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
- 沈奕斐
- 8014字
- 2023-01-10 16:56:33
01 爱情新旧脚本:为什么今天爱一个人变难了
你的爱情脚本符合逻辑吗
我的朋友小A今年28岁了,经常和我感叹:“谈恋爱太难了”“总是遇不到合适的”“遇到的都是奇葩男”。在她口中,她的前男友就是个典型的“奇葩直男”,属于那种为热水代言的男人:生病了多喝热水,来例假了多喝热水,头痛也要喝热水,反正有啥问题都喝热水。
去年,她跟她男朋友分手了,起因是对方在情人节的时候没有任何表示,让她很生气。但是她忍了,觉得自己还要扮演好女朋友的角色。结果到了三八妇女节的时候,她的男朋友来了一句“妇女节快乐”。她肚子里的火噌噌地往外冒:“我怎么就成了妇女?你情人节不过,来跟我过什么妇女节啊?”然后她男朋友就回她说:“你都20多岁了,那就是妇女啊,你还以为自己年轻着呢。”因为这句话,她一怒之下就跟男朋友分手了。(我每次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身边总有年轻朋友说:这种男朋友还不分手?留着过年啊?)
第二年春节回家过年,她一个亲戚给她介绍了一个同样在上海工作的青年。这个青年到她家时,穿了一件旧夹克衫,拎了一袋坚果,然后带她去了一家嘈杂的餐厅,聊天的时候询问了她的收入和工作情况。她心想:这些亲戚是从哪里找出了这样的“奇葩”啊?聊完以后坚决表示,不能跟他继续处下去。
结果她的亲朋好友都不能理解,觉得这男生挺好的啊,同在上海工作,年龄相仿,职业也不错,你怎么就不能接受呢?
我听了她的经历后,一点也不同情她,反倒批评她:“你别以为你自己是个独立女性,其实你跟你妈以及你那些七大姑八大姨也差不了太多。”我们的长辈,他们的人生有一个确定的脚本:什么时候谈恋爱,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在哪里工作,每个人都按照这个确定的模式走,努力去符合这个模式要求的角色。
今天的独立女性,我们不再接受这样固定的模式,我们希望自己来选择在哪里工作,要不要结婚,和什么人结婚。可是,你一谈恋爱,你也在走一种模式,而不是真正在谈一份感情。比如,你为什么不问问看,他那么关心你的收入和工作,是因为他很功利,还是因为他这次相亲就是奔着结婚去的?他穿旧夹克是不把这次相亲当回事,还是他的确不注意外表?他拿的坚果礼盒是随手从家里拿的,还是他的确觉得坚果很健康,是一份不错的礼品?
我的一连串追问,把小A问蒙了,她说:“我从来没想过要问这些问题啊,我就是觉得他不符合我的要求。”
我继续追问:“你跟一个具体的人谈恋爱,难道不应该问问他是怎么想的吗?就像你和前任分手的时候,你都不问问对方原因,就直接觉得‘妇女’这个词让你不舒服了,难道不是因为在你的刻板印象里,‘妇女’就是个不好的词吗?也许对方是把三八妇女节当作一个尊重女性的重要节日,才祝你快乐的啊。”
小A说:“你有点把我问醒了,我的确没有这么思考过。我就是觉得你只有遇到一个真正懂你的人才是最合适的。否则,恋爱就没办法谈。”
我又接着追问:“那你谈恋爱谈的是什么?是找一个人来符合你的爱情理想吗?你的父母辈有一个婚姻模板,你也有一个爱情模板,你不觉得你和你的长辈其实差不多吗?唯一的差别是他们明确地说出了自己的模板,而你还不清楚自己的模板。如果找一个人来符合你的爱情模板,那他不就成工具人了?”
小A:“那我也可以符合他的爱情模板啊。”
我:“那你问过他吗?你好奇过对方对爱情的想象吗?”
小A笑了,说:“我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了。我从来没有关心过他们是怎么想的,我只是觉得所谓的缘分就是找到一个‘懂我’的人,而所谓‘懂我’其实就是符合我的爱情模板。”
那次聊天其实我不是特别礼貌,因为是朋友,我就直截了当地质问了。之所以有这一连串的质问,是因为我过去在做爱情和婚姻研究时碰到太多人,觉得对方和自己的想象不一样,一言不合就分手,甚至还给对方冠上“渣男”“渣女”“奇葩”等标签,然后感叹:好男人/女人都去哪里了?
