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尴尬了!为什么你总把熟人聊成陌生人

“友”这个称谓:亲,可以如一家人;疏,也可以形同陌路,可以说,相处过程中的学问相当之大。朋友间相处,有些忌讳千万别犯,真得记在心里。处得再好的朋友,也承受不起刻薄的言语。

说话专打脸,再好的朋友也凉凉

俗话说得好,“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要想与他人友好地沟通,就要尽量体谅他人,顾及别人的面子。

有位文化界人士,每年都会受邀参加某专业团体的杂志年终评鉴工作,这工作虽然报酬不多,但却是一项难得的荣誉,很多人想参加却找不到门路,也有人只参加一两次,就再也没有机会了。问他为何年年有此殊荣,在他届龄退休,不再参加此项工作后才公开其中秘诀。

他说,他的专业眼光并不是关键,他的职位也不是重点,他之所以能年年被邀请,是因为他很会给人留面子。他说,他在公开的评审会议上一定把握一个原则:多称赞、鼓励而少批评,但会议结束之后,他会找杂志的编辑人员,私底下告诉他们编辑上存在的缺点。因此虽然杂志有先后名次,但每个人都保住了面子,而也就因为他顾虑到别人的面子,承办该项业务的人员和各杂志的编辑人员,都很尊敬他、喜欢他,当然也就每年找他当评审了。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视自己的面子,为了面子,小则翻脸,大则会闹出人命;如果你是个对面子不在意的人,那么你必定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如果你是个只顾自己面子,却不顾别人面子的人,那么你肯定有一天要吃暗亏。

那么,在人际沟通中,怎样才能顾及别人的面子,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面子问题”呢?

(1)要善于择善弃恶。在待人处世中要多夸别人的长处,尽量回避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好汉愿提当年勇”是事实,可又有谁愿意提及自己不光彩的一页呢?特别是如果有人拿这些不光彩问题来作文章,就等于在伤口上撒盐,无论谁都是不能忍受的。

有一位年轻的姑娘长得很胖,吃了不少的减肥药也不见效果,心里很苦恼,也最怕有人说她胖。有一天,她的同事小张对她说:“你吃了什么呀,像气儿吹似的,才几天工夫,又胖了一圈儿。”胖姑娘立马恼羞成怒,“我胖碍着你什么了?不吃你,不喝你,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小张不由闹了个大红脸。在这里,小张明知对方的短处,却还要把话题往上赶,这自然就犯了对方的忌讳,不找麻烦才怪哩。

(2)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时,要顾及场合,别伤对方的面子。有一个连队配合拍电影,因故少带了一样装备,致使拍摄无法进行。营长火了,当着全连战士的面批评连长说:“你是怎么搞的,办事这么毛毛躁躁,要是上战场也能装备不齐?”连长本来就挺难过的,可营长偏偏当着自己的部下狠狠批评自己,心里自然觉得大失面子,于是不由分辩道:“我没带是有原因的,你也不能不经过调查就乱批评!”营长一下子懵了,弄不懂平时服服帖帖的连长怎么会这样顶撞他。事后,在与连长谈心交换意见时,连长说:“你当着那么多战士的面批评我,我今后还怎么做工作?”从这个事例中不难发现,假如营长是在事后批评,连长不仅不会发火,还会虚心接受批评。营长错就错在说话没有注意时机和场合。

(3)巧给对方留面子。有时候,对方的缺点和错误无法回避,必须直接面对,这时就要采取委婉含蓄的说法,淡化矛盾,以免发生冲突。古时候,吴国有个滑稽才子,名叫孙山。他与乡里某人的儿子一同参加科举考试。考完后,孙山先回到了家,那个同乡的父亲就向孙山打听自己的儿子是否考上了。孙山笑着回答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孙山的回答委婉而含蓄,既告诉了结果又没刺到对方的痛处;如果孙山竹筒倒豆子,直告对方落榜,那么对方的反应就可想而知了。可惜的是,在现实的待人处世中,我们周围许多人说话往往太直接,结果好心办了坏事。

此外,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为了“面子上过得去”,还必须对对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做到既了解对方的长处,也了解对方的不足。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有自己的需求和忌讳,如果你对交际对象的优缺点一无所知,那么交际起来,就会“盲人骑瞎马”,难免踏进“雷区”,引起别人的不快。

说话不避讳,等于是在触霉头

每个人都有自己忌讳的事情。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而不希望别人提起自己不愉快的事。所以,说话一定不要触犯他人的忌讳。因为触犯了别人的忌讳,很容易引起别人强烈的反感,直接造成社交的失败。

6月7日,许先生送孩子去参加高考。

在考场门口陪着儿子等待入场时,许先生看到,现场不少培优、留学,甚至复读机构也跑来凑热闹。巧合的是,许先生的一位大学同学就在本市某复读机构任职,他此时也在这里,而且也看到了许先生父子。

简单的寒暄过后,那位朋友把自家的广告宣传单递了过来,来了一句:“你们可以先看看,我们学校是全市最好的。”

许先生当时脸色就不好了,也没回应,拉着孩子像避瘟神一样躲开了,生怕他口无遮掩,再说出什么犯忌讳的话。

人生的关键时刻,一门考试都还没开始,就与人谈复读,谁听了心里没脾气?

