稍微的动了下脖子,用余光看到一位年轻的母亲,正领着一个应该是一、二年级的小姑娘,已来到我的身边。
这小姑娘眉清目秀,水汪汪的大眼睛透着灵动之气,红中带粉的小脸蛋很是好看。
当她咏诵到最后一句时,母女俩正好来到我的身后。就在要与我擦肩而过时,小姑娘可能是出于好奇;他怎么一个人呆呆的站在这里?于是,止不住向我看了一眼。
与此同时,我也发现她看向我的目光中,有些许的不解。
为了打消她的疑虑,我马上露出笑脸,随即轻声说道;饮湖上----
那小姑娘只听了我说出的这三个字,就美美的露出笑脸,然后,随着母亲欢喜的走下桥去。
当我面对湖水咏诵完毕后,在心里莫名的涌上一阵喜悦,悦得我不得不笑出声来。心里说道;
“嗯,看样子苏轼当年做太守时,准是在这条长堤的这座桥上,饮罢茶盏天色放晴,不想没多久,柔雨轻风重染西湖。在此情景下,诗人望远山,观近水,听莺啼,闻花香,这才在情趣盎然中,做出这首流传千古的诗句。以至后人每当来到苏堤,同样会情不自禁的或在心中默读,或深情的低声咏诵。
这叫什么?这就叫;五千年,中华灿烂文化一脉相承,大一统,诗词歌赋经典永恒传颂。”
过望山桥不远,就来到“花港观鱼”。这里的大金鱼成群结队。有投放鱼食者,会引来有百十余条、一尺多长的大鱼,挤成一锅粥似得,在争抢食饵。
其间,会有体型更大一些、力气也更大的鱼,从稍远的深处冒出,在众多鱼群身上,在已经离开水面有两三公分的情况下,噗噗噜噜的盖压群鱼,闯到食饵前,张开有小西瓜那么大的大嘴,吧唧、吧唧的将食饵吞入腹中。如此这般,把已经翻腾水面,顿时给搅得水花飞溅出护栏,从而打湿人面浸透衣衫。
这种一条鱼跃出水面那么高,掠过群鱼而挣食的场面,也算得上是这里的一绝。我相信,不管在其他什么地方,都看不到这种有些神奇的场面。
当再走出牡丹亭,前方湖面上已现出国内最知名、最著名、最出名的“雷峰塔”。
说起“雷峰塔”,我要以最权威的文献与以说明,在{西湖志}卷三记载;
净慈寺北,有山自九曜峰来,逶迤起伏,为南屏之支脉。吴越王妃建塔于峰顶。每当夕阳西坠,塔影横空,此景最佳。林逮{雷峰}诗云“夕照前存见”,故十景“雷峰夕照”之目。
“雷峰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972},位于西湖山水的制高点。是西湖风景名胜,与人文完美结合的绝世经典之作。
我看看表,此时已是下午两点多,肚子也感到是饿了。于是,来到一家美食城,在里面边吃边休息,心里在想;
“观看完‘雷峰塔’,再沿着湖边走回‘涌金门’,怎么着也是晚上六点以后了。如此看来,就不要再去别的地方啦,还是在饭店附近吃过晚饭就回去睡觉。明天是坐船游西湖,在雷峰塔附近下船,午饭后再去‘南屏晚钟’。反正时间有的是,关键是别累着。”
就这样,我一个多小时后才离开美食城,向雷峰塔而去。
斜阳下高高的雷峰塔,那是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将在天地间气压千里之势,尽展得淋漓尽致。
在塔的二层,是参观古老雷峰塔塔基内部的最佳之地。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到,塔基里原有的甬路、墙壁、室舍等那阴暗、凄凉的真实遗迹。
而从未被忘却且记忆深刻——“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千古绝唱,会在此时此刻而想象成真。真的希望白娘子永离困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真爱,属于自己的大美天地。
心灵怎能被禁锢!自在遨游才是天下所有生灵的向往。那么,冲开压迫飞天而去,将是真理的必然。
在这里不得不一番感慨后,等思绪稍微有所平复后,才慢慢的来到塔的五层。
