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儒家的人生智慧

○知识目标:

1.了解儒家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及经典著作;

2.初步了解儒学关于“内圣外王”的理念。

○能力目标:

1.能背诵《大学》;

2.能养成记录日常生活行为的习惯,具备反思自身行为的能力;

3.能找到一个自己亟待解决的问题,依照儒家思想加以反省,并切身落实。

儒家学派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由孔子集其大成,孟、荀为之羽翼,于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汉代时,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宋明以降,以程颐、程颢、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相继兴起,为儒家思想的繁荣发展开拓了崭新的局面。直到近代,儒家思想仍处稳固地位。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呐喊极大地撼动了儒家学说作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地位。然亦有以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等为代表的“新儒家”为继绝学而努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儒家思想的价值日益彰显,被认为是拯救世界的思想资源。1971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联合国大会上预言,21世纪将是中华文化的世纪,能够拯救世界的,只有大乘佛法和孔孟之道。1992年,在日本京都国际学术会议上,与会专家共同认为孔子学说能够指导人类走出环境困境。正如梁漱溟所说:“孔子学说的价值,最后必有一天,一定为人类所发现,为人类所公认,重光于世界。”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儒家学派创始人

儒家思想滥觞于周朝礼乐传统,其根基可以归结到人世间的情感。儒学与古希腊、古中东、古印度所走的路不同,它没有走知识理性的路子,也没有走宗教信仰的路子。儒学回到人世间,发现人们都是生活在情感之中的,凭着人天然的情感就可以获得自救,就可以走出自我、走向他人,走出功利、走向道义。所以,孔孟儒学从正面的道德理想构建儒家的思想体系,从人之皆有的自然情感中找到救心救世的力量和信心,从而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实现“内圣外王”之道。所谓“内圣”,就是提高个人品格修养,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儒家学说中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有关修身立命的人生智慧,教导人们成就个人内在的道德品性,即所谓“成己”。而“外王”,即将成己之德推及于事事物物,以天下为己任,安邦治国,臻至社会大同。儒家学说自诞生之日起,便关注现实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为匡扶世道、化民成俗,历代儒家学者为人类贡献了丰富的关于国家与社会的治道、政道等方面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