触犯忌讳,等于是在触霉头。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必须小心谨慎,不触及对方的“逆鳞”,也就是不触犯他人的忌讳,才能保持良好的沟通。

忌讳主要有生理忌讳和心理忌讳两种。

(1)生理忌讳

一些有生理缺陷的人都会对他们的生理缺陷非常敏感。因此在与这类人交往时,要特别谨慎。不要对秃顶的领导说:“你真是聪明绝顶。”也不要对缺胳膊的领导说他“两袖清风”。尽量不要当着腿有残废的人赞美说“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之类的话。这样会使他们的心里留下阴影,甚至会使有生理缺陷的人误以为你有意嘲笑他。但一般说来,生理缺陷比较容易发现,只要稍加留意便可避免。

(2)心理忌讳

心理忌讳往往是由于某些人因为一些特殊的经历所形成的,那些不愉快的记忆隐藏在人们的心中,无形中会形成一种忌讳。

有一位下属给他的领导去祝寿,当着众人的面,他向领导作祝词时说:“希望我们的王厂长将来能大富大贵、儿孙满堂。”一席话说得王厂长脸色发青。原来王厂长的独子刚刚在车祸中过世,王厂长以为下属故意嘲笑他断子绝孙,因此不顾贵宾云集,竟摔杯而去,弄得这位下属好不尴尬。这位下属虽然并不是有意,却冲撞了王厂长的忌讳,结果弄得不欢而散。

在与朋友相处时,有时会因为二人关系密切,对对方的忌讳满不在乎,结果往往使朋友陷入尴尬的境地,有时甚至致使二人的感情破裂。

钱英和张敏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二人私底下无话不谈。在一次同学聚餐上,钱英一时兴起,笑着对大家讲了张敏暗恋班上某男生的事,而那位男生已经有了女朋友,而且当时也都在场。一时间,弄得张敏下不了台,气着跑开了。这就警示我们,千万不要在众人面前暴露好朋友的隐私,既然是隐私也就是不愿意让他人知道,如果让他人知道就冒犯了他或她的忌讳,是很不够朋友的表现。

生活是复杂的,由于种种原因,有时说话还非要涉及别人忌讳的话题不可,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讲究语言技巧了。要尽量把话说得委婉、含蓄些,在遣词造句时,要避免那些带有直接刺激感官的字眼儿,这样就有可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例如同一位较胖的顾客去布店买花布做衬衫,在选择大花图案还是几何图案上拿不定主意,售货员根据顾客的特点,帮她选择了几何图案的花布,并且介绍说:“这种大花图案带有扩张感,适合瘦人穿,你穿不太合适。这种几何图案花布艺术大方,颜色也好,能使人显得年轻,瘦溜儿。”胖顾客听了就很舒服。

探望病人,更要注意病人的忌讳,否则会好心办坏事。有个女青年去探望久病的姨妈,她关切地询问:“您饭量可好?”不想这一句问候话,却使病人的脸上立即堆满愁容,她忧心忡忡地说:“唉,不要谈它了!”原来,病人病情严重,最苦恼的就是吃不下饭。探视病人时,当看到病人面容憔悴时,切不可问“你的脸色怎么这么难看”之类的话,否则,除加重病人的思想负担外,没有其他任何用处。

在与人交谈时,为了使交流更加顺畅、融洽,你应该对交谈对象的一些忌讳有所了解。千万不要口无遮拦,那样只能是自讨没趣,甚至还会吃不了兜着走。

说话爱揭短,谁都会翻脸

短处,人人都有,有的可能自己心里也很清楚,可是由别人嘴里说出来就让人不舒服。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没有一个人愿意让别人来攻击自己的短处。若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说对方的短处,很容易引发唇枪舌剑,造成两败俱伤。

“当着矬子不说矮话”,是告诫人们在应酬中不要伤他人自尊的意思。人生在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若以己之长,较人之短,则会目中无人;若以己之短,较人之长,则会失去自信。这是应酬中尤其要注意的一点。

之前,某当红演员曾在一条微博里说了这样的话:“本人是一纯爷们,纯爷们就爱跟纯爷们合作。刚烈,简单,明了。一切不男不女,非爷们的人和事,都无意接触。”

这位演员何出此言呢?

原来,从该演员参演的一部谍战剧走红开始,知名媒体人金星就一直邀请该剧的主演们作客“金星秀”。该剧的主角和主要配角,除其以外都一一来过。金星在节目中曾不止一次表达过对该演员的称赞,亦表达了对其作客“金星秀”的期盼。

后来,该演员主演的一部婚姻伦理剧又火了,剧中的主演们又一一被金星请来节目作客,他依然没来。然后,便有了我们看到的那段微博声明。

话题到此,我们对此事不多作评论,言归正传,继续我们的“尬聊”。

我们在社交活动中,在与人交流时,应尽可能避开别人的短处不谈,这是社交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有一句话说“矮男如何不丈夫”,矮个子男人常被称为“三等残废”,几乎很少有姑娘愿意嫁给一个矮于自己的男人,这是一种社会心态。但是在某一方面矮,可能在另一方面长,如果紧紧抓住一个不如人处当小辫子,那么人人都会被抓个头仰体翻。所以我们说,当着矬子说矮话,只会自取其辱。如果我们总是把眼光盯在别人的弱点上,在社交中总是将别人的弱点当成攻击的对象,那么只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别人不愿意再与你交往。如此一来,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少,别人都躲着你,避开你,不与你计较,直到剩下你自己孤家寡人一个;二是别人也对你进行反攻,揭露你的短处。这样势必造成互相揭短,互相嘲笑的局面,进而发展到互相仇视。如此,你的社交便会彻底失败,你在人们的印象及评价中,也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大凡有短处的人都怕人提及。在日常应酬中,我们一方面要尽可能地避免提及对方的短处,一方面也完全可以从真正关心对方的角度出发,善意地为对方出谋划策,使他的短处变为长处,或者使他不为自己的短处而自卑,这样,你同样会得到别人的认可,而且还会因此得到别人的信任乃至感激。

随意泄露隐私,必将友情杀死

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隐私。心理学家指出,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错误和隐私在众人面前“曝光”。所以,有心眼的人即便与对方的关系再好,也绝不会将别人的隐私公之于众,更不会将其当作笑料来调侃。因为这样一来,无疑是让人家当众出丑,“受害者”必然会感到尴尬和愤怒。

某饭店老板和妻子结婚两个月,就生下一个小孩,邻居们赶来祝贺。老板的一个要好的朋友乔尼也来了。他拿来了自己的礼物——纸和铅笔,老板谢过了他,并且问:

“尊敬的乔尼先生,给这么小的孩子赠送纸和笔,不太早了吗?”

