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分工 

劳动生产力上的全面提高,以及生产中所表现出来的技能性、熟练性和判断力的逐步完善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在考察中,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分工在整个社会运作中的作用。比如,在常人眼里,一些无关紧要的制造业的分工最为精细、彻底。事实上并非如此,只是由于它们的生产是少数的人生产少量的产品,各个工种都集中在一个生产车间里。而那些大型的制造业生产的产品供应的是大的人群,因而各个工种都需要大量的工人,从而形成单独的生产部门。将所有的部门集中到一个生产车间是不可能的,当然观察者同时看到多个部门的生产者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与小型制造业相比,尽管大型制造业有更多的分工部门,但由于工作不集中,分工看起来也就不那么明显。

拿一个非常小的制造业针业来说,一个工人如果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分工已经使制针业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行业),也不熟悉它的制造机械,即使再努力也有可能制造不出一枚针来,更不要说是20枚了。但是现在商业的发展,使它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行业,其制作的各种工序,如:拉丝、锤直、切割、削尖、磨光等在制作过程中成了独立的行当。更进一步分工,拿制作针头来说,它又有两三种不同的制作工艺,安装圆头、表面涂白等都需要专门的技术。这样一来,制作一枚小小的针就需要18道工序,而每道工序都需要不同的人来完成。不过有些工厂的规模较小,每位工人要兼任两三道工序。我见过这样一个小的工厂,厂里只有10名工人,每个工人兼任两三道工序。像这样的工厂,虽然贫困且设备简陋,但只要他们努力,一天也能制作出12磅的针来。设定1磅针有4000枚,则每人每天的生产量为4800枚。如果他们不分工作业,即使再努力,每人一天也生产不了20枚针,甚至连1枚也有可能造不出来。这也就是说他们绝对完成不了现今分工和组合后的1/240,甚至1/4800。

1

手工制作钉子所使用的部分工具。

劳动的分工在各类行业中都有类似制针业一样的效果,但农业有所不同。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每个人只从事一种劳动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农业不能采用分工制度的原因。在那些最富裕的国家里,制造业和农业都远胜于邻邦。相比而言,制造业的优越程度要明显胜于农业。富裕国家的土地一般耕耘得也较好,源于他们投在土地上的劳动费用较多,按照土地面积和土壤的肥沃程度来说,他们的产量一般要高于邻邦。但这样较大的生产量,在比例上很少大大超过支出。富国的劳动力未必都比穷国多,至少可以说,他们的农业生产力远不如制造业那么高。因而同等质量的谷物,富国市场上的售价要低于贫国市场上的售价。就富裕和进步而言,波兰远不及法国,但波兰市场上的谷物价格与法国基本相同。与英格兰相比,法国略有不及,但法国出产同等质量的谷物,在价格上也基本持平。这也就是说,尽管贫国在耕作上不及富国,但在谷物的质量和价格上仍然可以和富国竞争。在制造业上,如果那些制造业在富国有适宜的土壤、气候和地理位置的话,那贫国就完全没有与富国竞争的可能了。就丝绸业来说,不论是品质还是价格,法国的丝绸业都优于英国。主要原因是英国的气候不如法国,在生丝征收高进口税的情况下,英国的丝绸业的发展更不如法国。但是,在五金器皿和粗毛织物业上,不论是货品的价格还是质量,法国都远不及英国。据说,波兰只有少数仅仅可以维持国家生存的简陋粗糙的制造业。

分工的出现,使得在劳动力相等的情况下,完成的工作量比过去有了极大的提高。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劳动者因专攻一职,其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技巧都获得了提高;其二,精细的分工节省了工人转换工种所浪费的时间;其三,大量方便和适用的机械的发明,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下面来详谈一下:

首先,工人操作的熟练程度提高了,其完成的工作量也必然会相应增加。分工的结果使得每个劳动者专司一职,其工作的娴熟程度当然也会获得提高。有铁锤使用技巧而没有制作铁钉经验的铁匠,如果因为需要而必须制作铁钉时,我相信他一天的收获也不过是二三百枚质量很差的钉子。假如他学过制作钉子,但并不以此为生,就算他全力以赴,他一天的工作量也不会超过1000枚。我曾见过几个二十来岁的男孩子,他们一天的工作量可以超过2300枚。钉子是一枚很小又很简单的东西,但制作起来绝不是简单的事,拉风箱、拨火、加火、炼铁、锻制等每一道工序都不可缺。在制作钉头的时候还要更换工具。与分工后大头针和金属纽扣制作相比,这项工作是简单多了。正是如此,终生从事这项行业的人,其工作的娴熟程度也通常极高,其操作速度之快会让门外人难以置信,如果没有见过,你是不会相信他们的手是如此的敏捷。

