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暖的巢穴
- (德)费陀斯·德浩谢尔
- 2435字
- 2023-01-16 17:05:46
第一章 自私化作爱 母亲的天性
第一节 令人费解的分娩时刻
让世界充满爱的秘诀就是母亲热爱自己的孩子。假如她拒绝为年幼的生命全身心地付出,那么,孩子就无从体验到被爱的幸福,也就无从把这种感觉给予别人,他们将来为人父母时也无法把爱继续传递给自己的孩子。于是,严寒就会侵入我们文明世界的社会生活,也会将不幸带给这个世界。
“母爱”究竟是什么?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呢?从神秘主义的模糊认识论直至全盘否定观,这些如今已对儿童的心灵造成伤害。因此,若要了解这一造物的神奇成就,我们就应该进入它以最原始的形式呈现的地方——在毫无矫饰的自然中,在动物的世界里——去寻找答案。
在智利圣地亚哥的一家动物园里,白耳狨斯坦拉虽然没有哭喊出声,可它明显强忍着分娩的阵阵剧痛。当孩子降临时,母亲斯坦拉意识模糊,随后胎衣也被排出体外。
这时,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出现了。斯坦拉无比温柔地抱起了胎衣,仔细查看一阵后,小心翼翼地把它紧贴在胸前,却对自己真正的孩子置之不理,任其躺在地上。
几乎所有关在笼中独自长大的猴子都从未与群体中的其他猴子一起经历分娩,所以,它们的表现也很相似:毫无经验的母猴也会把产下的幼崽和排出的胎衣像双胞胎那样一起搂在怀里。
分娩是怎么回事?孩子又该长成什么模样?它们无从知晓,没有谁事先指导示范,让它们理解,它们只是感觉到令自己异常疼痛的东西被排出体外了。所以,即使斯坦拉要报复这个刚刚摆脱的、让自己饱受折磨的家伙,谁又能责怪它呢?虽然这样的事情并不会发生。
相反,这只刚刚成为母亲的动物身上开始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促使它爱上手中这个不可思议的东西,即便只是胞衣而已。
这就是动物身上神秘而伟大的母性,能让万物超越思想,使个体的利己主义转变成对孩子无私的爱。没有哪个动物母亲能够抗拒自己从这一刻起向无私、忘我的转变。
与白耳狨斯坦拉相似的情况,还发生在每只产崽的母狗身上。西格弗里德·古特曼(Siegfried Gutmann)教授家中养着的一只雌性猎獾狗,是在柏林这类大城市长大的典型宠物犬;直到高龄,它才得以生育下一代。在产下第一只幼崽时,母狗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一无所知,只是不知所措地在房间里来回走动,身后还拖着脐带未断的幼崽。
突然,幼犬发出一声尖细的呼叫,刹那间唤醒了母亲混沌的意识。后者停下脚步,似乎在聆听发自内心的声音,然后转过身,咬断脐带,吃掉胎盘,再从上到下非常温柔地把这个初到世界的孩子舔舐干净。这次生产中余下几只幼崽的出生,以及之后的几次生产过程,这只母狗自始至终处理得当。
由此可见,正是新生儿的急声呼叫唤醒了母亲身上那种此前从未被感觉到过的、如今却要付诸实践的母爱意识,它与理性或同情毫无关联;然而,在处理时,动物母亲们总能采取唯一正确的方式。
假如对于分娩一事,人们以往从未耳闻也不曾眼见,那么,他们也会像上述的动物那样表现愚蠢,将自己的孩子置于生命危险之中。这似乎令人难以置信,但是通过生活于近巴拿马加勒比海域中常年被棕榈树覆盖的珊瑚礁上的圣布拉斯印第安人(San-Blas-Indianer)的相关例子,我们能够证实这一点。
当地的女孩子和年轻妇女在首次经历临产的阵痛前,谁也不知道阵痛与怀孕的关系。所有相关信息都被严格封锁。这项让人毫无思想准备、惊世骇俗的禁忌十分严格:任何违犯者都会被医师抹上一种致痛的荨麻毒药,之后多日不得不忍受剧痛折磨。
与有些国家流传的“鹳鸟送子”不同,这里的海岛居民告诉少男少女们:婴儿是从生活在不远陆地上的母兽的两角之间长出的,后来岛上男人发现了他们,就用皮筏带回来送给自己的妻子。
因此,年轻妇女初次怀孕期间,甚至首次分娩时,完全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就连她们的母亲也不敢告诉女儿逐渐隆起的肚子以及疼痛意味着什么。年轻妇女只会以为自己病得很重,即将死去。所以对她们来说,接下来的分娩如同一次死亡经历,而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恐惧瞬间转变成欣喜。
美国芝加哥人类文化学家霍华德·基勒(Howard Keeler)教授曾经数月生活在这些中南美洲的印第安人中间,他认为这一禁忌有着鲜为人知的意义。死亡的恐惧急转成为极度的欣喜,跌宕起伏的首次分娩巩固了年轻母亲与自己孩子间的情感纽带,让母亲在思想和情感上紧张,同时又充满柔情。他认为这在现代文明社会早已罕见,可正是这样的经历给她们的性格深深地打上幸福、平和的烙印。
动物母亲也一定感受到了相似的东西,这听上去颇为怪诞,但正是对生产的无知使它们感觉濒于死亡,于是,一种原始的情感力量在它们的心灵世界逐渐集聚,让它们时刻准备着保护刚刚落地的新生命。
建立牢固的母子情的关键时刻就在分娩时分。如果把一匹牝马、一头母牛、一只山羊或绵羊和刚娩下的幼崽立即分开一两个小时,那么,母畜们将再也不能产生母爱之情。
让我们想象一下:幼崽出生不足两小时,如果这时实验人员回来,把幼崽交还它们的母亲,那么母畜会怎么做?它们不仅认不出孩子、拒绝接受,还会粗暴地踩踢、啃咬甚至杀死孩子。
但是,如果分娩后的最初4天里,这位哺乳动物母亲一直把幼崽亲密地带在身边,给它喂奶,舔舐、清洁它的身体,给它保暖,这样,母亲对孩子的照料欲就会充分觉醒。如果行为学研究者在这之后再偷偷抱走它的孩子,那么,它就会不停呼唤自己的宝贝,不知所措地东奔西跑、四处寻找,最后把半路上偶遇的某个小动物当作自己的孩子,全心全意地照料它。
有一头母鹿,确切地说是一头雌性狍子,在树林中到处呼叫,因为它的未满周岁的幼崽被在此散步的“好心人”误认作“弃儿”救走了,最后,母狍竟一厢情愿地悉心照顾起一只野兔……直到野兔消失于土堆中。
就这样,第一种情况是母亲排斥亲生孩子;第二种则相反,母亲的表现简直荒唐,居然不分青红皂白,强拽来别的动物代替自己的孩子,好在其身上宣泄骤然爆发的母爱本能。
这些匪夷所思的母亲照料孩子的现象,如同一个迷宫,在我们面前显现其中神秘莫测又令人悚然的自然力,它错综复杂、不可名状,给人的感觉如同读到歌德的《浮士德》中“奔向母亲吧!”时发自内心深处的战栗。
或许真的没有什么比这比方更恰当了,这些大自然的造物拥有的天性,神秘而又超乎理性地发挥着它万能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