“不,”乔尼说,“您的小孩儿太性急。本该九个月后才出生,可他偏偏两个月就出世了。再过五个月,他肯定会去上学,所以我才给准备了纸和笔。”

乔尼的话刚说完,全场哄然大笑,令饭店老板夫妻无地自容。

从这以后,这位饭店老板总是躲着乔尼。

调侃他人的隐私是不对的,上例中乔尼明显道出了饭店老板妻子未婚先孕的隐私,这样令大家都处于尴尬的局面。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误和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曝光,就会感到难堪和愤怒。因此,在与人交往谈话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尽量避免接触这些敏感区,以免使对方当众出丑。

别人的隐私一般不愿为外人所知,如果知道了,应尽量假装不知,给别人留下足够的余地。不经思考地传播、谈论更不足取。

大李和大徐两人不但是儿时的朋友,还是大学的校友,生意场上的伙伴。两人非常要好,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相互开玩笑时也无所顾忌。大徐原在某厂任财务科长,因经济问题被判刑三年,老婆跟他离了婚。出狱后痛改前非,终于事业有成,和大李一起,分别成为某集团公司属下两个分公司的经理。有一次,在总公司的例会上,轮到大徐发言,大徐谦逊道:“我想的意见大家都说过了,就不用再重复了。”大李对大徐的婆婆妈妈感到不满,开玩笑说:“你谦虚什么呢,还怕别人得了你的真传吗?好,你不愿说,我来替你说,你的成功之处在于掌握了‘三证’,一是大学毕业证,一是离婚证,一是劳改释放证。”在大家的哄笑声中,大徐的脸一下变成了猪肝色。从此,大徐与大李划地断交,形同陌路。

中国有句老话叫“祸从口出”,因此,出言一定要谨慎,对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要做到心里有数。

一个毫无城府、随意调侃他人隐私的人,不仅会因为他的浅薄俗气、缺乏涵养而不受欢迎,还极有可能因此惹祸上身。

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应该谨慎一些,说话应该小心一些,对于他人的隐私应该不闻不问,更不要打探别人的隐私。

在日常交往中热衷于打探他人隐私的人,总是令人讨厌的。这一点在西方显得尤为突出。个人隐私所包括的面很广,如个人收入情况、女士年龄、夫妻情感、他人家庭生活等,都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

在西方人的交往中,“探问女士的年龄”被看成是最不礼貌的习惯之一,所以西方人在日常应酬中可以对女士毫无顾忌地大加赞赏,却不去过问对方的年龄。但是中国人就不同了,有的人常常一见面便问人家“芳龄几何”,弄得女士们答也不好,不答也不好,只好在以后的应酬中尽量避免与之接触。

所以在社交中能够避免探问对方隐私的嫌疑,这本身便是应酬成功的第一步。因此在你打算向对方提出某个问题的时候,最好是先在脑中过一遍,看这个问题是否会涉及对方的个人隐私,如果涉及了,要尽可能地避免,这样对方不仅会乐于接受你,还会为你在应酬中得体的问话与轻松的交谈而对你留下好印象,为继续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随意触及他人的隐私。在特殊情况下,如果迫于形势,不得不提及他人的隐私,这时,你应该采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对方你已经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让他感到有压力而不得不改正。一般来说,知趣的、会权衡的人是会顾全双方的脸面而悄悄收场的。

你以为是精明,其实是冥顽不灵

这世界上聪明之人比比皆是,一件触犯忌讳的事,很多人或许都已经看破,但大家就是憋着不说,专等着那些急于显摆自己智商的人去揭破,然后笑着看着他们成为炮灰——不费吹灰之力就除去了一个竞争对手,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说,我们做人都要留点心眼,你固然聪明,但也不要太过彰显,这样做除了能满足你那无谓的虚荣心,还能代表什么呢?相反,它反而会使你成为那根“出头的椽子”、那只“被枪打落的出头鸟”。退一步说,即便是在不掺杂任何竞争因素的朋友交往中,倘若你太不知分寸,凡事都要点个明明白白,也一定不会受到欢迎。因为你在彰显聪明的同时,已然无形中贬低了朋友的智商,谁又会对此无动于衷呢?

某女士新近购置一所住房,装修时托付室内设计师为自己的卧室装饰了一些窗帘。然而,等到账单送来时,她不禁瞠目结舌——太贵了,但既然已经买了,就是心疼也没有办法。

几天以后,她的一位朋友前来造访,她们来到卧室,朋友很快就被那副窗帘吸引了,“哦,它真的很漂亮不是吗?你花了多少钱?”但当她说出价钱时,朋友的脸上不禁呈现出怒色,“什么?你被骗了!他们太过分了!”