其次,由于节省了工序转换所浪费的时间,这其中所创造出来的价值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力。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工序,一个人从一个程序转到另一个程序,要想不浪费时间是不可能的。一个兼任纺织工的耕田者,在农田和织布机的转换过程中,必然会浪费很多时间。如果两种作业在同一地点进行,那么损失的时间就会少得多,即便是如此,其损失还是相当可观的。从一种工作转移到另一种工作,劳动者通常会闲荡或休息片刻,之后才开始下面的工作。刚开始工作,精力又很难集中。在这部分时间内,与其说劳动者是在工作,还不如说是在玩乐。久而久之,懒散、闲荡、随随便便等恶习便成了他们的习惯,尤其是对每天都要从事20余种不同工作的农村劳动者来说更是如此。这些恶习使农村劳动者总是显出一副闲散懒惰的样子。这样一来,即使在非常紧张的时候,他们也很难集中自己的精力,全神贯注地工作。所以,即便他们没有技巧上的缺陷,仅凭这一点也会大大减少他们的工作量。

最后,机械在简化和节省劳动力上的贡献,相信大家都有体会,我想要说的是,这些简化和节省劳动力的机械发明,其来源也都是分工。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一个人把全部精力放在一个简单的事物上时,人们会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很自然,分工使劳动者全神贯注于一种简单的事物上,因而只要工作中有改进的可能,更为便捷的方法不久就会在分工部门的劳动者中产生。在那些分工最为精细的制造业工厂里,所使用的大部分机械,原本就是普通工人自己发明的。他们工作单一,操作简单,自然就会寻找更为简单、便捷的方法。只要经常参观制造厂的生产车间,你就会发现工人们发明的一些既精巧又实用的机械。工人发明这些机械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减轻和加快自己的工作。比如最初的蒸汽机,上面必须专职设一个人随活塞的上下而不断地打开锅炉和汽缸之间的阀门。有一个专职负责此项任务的童工,他喜欢与伙伴玩耍。有一次,为了玩耍,他用一根绳子把开合阀门的把手系在机器的另一部分上,这个阀门就自动开合起来。虽然他是为了玩耍才这样做的,但这仍无疑是对蒸汽机的一次重大改良。

在上面的内容里我们可以看出,分工的深化对社会以及科学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一个政治环境十分良好的社会,分工所带来的产量增加会更加明显,进而下层人民也会从中受益。每个工人除了有供自己需要的物品外,还剩有大量的物品供自己自由支配,那么他就可以用这些物品换取其他劳动者的剩余物品,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样一来,社会的每个阶级也都富裕了起来。

2

劳动  布朗  18世纪中期

图中所描绘的劳动场景虽然混乱,但他们各有分工。

在文明与富裕的国家里,你会发现,很多人只需自己极少的一部分劳动,就可以满足自己的食宿。就拿普通工人身上所穿的羊毛外衣来说,就是许多劳动者合作劳动的产物。为了制造这件羊毛外衣,必须有人牧羊、有人剪羊毛、有人梳羊毛,进入工厂之后,还要经染、纺、织、裁等若干个工序,这些工作必须很多人联合起来才能完成。参与这项工作的劳动者通常不在一个地方,原料的购买与运输,需要很多商人和运输工人的参与。染工所需的药料,来自世界各地,所涉及的商业和运输业,不知会有多少劳动者参与其中;还有劳动者所使用的工具和机械,又不知涉及多少种类的劳动!举个简单的例子,要生产一把剪刀,必须要有采矿工,熔炉建造者,伐木工,烧炭工,制砖者、泥水匠、机械安装工以及锻造者等,没有这些工人的联合,不能生产出一把剪刀。以此类推,每个劳动者的日用品和劳作时的工具都是分工与联合的产物。总而言之,没有成千上万的劳动者的合作,即使生活在勤劳节俭国家里的人,也不过是像非洲的许多国王那样赤身裸体,尽管他们是数以万计的未开化的生命和自由的绝对主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