老是问你喝不喝热水的“直男”就是低情商,不能要!
你竟然没给我转钱,你不够爱我,不能要!
我的生日,你竟然忘掉了,你肯定不爱我,不能要!
…………
我们不知道好的爱情是什么样的,但是我们的爱情模板里有太多“不好”的标签,这些“不好”或“不爱”的标签越多,你就越难拥有一份好的爱情。
走出这种模式的方法是多好奇地问问:为什么?当你追问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个具体的人,他为什么这么想,为什么这么做,很可能和你认为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而如果我们陷入了一个爱情模式,甚至有可能你的恋爱模板还是互相矛盾,那么谁来都不合适,然后我们就会感叹:这世界上根本没有好的爱情。
所以,我们在和具体的人恋爱之前,首先需要理一理你的爱情模式,也就是我们说的爱情脚本。
为什么谈一份感情,要先考虑脚本问题?
因为,你在现实中遇到的任何问题,背后都有一个更宏大的社会机制在影响着你。如果不能跳出这个机制去看待问题,人会很容易被它裹挟着往前走。正如法国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斯说的那样:“今天个人生活的失败并非缘于我们的心理弱点,而是社会结构的安排,导致了我们变化无常、多灾多难的情感生活。”通俗一点说,“人生在世,全靠演技”,如果你拿的剧本不够好,即使演技再高,也很难演好这部剧。
面对爱情亦是如此。所谓的爱情脚本,就是由经济基础、社会文化构成的一整套关于爱情的机制,它决定了你在什么时间段遇上一个人是合适的,什么样的人是最适合你的伴侣,什么样的感情是被大家看好的,哪种感情生活是得到所有人赞赏的……
从表面上看,是你自己在做选择,其实选择背后有一个大的脚本,决定你如何做出所谓的“正确选择”,尽管它不见得是最有利于你的,也不一定是你内心最想要的。
我们可以催婚,但爱情是没有办法通过催促而产生的。因为爱情是你在对一个人产生好奇以后,自然而然发生的结果,它不是可以设计的一件事。
为什么今天“脱单”这么难?为什么我们老遇到不合适的人?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搞错了因果关系,我们总觉得找到一个符合我们爱情模式的人,爱情就开始了。实际上,只有跳出爱情模式,才能遇到一个独特的个体,让我们产生好奇心,让我们忍不住靠近,最终彼此吸引。
所以,让爱情不再那么难的第一步是首先理清我们的爱情脚本,看看它有没有矛盾的地方,看看这些爱情脚本真的符合爱情逻辑吗?
爱情新旧脚本的冲突
今天,我们在讨论爱情时,“爸妈催婚”成为多数人遇到的普遍难题。
我们与父母因为爱情观念的不同而发生冲突,不是因为父母不爱我们,而是我们两代人拿到的脚本是不一样的。很多父母拿的是爱情旧脚本:到年龄就应该结婚生子;男方一定要比女方挣钱多,年龄大;要男主外,女主内;找个老实人比较重要,最好这个老实人的其他条件比如学历、工作都胜过隔壁老李家找的女婿……
而处在当下时代的我们,相较父辈来说,独立意识变得更强了,很多时候,我们一个人也能生活得很好。由这样的社会心理环境所催生出的爱情新脚本,不再把婚姻看作人生的必经路途,而是一种选择。结婚能让我过得更好,我才结婚;在两个人的角色分配中,比起传统的“男外女内”,我们更强调要各自成长;在评价体系上,由于我们身处流动性强的陌生人社会,所以爱情好不好,靠的是理直气壮的“不要你觉得,而要我觉得”来判断。
关于爱情新旧脚本,南京大学翟学伟教授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他认为今天中国社会存在两种不同的婚姻模式:一种叫缘分婚姻,另一种叫爱情婚姻。
缘分婚姻强调偶然性。过去中国人说婚姻是命运,是缘分,“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总而言之,两个人之所以会在一起过日子,是因为前世的功德,而不是这一世的努力。那怎么确定前世匹配好了这一姻缘呢?很简单,“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重点看生辰八字,生辰八字匹配就说明“有缘分”。在缘分婚姻中,我们没那么在乎对方的吸引力,如果一个男性因为嫌弃妻子变老变丑而想休妻,肯定会遭到道德批评,因为“糟糠之妻不下堂”;如果一个男性秃顶了,有大肚子了,他的妻子因此抛弃他,这在中国人看来也是特别奇怪的。
过去,我们在婚姻里的容忍度特别高,婚姻的内部感受没那么重要,我们更注重别人怎么看。即使夫妻在家里打破头,哪怕夫妻已经没感情了,在外面还是想要维持美满婚姻的假象。在缘分婚姻里,我们生发出一种能力叫作“息事宁人”。有矛盾了,内部调解一下,劝和不劝离,能把日子过下去就好。