诚然,她说的是实话,但又有谁喜欢别人轻视自己的判断力呢?于是,房主开始为自己辩护,她告诉朋友,一分钱一分货,斤斤计较的人永远不可能买到既有品位而质量又好的东西。接着,二人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唇枪舌剑的争执,最终不欢而散。

又过了几天,另一位朋友也来参观新居,与上位朋友不同,她一直对那些窗帘赞赏有加,并有些失落地表示,希望自己也能买得起这种精美的窗帘。听到这番话,房子的主人坦言,其实自己也不想买这么贵的窗帘,确实有些负担不起,现在有些后悔自己所托非人了。

人在犯错时,也许会对自己承认,但如果被人直言不讳地指出来,则往往很难接受,甚至会为维护自己的尊严而展开反击。试想,如若有人硬将鱼刺塞进你的咽喉,你会作何反应?话,有时不必说得太明白,即使事实摆在那里,也不该由你去揭破,让自己含糊一点,没有人会怀疑你的智商。事实上,如果换一种方式去渗透,反而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这天早上,李雪来到了总经理办公室。

“总经理,昨天交给您的文件,您签好了吗?”

总经理眯着眼睛想了想,随后又翻箱倒柜地找了一遍,最后很无奈地摊开双手说:

“不好意思,我从没见过你交上来的文件。”

倘若是在两年前,倘若刚刚毕业那会儿,她一定会据理力争:“总经理,我明明将文件交给了您,而且亲眼看着您的秘书将它摆在了办公桌上,是不是您将它当作废纸丢掉了?”

但是现在,在吃过几次亏以后,她变得聪明了,现在的她绝不会这样做。只听她平静地说道:“那有可能是我记错了,我再回去找一下吧。”

李雪回去以后,并没有去找什么文件,而是直接将文件原稿从电脑中调出,重新打印了一份。当她再次将文件放到总经理面前时,对方只是象征性地扫了一眼,便爽快地签了字。

其实,总经理心里非常清楚文件的去向……

有些时候,谁是谁非并不重要。人在矮檐下,争辩又有何用呢?反而有可能会因此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装装糊涂,找个台阶给对方下,也许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尤其对于职场中人而言,上司就是主宰你前途的那个人,与他们相处,我们没有必要太过较真。正所谓“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在一些小事上你留给他足够的面子,他自然会心知肚明,那么在将来的某些“大事”上,他也一定会给予你相应的关照。

其实,这世间本无绝对的对与错,更无绝对的公平,有时候要想把朋友关系处得更好,同时也是为了自己活得更好,就必须要适当地让自己糊涂一下,“委屈”一下。

措辞不匹配,好心也成驴肝肺

面对需要安慰的人,我们首先要认同他的痛苦,但请不要试图一蹴而就地驱散他们的痛苦,我们或许没有这个能力。其实我们所能提供的,就是让他们尽快越过“痛苦深渊”的桥梁。

当亲朋好友,甚至是不甚熟悉之人伤心难过之时,很多人的心里也会跟着隐隐作痛,毕竟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种同情是人之常情。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想方设法改变这种情况,使对方尽快地脱离“苦海”。

虽说我们的初衷是好的,但因为没有掌握安慰人的套路,有时也确实会适得其反。是故,一些人为避免说错话,令对方痛上加痛,干脆三缄其口,以沉默来应对,因而错失了表达安慰和关心的机会,丢掉了拉近彼此关系的契机,于是“沉默”成了“冷漠”,这显然是不应该的。

还有一些人,确实是去“安慰”了,但由于没有掌握好说话的分寸,给人的感觉或是言不由衷,或是幸灾乐祸,或是不着边际……总之,让人听着并不是那样舒服……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根由,还是我们不懂得如何安慰人,没有掌握安慰人的原则。譬如下面这个人:

老张最近遇到了烦心事——自己的儿子刚刚走过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点——高考,在老张看来,这是孩子能否出人头地、能否高人一等、能否平安幸福的关键,甚至是全家的希望所在。可是,十几年寒窗苦读,无数日夜熬灯奋战,考出来的成绩却与心目中理想的重点学府分数线相差甚远。这差点把老张所剩不多的黑发都愁白了。

同事小赵是个普通本科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刚刚进入公司不久,开朗活泼,为人热情,主动性强。眼见老张如此愁眉不展,便忍不住上前安慰:“我说张叔,其实你真的没有必要那么难过,考不上重点大学并不等于世界末日啊!文凭不过是块敲门砖嘛,重要的还是能力,只要是金子,到哪里都能发光,你看看我,也是普本毕业,现在混得也不算很差吧?”

老张看了看小赵,不置一词。

同事老王年近五十,阅历丰富,能说会道,见状忙来打圆场:“老张啊,你现在心里的感受我能体会,我也是从那时候过来的。要说,你们一家子全力以赴,创造能创造的所有条件支持孩子,孩子又花了那么多心血备考,没考上重点,确实是有些可惜。但你也别太难过,毕竟难过解决不了问题,咱应该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咱先别急,办法总是比困难多。”

老张听后,无神的眼睛似乎亮了一些,拉着老王攀谈起来。

换作是你,相信你也会喜欢老王的安慰。这一老一少两位同事的安慰之词正好代表了两种方式。前者属于消极对比的安慰,而后者则属于积极性的安慰。相较于小赵的安慰而言,老王的话语中更蕴含着一些希望,能够让人在迷茫中看到曙光。相信,纵然老张的儿子最后没能进入重点大学,他的心中还是会非常感谢老王的。

由此可见,很多时候,虽然我们的初衷是好的,但未必就能产生好的结果,要使安慰的目的达成,避免产生副作用,我们就必须掌握安慰的方法。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安慰需要掌握的策略和尺度。

