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58.不换思想就换人
- 大明:建文遗子,从白莲教主开始
- 长安春雪
- 2194字
- 2023-02-13 00:15:32
老子收了粮食难道自己吃吗?老子能吃几口?还不是为了给北征的将士准备军粮,你他娘的!不识时务的老家伙!
朱棣暗骂胡俨不识好歹,你就不会给朕留点面子,非在现在掰扯明白?
朱棣马上就决定彻底说服胡俨,否则以后朝中不知有多少清流要站出来非议呱噪,眼下先辩倒了胡俨,其他的清流也就不敢胡咧咧了,所以朱棣当即板着脸,语调冰冷的回了胡俨一句:“什么叫用钱财买卖?哪个辱没圣贤了?你给朕说清楚?”
胡俨也不畏惧天威,直着脖子扬着脑袋大声说:“交纳一百五十石粮食便交换一个监生,此例一开,以后进国子监,就不看学问高低,不看人品优劣,只看谁家有钱没钱,谁家粮食多,谁就能进国子监,那国子监与酒肆茶楼何异?品学兼优的寒门子弟岂不再也没有进身之阶了吗?”
朱棣一拍桌子,指着胡俨的鼻子大声呵斥:“什么叫交换?这些捐粮的义民,那都是心向朝廷的良民义士,急朝廷之所急,想朝廷之所想。别说这些捐粮的义民了,各地官员每年都要上报忠孝义民,朝廷还要择优褒扬奖拔呢,怎么到你这,就成了交换了?”
胡俨有些上头,脖子扬的更高了:“这些捐粮的监生,占了本应属于品学兼优的学子们的位子,从此以后,劣生驱逐良生,国子监再没有好生源了。”
朱棣气的站了起来:“良生?你国子监现在的监生都是良生吗?现在的监生都是什么人?不是恩荫就是各地选贡的?恩荫的不说,他们的父兄都曾有功于朝廷。选贡上来的监生,学问真的过硬吗?过硬怎么上一科都没考中?你说他们学问好,那朕就偏要较真,考一考他们的学问,他们学问若不行,朕就要查查,他们给了当地督学送了多少孝敬,家里给地方官塞了多少好处?才被推荐到国子监的?再说选贡的,恩荫的都是朝中官员的子弟,虽然他们父兄曾经为朝廷立过功效过力,但你看看这些纨绔膏粱如今都在干什么,斗鸡走狗,偷鸡摸狗,哪个干正经事了?收粮捐监,本是利国利民的良策,怎么到你这成了朝廷跟百姓交换了?”
“现在的监生虽也良莠不齐,但捐监的例一开……”胡俨面红耳赤,还要争辩。
“得得得……”朱棣也懒得再跟胡俨费唇舌了,他是马上的天子,历来治军都是令行禁止,军令如山,哪能容许别人置喙他的命令,他一摆手:“把胡俨给我赶出去,国子监你也不用去了,在家老实呆着,读你的圣贤书吧。”
胡俨被撵出了殿,朱棣犹自不肯落座,在御案前来回踱步,指着下面众臣:“现在人也不少,这就廷议,都说说,国子监祭酒的差事,胡俨还能不能干?”
皇帝在气头上,哪个敢站出来说话?
胡俨不同意捐监,这官肯定是不能干了。
众臣都明白,胡俨提出捐监的弊端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捐监解决的是北征军粮的问题,在皇帝眼里,你质疑捐监,那就是质疑皇帝收取军粮,骨子里就是反对北征的决策,那皇帝岂能容你?
朱棣来回走了几圈,气多少消了一些,见众人没一个说话的,他缓了口气说:“胡俨当不起国子监这么重的担子了,朕决定让他滚蛋了,你们再给朕举荐一个祭酒来,换个能干的,愿意干的。”
皇上直接把话挑明了,谁还敢顶着上,赶紧都恭顺的低头,表示对皇帝的处置没有异议,而且也都祈祷下一块石头可别扔下来砸到自己。
朱棣又说:“朕把话放在这,收粮捐监这件事,能干也得干,不能干也得干,掰不过弯来就换人,谁能干谁上。”
本来这件事,到这就算有了了结,众臣都无异议,捐监的决策一致通过,朝廷颁旨施行,天下皆称颂天子英明,军粮源源不断运往京师,北征最后一个后顾之忧彻底解决。
可偏偏这时朱棣又说话了,而且不知为何,朱棣竟面露悲戚之色:“朕累了,忙了一辈子了,辛苦操劳了一辈子,图的是什么?还不是想让这天下太平,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吗?朕难道是为了自己吃喝享乐吗?”
“朕若不是为了天下,为了百姓都过上好日子,天天起早贪黑做事干什么,累得一身是病图什么?好好当个藩王,荣华富贵一点也不比皇帝差,又比当皇帝快活逍遥,难道朕不知道吃喝玩乐痛快?”
“朕料想,千年之后,必会有人骂朕夺位篡权,骂朕是乱臣贼子,可谁知道朕的苦衷?朕不是恋战之人,与其等着后人骂,还不如趁早把建文找回来,把建文的后人找回来,把这位子还给他,让大哥的子孙回来坐龙椅……朕这一生的操劳……”
说着朱棣竟真的垂下泪来,他已有了年纪的人,老泪纵横,还真令人动容。
朱棣说的情真意切,也确实泪流满面,但谁敢把他的话当真?胡濙就站在众臣队列中,皇帝对大哥家后人的态度如何,胡濙才最有发言权。
众臣都不免犯起了糊涂,皇帝突然说起这个事来,是什么意思?胡俨反对捐监,你罢了他的官,换个听话的不就完了吗?
这又是哪一出啊?
眼见皇帝为了捐监一事竟如此动情,汉王朱高煦心里不免犯起了嘀咕,他一向最喜欢琢磨老爹的心思,但这两年这老头子的心思越来越难猜了,你也不知道这老爷子心里想的是啥。
今天冷不丁来这么一出,是御膳房送的早膳太好吃了,对了皇帝胃口?还是御药房送错了药?
朱高煦这两日一直在挖空心思苦思冥想,想着找个合适的机会跟皇帝开口,收回初一那天大朝会上捐出的五万贯。
他原本算准了太子没钱,想给太子挖坑的,没想到太子竟弄出捐监这么个损招,从江南的富户手里弄粮食出来,不仅彻底解决了军粮的缺口,而且把自己绕进去了。
眼见太子一箭双雕,既解决了军粮,又在皇帝那里卖了好。
反观自己这边,捐五万贯的大话是当着所有朝臣的面喊出去的,覆水难收,现在是骑虎难下,简直比吃了苍蝇还腻歪,所以今日一上朝,朱高煦看谁都觉得面目可憎,看谁都觉得像是要跟自己说拿钱,日娘的你们可是一个铜板不用出,我可是要实打实从腰包里掏五万贯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