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属感是存活的前提

“生下来”不应该让孩子感觉离开了“家”(子宫)。婴儿天生就依赖与亲生母亲的身体接触,因为这是孩子最熟悉的环境。母亲就是庇护所和营养源。在生命最初的6~9个月,婴儿无法区分自己和母亲。母亲的天职就是保证婴儿存活。婴儿的大脑和身体天生需要接收母亲的亲密照顾,这意味着母亲要托举、搂抱、喂养自己的孩子。婴儿绝不能长期离开自己的首要看护人;婴儿的呼吸、心率、疑问和情感安全等尚未发育成熟的系统都依赖于人类的接触和亲近。

“我想要我妈妈”是幼童的恳求,这是举世公认的心声。我们听到这种哭喊声,也许已经感受到了凄凉,撕心裂肺的苦苦哀求声在我们内心深处回荡。当无人回应时,会发生什么?遭遇不耐烦的愤怒回应时,又会发生什么?我们不再需要妈妈了吗?根本不是这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没了母亲的安慰,我们就会学着去隐藏情感需求。但这种需求并没有消失。缺乏母性抚育与呵护的需求感会蔓延,就像愤怒情绪会传染一样。如果身体里保存着痛苦情感的记忆,久而久之,慢性的痛苦和长期的不安全感便会产生。当痛苦成为常态时,它就变成了毒性情绪。毒性情绪和压力会导致生理上的炎症,削弱免疫系统。因此,对于孩子来说,母性抚育或呵护的过早缺失属于逆境成长,并且会造成依恋伤害。内心的恐惧或孤独感会跟随我们从幼童期进入成年期,对我们的身体、人际关系和职业生涯造成严重的破坏。这种孩童时代的心碎历程就是“母爱饥渴症”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