(1)做个倾听者

当然,要你做倾听者,并不是要你自始至终都保持缄默。要想达到安慰的目的,首先我们应该仔细、认真地听清对方说的是什么,其话里话外究竟在表达着什么样的含义。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都只顾着表达自己的看法,而忽略了对方的话语深意,这俨然是不可取的。

倾听不只是用耳朵,它还需要我们用眼睛去“察”,用心去“悟”,但并不需要我们死死去追问事情的前因后果,因为这可能触及对方的隐私。其实有些时候,我们给予对方表达和宣泄的机会,就可以胜过在语言上给对方的安慰。

(2)不要做“教育者”

在安慰别人时,别以“教育者”自居,不要总说“你应该觉得……”或者“你不应该觉得……”之类的话语。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我意识,他很清楚自己心里的感受,不需要你来把控。我们去安慰人家,并不是去教育人家,不是去帮人家做判断。安慰,首先要尊重对方心里的感受,要认同他,我们不能以“应该”或“不应该”来表达自己的关心。

(3)与对方感同身受

面对面地去安慰一个人,其效果究竟如何,是与我们内心的真实状态存在很大联系的。倘若我们“心口不一”,一面说着安慰人的话,一面想着自己的美事,那么安慰是可能展现出诚意来的。相反,倘若我们能够对对方的遭遇感同身受,那么,我们便可体会到他们内心的痛苦,并找到最合适的语言。甚至同时,我们的内心也会因此而隐隐作痛,这种感同身受的表现与安慰,对于被安慰者而言,其实就是最好的语言。

(4)别拿自己当“救世主”

不要摆出一副救世主的姿态,不要无限夸大你的同情和怜悯,这会伤及对方的自尊,让对方感觉很不舒服。

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我们只是陪同或帮助对方度过痛苦的时期,并不一定非要将他们从痛苦中迅速拔离出来。客观地说,任何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有了这份痛苦或许他们才能更深刻地吸取教训。

我们要做的是,首先认同他们的痛苦,然后帮助他们去发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要让对方了解你的心意就够了!

处于这个“三高社会(压力高、血脂高、学历要求高)”中,需要安慰的人有很多,如我们的亲人、朋友,甚至是用事、网友……同样,在我们自己面对困惑之时,也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安慰,可以说,安慰已经成了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所了解,有所掌握。

别人谈话你插话,别人当你搅屎棍

在交谈中,每个人都有发言权。但许多人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常常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随意插话、打断对方,这样的行为不仅有失礼貌,不但会搅了别人的兴致,还会阻碍别人的思想,破坏别人的情绪,引起别人的反感。

张明正在店里与客户谈生意,谈得差不多的时候,他的一位朋友前来拜访。这位朋友一来,不管人家是否有客人,是否正在交谈,直接嚷道:“我刚才在大街上看到了一个大热狗……”接着就说开了,张明示意他先不要说了,而他却说得津津有味滔滔不绝。

这样一来,张明与客户的生意话题被打乱了,对方见状,对张明说:“我看你这挺忙,我就不打扰了,你先跟你的朋友谈吧,咱们改天再谈。”说完,客户略带不满地走了。而张明对那位朋友也很是恼火。

乱插话不仅会打断别人的谈兴,还会使人觉得不受尊重,让人很反感。会说话的人,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会很注意地倾听,然后适时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不会说话的人,在别人说话的时候,总是随时摆出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一有机会,马上插嘴。

如果一个人正讲得兴致勃勃,听众也正听得津津有味,而此时你却突然插嘴。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说话者对你没有好感,很可能其他人也不会对你有好感。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你应该耐心地聆听他人的话,注意不要插话搅了对方的兴致,这时,点头示意比贸然插嘴要好得多。

插话,就像是一把“钩子”,不到万不得已时,最好不要用它。约翰·洛克指出:“打断别人说话是最无礼的行为。”所以,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你应该:

不要用不相关的话题打断别人的谈话;

不要用无意义的评论扰乱别人的谈话;

不要抢着替别人说话;

不要急于帮助别人讲完故事;

不要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打断别人的正题;

不要打断他人的话去争论一些毫不重要的细节。

在听别人说话时,假如你真的有没听懂的地方,或者听漏了一两句,也千万别在对方说话中途突然提出问题,而应该等他把话说完,再提出:“很抱歉,刚才中间有一两句你说的是……吗?”如果你在对方谈话中间打断别人:“等等,你刚才这句话能不能再重复一遍?”这样,对方就会产生一种受到命令或指示的感觉。

听人说话,务必有始有终。但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却不多。有些人往往因为疑惑对方所讲的内容,便脱口而出:“这话不太好吧!”或因为不满意对方的意见而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当对方有些停顿时就抢着说:“你要说的是不是这样……”由于你的插话,很可能打断对方的思路,使对方忘记真正要讲的话。

总而言之,请你记住一点:不要随意插话。除非说话的人讲话的时候拖得过长,他的话不再吸引人,甚至令人昏昏欲睡,已经引起大家的厌烦,这时,你打断他倒是做了一件好事。

虽然在别人讲话时,插话是十分不礼貌的,但如果有必要表明你的意见,非要打断讲话,那么你就必须十分注意自己的插话技巧。

(1)如果你不同意对方的看法,一般也不要打断他的谈话。但如果你们比较熟悉,或者问题特别重要,也可以先表示一下态度,待对方说完后再作详细阐述。

(2)交谈过程中,如果你想补充另一方的谈话,或者联想到与谈话有关的情况,想即刻作点说明,这时,可以对讲话者说“请允许我补充一点”,或者说:“我插一句。”然后,说出自己的意见。这样的插话不宜过多,以免扰乱对方的思想。