站在这里,把满满的西湖尽收眼底。此时,湖水已不再粼粼,而是在闪耀、在跳动的样子,像是有大鱼跃出水面。
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可能是在夕阳的照射下,从高处直接向下看,光线落在湖面上再反射过来,其角度变化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而造成视觉上的不同吧,这让人看的心里兴奋地只扑通。
这时刻,在湖岸的南边上,已有众多的摄影爱好者,早已选好位置,架好“长枪短炮”,在期待中要拍出能够出类拔萃的、可以向旁人炫耀的“雷峰夕照”照片。看那架势,什么影星、歌星的出现,他们准会连看都不看一眼。
当我离开雷峰塔时,已是华灯初上,湖边的小路上,人们在笑声中缓缓而行。有的说要去吃“东坡肉”,有的说要去“曲院风荷”看“西湖印象”。当然,也有的说是走累了,要马上回去休息的。
但是,不管人们在说什么,都掩饰不住他{她}们的喜悦之情。
我听着人们的话,心里也在想;
“我是哪儿都不去了,等到了今天的出发点‘涌金门’,就坐公交车回去,这接下来的行程还多着呢。”
闻着小路旁的花香,放飞着自己的雀跃,在不知不觉中,已看到在射灯的照耀下,于湖水中闪闪发光的金牛。我知道,涌金门到了,今天的环湖游,即将圆满结束。
当我走到近前站在岸边,想要好好地看看夜色下、灯光里的金牛神韵时,却在无意中看到不太远处,有一座金光灿烂、光芒万丈的高塔。
我一眼便认出,那是“雷峰塔”。在西湖边唯一一座高大、突出的宝塔。
不知何时,五层高塔里里外外均已亮起金色的灯光。在光耀中,高高的雷峰塔通身呈金黄色,犹如淡淡的蓝色星空中,一座金碧辉煌的空中楼阁,一座实实在在、真真切切,胜似人间仙境的空中楼阁。
楼阁中,似升丝竹管弦之乐,如有歌舞婀娜之姿。虽是宝相庄严、节制有度之地,也呈太平盛世、丰泽有余之像;
深邃广袤,空寂犹明。夜幕同铁,化为锦帛。
金辉玉拢,水光山色。湖有船娘,荡桨而歌。
一昼一夜,共沐天泽。月耀星辉,风轻舒阔。
浑然千里,矞云万丈。乾坤晴朗,大爱无疆。
灯火辉煌,星光璀璨,能听得湖水拍岸,可见得涟漪微澜,这一切的极致荣耀,均被雷峰塔所拥有。
我站在涌金门前,眺望仿佛从天而降在西湖边上的雷峰塔,思绪良久才仍若有所思的离开。
这一夜睡得安稳。因为,今天行程简单,所以,在吃过早餐后,十点多才来到西湖边。
想昨天是环湖游,略过孤山。那今天就要把略过的给补上。
孤山,西湖中唯一一座孤零零的、不高、不大的小山。然而,山中古迹,树木朗林,也是优雅非凡。
从孤山上下来后已是中午,可又不饿,于是,干脆选择直接去找游船码头,开始今天的湖中游。
真不错,我很快找到了游船码头,乐呵呵的对工作人员说;
“同志,我一个人,只到‘湖心亭’,想顾一位船娘,行吗?”
“没问题,我们这里船娘还多。”
那位工作人员很是爽快的答应下来。
不久,一位身穿篮布印花衣裤,将浓黑的头发,在脑后梳成一个发鬏儿,上面插着一根像是乌木制的发簪,在簪子的顶部,挂有一颗悠悠荡荡的红色圆珠。宽宽的额头,喜盈盈的一双笑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干脆利落又能干的中年妇女,把船划到我身边。
小船悠闲的在湖水中不紧不慢的行进着,周围也有些的小船,还有非常大的动力船,那船就像是一座宫殿,描金画栋、飞檐高挑,一次可坐近百人。看着大船从不远处经过,我随口问道;
“姑娘,坐一次大船要多少钱?”
我没好意思叫人家船娘,又想到过一会儿还需要她的帮助,才如此称呼。
她听罢微微一笑说;
“每位三十元。”
“姑娘,你看这样行不行?我们看过‘三潭印月’后,你把我放在‘湖心亭’,你可以再带上别人走,我在亭子里待上两小时,之后你再来接我到‘雷峰塔’。”
“我是没问题,只是你在那里停留的时间是不是过长了些?”
