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太子谕令布天下,废税而免之田赋

“传令:废自崇祯元年以来所立所有明目之税赋、捐输,复洪武年之税率,但有乡绅、县府枉加增派者,悉以谋反论!”朱慈烺的大招终于爆发。

若说刚刚的两道谕令是在传诸天下,巩固朱慈烺自己的正统地位与手中的权利,那么这道谕令则是对于毁灭大明的罪魁祸首之一的税赋发起第一步的进攻了。

当然,因为实力的缘故,朱慈烺也不敢过于激进,并不敢明目张胆地对商业税进行下手。当然,这只是迟早的事情。

清楚明白自己有几斤几两的朱慈烺,只是对税赋中的小头,也就是农业税进行了调整。而且采取的还是名正言顺的,任凭任何人都无可辩驳的手段——复祖制!

你们一个个不都说大明的危亡都是因为改革造成的吗?

好,那咱就彻底恢复道祖宗——洪武太祖的时候——三十税一。

这条谕令的重点看似是复祖制,而实际上的重点是在后面——枉加增派者,以谋反论。也就是说,咱国家朝廷不收,你下面的官员也不能收,谁收了就不是咱朝廷的人。

这不仅是在警告那些贪官污吏,作为刷新吏治的起步,更重要的是对于税权的重新掌控。只有这个权利重新回归到中央,日后的集权才算有意义。

贪官们虽然少了些蚊子肉,却能从商贾那里名正言顺地得到大量的银钱,麻痹大意之下,甚至会高声庆祝,踊跃上书赞成恢复祖制。

而既然税收恢复了洪武年制,那洪武年最重要的一项国策是不是也要执行呢?

比如,海禁?

显然,朱大太子比任何人都清楚海运的利益之大,而闭关锁国对于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四有青年,也是不可能实行的政策。但,朱大太子并不会告诉其他人他不愿禁海,反对禁海的永远只能会是既得利益者们,比如东林党们。而既然你不愿禁海,那这里头的税可就必须缴一缴了......

必然的,这也是后话了,至少在朱大太子有一只强悍的海军之前,这个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而论到朱慈烺的谕令对当下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这样的税收制度一旦颁布,也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一些大明朝正日渐消散的民心。

当然,这样的办法也只是一时之用,而非长久之计。别的不说,原本苛捐杂税才勉强维持住的税收,仅仅靠着江南半壁江山,又将税率调低,很明显朝廷所能收到的税收将以肉眼形式变得更少了,没哟足够的税赋,却又如何支撑住大明的江山社稷呢。

但朱慈烺显然并不在意这样的情况发生,甚至还进一步颁布谕旨道:“令:免去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西、河南、河北、天津、山东、湖北及京城等九省之地,三年之赋税。”

细细查看,显然不难发现这个谕令颇有些惠而不费。

先说如同陕西、宁夏、河南、山西等地,其地要么早被闯贼的大顺军给荼毒,如今已是十室九空,要么就已经是在闯贼的直接控制之下。这些地方,即便是不免其税收,也收不上税来;

而山东、湖北、河北、京城的地,要么即将被闯贼攻破,要么朱慈烺通过脑海中的《明史》得知,他们将会在京城沦陷后,迅速倒向闯贼的大顺,明朝同样收不上税来。

既然死活收不上来,不如干脆不收。而要收却收不着,与能收却不想收,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却是有着天壤之别。尤其是在那些尚未倒戈的地方。

这边明朝免了这九省之地的税赋,你多尔衮的清国也好,李自成的大顺国也好,你们免不免?

免吧,有些舍不得,而且自己或是流民出身,或是游牧出身,本身家里也不富裕,若是再免了这许多地盘三年的赋税,自己的大军还上哪里去寻找军饷的补充呢?

不免吧,两相对比一下,民心势必有所动摇。

这就是朱慈烺想要达到的效果。

而支撑着朱慈烺如此行为的,便是刚刚从京城众文武大臣府邸搜刮而来的五千万两白银。

五千万两白银,虽然不如李自成那个狠人在京城搜刮的七千万两多,但也算是极限了,若是在要搜查下去,虽然可能还是会有不少的收获,但也会将士大夫们给彻底得罪。

虽然士大夫阶层的贪婪是导致大明彻底崩坏的重要原因甚至是根本原因之一,但显然现在并不是跟他们算总账的时候。

原因很简单,将士大夫阶层彻底推向对立面的后果,历史上的大顺国已经很好地为朱慈烺演示过了。那便是被多尔衮追着打。

因为李自成对士大夫的穷追不舍,未能及时调整对官绅地主的追赃助饷的政策,直接导致本欲望投降的江南士族的反抗,而因为江南的反抗,导致李自成不得不派出更多的军队前去镇压左良玉部,进而导致能够随着北上山海关的战兵减少了相当一部,这也是李自成兵败山海关的原因之一。

而对于弱势的朱慈烺而言,刷新吏治是必须的,但必须控制好打击面,以如今之势,处理一批,放逐一批,收拢一批,显然是分化士绅阶层最好的办法。

五千万两足够朱慈烺在江南立稳脚跟了!

但是,朱慈烺的心思打算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其中苦心的,至少骆养性就并不明白其中深意,闻言的骆养性显然有些意外,毕竟“种地纳粮”那是自古以来的道理,陕西等地也就算了,山东等地尚在自己手中怎么也给免税了?

如今在京城确实是筹集了五千万两白银,可是新朝建立、新军的建设哪里不得用钱,没有收入来源,这点银钱再多也不过是做吃山空而已。

虽然心中尚有不解,但显然现在并非劝谏的时候,而且以太子的城府必有其深意,故此,骆养性只是略略迟疑,便立即应诺了来。

只是他不知道,他的略略迟疑,却也被朱慈烺看在了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