(3)当你要找交谈者中的某一人处理事情时,可以先给他一些小动作的暗示,他一般会找机会和你讲话。你也可先向他们打个招呼:“很对不起,打断你们一下。”当他们停止交谈时,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说明来意,一旦事情处理完毕,立即离开现场。

(4)如果你想加入他们的谈话,则可以找个适当的机会,礼貌地说:“对不起,我可以加入你们的谈话吗?”或者,大方客气地打招呼,叫你的同事互相介绍一下,就能很快打破生疏的感觉。

总之,在与别人交谈的时候,不要随意插话,但如果不得不发表自己的看法,也一定要注意插话的技巧,这样才能始终保持交谈的顺畅与和谐。

满嘴粗俗口头禅,比蝉还要惹人烦

几乎每个人都有他的口头禅,就像每个人都有他的习惯动作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口头禅已经构成每个人的个人形象的一部分,甚至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语言的风格是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你拥有某种气质的口头禅,你也就容易被人视为属于某种气质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摒弃不良的口头禅,以正面、积极的口头禅取而代之。

一个满口污言秽语,开口便是国骂、乡骂、神经病等口头禅的人,自然会让人觉得粗鲁、缺乏教养;而以“有请”“谢谢”“对不起”等作为口头禅的人,则会让人觉得有礼貌、有修养。一个总是有意无意地把“真没劲”“真无聊”挂在嘴边的人,给人的印象是疲惫沉闷的;而一个喜欢在说话时插几句“讲老实话”“我实事求是跟你讲”的人,在别人心目中就会显得诚恳、实在。

说话必须要干净、利落、文雅,这不仅是交际的需要,且是培养个人良好谈话修养的要求。因此,我们说话最忌带不文雅的口头禅。这是一种不良的语言习惯,它有损我们的风度,所以必须坚决戒除。不良口头禅主要有以下几种:

(1)脏话口头禅

有的人说话时经常使用粗俗、不堪入耳的语言。这种口头禅给人粗野鄙俗、低级下流之感,给人留下极为恶劣的印象,不仅降低了你本人的身份和品位,还会使人反感。

(2)废话口头禅

有的人讲起话来,满口“那个”“这个”“嗯”“啊”,这种口头禅往往把语句肢解得支离破碎,使语言显得拖沓紊乱不流畅。

(3)傲语口头禅

有些人在与人交谈之中,经常使用如“你知道吗”“我跟你讲”“我告诉你说”“你明白吗”等等。这些往往只是说话的一种语言习惯,在句子里没有实际意义却反复出现。这种口头禅给人一种自以为是的感觉。

口头禅大多是在无意识中不自觉形成的,不良的口头禅能够反映出我们身上某些修养的欠缺,而这种欠缺有的比较明显,有的则从微妙的细节体现出来。出于工作和社交的需要,我们必须经常与人交谈,要想给人留下彬彬有礼、谦逊干练的形象,我们首先要摒弃不良的口头禅。

你可找出平时频率最高的粗话脏话,集中力量改掉它,并且在每次说话前,都要提醒自己,使说话语气暂时停顿一下,改变原有的条件反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出现频率最高的粗话脏话改掉了,对于其他粗话脏话的克服也就不难了。

同时,你还可以录下自己的讲话,闲暇时常听听,会对自己不良的口头禅产生反感。这样,能促使你以后讲话时保持警惕,逐渐消除不良口头禅。再次,你可以把自己要戒除坏习惯的想法告诉周围的朋友,求得他们的帮助和监督。许多戒除不良习惯者都深刻体会到,别人的帮助和监督十分重要,是防止复发的有效手段。你讲粗话脏话,已是习惯成自然,往往讲了自己还不在意,如果旁边有人及时加以提醒、监督,将会有利于你抑制和克服讲粗话脏话的不良习惯。

在摒弃不良的口头禅的同时,我们还要“优化”自己的口头禅。具体的做法可以参考以下两个小例子:

有一个男人,他的口头禅非常特别,就是很简单、也很有力度的四个字“问题不大”。平时,每当遇上什么麻烦事、困难的事,他总是说“问题不大”。这句话,一方面表明了他能够正视现实,认识到问题的确存在;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的强烈的自信心,让别人感觉他总是在俯视这些问题。就是这极具感染力的四个字,让大家在惶乱不安的时候,犹如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也是因为这四个字,他成了大家的主心骨。

有个女孩,不知道为什么,别人总是不愿意和她交谈、交往,她自己也觉得很苦恼,有种被人摒于圈外的落寞。于是,她去问她最要好的一个朋友。她的朋友琢磨了好久,最后说,也许是你有几句口头禅,正是使他人感到不快而不愿与你交谈的原因。比如每当别人说起某件新闻时,你总会无意识地说“我不相信”,一下子就扫了别人的兴,久而久之,别人也就不愿和你多说话了。女孩自己想想,的确是这样。于是,她开始有意识地养成说另几句口头禅的习惯。比如把“我不相信”改成“这是真的啊!”这样一来,不仅使她的话显得真切,同时还带有一种深深的信赖。对方听到这种天真热情的反应,当然会情不自禁地感到喜悦,慢慢地,有很多人都乐意与她交往、聊天了。

在社交中,要想树立良好的社交形象,展示独特的社交魅力,你一定不要忽视自己的口头禅。如果有不良的口头禅,一定要坚决摒弃,同时还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口头禅,从而树立自己正面、积极的形象。

说大话乱许诺,做不到就成了罪过

当今社会,开空头支票已成为某些人的习惯,嘴上说得好听,做起来却是另一套。

“空头支票”是一个人信用的组成部分,一旦开出而不能兑现,必然使自己的信誉度降低,因此,“空头支票”还是少开为佳。

在交际场上,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无法收回,比如做生意的你信誓旦旦地承诺:

“不管怎么样,这次价格让你便宜两成!”