人家在好心的提醒我。
“我到那里不仅仅是看风景,主要还是想写一些东西。”我说。
“好吧,你在下船时我们对个时间,两小时后我来接你。只是这游船费----”
听她言,我立刻把话接过来说;
“一切都听你的,我绝不讨价还价。”
“好吧。”
她仍然面带微笑的说。
很美的船娘,荡着双桨划动小船,游走在大美的西湖中。
风轻水静,荡起双桨所发出细细的吱吱声,划开水面的哗哗声,倒是十分的令人受用,觉得这两种声音的结合,很是完美。
此时,我是坐在船头向前看,是背对着她,本想和她说一声,唱个小曲什么的,可犹豫了半天也没好意思说出口。只得自我安慰的自语道;
“还是等她下午来接上我后,等快到雷峰塔时再说吧。”
在欢喜中,我下船登上“湖心亭”。围着本来就不大的这块地方绕了一圈儿,见有一把三座位的长椅,便靠在左边坐下。接着尽量向后,伸了个大大的懒腰,这才半仰半坐的靠在那里。
也许是中午时分,让这里的人很少,使得环境优美的“湖心亭”,显得格外的静雅。正当我怡然自得之时,忽然从身背后传来一阵说笑声。我连头都没回,知道是又有游人到此。
还好,他们几个只是在这里转了转,不到十分钟便又坐船离去。
周围又重新归于安静,我举目望向前方,那里是一片开阔的水面,它直接通向繁华的闹市街区。那轻松惬意、逍遥快活的湖边上,无遮无拦的就是车流滚滚、人头攒动、酒肆庭院、美食飘香的杭州城。
这也太有意思了,这情景恐怕在任何一座城市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看了一会儿,我的目光向北看去,我看得清、认得明,远处的尽头那是“断桥”。
尽管是只看到桥身轮廓,可透过桥下拱圆形桥洞,所留下一片通透的光亮,便知道那是“断桥”无疑。
之前我也想过,一座桥好好地怎么就称为“断桥”呢?既然桥都断了,岂不就成了废桥。再说,取一个“断”字,按正常人的判别来说,此字也不吉利啊。
断桥不断,是一座好端端的精美之桥,却偏偏被安上一个听起来就不爽“断”名,实在是令人不解。有许多的传说我也不信,之前也曾按我的想象,给身边不错的人,善意的杜撰过。
直到许多年后,我买了一本由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由通俗文学大师“冯梦龙”编纂的“警世通言”一书,看过其中“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一文后,我才知道“断桥”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在此文中清楚的写到;----后人因此只唤作苏公堤。又孤山路畔,起两座石桥,分开水势,东边唤做“断桥”,西边唤做西宁桥。
由此可见,以“断”字取桥之名,不为桥本身所用,而是用一个“断”字,取把水灾、水患等灾害现象,要完全、彻底的给予“断”掉之意。
再加之西边的“西宁桥”这个“宁”字,“断”意就更加突出明了。这里含有美好祝愿的款款深情。
这就说的通啦,苏轼爱民修堤的本意,也就是出发点,自然是要为民造福嘛。“断”掉水害,换来安“宁”,当然是他所想、所愿的头等大事。
以后若再与他人提起“断桥”,这就是我的解说词。我相信,他们听完我的这一番话,准说不出一个不字来。
想到此,望着隐约约的“断桥”,心里倒是一阵好笑。
看着、想着,我又把目光看向右边,而矗立在西湖边上的“雷峰塔”,却是轮廓分明得映入眼帘。
刚刚看过“断桥”,转瞬间又看到“雷峰塔”,这不得不令我浮想何止联翩。
西湖有十大景观,我想会有许多人不会马上说出其四、五。但是,会毫不迟疑的开口说出“断桥”、“雷峰塔”,而且,还会滔滔不绝的说出一大套故事来。
以至于提起“断桥”,就等于提起“雷峰塔”,这两者在人们的眼里,就已成为一体。其千百年来就已经被文化同源、历史相知,所牢牢地凝固在一起而密不可分。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断桥”、“雷峰塔”,就是支撑起,整个美妙传神之西湖的大半壁江山。
在上述中,我连续用了几个“就”字,无非就是要突出一点,既;我所言不虚。
哈、哈,这倒像是小孩子抬杠拌嘴啦。其实也无所谓,人人皆可自话自说,皆可自以为是。说白了,开心就好。
说起“雷峰塔”,我虽然没见过未倒之塔的原貌。可在照片上看过,被龌龊卑鄙的倭寇,放火烧毁塔的木制结构,只剩下砖石结构的塔身。那枯败凋敝的样子,甚是令人错愕。
那是在一九九一年时,我来到西湖,见到了已经从中间竖着劈开而倒塌一半,仍有另少一半依旧顽强的耸立原地的“雷峰塔”。
周边的青草绿树,越发的衬托出它命运多舛的样子,看得人心里直发酸。
但是,在这个时刻,“断桥相会、游湖借伞”的美好时刻,终被永镇雷峰塔下,而阴阳两隔故事,更是栩栩如生的在心头萦绕。
做何感想?普通人会大骂法海,为白娘子鸣不平。普通人嘛,为解心头恨,会将斯文至于不顾,骂得痛快了便是出了气,便是解了恨。
哪文人、特大文人呢?他们会怎么说?
