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协议

潘天宇想到两个办法,一是将工程再分包,二是通过民间借贷。为了减轻资金压力,他将部分工程分包给其它小公司,再通过小贷公司融少量资金,这样就解决了启动资金问题,工程得以顺利开工。

好处不能独占,要学会分享,潘天宇深知商场之道。他告诉曾经帮他的几位官员,可以入股也可以借钱参与到这个工程中来,官员们已经和他是铁杆朋友了,自然十分愿意。杨波还有些犹豫,潘天宇为打消他的顾虑,给他出点子,可以以他的亲属名义入股,并不需要真正出钱,再不行,双方还可以签个借款协议,这样即使将来查,也说得过去。杨波很是感激潘天宇想得如此周到,称赞潘天宇将来一定能干大事业。潘于宇借机说道:“事业如果真有成,那您是我最大的贵人,肯定忘不了!”

很快,潘天宇就拟了两份协议,一份是参股协议,以杨波堂弟名义入股100万元;一份是借款协议,潘天宇个人向杨波借款50万元。实际上这两份协议杨波都没有实际出资,杨波凭空多了150万元的资产,还有后续源源不断的分红和利息。一贯谨慎的杨波也认为这样操作天衣无缝,这比直接收受钱财风险小多了。

搞定了杨波,潘天宇更加雄心勃勃。

和潘天宇一样雄心勃勃的还有赵云生,东生公司改扩建项目马上就可以启动了。市里已将这个项目纳入到四季度集中开工项目之一,招商局领导表示,招商压力大,年底各项经济数据要好看,先搞个开工仪式,投资额按最大的报,至于具体投资多少以后再说。

四季度集中开工仪式的主会场就选择在东生公司,赵云生内心是不想这样的。他这次的技术改造投资不到3000万元,拿这么多地的目的,本来是想建厂房出租,减轻经营压力的。招商局要他报1个亿的投资,大大超出了,将来如果真要这么考核,就不好交差了。尽管现任招商局领导说没问题,谁都知道,官员一换,政策就变。私下里,赵云生对陈树林说,官员翻脸比翻书还快,如果没处理好,企业日子就不好过了。

陈树林安慰赵云生:“董事长放心,如果这次申报的创新项目资金争取得到,有新产品推向市场,我们的产品还是有竞争力的,东生未来前景会很好的。”

赵云生:“陈总如果有信心,我就有信心。要陈总多费费心,抓好产品创新和生产经营,希望走出困境,不能总是打价格战。”

陈树林:“是啊,打价格战,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下周,我再去省科技厅,邀请厅长来我公司看看,争取把项目的事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