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永恒轮回

关于“永恒轮回”(eternal recurrence)在尼采哲学中所占的地位,尼采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永恒轮回说仅仅是尼采的纯个人的、宗教的执信,与强力意志说并不相容。因为强力意志说把存在归结为生成,而永恒轮回说必定最终否定生成。有人则把永恒轮回看作尼采的核心思想,海德格尔即属此列。他认为“相同者的永恒轮回学说乃是尼采哲学的基本学说。若没有这个学说作为基础,尼采哲学就会像一棵无根的树。”139尼采自己十分重视永恒轮回思想,把它称为“新的世界观”,自命为“永恒轮回的教师”。我们认为,“永恒轮回”思想和尼采哲学的其他主题如价值重估、强力意志和超人学说等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因而是尼采哲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一)“永恒轮回”的发现

据尼采自己说,作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宗旨,“永恒轮回”思想是在1881年8月间形成的。那一天,正当他穿过西尔瓦波拉纳湖边的树林,在离苏尔莱不远的一块巨大的金字塔般兀立的岩石边停了下来。就是在这个时刻、这个地方,永恒轮回的思想在他心中油然而生。“他思索着:时间是无限延续的,它必须把一种对事物完全相同的控制从一个周期带回到另一个周期。这是必然的,所以一切事物的轮回也是必然的。在许多无法预料、浩渺而又有限制的日子里,一个在各个方面都与我相似的、事实上就是我自己的人,坐在这块岩石的阴影下,将在这同一个地方重新发现这同一种思想。而这种同样的思想将被这个人不止一次地、无数次地重新发现,因为这种使事物轮回的运动是无限的。”140尼采强调这种思想的“突如其来性”,但正如海德格尔所言,“就像所有伟大思想一样,它之所以油然而生,只是因为它已经经受了一种长期劳作,由此得到了准备,终于出乎意料地产生了。”141事实上早在1862年,尼采就曾经以世界钟的比喻,暗指时间的轮回。“这个永恒的生成难道永无终结?指针一小时一小时地继续移动,到达十二点以后又重新开始;一个新的世界时期来临。”142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这一发现的是一种巨大的“生理反应”。“接连几个星期,他都生活在一种全神贯注和极度痛苦的状态中:毫无疑问只有神秘主义者们理解那些类似的情感,也只有他们的词汇适用于他的情形。他感到一种神圣的骄傲;但同时也因恐惧和颤栗退缩着,就像那些以色列先知们站在上帝面前从上帝那儿接受自己传教的天职一样。这个受到生活莫大伤害的人怀着一种难以描述的恐惧面对着这种永恒轮回的思想。这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期待,一种折磨,可是他愿意承受这种折磨,还将这种永恒轮回的思想强加于自己,就像一个苦行者忍受磨难一样。”143为什么像尼采这样的“强者”和“战士”都会对永恒轮回的思想感到恐惧?永恒轮回到底发出了何种“可怕的”“信息”?

(二)作为本体论的“永恒轮回”

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循环都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毫无疑问,它最初源于若干自然现象的周期性循环:日夜的交替、四季的交替与重复、月亮的圆缺,等等。后来,人们对这些现象加以概括,形成了带有循环色彩的宇宙论。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里、原子论者以及斯多葛学派都持有此种信念。我们有理由相信,通晓古典文献的尼采是熟悉这些循环观念的。就是说,在他提出永恒轮回的思想时,曾经受到古代循环论思想的影响。考虑到尼采对赫拉克利特的推崇,这种影响几乎是显而易见的。在尼采著作中,我们看到的关于永恒轮回思想的描述的确令人想起古代的循环论宇宙观。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二部第41节,查拉图斯特拉借预言家之口说:“一切皆空虚,一切都一样,一切都曾经有过!”144在第三部第46节,查拉图斯特拉指着面前的一条大道说:“它有两端!相交于此,还没有人将它们走到尽头。向后的这条道,接续到永恒。向前的这条道——接续到另一个永恒。这两条道相反而相接,它们在这大道上相交,这大道的名字是:此刻。……凡能运行的,即使是这大道的久长——它也必须再循环!在月光中爬行的濡滞的蜘蛛,月光,在大道上低语的你我,低语着万物之永恒——我们都不是从前就存在了吗?我们不是必然再走这永恒的大道,这命定的大道——我们不是永恒循环的么?”145在第57节,查拉图斯特拉借动物之口说:“万物方来,万物方去,存在之轮,永远循环。万物方生,万物方死;存在之时间,永远运行。万物消灭了,万物又新生了;存在之自身永远建造同样的存在之屋宇。万物分离而相合;存在之循环对于自己永久真实。”146

