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序 |
打开心智,重塑自我

你好,我是睿秋,谢谢你打开这本书。

这本书写的,是我在这几年里关于大脑、心智和成长的思考。你可以把它当成一本心智漫游指南,也可以当成一本成长实践手册。

在这几年的写作和思考中,我发现,许多人都想改变身上那些不够好的地方,比如经常焦虑、容易冲动、缺乏耐性、习惯拖延……但很少人能够意识到: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关键的不是去做什么,而是如何重新调整和塑造自己的心智。

心智是什么?如果说大脑是我们思考的硬件,那么心智就是思考的软件。它会把成长过程中所接收的一切信息、所做出的应对和获得的反馈整合起来,提炼出一系列信念和规律,构建起一套关于外部世界如何运转的认知框架。我们一切行为和外在表现,只是作为“人”这个复杂的系统的表象,它们背后,其实是心智中的这些认知框架在起作用。

简单来说,心智既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表征,也是我们一切思维模式的集合。它决定了人理解外界信息的方式,也决定了人按照什么样的信念和原则去行事。

因此,只有深入探索心智,理解行为背后究竟有哪些认知框架在支撑,并依托有效的原理,有针对性地去调整它们,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改变自己的行为。

很多人经常问我:自己特别情绪化,很容易因为一点事情就想太多,沉溺在焦虑和内耗里,怎么办?

其实,重点不在于“怎么办”,而在于你能否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源。

情绪化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吗?不是的,它是一整套心智模式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这种心智模式,可能是对稳定和可控的渴望,可能是对威胁的过度敏感,可能是对不确定性的排斥……如果不去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只是强行去改变行为,那一定是难以持续和奏效的。因为它相当于要和心智的惯性做斗争,会天然地被大脑排斥,让我们生活在痛苦之中。

我一直说,不要跟大脑对抗,而是要理解它,接纳它,再去引导它,原因也正在于此。许多读者也给了我同样的反馈。他们告诉我:你的文章带给我们的帮助,不仅仅在于方法和建议,更在于对原理和心智模式的剖析。一方面,一旦理解了许多行为和表现的内在原理和逻辑,明白它们都是有迹可循的,就会更容易接纳自己,发现“原来自己并没有那么糟”,从而能够更从容地寻求成长。

另一方面,对心智模式的剖析,可以把许多以往模模糊糊感觉到、但无法表达出来的想法系统化,把许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方法串起来,形成一张网。让自己更加透彻地看到一切表象的来龙去脉和内在逻辑,更有效地做出行动。

这也是我写作这本书的初衷:通过这本书,我希望带你一起进行一场心智的旅行,探索我们的心智世界,更深入地理解它、引导它、改变它,从而实现更有效的成长。

我与心理学结缘,主要原因是,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人。我发现,生活和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其实归根结底都与心理学密切相关。能否更透彻地理解大脑和心智,决定了你如何看待外部世界,也决定了你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

因此,我开始大量阅读心理学相关的教材、专著和论文,从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再到神经科学。我试图把生活和工作中的许多总结和思考,纳入一个更严谨、更科学的框架里面。2016年我开始运营自己的公众号“L先生说”,至今已经写了6年,数百篇文章,这些都是我学习、思考和实践总结的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最令我惊喜的,是结识一群志同道合的读者。毕竟,在这个略显浮躁的时代里,能够静下心来阅读几千字的长文,愿意一起深度思考、关注内心、探索心智背后种种底层规则和原理的人,也许并不是很多。

因此,我非常庆幸有机会写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成为一个契机,把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连接起来,成为探索心智世界的同行者。

要说明的是,这本书不是我公众号文章的简单合集。我以公众号文章为素材,重新设计框架和逻辑,用半年多的时间重写了数万字,又新增了数万字的全新内容,使之成为一个更丰富、更系统的体系。希望它能对得起你的期待,也能作为我这几年思考的总结和精华。

第一章,我会先跟你阐述大脑最基础的四条运行原理,它们是支撑心智世界的四大支柱。后六章,我会分别从情绪管理、习惯养成、持续行动、高效学习、深度思考和生产创造六个角度,跟你一起探讨,如何构建更好的思维方式,得到有效的提升。

我希望,读完这本书,你能够获得三个层面的收获。

第一个层面:理解构成我们心智的各种原理和机制,明白种种现象背后的模式和逻辑;

第二个层面:理解日常生活中各种常见的、低效的误区,建立更有效的思维模式;

第三个层面:掌握一套行而有效的方法,能够运用它们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要注意的是,这本书里所提供的方法,你不一定要全盘照搬,而是先充分理解原理和思维,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让它们更加适合自己。这才是更有效的做法。

我们可能无法预测未来,但可以决定如何应对挑战。我们可能无法掌控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但可以把握确定的内在世界。我们可能无法停留在熟悉和稳定的环境里,但可以从对变化的适应中,获得新的安全感。

此刻这本书即将付梓,我满怀谦卑、诚恳和敬意,把它献给你,献给每一位愿意共同成长的朋友。如果它能够得到你的一点认可,一分赞赏,一个颔首,能让你感受到“在这个世界上,原来还有跟我一样的人”——我就心满意足了。

谢谢你,我素昧平生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