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唐狄公案(全6册)
- (荷兰)高罗佩
- 6110字
- 2024-11-04 16:55:11
第三回 问疑案蓬莱履新 惊步廊县衙遇鬼
狄公一行四人走近蓬莱县城西门,乔泰将眼前的低矮城墙和正中间的两层门楼品评了一番。
“某在地图上看过蓬莱县的地形。”狄公解说道,“这县城有天险可守,北临蓬水,东临阔溪。那阔溪就在县城东北角汇入蓬水,易守难攻,故而并未建造高墙深堑。县城十里之外便是蓬水入海河口。那里建有军镇,由镇将率精兵戍守。他们会盘查所有往来船只,前几年大唐和高丽、百济交战,他们便截住所有想要入河的高丽和百济战船。这条河的北面全是悬崖峭壁,南面则是一大片沼泽,再无其他。是以蓬莱是这一带唯一可供船只通行的良港,也成了大唐和倭国、高丽、百济、新罗商贸往来的枢纽。”
洪亮接话道:“在京师我曾听人说过,高丽和百济有不少人在此地安家,尤以船夫、修船造船的工匠和佛门弟子居多。他们都住在自家人聚居的村里,就在县城东面那阔溪对岸,附近还有一座著名古刹。”
乔泰不禁对马荣戏谑道:“兄弟,你可趁便到那里找个百济小娘子试试运气,然后便可到那座寺庙里上几炷香求菩萨宽恕你的风流罪孽,哈哈哈!”
两个全身披挂的县门卒打开县城大门,放他们进城。一行四人沿着繁华的街道缓辔而行,少顷来到县衙大院的高墙之外。他们顺着院墙一直走到南面的县衙正门,几个卫士正坐在门口鼓下的长榻上闲聊。
一见狄公一行四人,一干卫士立刻从榻上一跃而起,赶紧向狄公行礼。待狄公从卫士身边走过,洪亮察觉到他们相互递了个眼色。
一名不良将他们引往中庭对面的县衙衙舍。穿过中庭之时,狄公见四名佐史正由一老者监督,忙着粉刷院墙。这老者蓄着一副花白短髯,看起来形容憔悴。
老者望见狄公,有些慌乱,匆忙趋步上前行礼,低下头,向新任县令嗫嚅道:“参见狄县令,在下是蓬莱县县丞唐秉正,现暂摄本县公务。仓促之中未能远迎,请狄明府恕罪。在下委实不知明府今日到任,不曾准备酒水为明府接风洗尘……”
狄公插口道:“某以为之前县境驿站已提前派信使传递过消息了,想是出了差池。如今既已到任,你且先带某等去公堂看看。”
唐秉正立刻将狄公一行带去宽敞的大堂。铺了石板的地上打扫得干干净净,堂内后墙边摆放着高脚公案,上面铺着一匹闪亮红缎。公案后的整面墙上覆着已有些褪色的紫色绸幔,中央照常是粗金线绣成的一只大獬豸,意喻明察秋毫。
一行人走过幔帐后面的那道门,穿过一条狭窄走廊,便来到县衙内堂。这间内堂收拾得整整齐齐,精心镂刻的书案光可鉴人,四周洁白的墙面新近才粉刷过,倚墙的长榻上铺着精美的深绿锦缎。狄公去隔壁存放文书的屋子匆匆一览,便去了第二进院落,一进院门便见了正对面的客厅。老县丞惴惴不安道:“大理寺郭评事离开之后,就一直无人再进过客厅,里面可能有些凌乱。”狄公见唐秉正神情尴尬,心生疑惑,看他一直弯腰弓身,心神不宁。
