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19 亦师,亦友,亦亲人
回忆往事,是酸,是甜,是幸福。带着丝丝温馨,总是会回去儿时的那里:那个宁静的村庄,那片安静的土地,那些忘不了的“亲人”,那个“熟悉”的面孔。
她,是我们村的“老师”,一位干净利落,略带严肃的女人。在我有记忆起,便听妈妈说了这位老师的“故事”,她不是本村姑娘;她是年轻时与我们村里的一个小伙子认识了才嫁过来的,从她夹杂的方音,便可知她是地道的永康姑娘;她有文化,来到村里后,就给我们村及山顶上的一个村的孩子上课。
“这么优秀的姑娘,怎么会嫁到我们这样的山里呢?”好奇的我总是会问妈妈,妈妈好像从来没有正面回答过我,只是笑笑:“咱们村的这个小伙子在永康煤矿工作,他厉害呀,给我们村带来了这么好的老师。”
也许还是可以解释为“缘分”吧,她与小伙子的缘分,与这片土地的缘分,更是与我们村和邻村这些孩子的缘分。
山里的村庄,孩子不多,离乡里的小学极远,为了到学龄的山里娃娃能及时接受学习,这位老师就承担了我们村和离我们村大概有五里路的“山顶”村的教学工作。
开始,学生不是很多,老师带到五年级才让他们去离家二十里路的乡里小学去读书。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教育的改革,等原因,等到我们这批,就读了两年,三年级就到离家那么远的学校读书,住校。
可是,这位大家的“老师”留给我的印象是那么的与众不同,让我终生难忘。自从开始上学,我记得,不管刮风下雨,孩子们一早就背着小布包,包里放着两三本书,还有一点米,一小罐咸菜,和老师约在一起,开始向“学校”出发。那个离我们村五里高的山顶,一路上走走,歇一会,基本是满头大汗,除了寒冷的天气。当然,那样的天气,虽然不会出汗,但是可以从冷的感觉走到暖的感觉,路上少不了嘻嘻哈哈,也会有哭声,那是调皮的大孩子估计欺负了小一点的娃,不过大孩子肯定少不了会挨批。
我们上课,也是普通的“特殊”:一个教室,两个年级,左边一年级,右边二年级,前面一块横在架子上的木制黑板,有些脱落的漆,教室后门,有一个小储物间,一个很小的“厨房”。每天,我们的饭是大家一起去打井水,淘米,再放在一个锅里蒸。每天接近中午的那节课,等老师生好炉子,就由一个学生负责烧火,这个学生可以上课悄悄跑出去添火,不然中饭就吃不了香喷喷的饭。
而这烧炉子的柴,是每周的劳动课,老师带大家去附近的山上捡来的,一周一次,足够大家的中饭用火。
吃中饭了,大家围着一张桌子,拿出自己的“菜”,吃的可有味了。有时候,老师会把她带来的菜分我们吃一些,她带来的菜是她自己烧的“工作餐”,饭是和大家一起蒸的铁盒饭。这是我们的用餐,离家近的村里的孩子,是回去吃饭的,他们应该比我们的饭菜要丰盛一些。
我们的课也很简单,语文数学是必须的,还有体育课,劳动课,美术课,音乐课也是有的。上课时,老师让二年级的学生做作业,给一年级的孩子上新内容,上完一年级,再给二年级的孩子上新内容。课堂上,如果老师不严肃,就可好玩了。比如上二年级的课,有些不认真的娃,很简单的题目都回答不了,老师生气了,就会对一年级的学生喊:“你们会做吗?”然后一个家伙马上站起来回答,正确。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老师似乎无语。这样的课堂可有趣了。
不过,除了语文数学课分开上,其余课都是“大综合”,大家一起授课,甚是开心。
老师给大家上课,周末也自己种菜,种田,非常勤劳。在我有印象起,她的三个孩子就已经出去读书了,我几乎不认识她们,只有过年才会回来聚一聚。所以,很多时候,老师都是一人在家。但是她并不孤独。村里对她很尊敬,也很亲近。
