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汉学家与中国古代诗文的英语传播

“总观全体,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朱光潜:《诗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88页。朱光潜先生的真知灼见不仅点出中西诗学的巨大差异,更道尽汉诗英译个中辛酸。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往往失“味”。这“味”,不仅弥漫于古诗词的音、形、意,“氤氲”在古诗词的景、情、境,更浸润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思想,裹挟着千年的历史文化风霜。从汉诗移译到英诗,跨越的是从艺术技巧、文学理念到情怀哲思的整个宇宙,雅擅此道者当兼具“诗人”和“研究者”的双重品质。

本章所涉汉诗英译之大家皆为得“道”中人:刘若愚洋为中用,以中律西;康达维寄情辞赋,情韵兼修;赤松取法禅宗,一片冰心;宇文所安黄唐在独,落落玄宗;而亨顿则从古代山水诗中提炼出启示现代文明的生态智慧,标举起独树一帜的翻译“荒野诗学观”。

作为研究者,他们走入历史深处考镜源流,从汇通中西方哲学精神入手,于根底处把握汉诗的脉搏与律动。作为诗人,他们挥洒才情,以另一种言说方式再现诗家意趣与性灵。其译作在意象的对接与再造、格律的模仿与超越、意境的铺设与提升上,道器共举,归异并用,使得译诗既拥有英诗的样貌,又具备汉诗的腠理,以文化摆渡者的强势姿态有力推动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世界经典化进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It is hard to meet and also hard to part;The east wind is powerless as all the flowers wither.

The spring silkworm's thread will only and when death comes;The candle will not dry its tears until it turns to ashes.

——“Without Title”,trans. by James J. Y. 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