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3.不能给他机会

李治早已打定了主意,这案子绝不能让李恪去查,不能给李恪表现的机会,所以听皇帝点名自己,赶紧说:“儿子认为三哥分析的有道理,案子可以按照三哥的思路来查。父皇也说过,三哥英武,有您当年的风采。三哥去办,一定能马到成功。”

李治此话一出,李承乾和李泰脸色同时一变。

就连李世民的脸色也是微微一凛。

李治这句话是明褒实贬,“英武类我”是李世民对李恪的评价。

但也正因为这句话,让李恪成了李承乾和李泰的心病,尤其是这次皇帝将李恪留在京中,在朝野掀起一波不大不小的风浪,更让本就极其敏感的李承乾和李泰对李恪加了十二分的防范。

“稚奴,这个案子你能办吗?”李世民突然开口问了一句。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愣住了。

众宰相都偷眼去观瞧李治,李泰和李承乾也低头半侧身去看李治的反应。

李恪直接转过头,盯着李治的脸。

“儿子……”李治知道,想出头,必须抓住机会一展自己的才华。

刚才明褒暗贬搅黄李恪的差事,就在琢磨自己试试把式的可能。

此时父皇问自己,他心中暗自高兴,但他不能表现的太热切,否则太子和魏王立即就会调头攻击自己,只得故作为难的说:“儿子没办过案子……”

李世民看着李治,最终下定了决心:“岑文本,让高季辅拟旨,晋王李治,授右武侯卫大将军之职。”

说完李世民看向李治:“稚奴,这案子就交由你办了。”

中书侍郎岑文本跨前一步,口称领旨。

唐代三省制,中书省拟旨发敕,门下省负责覆核审查,尚书省落实执行。

由于尚书省下面的六部的工作庞杂系统,专业性强,所以中书省是六名中书舍人的编制。

六名中书舍人分押六曹,每个舍人分别负责尚书省某一部的拟旨发敕。

举例说明,若甲舍人负责民部拟旨,那么所有与民部有关的旨意,都交由甲舍人拟定。

遇有重大的事件,中书省还要五花判事,即五名舍人同时拟旨,中书令和中书侍郎选择最好的一份。

一旦皇帝指定某个中书舍人直接拟旨了,那么就说明皇帝对此事很急,想尽快走完复杂的流程。

出现这种情况,就意味着这件事要特事特办了。

皇帝的表态坚决,众人也不好置喙。

对李承乾和李泰来说,这个结果对他俩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

他俩的心思差不多,只要不让对方主导办案,只要不是李恪,其他谁都行。

案子交给李治,这个年少的弟弟还是好控制的。

李治主导案件,是个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所以这个决策虽然出人意料,但没有任何反对声音。

正当众人都松了一口气之时,殿门开了,一个小内侍匆匆进来,快步来到丹墀之下。

李世民问小内侍:“怎么回事?”

小内侍战战兢兢的答:“刑部尚书马周求见,说有急事,需要立即见驾。”

李世民眉头一皱:“宣他进来。”

小内侍答应着赶紧出去了,旋即引着马周进入殿中。

马周也顾不得礼数,神色凝重的跪地直接说:“靖善坊和东西两市同时爆炸,死伤数十人,现在刑部和长安万年两县的捕吏已经赶过去了。”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惊讶的看着马周。

就连原本端坐的李世民都惊讶的站了起来。

自贞观初年以来,每年秋决的犯人也没有这么多。

这一次就死了这么多,除了变民暴动,这种事多年来从来没有过。

“看来有人是要跟我大唐过不去呀。”李世民咬着牙,从齿缝中挤出这句话。

“马周,三天内,给朕一个说法。”这句话中气十足,不仅有九五至尊不容置疑的威仪,更带着愤怒的寒意,所有人不寒而栗。

众宰相和皇子退下后,李世民单独留下了李治:“稚奴,你跟朕来。”

几名内侍还要跟着,却被李世民喝住了:“滚”。

李治知道,父皇接下来必定要跟自己说十分重要且隐秘的事。

出了甘露殿往东,李世民来到一处刚刚建起不久的高楼前。

这楼就在甘露殿与神龙殿之间,虽然高,但占地不算大,周围也只有几十步。

李世民径直走到楼前,伸出双手去推门,同时说:“朕打算把这里命名为凌烟阁。”

李治心想,原来这里就是凌烟阁了,也没什么出奇的,不对呀,现在功臣画像还没画呢!