在“永恒轮回”思想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是什么在轮回?是“同一物”的轮回,还是万物的轮回?如果是万物(包括细节)的轮回,就意味着现有的事物以前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出现过,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周期性地出现。这样理解的轮回尽管可以得到很多尼采文本的支持,但却很难和生成、创造的观念相容,甚至很容易把尼采引入荒谬。如果是“同一物”的轮回,就意味着假定一个“变中之不变”。这样理解的轮回很容易落入被尼采所痛斥的传统形而上学。海德格尔就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理解“永恒轮回”的,在他看来,尼采的形而上学立场可以由如下两个命题来确定:存在者本身的基本特征是“权力意志”,存在是“相同者的永恒轮回”。“权力意志”表示存在者按其“本质”是什么,“相同者的永恒轮回”则表示:具有如此本质的存在者整体必定是怎样的。《权力意志》第1066和1067节可以支持对“永恒轮回”的这一理解。“假如人们可以把世界设想为有一定大小和一定数量的力的中心,——别的设想始终不确,因而不合需要——,那么其结果就是,世界要在自己存在这种赌博中经历相当数量的骰子点数的组合。无限的时间中,说不定每个可能的组合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出现;不仅如此:某一种组合也许会出现无数次。由于每个组合与其下一个轮回之间所有的组合都有可能出现,而这些组合中的每一个又决定着同一序列组合的整个结果,那么这就证明有一个绝对等同序列的循环。因为,世界乃是一个循环,它周而复始无限地重复自身,而且无限重复自己的赌博游戏。”147“你们也知道我头脑中的世界是什么吗?要叫我把它映在镜子里给你们看看吗?这个世界是:一个力的怪物,无始无终,一个坚实固定的力,它不变大,也不变小,它不消耗自身,而只是改变面目;作为总体,它的大小不变,是没有支出和消费的家计;但也无增长,无收入,它被‘虚无’所缠绕,就像被自己的界限所缠绕一样;不是任何含糊的东西,不是任何浪费性的东西,不是无限扩张的东西,而是置入有限空间的力;不是任何地方都有的那种‘空虚’的空间,毋宁说,作为无处不在的力乃是忽而为一,忽而为众的力和力浪的嬉戏,此处聚积而彼处消减,像自身吞吐翻腾的大海,变幻不息,永恒的复归,以千万年为期的轮回;其形有潮有汐,由最简单到最复杂,由静止不动、僵死一团、冷漠异常,一变而为炽热灼人、野性难驯、自相矛盾;然而又从充盈状态返回简单状态,从矛盾嬉戏回归到和谐的快乐,在其轨道和年月的吻合中自我肯定、自我祝福;作为必然永恒回归的东西,作为变易,它不知更替、不知厌烦、不知疲倦——:这就是我所说的永恒的自我创造、自我毁灭的狄俄倪索斯的世界,这个双料淫欲的神秘世界,它就是我的‘善与恶的彼岸’。它没有目的,假如在圆周运动的幸福中没有目的,没有意志,假如一个圆圈没有对自身的善良意志的话……这就是权力意志的世界——此外一切皆无!你们自身也是权力意志——此外一切皆无!”148