但是,年青一代受到“浪漫爱情”的影响,崇尚的是“爱情婚姻”。爱情婚姻特别强调内在性,夫妻双方的自我感受决定了婚姻的存亡。爱情婚姻需要经营,需要双方努力维护。比如最著名的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强调爱情中的激情、亲密关系、维持爱情的决心等都是内生性的,它要求你在爱情里努力投入,两个人要为爱保鲜。所以在西方人看来,“性感”是个非常好的词,夫妻为了保持性感,会用上香水等情趣物品。
在爱情婚姻中,个体的感受是最重要的。爱情存在的目的是让个体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如果不能快乐和幸福,婚姻马上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年青一代很在乎自己的“感觉”。
爱情的脚本和我们对婚姻的想象紧密相连。比较下来你会发现,缘分婚姻存在的社会背景是中国“家庭主义”占主流的时代,两性关系的出发点是家庭利益至上,所有的选择都是基于怎么让共同组建的家庭变得更好。而爱情婚姻存在的社会背景是中国个体化的时代,每个人依靠自己的选择来形塑生活,所以两性关系的出发点是个人的利益,首要考虑的是“我怎样才能从婚姻中受益”,而非怎样让家庭利益最大化。这两种模式的运作逻辑是不同的。在翟学伟看来,缘分婚姻是一种减法婚姻,它给日子设定了目标,我们最终一定要走到这个点上,日子是一天天删着过的;爱情婚姻是一种加法婚姻,没有目标,不必非得走到哪里,爱一天就维护一天。
这两种脚本共存于现代社会。我们今天的现代化被称为“压缩的现代化”,因为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经济发展进程。经济发展可以加速,但文化发展是有滞后性的。这就导致了一个有点特殊的现象——拿着不同爱情脚本的人,共存在一个社会环境里。
更麻烦的是,今天年轻人的爱情理想是两种爱情脚本的结合,我称之为“命中注定我爱你”。大家非常在乎爱情里的自我感受,强调美妙的激情,强调个体的吸引力,但同时强调缘分,希望这份感情是命中注定的,比如最近很流行的“三生三世”,两个人早已缘定三生。
然而,新旧脚本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和矛盾。既想要旧脚本中天长地久的稳定,又想要新脚本里拥有的激情,这种互相矛盾的选择逻辑让爱情的实践变得困难重重。所以,怎样平衡新旧脚本之间的冲突,成为我们探讨爱情、走入爱情时,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
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当你在爱情中遇到问题时,要先想想,你的爱情脚本是什么?你的爱情脚本更符合传统社会要求还是现代社会要求?脚本所崇尚的价值观是不是你所认可的?脚本给你的角色设定,你能否演好?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学会去平衡各种意见,从而逐渐在新旧脚本之间找到第三条路,即属于你自己的爱情脚本。
爱情新旧脚本的性别冲突
在找寻自己爱情脚本的路途中,你会发现,除了要平衡爱情新旧脚本之间的冲突,我们还需要了解男女在爱情新旧脚本中的差异。因为男女在爱情中对角色期待的错位,同样导致我们今天的爱情变得困难。
在爱情旧脚本中,男女在婚姻和家庭中扮演的具体角色是有明确规范的。因此在传统社会,冲突主要来源于个体和角色之间的差异,比如一个不擅长手工的女性可能因为做不好女红而苦恼,而一个性格温柔的男性可能因为扮演不好严父而被指责。所以,在家庭主义的文化中,个人特质和角色的冲突是主要的问题,结婚后的男女需要符合社会对他/她的角色期待,而不是体现其个人的独特性。
但在爱情新脚本中,个体的个性和人格魅力变得更为重要,爱情是通过双方有创造力的方式经营出来的,不存在固定的角色,每个人都可以自己选择是否要结婚,婚后成为什么样的丈夫或妻子、女婿或儿媳妇,以及为人父母。所以,现在婚姻家庭的痛苦是彼此“性格不合”“三观不一致”。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男女两性的角色变迁道路是不同的。张李玺教授在《角色期望的错位》一书中提到,今天的婚姻冲突主要来自性别角色期望的错位:女性对自我的角色期望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社会对女性仍然持有传统的角色期待,而男性角色无论是自我还是社会角色都仍然维持原有状态,两性之间的角色不再匹配。让我们具体展开来分析。
在传统的角色期待里,男性是挣钱养家的角色,是家里的权威,不需要做照顾家人的日常琐事;而女性是被保护者的角色,由于不具备挣钱养家的能力,所以在家里的分工,通常是全心全意地照顾家人,同时要有顺从、牺牲的精神。
