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者的四种窘境

每逢年底,我都被网易云音乐的年度歌单刷屏,活跃分子纷纷晒出这一年听过最多的歌,还不忘幽默点评。

“今天你秀的是歌单,过两天就要开始秀某宝的年账单了,真羡慕有品又有钱的你”。

每逢年底、年初,朋友圈里晒出各种工作、理财、娱乐年度账单,掀起一股做总结、列计划的潮流,一个段子流传出来:

“新的一年即将来临,2021年我希望完成2020年制定的2019年本该完成的2018年就要实现的2017年定下的目标。”

从这段话语中,你能否找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

上一年年初满腔热血立下的Flag(原意:旗帜;引申意:目标),忙忙碌碌一整年,到年底一总结,离目标还差得远。算了,一年到头不容易,明年继续。

终于拖到了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

如果说个体迷失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那么下面这段类比,就是乐谱上不规则跳动的音符。

如果说一个人对目标的渴望像一条蟒蛇,那么有限的生命就是它后面拖着的长长的尾巴,蟒蛇张着大口准备吞噬一切活物,期待它们转化成自身生长的营养,却沮丧地发现,一口口吞噬的都是自己。陷入这种恶性循环,唯一能寻求慰藉的,就是周围还有一圈儿相似的人,他们彼此点赞。

有多少优秀者感同身受,就有多少人遇到了窘境。

窘境一:注意力失控的“骑象人”

今天,对于每个人来说,注意力都是比能力更稀缺的资源。

你在给老板提方案的时候,微信提示音响了两下,下意识地划开屏锁,下意识地逐个打开未读聊天界面,即使看到再多的无聊信息、垃圾内容,还是日复一日地重复这个动作;你吃午饭的时候想放松一会儿,打开手机浏览短视频中的美食号、美妆号……点开一个,还有下一个,碎片化的信息让你上瘾,欲罢不能。

如果说注意力是一头野象,那么每个人都是“骑象人”,如果你不能驯服坐骑,任由它肆意狂奔,那么它会带你到泥潭、沼泽那些你无法预料但绝对不想去的地方,注意力驮载人生,我们称其为命运,命运是外果,掌控注意力是内因。

窘境二:无限采集知识的“松鼠人”

最近几年,终身学习者这个概念很火,一夜之间仿佛人人都成了知识发烧友,谁要是不订阅几个专栏、收藏几门课程、书柜里摆十几二十本书,出门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

可是,每天新上线的专栏、新发布的课程、新出版的读物层出不穷,怎么也学不完,看到新知识、新概念就感到焦虑,也不去想到底适不适用?什么时候能用?新知旧识之间有什么关联?反正先了解一下,看不过来就先收藏存储下来,总没坏处。

你看,这个行为像不像一只忙碌的松鼠?秋天里四处采集,为了缓解对严寒的恐惧。其实恐惧是一种幻觉,它让人丧失人生的主动权,沦为永恒的初学者、永远无法出道的练习生。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生命有限,知识却无限,用有限的生命追逐无限的知识,是一件极度危险的事情

其实,庄子这话说得还挺现代的——在海量知识翻涌的时代,衡量知识不能用“越多越好”,而要用“越精越好,能用就好”。我们当然要学习,但比起一味追求知识的广度,鉴别知识的真伪、适用性、吸收精华更加重要,而鉴别的水平,取决于你对世界运转的底层规律——系统,了解得多少。

窘境三:才华被系统封印

关于系统,很多人挂在嘴上,却没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哪怕是很多主讲思维、系统的图书,也只是在拼凑、堆砌概念和金句,本身就缺乏系统性。毛主席用八个字精准又生动地概括了这一现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作为投资人,我见过潜心研发10年而产品却滞销的学者、匠人,也见过技艺炉火纯青却无人问津的天才画家,更见过坐拥3000万粉丝却买不起泡面的大V流量主。他们困在系统里,饮着无源之水,伐着无本之木。

1879年,爱迪生研发出白炽灯,成为他毕生最伟大的发明。如果一个现代人穿越到至暗时代,造出电灯,那么能取得和爱迪生一样的成就吗?

其实机会不大——电灯的普及,更多应该归功于JP.摩根,他兴建了发电站和供电系统,才让科技之光照进千家万户,而不只是发明家自娱自乐的玩具。灯泡相当于树木,是表象;供电系统才是森林,是系统。

严格来说,爱迪生并不是第一个造出电灯的人,却是电力系统的第一个受益者。那个时代,很多发明家并不逊色于爱迪生,但因为不具备借助系统的能力,最终只能抱着他们的发明入土,被这个世界遗忘。

奥地利美女海蒂·拉玛,是全世界第一个全裸出镜的艳星,同时又是美国发明家名人堂成员。1941年,她借鉴了作曲家同步演奏钢琴的原理,发明了“跳频技术”——这是今天WiFi和蓝牙的技术基础。遗憾的是,她没能把技术转化为应用,所以只好选择继续做艳星。从此世界上少了一位“居里夫人”,多了一位“玛丽莲·梦露”。

匠人、艺术家、流量主们都十分优秀,但他们掉进了发明家陷阱——个人的天才想法不过是平台、算法、生态的细枝末节;看不到系统,枝叶缺了营养供给,自我认知和反馈逐渐失衡,导致才华被系统封印。

窘境四:无法和陌生人结盟(Action)

今天,你的微信里有多少好友?加入了多少微信社群?有多少能为你的理想助力?当你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解决方案往往在你的认知圈、熟人圈以外,你应该去找谁?到哪里找?你是自我精进,选择一个认知圈以内的满意解?或者干脆封闭认知和中断行动?还是积极连接陌生人,借助外力、外脑获得更优解?