但肯定“永恒轮回”是“同一物”即权力意志的轮回,并不意味着必然陷入传统形而上学。尼采批判柏拉图主义即以世界二重化为特征的传统形而上学,主要是因为它设立了一个“价值框架”:按照这一框架,生成的世界是虚假的和不真实的,因而是人们应当努力逃离的世界。按照这个框架,“生成”(变易)和“存在”(永恒)永远是相互分离、相互割裂、相互矛盾的。“变化者不存在,存在者不变化”。而尼采通过“永恒轮回”恰恰实现了对生成的“拯救”和最大肯定,使生成在另一种意义上得以“存在”和“永恒”。尼采认为,他以决定性的方式把德国人所发现的两种伟大的哲学观点——生成观和生命价值观——撮合在了一起:一切都在生成中永恒地回归。“给生成打上存在性的烙印——这是最高的权力意志。……认为一切都是轮回的,这使一个生成的世界极其接近于存在的世界——观察认识的顶峰。”149“我坚持永恒轮回之说,反对普遍毁灭和不完美这种瘫痪的感觉。”150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充满了“权力意志”的世界是惟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之上、之后并不存在一个所谓更“真实的世界”;在遥远的未来,也不存在另一个更美好的因而从根子上不同于这个世界的世界。这样一幅“永恒轮回”中的世界图景并不比赫拉克利特的“火的世界”更具有形而上学特征。赫拉克利特也说:“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151世界就是同一物——火的永恒轮回。尼采并不讳言“永恒轮回”说和赫拉克利特的亲缘关系。“‘永恒轮回’学说,即万物的绝对和无限重复循环——查拉图斯特拉这一学说,最终也可以说是赫拉克利特所主张的学说。起码斯多葛派这个继承了赫拉克利特基本思想的学派就有这种明显的迹象。”152但尼采的“永恒轮回”不是古代循环论宇宙观的简单重复,也不是近代意义上的科学宇宙观(尽管他曾经试图用近代科学论证其轮回思想,比如,“能量守恒的原则要求永恒轮回。”153),而是他的本体论,目的是与柏拉图主义的“二重世界”图景和基督教的线性时间观相抗衡,从而克服消极的虚无主义。“用永恒轮回学说取代‘形而上学’和宗教。”154“可以认为永恒轮回是一个使生命永恒化的公设。从存在论或本体论上看,永恒轮回学说是通过把一个‘彼岸’转化为一个永恒的‘现在’、把彼岸世界转化为此岸世界,重估一切价值,挑战传统的形而上学、基督教和虚无主义。”155

(三)“永恒轮回”作为超人在世的人生态度

“永恒轮回”意味着这个变易的世界在总体上不能得到任何“改善”、不能有任何实质性的“进步”,没有意义、没有目的。在这样的世界中,生活的细节固然会有所不同,但生活的“形式”却通过轮回而永恒。在这样的世界中,促使人们逃离它的那些特征——比如生老病死,比如各种痛苦——非但没有得到消除,反而被永恒化了。难怪尼采在发现这一学说时感到那样的震惊。毫无疑问,只有超人才能“承受”这样“可怕的”学说。“永恒轮回学说是超人在世(the being-in-the-world of an Uebermensch)的一种形象的和概念的表现。它是一种特殊的人生态度的表现。它表达了某种生活形式。此学说所达到的人生态度表明虚无主义已经被克服。这种生活形式是颓废、衰败和厌世的反面。它所刻画的态度是肯定和过于丰盈的态度;表现提升生命的态度;是生命的礼赞。简言之,永恒轮回体现了超人类的态度,是超人的在世。”156所以,尼采说,永恒轮回思想是人所能够达到的最高肯定公式。“为了经受轮回思想,就必须摆脱道德;……经受这种思想的方法:重估一切价值。”157因为置于“善与恶”之中的人、笼罩在虚无主义阴影之下的人必然是“弱者”、“病人”,这个无依无靠的轮回的世界必然会“吓倒”他们,会要他们的命。“永恒轮回观念是我们所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勇气和生命的最终考验,因为它提出的问题是我们能否肯定生命,肯定我们此时此地的生命;此间是尼采的绝对命令——人迄今所面对的最恐怖和最畏然的问题,因为它呼唤一种完全肯定的行动。”158

病中的尼采

尼采把“永恒轮回”称为不是宗教的宗教、救赎的观念、最大的紧张、最严格的思想、服务于力的选择原则。它是超人的“生存律令”:超人就是要像世界是永恒轮回的那样去行动、去生活。“因此我们必须将所有的希望弃置一边,坚定地去思考:不会有什么天堂能接纳人们,也没有更好的前途会使人们得到安慰。我们是盲目而一成不变的自然的影子,在每时每刻都是囚徒。不过请注意!这种抑制希望的可怕思想使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变得崇高而激扬;要是这种时刻永远回复,那么它就不再是一种偶然的东西;即使最细小的事物也成了一种具有无限价值的永久性纪念”。159所以,超人不会埋怨命运,相反,他会用爱去拥抱命运。“我衡量伟大的公式是热爱命运:你们不要想变更什么,将来不要,过去不要,永远也不要。不要单纯忍受必然,更不要逃避,而是爱它——因为在必然之前,一切理想主义都是谎言——,……”160“肯定世界就是现今的样子,不打折扣,没有例外和选择——。哲学要求永恒的循环——即同种事物连接的同种逻辑和非逻辑的永恒循环。这是一个哲学家所能达到的最高状态,对生命抱狄俄尼索斯式的态度——。我的公式就是热爱命运。”161