而在当下,我们会发现,男性的脚本几乎没有变化,主要任务依然是挣钱养家。房价的居高不下,甚至强化了男性的传统角色,因为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增加自己的原始积累。需要强调的是,社会普遍对男性在爱情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所改变的期待值并不高。由于传统婚姻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在现代社会中是让男性更为受益的,男性只需要承担事业发展的任务,和他今天的角色比较吻合,因此,男性的改变动力是不足的。
相比之下,当今女性所面对的,却是一个“双重负担”的爱情脚本:既要人格独立,在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绩,又被要求在家庭中吻合传统社会所期待的角色,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尤其是女性在过去被看作“从属于家庭”的人,以家人利益和生活节奏为生活重心,自我的利益和需求放在第二位。今天的女性发现了这种模式的压迫,所以她们努力改变,强调“自我”的发展。而男性并没有这样的认识。今天的女性更想进入新脚本,想要个体的独立自主,而不是去符合旧脚本中的角色,因此,女性改变爱情和婚姻脚本的动力更强。
如何让爱情和婚姻同样符合女性的利益,是新时代独立女性的诉求,“遇见更好的自己”这种话语体系的流行说明今天女性对自己的定位已经不满足于贤妻良母的角色,而是希望更能体现自我的独特性和自主性。
两性之间角色脚本变化的不同路径导致的差异是两性在匹配过程中隐藏的大问题。
在爱情中,我们不能只要权利不要责任
爱情中更麻烦的是,我们自己的角色脚本变化了,但是我们对另外一半的期望并没有改变。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不要简单地认为爱情旧脚本就是不好的,新脚本就是好的,对男女双方来讲,这两个脚本其实都有吸引人的地方,也都有制约的地方。
于男性而言,爱情旧脚本里的女性角色是温婉贤惠的,他们渴望这样的妻子;而在新脚本里,独立自主、文化程度高又有工作能力的女性,同样是他们喜欢追求的对象。于女性而言,希望另一半有爱情旧脚本里的挣钱养家能力,具备比较好的经济实力;与此同时,有自主意识的我们,也希望男性具有爱情新脚本中的平等意识,允许女性在亲密关系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自主性。
所以,在择偶中,男女的选择标准常常是双标的,希望同时拥有新旧脚本的好处而不承担其责任。比如有些男性觉得女性就应该是感性的、温柔的,愿意全心全意地为家庭服务,但他自己不见得能做到传统男性的标准——他来挣钱,他来养家。同样,有些女性标榜着独立,希望自己能和男性一样平等发展,少承担家庭责任,但是又要求男性必须挣得比自己多,房产证上一定要写自己的名字。这些都是典型的“只要权利不要责任”式双标。
所以,想要解决爱情脚本中的角色冲突,就必须理清男女脚本的不同。我们需要把对个体“渣男渣女”的抱怨转变为对个体不同情况的了解。爱情新旧脚本的混杂是现代爱情中两性都需要反思和改变的,男性尤其需要改变。
如何应对爱情的“难”
面对今天爱情的“难”,首先需要梳理的是每个人的新旧脚本。
爱情旧脚本脱胎于“缘分婚姻”:强调偶然性,缘分最重要;强调外在性,一定要结婚,完整的家最重要;强调长久性,天长地久的减法婚姻是理想;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个体要努力符合角色要求;强调男尊女卑的关系。
爱情新脚本源于“爱情婚姻”:强调个体努力,只有通过双方的努力才能经营好爱情;强调选择的意义,是否结婚,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是个体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无所谓好坏,个体能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即可;强调关系中的平等和发展,理想的爱情和婚姻一定是让双方变得更美好。
老一辈能坚持缘分婚姻、接受爱情旧脚本是因为他们在婚姻里追寻的不是个人幸福,而是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等家庭整体利益,所以他们会努力去符合角色的要求,因为这样能让家庭利益最大化。