“我看你将这里都打理得很好,井井有条。”狄公安慰道。唐秉正又深施一礼,嗫嚅道:“禀明府,实不相瞒,在下在蓬莱县衙办差已有四十个年头。想当初,我刚到县衙的时候只是个跑腿听差的年轻后生,却一向喜欢凡事秩序井然,这里所有的事务一直都是按部就班,规规矩矩。许多年来都是如此,现如今……太可怕了……”
唐秉正的话音越来越弱,匆匆打开客厅正门。
众人都来到客厅正中镂刻精美的高脚桌案周围,唐秉正郑重其事,取出蓬莱县令的官印交给新任县令。狄公拿起官印与吏部文书上的印鉴对照之后,便收了起来。现在他正式接掌蓬莱一县政务。
狄公手抚长髯道:“前任王县令被毒杀一案非同小可,某要立刻着手办案,其他一应庶务暂缓。待时机合适,某再去会见本地名流士绅,处置其他公事吧!眼下除了县衙里的一应人等,今日想见的蓬莱县公人就只有城中的四位坊正。”
“还有一人,明府也得见见。”唐秉正道,“就是那百济村的村正。”
“这村正可是汉人吗?”狄公问道。
唐秉正回答道:“非也,明府。不过他说得一口流利的华夏官话。”他以手掩口咳嗽几声,继而有些踌躇道:“狄明府,这里面的来龙去脉说起来有点不同寻常,登州刺史裁定这些高丽和百济人在东海之滨定居所建的乡里村坊庶务自理,村坊的村正坊正负责维护治安,只有他们求助,县衙人等才能进入村坊。”
“这委实并非常态。”狄公喃喃道,“这几日我会抽空专门研究此事。眼下还劳烦县丞去召集县衙的所有僚佐吏役到大堂一见,我先去官舍看看,稍事休整。”
唐秉正面色有些尴尬,踌躇片刻方说道:“禀明府,官舍倒是一应俱全。去年夏天,已故的王县令将官舍粉刷一新,只是他的箱笼和行李还在里面。王县令是一位独居鳏夫,没有家眷,只雇了一些本地仆人,这些仆人在他被害之后便散了。出事之后,我立刻派人去给王县令唯一在世的亲人、他那位兄长送信,至今没有回音,也不知该将那些物事送往何处?”
狄公不由得吃了一惊,又问:“那么先前大理寺郭评事办案期间住在哪里?”
唐秉正面露难色道:“回明府,郭评事那几天晚上就在县衙内堂的长榻上歇息,手力也在那里伺候他茶饭。我知这甚是不成体统,还乞明府恕罪。只因王县令的兄长始终不曾回信,我……这真是极其不便……只是……”
见唐秉正语无伦次,狄公当即安慰道:“此事无妨,王县令凶案没有水落石出,我暂时不打算让家眷和仆人到蓬莱县来。我这便去内堂更衣,你带我的随员去看看他们的住处。”
唐秉正连忙答道:“回明府,他们的住处都已安排好了,就在县衙对面,那里有家上等客栈,在下和拙室就住在那里。我向明府担保,几位随员……”
“这也甚是不成体统!你身为蓬莱县丞怎能住在县衙外面?”狄公冷冷插话道,“你为何不住在县衙大院?枉你身在公门多年,理当知道这些规矩。”
“这确是不成体统,我原本住在县衙客厅后面那座房舍的二楼之上。”唐秉正急忙分说,“只因这几日刚好要修葺屋顶,我就想在那间客栈住一段时日也无大碍,当然只是暂时……”
“也罢!”狄公摆手止住他道,“你暂时先住那里吧,只不过某那三个随员还须住在县衙,你且去替他们安顿。”
唐秉正深施一礼,便与马荣、乔泰一同离去。洪亮随狄公来到内堂,伺候狄公换了官服,又为他备了热茶。狄公用热巾净面,问道:“洪亮,你可知道这唐县丞行事为何如此古怪吗?”