尼采的影响是巨大的和多方面的,也是最为复杂的。纳粹曾经把他称为权力国家和英雄主义思想的先驱者,而尼采全集的编纂者、意大利人科利及蒙蒂纳利却是在对纳粹进行抵抗运动中阅读尼采著作的。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也是在抵抗纳粹的过程中接触尼采的。存在主义的三大代表人物——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和萨特都和尼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不但深受尼采的浸染,而且还是知名的尼采专家。在萨特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尼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在萨特的很多作品中人们都可以看到尼采的影子。弗洛伊德不仅从尼采那里借用了本我(id)的概念,而且,他对生命本能的强调、对西方文明的检讨以及对宗教心理学的探讨等都和尼采的工作多有契合。弗伦策尔说:“人们要是根据某位哲学家的著作对后世的影响来评判其意义的话,那弗里德里希·尼采是可以同黑格尔、马克思、戈尔凯郭尔和叔本华诸位相提并论的。他是19世纪不可多得的几位大思想家之一。这几位哲人都远远地超越了自身所处的时代,没有他们,20世纪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162加奈迪(Canetti)甚至说,可以根据一个唯一的标准重新书写当代哲学史:谁读过尼采,谁没有读过尼采。

注释

1 雅斯贝尔斯:《尼采——其人其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7页。

2 弗伦策尔:《尼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页。

3 丹尼尔·哈列:《尼采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52页。

4 尼采:《权力意志》,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357—358页。

5 同上书,第280页。

6 同上书,第280—281页。

7 同上书,第271—272页。

8 同上书,第267页。

9 同上书,第250页。

10 同上书,第492页。

11 同上书,第275—276页。

12 同上书,第679页。

13 同上书,第270页。

14 同上书,第502—503页。

15 同上书,第295页。

16 尼采:《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3页。

17 尼采:《权力意志》,第519页。

18 同上书,第199页。

19 同上书,第426页。

20 同上书,第269—270页。

21 同上书,第270页。

22 同上书,第471页。

23 德勒兹:《解读尼采》,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47—48页。

24 尼采:《权力意志》,第271页。

25 同上书,第280页。

26 同上书,第281页。

27 同上书,第266页。

28 德勒兹:《尼采与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56—257页。

29 尼采:《权力意志》,第277页。

30 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上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5页。