她家里是最早有电视的,每天晚上,我会随妈妈去她那里看电视,还有几个其他家长和孩子。不过有意思的是,老师要“挑选看客”,如果作业没有完成,是马上赶回家去的。所以,大家都有数,没有做好作业是不敢去看电视的。我是幸运的孩子,每次去,老师不会问我,她知道我会做好作业,而且对我也很客气,人家不敢靠近她坐,她会主动招呼我去一起坐。其实,坐在她边上,我很紧张,这是老师哎。但是,无比荣上,因为这样的待遇很少。
不过,后来,村小的合并,我们都去了乡小读书,住校;再到镇上读初中,住校;再到县城,再到……只要是离开了山顶的那个学校,我们都是住校生了。
再之后,遇上移民,整个村子就零零散散,开始了“分解”。我是一直处在读书中,读完书又直接去了其他城市工作。尽管后来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工作,但是从来没有再遇上那位大家的“老师”。也很少听说她的事情。
其实,在我心理,我一直都有她的存在,她那严肃的表情,她那偶尔微笑的脸庞,总是一头干净整洁的短发,从未改变。她那待生如亲人的感觉,总在脑海浮现。
快要三十年不曾相见了,我的老师,也许满脸的皱纹已经改变了你的容颜,也许无情的岁月已经带走了你很多,可是,你的学生,爱你的村民们,肯定还清新记得你为大家的付出。
爱你,我敬爱的老师。
(她是我的小学老师,听说后来有点痴呆了。具体原因不清楚,但是很心酸。她为我们付出很多,是典型的“乡村教师”,不知道如今怎样。我想自己也无能为力,别无能做。只希望自己的文字能把对她的回忆留得更深,更久。)
随笔20 重拾“礼物”
有时候,明明身处幸福之路,却怎么也看不到它的存在,还在一味地寻找。而在遍体鳞伤之时,蓦然回首,发现了愚昧的自己。
为了一个明知的答案,却也梦幻,放弃了近两个月的“正常时光”:弥补心目中以为能达到的“完美”材料,把所有工作之余的时间都花在其中,每天只休息几个小时,孩子的作业不再过问,孩子的学习弃于一侧,也不抽出时间陪陪小娃,更疯狂的是在我国70年的国庆节,竟是为这等可笑之“作”整整加班七天,起早贪黑的干着。最后,告诉彼此一个幼稚的结果:笔试通过,是可爱;面试再通过是起价;材料做好了是自欺;因为结果在人为。
不能接受现实能如何?大可不必,人在江湖,本就不该为“蝇头微利”抹杀自己,甚至自我侮辱。所以,定睛一看,后悔了这点时光里的那些“忽略”,很不值得。
细细品味,本是多幸福之人,有家,有爱,有温馨,怎可忘了这些实实在在的“珍贵”?!
刹那,便想谈谈自己对童话《渔夫的故事》以此来反思:小时候就知道渔夫妻子之错,不该贪得无厌,向小金鱼要越来越多的东西,以致最后回归“原本”,几乎一无所有。可是,就现在来看,渔夫的妻子又何尝不存在?为什么在童话里的故事忘记了在生活中寻找?
那日,听说了“他”的被捕,真的是惊讶万分,可是听了些“饭后闲言”,又感觉此收尾也是极度“欣慰”。再者,其路不正是“渔夫之妻”为之吗?在物质与权力的诱惑下,在人民百姓的拥戴下,在国家的栽培下,其却失去了自我,迷失了服务的方向,最终在法律的制裁下回归“原来的你”。若不是其如渔夫之妻那般“追求”,岂会让法律为你出手,现你于“原形”?!
思于此,甚是心静。教书育人者,失去“清纯”之慧根,怎可安心于这片净土。
空闲之余,读书也。丰富自己,充实自我,更是清醒浑噩的那点“时间”。若要“弃自我”,极易,若要“留自我”,绝非易事也。
寻书,阅之,静吾之心,悟吾之性。天佑之人,必是“慧者”也。
(这该是因为一个很近的什么人物吧,感慨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