“无论什么时候都免费进行维修!”

“这个和那个就白送给你了!”

在总想卖出,让对方买下的心态支配下,很容易无意中说出多余的话来,从而让对方抓住意外的许诺。

在说出没有回旋余地的话之前,一定要在脑子里盘算几下,必须明确表明:在某种范围内自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处理纠纷时更须注意不要做口头上的许诺,千万不要为了安慰对方而说出对自己、对自己公司不利的事,如果对纠纷的处理没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依对方所说的去办。

“我方将很快做出处理,请原谅!”“那件事,我会负责的。”“这个,我知道怎么处理!”这些语言要慎用。

在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判明自己的确有责任以后再说也不迟,虽然有必要倾听对方的发言,但是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轻率地承诺,否则很容易被抓住这样的把柄:

“那时你曾说过责任由你承担的!”

“你向我们承诺过!”

不要在纠纷的当场许下诺言,而应该采用以下的话来平息纠纷:

“我们一定会努力查明问题的真相!”

“待和上司商量后,我们将酌情做出妥善的处理!”

“这件事还是让我考虑考虑吧。”

“我试着干干看吧。”

但有时语言表达容易含糊不清,所以一旦找到对方能理解的妥协点,就要清楚说明哪些可做,哪些不能做,能做的一定要认真地予以解决。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将其付诸书面形式,处理纠纷也是商业交涉,最后一定要弄得一清二楚。

如果你总是对朋友开“空头支票”,这个“行”那个“没问题”而不付诸实际行动,你将失去朋友的信赖,这样,你与对方的关系就难以维持下去了。

乱嚼舌根,人人躲你如躲瘟神

“流言蜚语”绝对是一个令人厌恶、令人惧怕的词语。它的字面解释如下:流言,即没有依据的言语;蜚语义同于流言,更带有诽谤性、针砭性。那么,既然毫无依据可言,为何却偏偏有人对此津津乐道呢?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一方面是因为多数人都具有窥私欲,他们喜欢探听别人的隐私,尤其是带有负面性质的隐私;另一方面,爆料别人的“卑劣”,可以凸显自己在某一方面的“高尚”,这是典型的虚荣心在作祟。当然,这其中更不乏居心叵测之人。

“流言”的帮凶有两种人。一是“制造流言者”。这类人内心阴晦、失衡,明明自己能力有限、不学无术,却又嫉妒别人的成就。于是挖空心思诋毁别人,以求心理上的满足。

二是“散布流言者”。这种人相对前者略隐晦一些,称得上是“隐形杀手”。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将听来的“流言”添油加醋,再四处传扬。即便原本不存在的事情,经他们的嘴巴一说,也就变成了事实。所过之处,可谓一片狼藉。

一个妇女在背后说邻居的闲言碎语,几天内,村中所有人都知道了此事,当事人为此大受伤害。后来,妇女发现事实完全不是这样,她非常难过,就去聪明的智叟那里请教如何弥补。

“去集市吧。”智叟说,“买1只鸡,把它杀掉。然后在回家的路上,拔下它的羽毛,一片片地沿路扔掉。”尽管这位妇女感到很奇怪,但还是依言而行。

第二天,智叟说:“现在,你去把昨天扔掉的那些羽毛全部收集起来,把它们交给我。”妇女依言回到那条路上,但大风已然将羽毛吹飞,她苦苦寻找了几个小时,最后攥着3根羽毛回到智叟那里。

“你明白了吧。”智叟说,“扔掉它们是件很容易的事,但不可能把它们全部找回来。流言蜚语就像这羽毛一样。散布出去并不费力,可是一旦你做了这种事,就永远也无法彻底弥补。”

可以肯定,无论是流言的制造者还是散布者,都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在别人背后飞短流长,必然会得罪当事人,久而久之,你也就成了“万人嫌”。同事、朋友,会因害怕成为你的议论对象而敬而远之,上司更会因此将你打入“冷宫”,你的人生、事业又何谈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呢?

赵锐是公司业务部的精英,曾多次获得公司年终奖金。年底又到了,赵锐根据考核办法,算出自己又可以拿到2万元奖金,便提前与女朋友算计这2万元该怎么花。最后他们决定,储存1万元,另1万元做春节旅游之用。

获奖名单公布以后,赵锐发现竟没有自己的名字——是不是相关人员疏忽把自己漏掉了?赵锐带着疑问找到业务部经理。经理说:“我们这次考核,是绩效考核加表现考核,不只是看绩效,还要看平时的表现,如个人形象、是否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等等。你想想看,自己在别的地方有没有做得不够的地方。”

赵锐不由得低下头去。

经理提醒说:“年中时,你跟小王争地盘,哪有一点团队合作精神?而且给公司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这是你今年没有拿到年终奖金的主要原因。”

赵锐跟小王所争的“地盘”,是一家大客户。原来是小王开拓的市场,后来那家大客户的部门经理易人,赵锐的同学走马上任。赵锐就去拜访同学,想把业务划到自己名下。小王告到部门经理那儿,部门经理出面批评了赵锐,赵锐这才撤出去。

赵锐带着一肚子气离开经理的办公室。他以为,自己落选主要是经理在作祟。绩效考核,主要看业绩,这是硬指标,别的都是软指标,说你达标就达标,说你不达标就不达标。他若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就不会听经理的意见,早把“地盘”抢到手了。还有,那奖金是公司里出,也不是经理自己掏腰包,经理是嫉妒才把他拿下来的。

赵锐越想越气,不自觉地找到几个平时关系不错的同事倾诉,发泄不满,说经理的坏话。

不久公司大裁员,赵锐赫然出现在名单上。自己是业务精英,是不是搞错了?赵锐找老板询问。没错,解雇他的理由是: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赵锐不理解,那件事过去半年了,自己跟小王早就和好了,怎么又扯出来大作文章呢?