31 同上书,第118页。

32 尼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3页。

33 尼采:《权力意志》,第376页。

34 同上书,第186页。

35 同上书,第422页。

36 同上书,第365页。

37 同上书,第182页。

38 尼采:《超善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5页。

39 同上书,第4页。

40 同上书,第12—13页。

41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三联书店,1992年,第126页。

42 尼采:《快乐的科学》,漓江出版社,2000年,第270页。

43 同上书,第269页。

44 尼采:《曙光》,漓江出版社,2000年,“前言”第3页。

45 同上书,第3—4页。

46 尼采:《权力意志》,第279页。

47 同上书,第292页。

48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第128页。

49 同上书,第129页。

50 尼采:《权力意志》,第147页。

51 同上书,第232页。

52 同上书,第295页。

53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第21页。

54 尼采:《超善恶》,第207页。

55 尼采:《权力意志》,第112页。

56 同上书,第185页。

57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第24页。

58 尼采:《权力意志》,第112页。

59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第18页。

60 同上书,第23页。

61 尼采:《超善恶》,第205页。

62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第27页。

63 同上书,第45页。

64 同上书,第65页。

65 同上书,第66页。

66 同上书,第67—68页。

67 尼采:《曙光》,第236页。

68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第72页。

69 同上书,第93页。

70 同上书,第97页。

71 同上。

72 同上书,第99页。

73 同上书,第102页。

74 同上书,第13页。

75 尼采:《偶像的黄昏》,第93—94页。

76 同上书,第91页。

77 尼采:《超善恶》,第214页。

78 尼采:《权力意志》,第162页。

79 尼采:《曙光》,“前言”第5—6页。

80 尼采:《看哪这人——自述》,载《权力意志》,第4页。本书译为“瞧!这个人”。

81 同上书,第41页。

82 斯坦利·罗森:《启蒙的面具——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1—22页。

83 尼采:《看哪这人——自述》,载《权力意志》,第42—43页。

84 同上书,第79页。

85 安内马丽·彼珀:《动物与超人之维》,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3页。

86 斯坦利·罗森:《启蒙的面具——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17—18页。

87 尼采:《看哪这人——自述》,载《权力意志》,第84页。

88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第74页。引文中的“札拉图士特拉”即“查拉图斯特拉”。

89 尼采:《看哪这人——自述》,载《权力意志》,第74页。

90 尼采:《快乐的科学》,第314页。

91 尼采:《看哪这人——自述》,载《权力意志》,第4—5页。

92 安内马丽·彼珀:《动物与超人之维》,第55页。

93 尼采:《权力意志》,第137页。

94 尼采:《尼采文集》,改革出版社,1995年,第128页。

95 同上。

96 同上。

97 尼采《权力意志》,第495页。

98 尼采:《尼采文集》,第130页。

99 同上。

100 安内马丽·彼珀:《动物与超人之维》,第53页。

101 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8页。

102 尼采:《尼采文集》,第130页。

103 安内马丽·彼珀:《动物与超人之维》,第67页。

104 斯坦利·罗森:《启蒙的面具》,第72页。

105 尼采:《尼采文集》,第131页。

106 同上书,第135—136页。

107 同上书,第140页。

108 斯坦利·罗森:《启蒙的面具》,第89页。

109 尼采:《尼采文集》,第141页。

110 同上。

111 尼采:《权力意志》,第118页。

112 尼采:《尼采文集》,第200页。

113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第74页。

114 尼采:《尼采文集》,第421页。

115 尼采:《超善恶》,第114页。

116 同上书,第115页。

117 尼采:《权力意志》,第234页。

118 尼采:《尼采文集》,第128页。

119 同上。

120 同上。

121 尼采:《曙光》,第29页。

122 尼采:《尼采文集》,第147页。

123 尼采:《权力意志》,第178页。

124 同上。

125 尼采:《尼采文集》,第146页。

126 同上书,第147页。

127 尼采:《权力意志》,第117页。

128 尼采:《偶像的黄昏》,第23—24页。

129 尼采:《权力意志》,第11页。

130 同上书,第235页。

131 尼采:《快乐的科学》,第58—59页。

132 尼采:《超善恶》,第121页。

133 尼采:《权力意志》,第525页。

134 同上书,第343页。

135 尼采:《超善恶》,第201页。

136 尼采:《权力意志》,第141页。

137 同上书,第196页。

138 同上书,第118页。

139 海德格尔:《尼采》上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46页。

140 丹尼尔·哈列维:《尼采传》,第181—182页。

141 海德格尔:《尼采》上卷,第254页。

142 萨弗兰斯基:《尼采思想传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57—258页。

143 丹尼尔·哈列维:《尼采传》,第182—183页。

144 尼采:《尼采文集》,第240页。

145 同上书,第260—261页。

146 同上书,第317页。

147 尼采:《权力意志》,第454页。

148 同上书,第700—701页。

149 同上书,第674—675页。

150 同上书,第695页。

151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20页。

152 尼采:《看哪这人——自述》,载《权力意志》,第53页。

153 尼采:《权力意志》,第631页。

154 同上书,第286页。

155 Bernd Magnus, Nietsche’s Existential Imperative,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8, pp. 116—117.

156 Ibid. pp. xiii—xiv.

157 尼采:《权力意志》,第135页。

158 洛维特/沃格林等著:《墙上的书写:尼采与基督教》,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193页。

159 丹尼尔·哈列维:《尼采传》,第181—182页。

160 尼采:《看哪这人——自述》,载《权力意志》,第40页。

161 尼采:《权力意志》,第601页。

162 伊沃·弗伦策尔:《尼采》,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