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
- 易昌良主编
- 1953字
- 2022-09-23 17:56:22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特别是我国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变化作出的重大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直面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挑战,明确提出了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换三大特征,强调提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以此来认识把握引领新时代下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实现我国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的目标,推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018年是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谱写出了辉煌耀眼的成绩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方式的变革、产业的升级,最终来自于思想的转变。把握好中国经济迎来的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高质量发展不仅当下有为,而且未来可期。
2019年,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们要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继续落实好“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并对未来发展作出新的规划,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认真落实中央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明确具体部署,促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实践中落地生根。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强化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通过改革上层建筑和调整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切实筑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体系,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
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告别了短缺经济,数量矛盾逐步缓解。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居民消费加快向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化方向升级,而“数量追赶”时期迅猛扩张形成的传统产业生产能力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质量矛盾上升到主导地位。如果说,填补“数量缺口”是过去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那么,填补“质量缺口”就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转向“质量追赶”,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随着近年来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人口数量红利快速消失,土地、资源供需形势发生变化,生态环境硬约束强化,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已由生产要素高强度投入转向提高生产效率。这个阶段,制约发展的瓶颈是创新能力不足,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依靠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本身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突出表现。因此,要针对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经济发展从数量扩张为主转向质量提升为主,从主要解决“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高质量发展既是一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有顶层设计,也离不开社会动员。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为此,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通力合作,再创辉煌,造福百姓、造福社会、造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