我记得一位响当当的大文人,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大抵这样说;
“法海是念经的,应只管念自己的经。白娘子喜欢许仙,许仙愿意娶她,这对别人有什么相干呢?可他非偏偏要放下经卷不读,偏偏要来搬弄是非。这一定是他自己看着嫉妒,就这么简单。
后来上天也怪法海多事,而水漫金山伤害到生灵,便要拿他,他问讯逃了。最后藏在螃蟹壳里不敢出来。现在吴越之地的螃蟹,待蒸红吃肉后,里面有一圆锥形的东西,当地人都称它为‘蟹和尚’。这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他当时可知道螃蟹何时能断种?就是断了种,他岂不是更出不了吗?可是,他造塔压白娘子时,难道没想过塔终究是要倒的吗?”
看看,这语言、语境、语意,岂止是入木三分,那都是直接给穿透了。
害人终害己,且害得自己倒是永世不得再生。就是嘛,人家白娘子下山找许仙,那是来好好过日子的,并不是来害人的。那法海非要把人家给毁喽。这无论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上看,都是在害人害己,于情于理也说不过去。
不然的话,千年流传不息的、且被大书特书的、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怎么依然会打动人心,依然会经久不衰。
由此,还带动了一座杭州城,还传奇了一片西湖水。
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知晓了杭州城,知晓了西湖水,更知晓了许仙、白娘子美好的、几乎尽于完美真实的故事。
因此,也有了不知西湖十景是哪十景;正常,但是,不知道“断桥”,不知道“雷峰塔”的人;不正常之说。
我心里想着,时不时的把目光在“断桥”与“雷峰塔”之间动情的看着。
此时,我情我意,已在青山绿水间放飞,于时空交错里缠绵。更有对在“雷峰塔”下,终得解脱的白娘子的祝福。
尽管这听上去有些痴人说癫语的意思。没关系,别人的想法是别人的,与我无关。何况我也没和别人为此在争论什么。
想到此,我不禁噗嗤一声笑了起来,然后直直腰板挺挺胸,感到舒服多啦,才重新靠在椅背上,当我再次看向“雷峰塔”时,又注意到一个实实在在的情况。
原‘雷峰塔’于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五号倒塌,到了二零零四年十月二十五号,在倒塌78年零1个月后,以更加雄伟挺拔的姿态,重新矗立在西湖边的原址上。
‘七、八’的谐音是‘起吧’,‘一’,则是万源起始之点。这样联系起来的意思是;再次辉煌得屹立‘起来’吧,‘一切’将在更加灿烂美好的今朝开始。这不是牵强附会的连扯,而是在明明摆在那里的提示,就看你能不能看出这一点。
再有,此塔通高为71、679米,占地面积为3133平方米。这两组数字在我看来,其中必然包含一定的特有指向。否则,这数字不会如此的与众不同。只是眼下一时不得其解,需要回去后查看一些有关资料,放可解读出其中的秘密。
但是,不管怎样,所有这些也只是我一家之言罢了。
既然是游览,对文化古迹有好奇心,且乐于探讨,那也是件好事。