“他似是一个相当挑剔讲究之人。”老家人答道,“我寻思许是因我等不期而至,让他有些乱了方寸。”
狄公手抚长髯,沉吟道:“只怕非也。依我看县衙有他十分害怕的东西,故而才搬去客栈居住。也罢,待时机一到,便可查明。”
过了一盏茶工夫,唐秉正进来禀报,所有人等都聚齐在县衙大堂听候吩咐。狄公换下幞头,戴上有黑色帽翅的县令乌纱帽,前往大堂,洪亮和唐秉正紧随其后。
狄公在公案正位落座,示意马荣、乔泰二人在自己身后两厢站立。
大堂的石板地上黑压压跪着四十来人,鸦雀无声。狄公照例勉励几句之后,唐县丞一一点卯,向他引见跪在下面的这些僚佐、卫士和不良。狄公见佐史都衣袍整齐,卫士和不良身上的皂色号衣看来也中规中矩。只是那捉不良的董主帅相貌凶恶,狄公心下不喜,暗忖这些不良帅通常是些难以管教之徒,需要时时鞭策。狄公又见本县仵作面相机敏,是个庄重长者,不由得多看了几眼。唐秉正低声告知县令,这仵作姓沈,是本县最好的医生,且为人正派,行事可靠。
点过花名册之后,狄公宣告朝命,以洪亮为蓬莱县尉,总理县衙一应庶务,又以马荣、乔泰权充散手,监督全县不良人和卫士,协办地方靖安、捕盗收监事宜。一番安排之后,众人便退堂散去。
回到内堂,狄公命马荣、乔泰二人即刻去差房和大牢巡视一番。“还有!”他再三叮嘱道,“从明日起,你们务必每日率不良和卫士演武,这也是你们熟悉这一应人等、知晓他们本事的好机会。少顷去差房和大牢巡视后,你们再去县城四处转转,也好熟悉这里的诸般风物。某本想和你们一起去体察本地的风土人情,只是现在须得先行思忖王县令被害一案,只怕整夜都抽不开身。去吧,你们晚上回来再向某禀报。”
马荣和乔泰两个忠心吏役躬身施礼离去。快到掌灯时分,唐县丞走进内堂,身后跟着一名手力,手拿两个烛台。狄公让唐秉正在书案前的椅上,依着洪县尉落座。手力将烛台放在桌上,便悄声退下。
狄公对唐秉正道:“适才点卯,为何不见县主簿樊冲,可是告病了吗?”唐秉正一拍脑门,嗫嚅答道:“回明府,我一直想诉说此事。如今我着实担心樊主簿。本月初一,他便告假公休,动身离开蓬莱县去了齐州。樊主簿本应昨日就回来销假,却至今不曾露面。今天我派了个不良人去他在城西郊的农庄查看,佃户说樊主簿昨日上午的确带着仆人回来过,午后便离开了,如今不知人在何处。这着实令人不解,樊主簿一向兢兢业业,办事颇为得力,最是守时。我实在想不到他究竟何故不曾回到县衙,也不知他……”
“难不成他被老虎吃了。”狄公颇不耐烦,不由得插口道。
“不会的,明府!”唐秉正叫道,“不,不会这样!”脸色登时灰白,烛光映在他瞪得溜圆、惊慌失措的双眼上,甚是可怖。
“且莫如此惊慌,唐县丞。”狄公面带愠色,“某知你因王县令被毒杀,故此心神不宁。这也在情理之中,不过此事终究已过去一个多月,何况你阅历丰富,如今却到底为何如此惊骇?”
唐秉正长叹一声,拭去头上冷汗。“还请明府休要见笑。”他喃喃道,“数日之前,有人在林中见到一具农夫的尸骸,咽喉被咬得血肉模糊,惨不忍睹,定是吃人的猛兽所为。明府,如今我每晚都辗转难眠,实在不是借故搪塞。”
“但放宽心。”狄公安慰道,“我那两位散手颇有些狩猎手段,总有一天会派他们去杀死那只老虎。来,给我沏一杯热茶,你我现在谈谈王县令遇害一案吧。”
唐秉正立刻起身给狄公沏上一杯茶。他又欠身端起茶杯喝了几口,然后坐回椅上。
“我想听你仔细道来。”狄公道,“王县令被害之后,到底是何等状况?”
