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美与生存:孔子美学思想的双重建构
- 张明
- 2794字
- 2022-11-03 17:07:42
序
袁济喜
本书是迄今为止对孔子美学思想作出较为系统阐释的一本专著,具有厚重而前沿的学术价值。
审美与生存是人类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古今中外学术的难题,这个历史与人类之迷凝聚在审美领域,具体说来,就是人类无限自由的本质与具体的社会情境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而这种矛盾与难题,只能在审美情境中获得解决,所以审美是人性的解放,促成了美学问题的提出与建构。
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开始进行对于这一问题的探索。孔子向往的“浴沂舞雩”与“吾道穷矣”之间的矛盾、庄子哀叹“人为物役”与“逍遥游”境界的牴牾,这些人类学的难题构成了美学的根本问题。即使是圣人孔子,也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孔子可谓一辈子人在冏途。近代学者章太炎在《诸子学略说》中早已谈到这一点。《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及其弟子困于陈蔡时,颜回曾慨叹老师的理想至大,无法与世道相容。嵇康在《答难养生论》中也批评孔子及其弟子为复周礼殚精竭虑,有悖于养生之道:“又勤诲善诱,聚徒三千,口倦谈议,身疲磬折,形若救孺子,视若营四海,神驰于利害之端,心骛于荣辱之途,俯仰之间,已再抚宇宙之外者。”[1]嵇康受老庄与玄学的影响,从自由精神出发对于孔子的指摘,也触及生存与审美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人生的两难,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越是在困厄之时,越是发愤著书。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感叹:“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2]“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3]这些话道出了孔子对中华文明所作的巨大贡献。中华美学思想集成于孔子,有着历史的原因。孔子之所以成为中国美学思想的奠基者,泽被后世,光耀中华,就在于他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其思想的深刻、眼界的深邃、中庸的智慧,契合了中国人的民族心理与乐天知命而不忧的世俗习性,成为谛造中华美学精神智慧的先贤。《文心雕龙》说:“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4]撇去其中的神化因素,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思想之所以伟大的原因。
因此,本书从审美与生存的角度出发,将其作为孔子美学思想的双重建构来研究,可谓切中肯綮,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李泽厚先生曾多次提到中华文化是一种乐感文化,这也启发我们,生存与审美,一直是中国美学的深层结构,西方从古希腊时期形成的形而上学与逻格斯主义,可以用来观照与研究中国美学,但不能取代中华美学,更不能以西代中、全盘西化,而应当采用中西互鉴、兼收并蓄的立场与方法。张明此书贯穿其中的正是这种方法,他充分汲取了西方黑格尔到海德格尔的哲学,用来观照孔子美学,黑格尔对于孔子存在偏见,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批评孔子的哲学缺少思辨性,注重日常道德经验的感受,不如老子与《周易》富有哲学价值,等等。殊不知,孔子的哲学与美学恰恰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审美经验之中,生存与审美的互动,构成孔子美学思想的关键词,后来明代人强调百姓日用即为道,包括禅宗强调担水砍柴,即是禅悟,无不与孔子思想的基本特性相联系。现代文学家与学者林语堂在谈到孔子的智慧时说:“孔子品格的动人处,就在玩弄他的和蔼温逊,由他对弟子的语气腔调就可清清楚楚看得出。《论语》里记载的孔子对弟子的谈话,只可以看做一个风趣的教师与弟子之间的漫谈,其中偶尔点缀着几处隽永的警语。以这样的态度去读《论语》,孔子在最为漫不经心时说出一言半语,那才是妙不可言呢。”[5]此论指明了孔子的人格魅力与当下人生感悟,由此引出审美感悟,孔子论诗乐,往往是在与学生对话中迸发的。本书引入海德格尔的境域概念,用境域指称日常生活的当下性,而审美即是境域的升华。因此,本书开放包容的学术立场与眼光,彰显出孔子美学思想的特点与价值,《诗经》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用来说明本书的成功。
循此之处,本书对于孔子美学思想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多维透视,由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仁学出发,演绎到孔子的德性美论、艺术美论、自然美论、生活美论,再归纳到“诗化生存”,也是孔子美学思想的最高境界。这样结构清晰、论述严谨的全书框架,有助于读者掌握孔子美学思想的全貌。
本书汲取了传统治学义理、考据与辞章三位一体的方法,引入了最新的出土文献与西方学术理论,用来增饰全书的内容与形式,阅读之后,可以受到许多启发,增加对于孔子美学思想的认识。
当然,正如《礼记·中庸》所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6]孔子美学思想的博大精深,不在于它的唯我独尊,而在于它的包容与通变,中国美学发展到秦汉之后,也是在不断地吸收道家、玄学与佛学等思想因素的过程中发展的,《文心雕龙》的“体大思精”与它善于融会老庄、玄学与佛学因素是有直接关系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华美学思想以儒学为主体,兼收并蓄,是儒道玄佛诸种思想的有机融合,近代以来又化入了外国美学思想的因素,是一种多元融合的审美文化体系。孔子美学思想在今天看来,是否存在需要反思的地方,也是我们今天需要认真思考的。鲁迅先生在辛亥革命前夜写作的《摩罗诗力说》就批评孔子的“思无邪”说:“如中国之诗,舜云言志;而后贤立说,乃云持人性情,三百之旨,无邪所蔽。夫既言志矣,何持之云?强以无邪,即非人志。许自繇于鞭策羁縻之下,殆此事乎?然厥后文章,乃果辗转不逾此界。其颂祝主人,悦媚豪右之作,可无俟言。”[7]五四时期先贤对于孔子思想的批评,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如若我们不能在“五四”思想启蒙的基础之上继续出发,对于孔子思想在今天的承续与通变,则无法达到。本书若能在这方面多进行研判,庶几会进一步增添本书的学术价值。张明出身于孔子故里曲阜,毕业于人大文学院,是我指导的博士生,他笃志好学,为人敦厚,积十余年之功,撰成这本专著,予读后写了这些感想。
是为序。
2022年2月末于北京南郊
[1] [三国魏]嵇康著,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卷四,中华书局,2014年,第300页。
[2] [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99年,第1559页。
[3] [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99年,第1566页。
[4] [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2页。
[5] 林语堂:《中国哲人的智慧》卷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第16页。
[6]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五十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中华书局,1982年影印本,第1634页。
[7] 鲁迅:《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