我还依稀记得;小时候听姥姥说起过“雷峰塔”,还说有个叫法海的人,把一个叫白娘子的给压在了塔下,后来被人推倒塔,才把她给救走。
从那时起,心中便有了“雷峰塔”,尽管还不知道这塔在何处。
是呀,“雷峰塔”给了人们太多、太丰富的联想空间,与浪漫的想象天地,以至于可久久难忘。
我还在尽情的寻思着,忽见水中条有近尺长的大鱼,呼啦一下子就跃出水面。鱼嘴张开向上,尾巴在空中划出个半圆,然后又扑通一声,把水面砸出挺大的一朵浪花后,潜入水中不见了影子。
这突如其来、极具醒目的一景,把我从思绪中唤醒。可心里还是美滋滋的,不禁暗自说道;
“这么大的西湖里,自然是有大鱼的,肯定还会有比这更大的鱼。只是这条鱼,偏偏在我的面前,能高高的跃出水面,这也是难得一见的奇观。”
可能现在是大中午的,湖面上游船不多,这条大鱼兴许是在水里待的寂寞,想要出来看看,看看自己身边的青山,闻闻空气中的花香。
看着归于平静水面,我心里倒像是乐开了花一样的高兴。
可在高兴之余,我的心情应该说也归于了平静,但似乎更像是有些莫名的起了惆怅。
原因是想起了她。是她曾经亲口对我提起过,在这西湖里还有座“湖心亭”。在这之前,我对此亭是一无所知。
二十多年了,今天还是第一次,却是独自一人,来到这由她亲口告诉我的、这么多情的地方。
虽然已是年深日久,虽然已是有十年未再联系,但是,我知道,我们并没有失联,只是她在忙于自己的事业而已。
想到她,那还是二十八年前的事情。在这年五月的一天,我与另外两名同志因工作事宜,从京城赶往杭州。
也是公务紧急,忙了三天后,当天的下午就要马上回京,根本没时间游览。
可接待社的李大姐,知道我喜欢绿茶,于是,抓紧时间开车带上我们,去了靠西湖西南方向的“龙井问茶”。
这里既是一个著名景点,还是最正宗的“西湖龙井”原产地。
走进茶厂的接待室,迎面而来的是一位中上等身材,明眸皓齿、俊俏迷人的小姑娘。
在焕发着青春活力的气质间,江南美女所特有的一切韵味,都在她身上委婉、灵动的得以完美体现。
她的出现,毫不客气的说,是真真正正的把我给震撼住,给吸引住。
尽管如此,我还是在片刻间,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只是在心跳加快的状态下,随口说道;
“李大姐,这里的环境真好。”
可在心里却暗自说道;
“我今年马上就二十六周岁了,还从未见过如此美好、如此青春靓丽的女孩子。今天见到她,我可是动心啦,真的动心啦。”
我心里虽已是波澜壮阔,可是,在众人面前,尤其是在她面前,尽力做出不为所动、平和正常的样子,还要尽力不把目光看向她柔美、亲和的目光。
听她甜润轻缓的茶道讲解,看她优美熟练的茶艺演示,本想做平常样的我,实在是装不下去了,只少滋乏味的喝了半杯当年的新茶,便悄悄地拉了一下李大姐的衣袖。
李大姐见此知道有事,又见我站起身来,也只好站起来,随我离开品茶室。
刚出来,我便迫不及待的说;
“李大姐,我得麻烦你一件事,一件特大的大事。”
李大姐见我如此,好像也猜出我的心思,因此,倒是很平静的说道;
“看你急的,能有什么大事情。”
“大姐,我就直说了,我看上给我们讲解的那位女茶艺师了。我想让你介绍我们认识。”
“好说呀,没问题。”李大姐很轻松的说。
“可不是一般的认识,我要她成为我的女朋友,是谈婚论嫁的女朋友。大姐,你可得帮助我。我平生长这么大,还没求过谁呢。”我很诚恳的说。
“哪你让我怎么帮?”
