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唐代诗坛名家辈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诗人,创作了大量题材多样、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意境高远、动人心弦的诗篇。清人编纂的《全唐诗》收录唐诗作者2873人,唐诗49 403首。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所撰《全唐诗补编》,又收录唐诗6327首,诗人1600多位,这样算来现存唐诗超过55 000首,诗人有近4500人。唐代的诗人,创作了大量人们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佳作,取得了绚丽夺目的艺术成就。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历代文人无不热爱唐诗,学习唐诗,将唐诗视为圭臬,奉为典范。

唐代诗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帝王将相、各级官吏、文人士子、妇女儿童,以及贩夫走卒、释道倡优,还有外国作者,人数众多,身份各异。唐诗的题材也非常广泛,举凡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宫廷生活、科举应试、恋爱婚姻、亲情友谊、宦游羁旅、山水田园、自然风物等社会与自然现象,唐诗都有涉及。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凡生活中用到文字的地方,他们一律用诗的形式来写,达到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闻一多《诗的唐朝》)唐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诗人纳入诗中,丰富的社会生活,为唐代诗人提供了无尽的创作题材。

在唐诗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诗歌常识。从诗歌体裁来看,唐诗主要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别。

首先来看古体诗。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写作方式较为灵活,不要求对仗、不讲平仄,篇幅长短不限。押韵较自由,既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既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句式以五言和七言为主。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自汉代以来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量著名的诗人诗作,唐代诗人也热衷于五言古诗的创作,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在唐代之前较为少见。初唐时期,诗坛盛行七言歌行体长诗,出现了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夜月》等著名作品。七言古诗的创作在唐代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诗人诗作大量涌现,最终和五言诗共同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体裁形式。

其次来看近体诗。近体诗创始于南齐永明年间,以平、上、去、入四声为基础,要求避免各种声韵不调之病,形成“四声八病”的诗歌创作理念。至初唐时期,近体诗在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逐渐形成特定的形式要求,为大家所共同遵守。近体诗的创造和成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确立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典型的形式,成为自唐代以来最为盛行的诗歌体裁之一。近体诗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句式固定,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绝句。学习近体诗,对平仄、粘对、押韵及对仗等常识要有一定的了解。关于近体诗格律,王力《诗词格律》、启功《诗文声律论稿》有详细论述,读者可参看。

平仄。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统称为仄声。普通话入声消失,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规则。平仄规则,发端于南朝齐梁年间,到初唐时期正式形成。基本规则就是: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中平仄相对简单来说,记住两副对联: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律诗以此类推,也要记住两副对联: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粘对。“粘对”是律诗平仄的基本规则。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一联诗中,上下两句的平仄是对立的。粘,就是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也就是要平粘平,仄粘仄。具体来讲,要使第三句的第二字跟第二句的第二字相粘,第五句的第二字跟第四句的第二字相粘,第七句的第二字跟第六句的第二字相粘。以此类推,篇幅较长的排律,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可使全篇符合平仄规则。律诗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到一类。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要在二、四六、八句,也就是偶句句尾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对于七言绝句来讲,首句入韵是正格。律诗押韵要求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对仗。对仗是律诗的基本要求,在一联诗中,上下句的句型、词类和词义应该相对具体来说,一是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二是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三是词语的意义也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按内容可分为言对、事对,方式上可分为正对、反对。对仗的类型较多,有工对、宽对、流水对等。在五言、七言律诗的四联诗中,首联和尾联一般不要求对仗,当然也可以对仗;中间两联则必须对仗。对仗是否工稳、巧妙是衡量律诗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准。

本书共选录诗人近八十位,作品近三百首,着重选录广为传诵的唐诗名篇。所选诗篇附有注释和简评,力求为读者提供一部分量较为合适、解释较为详细的唐诗读本。本书所选诗歌,凡作者别集近年有整理本者,大多依整理本录入,没有整理本者则依中华书局排印本《全唐诗》录入。唐诗文本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较多异文,笔者参考各整理本的校勘成果及《全唐诗》中随文标注的异文,在注释过程中对重要异文加以说明,以便于读者阅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阅读本书,对于读者学习唐诗、背诵唐诗,提高文学修养具有一定意义;对于读者了解并继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会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误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