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谈洋
- 大明:开局重八请我当皇帝
- a去年今日此门中
- 1889字
- 2023-02-12 16:30:44
之所以韩林会帮助吴伯宗,也不为别的。
就是一句话。
看热闹不怕事大。
朝廷的水越浑。
自己越能从中谋利。
上次恢复科举,朱元璋的答应的很干脆。
可是这都大半个月过去了。
也没提起。
估计是黄了。
所以就给朱元璋告告胡惟庸的状。
先把自己身份做好,把自己和胡惟庸的关系撇清,免得以后胡惟庸出事了,自己跟着倒霉。
至于说胡惟庸的报复。
韩林倒是不怕。
因为自己没有告状的动机,看起来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根本不会怀疑自己。
吴伯宗更不会出卖自己。
所以安全。
胡惟庸只好照办。
给了吴伯宗一个冷板凳坐,给了一个刑部郎中的位置。
朱元璋也没有深入追究这件事,他此时还觉得胡惟庸好用。
并没有到了换掉他的时候。
只是对胡惟庸说:“天下不能只有一种声音,要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而且这些不同的声音才是最应该重视的。”
胡惟庸噘着嘴在那里听着。他不认为朱元璋这句话包含着多么高的政治智慧,更没有意识到这句话其实是在敲打他。
他此刻正在为自己的宏图霸业奋斗。
所以,他无动于衷。
朱元璋看到他那副德行,心里凉了半截,不由得连连暗叹。
他突然问胡惟庸:“你可知元朝的官员为何该杀?”
胡惟庸被问住了。
这个问题已是老生常谈,而且答案不言而喻,如果元朝官员不该杀,那岂不是意味着朱元璋建立的明帝国是伪政权?
但朱元璋想表达的不是这个意思,他接着说:“在我少年时,淮南境内曾发生过一场瘟疫,我的父母、兄弟都在那场瘟疫中去世。但那场瘟疫本可以避免,最后却蔓延至整个淮南境内,全因为官员的瞒报,才有了那场大灾难。你说,那些官员该杀不该杀?”
胡惟庸听得云里雾里。
直到朱元璋抛出问题,他才被拉回到现实世界,急忙回答朱元璋的问题:“该杀。”
“为何该杀?”朱元璋不置可否。
胡惟庸顿时冷汗直流,终于明白过来。
朱元璋是在指责他欺上瞒下!
他此时才意识到,之所以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原来是在敲打他。
他虽然发现了,却依旧不改。
正如刘德华演的那部《暗战》。
里面刘德华从天台逃走那段刘青云有讲这句话:说了你又不,听又不懂,懂又不做,做又做错,错又不认,认又不改,改又不服,不服也不说,那叫我怎么办?
很多反对胡惟庸的大臣都在暗地里气咻咻地说:“他胡惟庸是个什么玩意儿啊!”
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胡惟庸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是宰相?是忠臣?还是想和皇权抗衡的野心家?
朱元璋此时自然还是不觉得胡惟庸无可救药,依旧继续重用。
当初选择支持胡惟庸的大臣,此时则是一脸苦涩。
他们知道,从今往后,胡惟庸的日子肯定比以前舒坦。
……
“胡惟庸这是要飞起来了啊……”韩林笑嘻嘻地看着手里面的文书,喃喃自语道。
他现在算是真正理解什么叫做“风水轮流转”。
刘伯温也没风光多久,现在该胡惟庸风光了。只是他又能风光多久?
韩林摇摇头,把文书塞回袖袋。
“宋国公,请留步!”身后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
“哟呵,刘莲?”韩林扭头一看,惊讶万分,这不是刘伯温的二儿子,刘莲吗?
刘莲快步走到韩林身边,拱手施礼,道:“宋国公,家父让小的带一封信交予您,望您收好。”
说完递上一张纸。
韩林伸手接过。
拆开一看。
眉头一皱。
刘伯温不好好在家待着。
搞这些干什么?
青田县南一百多里处有个村落叫谈洋,这里是处州的边缘地带,和温州接壤,同时又与福建行省的三魁比邻。
由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这是块“飞地”,浙江行省鞭长莫及,福建行省没有义务管,所以此地的治安环境相当恶劣,是出产刁民的宝地之一。
早在元朝时,这里就经常发生盗贼光天化日之下抢劫杀人的事件。
后来,一大批私盐贩子跑到这里占山为王,并与方国珍友好。方国珍投降朱元璋后,此处仍然是个盗贼的安乐窝。朱元璋政府羽翼未丰,对此地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刘伯温在家里没事情可干,突然心血来潮,像中了魔一样研究起了谈洋。
在作了大量研究和调查后,刘伯温给朱元璋写了封信。
信中说,谈洋这个地方之所以是盗贼的天堂,就是因为那里的百姓也不是好鸟,他们照顾着盗贼,甚至他们本身就是盗贼。
要彻底解决谈洋的治安问题,必须要在那里设置巡检司。
巡检司是县衙底下的基层组织,职能相当于今天的检查站。
其主要设置在关津、要冲之处。它的职能是盘查过往行人;稽查无路引外出之人,缉拿奸细、截获脱逃军人及囚犯,打击走私,维护正常的商旅往来。
朱元璋认为这个建议非常有建设性,于是就让大臣们讨论。胡惟庸马上恼羞成怒。
胡惟庸自他进入中书省担任左丞后,他始终把精力放到工作上,他动员所有的官员都专注天下事,无论大事小情,必须要第一时间向他汇报。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希望能被朱元璋继续刮目相看,然后把他送到丞相的椅子上去。
但不能不说,自胡惟庸主掌中书省后,整个帝国政务的确在有条不紊、几乎毫无遗漏地进行着。现在,突然出了这么一件事,胡惟庸的脸上无论如何都挂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