年青一代必然会走进爱情新脚本,因为今天生活的目的,同样包括结婚的目的都是追求个人幸福,爱情的重要性在于它能让我们个体感受到激情和快乐,而不再是传宗接代。但是,我们依然会羡慕白头偕老,我们依然渴望稳定永恒的爱情,依然会遵循某些刻板的性别分工。
男女都希望把新、旧两个脚本里对自己有利的方面放进自己的爱情脚本,而把不利的方面排除出去,这种趋利避害的倾向本身无可厚非,新旧脚本的混杂和男女脚本的冲突并不是批评一方“直男癌”或另一方不守妇道就能解决的。爱情问题的解决、两性关系的和谐需要我们更有智慧地去面对。
我给大家的建议是,首先要放下贪心的想法,梳理自己内心的犹豫不决,然后重建自己的爱情脚本。每个个体都可以打造适合自己的爱情脚本,它不一定是完全的新脚本或旧脚本,但这个脚本本身一定不能互相矛盾,不能双标。如果女性希望男性承担挣钱养家的角色,那么女性的爱情脚本也应该要求自己承担家庭内的分工;男性希望女性能有主见、经济独立,那就不能认为女性承担家务是理所当然的,男性也需要承担至少一半的家务劳动。
想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本书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都在帮助大家跳出误区,再通过实践,个体才会越来越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爱情脚本到底是什么,这个脚本是不是真正符合内心需要的,并且能够实现的。
其次要调整对爱情和伴侣的期待。
在传统社会,婚姻是一个女性的全部,家庭能解决一个人大部分的问题,但是对今天的两性来说,爱情和婚姻都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它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爱情并不能拯救人生。我们不能把所有理想的实现都寄托于爱情和婚姻中。
同样,一个爱人也不能拯救我们。当亲密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认定是对方的错,也可能是你们双方拿的爱情脚本不一样。如果是这种情况,就需要你们在新旧脚本和各自的脚本中做到平衡,看看两个人是不是可以在关系中找到双方都认同的合作模式,而这一部分的调整需要我们改变对差异的认知,明确独立与联结的边界,本书的第三章、第四章就是在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保持平等和尊重的协商精神是现代爱情脚本的要素之一。
最后我想特别提示女性朋友:不要内化歧视。正如戴锦华教授所说,社会很多时候对女性是不公平的,对女性的歧视也是真实存在的,但女性自己不要内化这种歧视的论调。我们要有意识地跳出那些禁锢。而爱情新脚本最大的好处,就是自主权回到我们个体手上,女性完全可以在新脚本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爱情。我也要特别提示男性朋友:你们不仅要反思自己的爱情脚本,而且还需要步子大一点,尽快跟上女性在情感领域的发展,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的平等意识,也许你比自己想象中的更加男权。放下父权体系赋予男性的一些利益,才能获得现代平权体系的轻松和愉悦,好的爱情一定是让男女双方都受益的。
总而言之,社会的爱情脚本不一定适合你,新旧脚本的分割也没有那么明确,所以下次,当你遇到爱情问题时,记得先停下来问问自己,你要的爱情究竟是什么样的。但不可否认,好的爱情一定能丰富我们的生命旅程。所以,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会反复帮大家梳理一些爱情旧脚本里的误区,以及你在爱情新脚本里经常会遇到的困惑,希望最终能帮你找到适合自己的爱情脚本。
要点回顾
我们在谈恋爱之前,首先要考虑一下自己拿到的爱情脚本是什么样子的。你和父母及伴侣在关于亲密关系中的很多差异其实都不是人品的问题,更多的是因为大家认同的爱情脚本是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的。男女在爱情中对双方的角色期待,受新旧脚本不同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冲突。今天我们的爱情之所以变得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各种脚本混杂在一起,而你要在其中做好平衡和选择,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脚本,是需要走出一些误区,通过学习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