后来,一个知情的同事告诉他,他在背后说经理坏话的事传到经理耳朵里了,经理怨气难平,自然力主裁掉他。

所谓“隔墙有耳”“好话不出门,坏话传千里”,聪明人绝不会将“流言”当作茶余饭后的笑料,更不会当众去说别人的坏话。当有人对他们道及第三者坏话时,无论他们是否明白个中原因,都会做到“入耳封存”。这才是智者所为。

有一句话叫作:“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这话说得虽然有点绝对,却也揭示了一个事实,即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在背后说过别人。不过有一点,经常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肯定不会受到欢迎。因为但凡有点头脑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次你在我面前说别人的坏话,下次你就有可能在别人面前说我的坏话。”这样一来,说人坏话者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又能好到哪儿去呢?

戒了吧!尬聊症:说话讲礼,别人才喜欢你

中国是礼仪之邦,说话办事能否顺利达到目的,有没有“礼”,有时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忽见一位老汉从这儿路过,他便在马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客店还有多远?”老汉回答:“五里!”年轻人策马飞奔,急忙赶路去了。结果一气跑了十多里,仍不见人烟。他暗想,这老头儿真可恶,说谎话骗人,非得回去教训他一下不可。他一边想着,一边自言自语道:“五里,五里,什么五里!”猛然,他醒悟过来了,这“五里”,不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拨转马头往回赶。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马,亲热地叫了一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人便说:“客店已走过去了,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这是一则流传很广的故事,它通俗而明白地告诉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讲究礼貌的重要性。“人而无礼,不知其可”,粗俗的言行与得体的礼貌将产生截然不同的交际效果。

与人沟通,有品位的礼貌用语可使对方感到亲切,交往便有了基础。没礼貌、讲话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愠怒,使双方陷入尴尬的境地,致使交往梗阻甚至中断。那么,讲“礼”说“礼”该从哪里入手呢?两个字:尊重。

会说话的人,一定懂得在言谈举止中尊重别人,因为这是人类的基本精神需求之一,谁若是反其道而行之,谁就会众叛亲离。

(1)从心理上尊重别人

我们在心理上必须牢记“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这一信条,不以位高自居、自足、自傲。只有在“心理”上有尊重别人的想法,才可能做出尊重别人的行动。

(2)把握角色

把握角色是与人交往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包括知己和知彼两方面。所谓知己就是要善于根据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换角色,否则就难免造成不尊重人的场面。比如你是一个领导,在单位里严肃认真是必要的。但如果你回到家对娇妻爱子再摆出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架势,妻子儿女就会认为你缺乏人情味,不尊重他们对夫爱父爱的需求。所谓知彼,就是要了解对方的年龄、身份、语言习惯等。假如对方是位年长者,而你是个青年人,在称呼上要礼貌,在语气上要委婉,在语速上要和缓,在话题上要“投其所好”,这些都体现了对长者的尊重,必然能赢得对方的赞赏。

(3)了解对方的身份背景

如果在交际过程中能考虑对方的背景,不触及对方的隐秘;如果在别人交谈时没有弄清别人话题的前提,不突然插嘴;如果在谈话过程中不让自己的话带有更多的隐含前提,特别是错误前提,就是对别人的尊重。面对矮人却大谈“矬子”、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而又“牛头不对马嘴”地乱发议论、人家明明是自学成才却偏问“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这些认为都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4)注意你的态度

在与人的交往中,你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将体现出你对别人的尊重程度。比如注意倾听别人的谈话、谦虚待人、礼貌待人、实事求是地评论人或事,都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5)区分不同场合

场合不仅可以提供话题,诱发谈兴,还能为你尊重别人提供机会。例如,在严肃的会场不要说笑打闹,否则就是对领导的不尊重。在朋友的结婚喜宴上应该谈些喜庆的、吉利的话题;如果你总谈些令人扫兴的话,就是对朋友的不尊重。即使朋友嘴里不说,心里也早已宣布你是“不受欢迎的人了”。

(6)处事礼为先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礼仪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人品,还能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赢得别人的好感。在社交场合,男方将女方的手握得太紧、时间太长,是对女方的不尊重,会给人以轻佻之嫌;参加朋友的婚礼而蓬头垢面、不修边幅,不仅有损自己的形象,也是对朋友的不尊重;和异性朋友靠得过近,甚至凑到对方耳边“窃窃私语”,是对对方的不尊重;站着与别人交谈而脚不停地“啪啪”打地,会使人感觉你已“不耐烦”;与朋友特别是长辈、上级、新朋友坐着交谈而大跷“二郎腿”,甚至抖腿,在对方看来,这是轻佻的表现、傲慢的外露,是对对方的不尊重。

(7)交谈时别惹人难堪

问答在交谈过程中是很常见的,但如何问却大有学问,因为问不好会造成难堪的场面,伤了别人的自尊。比如问话时应注意把握时机,别人正谈得火热,你突然一问打断别人的交谈,是不尊重别人;别人在某方面忌讳很深,你却不管不顾偏要追问,也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等等。

懂得尊重别人体现出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品格,简单的道理就是: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