黑石资本的苏世民说:“阻碍你的是自己,指指点点的是熟人,给你最大支持的是陌生人。”

在一个被碎片化信息包围的时代,你以前是谁并不重要,能否跨行业、跨阶层合作才是重点。

就连动物都学会了跨物种合作,而你还在单体作业?——澳大利亚蜥蜴岛海域有一种鲨鱼,联合体积小一号的鰺鱼捕猎,鲨鱼依靠自身的体积优势和爆发力在前排驱赶猎物,鰺鱼利用敏捷性在后排围堵猎物,两个物种共享捕猎成果。纪录片《完美星球》里,捕捉到了这一奇观,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

在《必然》这本书里,物联网之父凯文·凯利感叹道:

我每隔几分钟就要回到网上,日复一日,倾注了所有注意力,而你也一样……互联网让我们聚集在集体空间而非集体农场里:通过桌面工厂而非国有工厂与虚拟的合作社相连接;共享脚本和应用程序接口而非锄头和铁铲……这种力量扭转了经济,在社交网络的氛围中,众愚成智、蜂巢思维和协作行动将稳步转换成社会的主流。

掌控注意力、过滤信息、系统决断、借脑借力,即使你再优秀,忽视它们也必将让你陷入窘境。

矛盾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在矛盾产生的地方,也可以找到化解矛盾的方法,只要稍微转换一下视角,你就能解除封印,拥有“特异功能”,把自己从窘境拉到顺境。

我们看过奇幻电影和小说,幻想自己能像主人公一样拥有超能力,其实不必继续幻想,每个现代人都拥有特异功能。

特异功能一:天眼通—目扫八合

今天,一个人的感官系统无限延伸。我在北京的朋友要在上海买房,本来打算乘飞机去看看,疫情突然暴发了,听说要被隔离14天,只好作罢。我打开高德地图,切换到街景模式,带他在小区周边考察了一圈;我下载VR全景看房软件,带他透视房间,参观户型和装修。

特异功能二:漏尽通—博古通今

你是行走的图书馆——现代人口袋里装着的袖珍屏幕,里面蕴藏着这个世界过去和刚刚发生的一切;你能调用的知识,秒杀任何一个翰林院大学士——你能记住科比退役的日子,你清楚《冰与火之歌》全文的每一处情节,还能对彼得·林奇、巴菲特等顶级“胜负师”的生平如数家珍。

你不必记住一切,网页历史、智能手环和微信可以帮你记录每一个生活细节。一年前的今天,你在哪里?和谁在一起,心情怎么样?你可能早就忘了,但朋友圈里的对话、照片、活动不会遗忘,只要轻轻下拉,就统统回忆起来了。

特异功能三:他心通—读心术

你能通晓万众的想法——年假去旅游,最糟心的事不是烧钱,而是把时间耽误在坑人的景点,你只要上驴妈妈听听驴友们的评价,不必亲自去过,也能做出判断;你到外地出差,对当地餐厅不熟悉,你能通过美团点评听到其他顾客的心声。

你想要看精品电影、翻经典读物,先上豆瓣看影评、书评;你浏览公众号,先拉到底部,“听听”留言、点赞、在看,再决定是否深度阅读。你能和无数人的脑电波共振,决策能力比肩战略大师。

特异功能四:神足通—瞬间移动

2019年,我在深圳组织一场峰会,想邀请当地有影响力的分享嘉宾,找一流的摄影师、主持人、速记员、赞助商。

我的合伙人关内关外跑了三天,所获不多;听闻此情,我马上拟了一份需求清单,配上几句客套话,甩进对应的微信群,也就3分钟,收到了几十位群友的响应;重点是,我在北京的家里完成了整个过程,其间只抬了几下眼皮、动了几下手指,屁股都没离开过椅子,就解决了2200多公里以外的问题。

目扫八合、博古通今、读心术、瞬间移动,多少古代君王不惜发动战争,也未必能掠夺来的能力,今天的你,不用专门修炼就能拥有,这,算不算特异功能?

记得《人类简史》的副标题吗?“从动物到上帝”——人类用了7万年,历经语言、农业、工业、政治革命,终于从动物进化成人;而从只能依靠自身和小规模群体力量的个体,到能力无边界的“超人”,也就是最近20年才发生的事。

那么,当世的高手是如何用这凡人之躯行“神之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