“这样,先探探她有没有男朋友,就算是有,一般般的也没关系。另外,到临走时,你在场,我要当面给她一张纸条,让她等我们走了再看,很简单,就几句话。怎么样?大姐。”
我真是有些急切的说。
李大姐听罢笑了,接下来还是很热心的帮助了我。
李大姐在旅行社工作多年,与当地旅游口的工作人员都很熟悉。加之,与我在工作上也是常联系,对我也很了解。
由于我们是傍晚的回京火车,是李大姐抽时间,带我们到“龙井问茶”来买茶。因此,没时间等待,以得到李大姐更多的反馈信息。
只知道,等我们三人上了车后,她看了我给她的纸条后,依然是美美的淡淡一笑。这表明她并不排斥我。
等到第三天上班时,我马上给李大姐打去电话,得知李大姐已经又和她见了面,也把我的情况向她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她仍然是在微笑中,听完李大姐的介绍。
我是喜不自禁,于当天下班后,就给她寄去我的第一封信,也是我平生第一次给女孩子写的信,还是写给几千里之外的她,一个天仙样的她。
不久,她回信了。当我只看到信封上“龙井”两个字时,禁不住欢喜的从椅子上一下子站了起来,把信高高的举起,没头没脑的大声说道;
“太好了,来信啦。”
那激动兴奋的样子,已将办公室里其他同事,完全置于不管不顾之中。
至此,我们俩开始了双城通信的联系模式。
我们也是心有灵犀,很快,双方都不用约定,就会在每个周五把信寄出,这样,在周一刚上班,都能接到从千里之外寄来的、在心中期盼的那封沉甸甸的信。
又过去不久,我会在每月的十六号下午两点,给她打去电话。在电话的另一端,她会在电话铃声响起第一声时,立刻拿起电话,而我也会在第一时间,听到她甜美的话声。
在之后的两年里,我六次请假飞抵杭州城去看她。她也有两次,同一位好姐妹来到京城看我,我和她早已是极为要好的朋友。
只可惜,天不随我愿,我们俩还是没成为谈婚论嫁的男女朋友,她还是没成为我要娶回家的新娘。
但是,我们俩没就此成为陌生人。都会在每年五月十八号这一天,也是我与她相识的这一天,接到彼此寄来的、装在信封里的明信片。
我会上面写到;
我住京城,喜爱杭城,欢乐双城,你我之城。
这四句话,就是当年我交给她的,那张纸条上所写的话。是以藏头诗的形式,向她表明我的心意。为了能够让她在一瞬间,就能看出这四个字的含义,我还特意把每句话的第一个字,写得比其它字要大一些。只可惜呀----
她会在上面写到;
我住杭城,喜爱京城,欢乐双城,你我之城。
看着我与她只有两字之差的言语,心中对自己是好生埋怨,怪就怪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干干脆脆对她说;我爱你。
如果说从一开始没说这三个字,还算是有情可原,那在之后的许多通信里,为什么还不说这三个字?!咳----
得嘞,事已至此还想这些干什么,我们俩能成为好朋友也不错。从我们俩来往的十年里,她都会在每年的五月,给我寄来一大包新茶。
而我会在每年的六月,提前一天住到平谷。第二天一大早来到果园,专挑又红又大的久保桃摘,一箱十九个。然后马不停蹄,回城办理航空快递,保证第二天上午,她就能够收到我给她的礼物,只能算是礼物吧。为此,十年来我是乐此不疲的张罗着。
直到有一天她说,她和丈夫会到广州发展自己的事业,要离开杭州。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我再没收到她寄来的龙井茶,而她也再吃不到,满是我满情、满爱的大久保桃。
转眼又是十余年过去了,我今天又来到久别的杭州成,来到是听她说起,才知道在西湖水中的“湖心亭”,而这是我昨天晚上才想到的。
在“湖心亭”想到她,我还是认为;她现在不住杭州,等她事业有成,终是要回家的,我应是会收到她寄来的那张明信片。过两天我还要到“龙井问茶”,在那里买茶是当然的,只是要不要向他人打听一下她的消息?这还让我真拿不准。不然就算了,也许她-----
船娘来了,我坐上她的船,不久,听到她轻声唱起“采莲曲”。
这歌声悠扬亲切,把个西湖水都感动的荡起道道涟漪,来为她欢呼喝彩。
我在她的歌声里,在她喜盈盈神采的感召下,心里默默地吟诵着;我住京城,喜爱杭城,欢乐双城,你我之城。
至弃舟上岸后,还是很欢喜的,踏上去往“南屏晚钟”的山路。
杭州,繁华柔美之城,西湖,亲昵香滑之水,承载着千百年无尽的风光秀丽,流传着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
这里永远是人间天堂,永远是爱起始的地方。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