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会讨好他人

你可能以为讨好他人就是表现得体贴、周到和友好。但实际上你讨好他人是因为你渴望控制他人的反应,并避免他人对你的厌恶给你带来的不适。讨好是种策略,旨在披着善良或圆滑的外衣,让自己得以安全地掌控局面。

讨好型人格者无法忍受让人失望,被人讨厌会让他们大受打击。我们都害怕被人评头论足,被人发现自己的缺陷。而被人需要的感觉很像是被爱的感觉。讨好他人是因为我们害怕失去他们,但我们却在徒劳地讨人欢心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

讨好行为的起源不难理解。遭同类讨厌对于我们这种群居动物来说很是危险,我们要依靠族群获得火种、食物和庇护。恐惧、内疚和羞耻是一些很原始的感觉,它们存在的理由很大一方面是为了敦促我们安全地待在群体中。别做那些不该做的事,别做那些可能会导致你被剥夺烤火的资格,被放逐荒野,最终死于曝晒或命丧饥饿的野兽爪下的事。如果事情的惩罚可能致死的话,那么就最好别做任何不被接受的事。然而,这些感受并未随着现代生活一起进化。时至今日,我在咨询室里仍会碰到一些犯下“滔天大罪”的人,他们或是忘记了别人的生日,或是打电话向领导请了病假,或是取消了和朋友约好的晚餐。只要是做了会给他人造成影响或让他人不快的事,都会让他们感到“罪孽深重”。我认识一位讨好型人格者,有一周她来咨询时迟到了,这让她显得比平时更为慌乱。其实,她之所以迟到,是因为她先是被一个咄咄逼人的募捐者拦了下来,接着又被迫聆听了一段基督复临的宣教,最后还注册订阅了一个语言学校的在线课程,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她离开停车场的路上,只因她无法拒绝。“他们眼睁睁地看着我朝他们走过去!(所以,我没好意思拒绝。)”她哀号道。这些原始的内疚感和羞耻感带来的痛苦根深蒂固,让人不惜一切代价想要避免,但现在这些感觉看来不过是行为的附属品,人们再也不需要这些感觉的鞭笞了。如不改变我们对这些原始感觉的理解,我们就会继续避免一切不快,哪怕错不在己。

讨好不是一种人格怪癖,它是后天教化的产物。我们将在书中探究讨好型人格者的成长经历,从出生到童年再到青春期,直至成年后——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正是他们做出的选择在不断强化着他们早年形成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