小楼一共三层,每层格局都很简单,也没什么装饰。

李世民走在前面,李治跟在后面,父子上了三楼。

三层跟一二层一样,除了几排摆着卷轴和文书的格架,别无他物。

此时的凌烟阁,准确的说,更像是后世的资料档案室。

李世民随手在几个格架上拿起几桶卷轴,然后拿过一个蒲团,坐在地上,示意李治也坐下。

唐代的书籍多为卷轴装,而卷轴组成通常分为(一)卷、(二)轴、(三)飘、(四)带四个部分。具体的卷轴样式,通常是在文章末尾安装一个长度比书卷幅面宽度略长的轴(一般都是木轴,也有玉轴或其他轴),以(二)轴为圆心,将书(一)卷一圈一圈卷在轴上。文人将诗句或文章写在纸上或缣(jian读兼)帛上后,若要装订成册,只需依次粘在长(一)卷之上即可。至于(三)飘则在卷首,类似于后世的扉页,选用质地坚韧不易损坏的材质,纸或丝织品皆可,丝(四)带系于飘头,作用是捆缚卷轴。

翻阅卷轴之时,只需解开丝带,逐次展开,类似场景参见图穷匕首见。阅读完毕,书卷随轴卷起,用卷首丝带捆缚好,便可将书卷放回插架上。

“这里上不靠天,下不贴地,在这里说话,不入六耳。”李世民郑重说道。

李治脸色惶恐,能说出这话,说明皇帝接下来要说的话,一定是特别重要。

“朕原本想恢复封建古制,把你们兄弟都分封到各地,前隋二世而亡,不可不鉴。”李世民娓娓道来,语气平缓:“但是朝中反对的人太多,魏征那些老家伙更说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都是由于分封藩王,藩王势力膨胀所致,所以后来朕也就撩开手了。所以你、你三哥、你四哥,朕都留在身边。”

李治不明白父皇为什么说这个,但他知道,这时候不需要自己搭话,只要听就好了。

李世民将一份卷轴递给李治:“这是近两年来乙失夷男在草原上的行动,吞并周围部族的草场的牧民,壮大实力,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李治看得很认真:“看来他是想做第二个突厥,可恶,可恨。不过这消息都是谁搜集的?”

李世民说:“是鸿胪寺和兵部职方司整理的,几年前朕就考虑过在北疆用兵的事,所以下令,凡是西域来长安的客商或使节,到了鸿胪寺上籍时,一律都由职方司的郎中去询问西域和北疆情况,而且都要详细记录在案。”

李世民将另一卷卷轴递给李治:“前几日,薛延坨的特使突利设来长安求亲,朕刚召见了一次,就突然失踪了,这突利设是乙失夷男的侄儿,也是朕亲封的乙失夷男之下的两位小可汗之一,他若在长安出了事,乙失夷男就有了借口,不管是他出兵袭扰我大唐边疆,还是继续向南扩张吞并小部族,都是师出有名。”

李治皱眉:“这件事儿子没听说呀,朝堂上也没讨论过。”

“是朕故意封锁了消息。”李世民叹道。

“朕命人把突利设住的驿站所有人都秘密关起来了,鸿胪寺对外说那处驿馆要重建。这突利设太重要了。对高句丽的用兵方略丢了,可以再拟一份,高句丽虽是辽东小国,朕是一定要解决的,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但高句丽对朝廷的威胁远不如北边的薛延坨。朕已决定,先易后难,先解决了高句丽,再解决薛延坨,但在灭了高句丽之前,薛延坨一定要稳住,朝廷不能两面作战。”

“儿臣明白了。”李治坚定的说:“父皇的意思,找到突利设,查明此案,给乙失夷男一个交代,稳住他,是吗?”

李世民点头:“最近怪事连连,用兵方略丢失,突利设失踪,今天东西两市又同时出事,朕感觉这背后似乎有个黑手,揪出他,从今天开始,凌烟阁归你调遣,凌烟阁这些人,朕已经培养了多年了,都很可靠,各有擅长的本事,你可以放心用。”

说着李世民拿出一方小印递给李治。

李治想了想,没有拍胸脯保证,反而皱眉问:“父皇为何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