唐秉正捻捻短髯,颇为踌躇,开始说道:“回禀明府,前任县令王明府年届五十,风度翩翩、学识过人、器宇不凡,颇有名士风范。或许王明府有时有些不拘小节,略有些急躁,但他对真正的要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王明府为官多年,久经宦海沉浮,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县令。”
“王县令在蓬莱县可有什么仇家?”狄公问道。
“绝对没有!一个都没有!”唐秉正大声道,“王明府清正廉明,县衙上上下下都对他敬佩有加,在蓬莱深孚众望,颇受百姓爱戴。”
狄公一颔首,唐秉正续道:“一个多月前,那一日早堂将近,王明府的管家来衙舍找我,说是王明府晚上没有回官舍卧房歇息,书房的门却被反锁了,现在也不见人。我知道王明府时常在书房读书,或是直到深夜还在处理公务,于是便以为他或许在书房睡着了。我去书房猛敲了一阵房门,里面却没有半点动静,我怕他有什么不测,于是叫来捉不良的董主帅,让他把门强行撞开。”
唐秉正说到这里,咽口唾沫,嘴角抽搐,过了片刻才续道:“开门之后,只见王县令仰面朝天躺在茶炉前的地板上,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顶棚,两手摊开,右手边有一个茶杯,就落在席垫之间。我摸了一下他的身躯,已经冰冷僵硬,便即刻找来沈仵作。他验尸之后,断定王县令死在午夜时分,还取了一些茶壶中残留的茶水,然后……”
“当时茶壶在何处?”狄公插口道。
“回狄明府,就在左边角落的柜子上。”唐秉正答道,“便是靠着煮水铜茶炉的那个柜子。当时壶内的茶水几乎是满的。沈仵作取些茶水喂狗,狗只舔了几口便当即毙命。他又将茶煮热,嗅了气味,断定是何种毒药。茶炉上烧水的圆锡锅中水已经煮干,无从查验。”
“通常谁来烧茶水?”狄公问道。
“是王县令本人。”唐秉正即刻答道。他见狄公疑惑地扬起双眉,立即解说道:“回狄明府,王县令平时热衷茶道,故而重视饮茶的每个细节,总是坚持亲自去花园的井中汲水,亲自在书房的茶炉上烧水。他的茶壶、茶杯和茶叶罐这些器具都是些珍贵名物,平时都将这些名物锁在茶炉下的柜中。后来我又让沈仵作检验茶叶罐中的茶叶,证明无毒。”
“此后你如何处置?”狄公问道。
“我即刻派专人送信禀告登州刺史,将尸体用一口薄棺暂殓,停放在官舍正厅,又锁上书房。过了十天,朝廷委派的大理寺郭评事就从京师加急赶来。他传令本地军镇镇将分派六员精干探子听他差遣,之后便彻查此案。他审问了所有厮仆,他……”
“某知道。”狄公又有些不耐,插口道,“某已阅过他呈回大理寺的案卷文书。显然无人在茶叶中动过手脚,王县令死后也无人进过书房。你可知道郭评事究竟何时离开蓬莱?”
“郭评事在这里只待了三天,第四天早上就离开了。”唐秉正缓缓答道,“郭评事将我唤去,命我将棺椁移送到东门外的白云寺寄殡,待王县令的兄长来决定在哪里下葬。他将那六名探子打发回了军镇,告知我他带走王县令的所有私信,便即离去。”
说到这里,唐秉正神色有些不安,惴惴瞥了狄公一眼,问道:“明府,我想郭评事已说起过他突然离去的原因了吧?”
狄公其实一直未曾见到郭评事,却不假思索地编道:“他说此案已有了进展,只要新任县令继续彻查,必有所获。”
唐秉正似乎松了口气,问道:“郭评事的身体可还康健吧?”
“郭评事已动身去了南方,另有新公干。”狄公答道。说罢他站起身来,又对唐县丞道:“某要去案发的官舍书房看看,眼下你可先与洪县尉商量一下明早升堂有哪些事务必须处置。”
狄公拿起桌上的一个烛台便独自离去。
官舍的院门在客厅后面小花园的另一侧虚掩着。雨已停了,夜色下花园里的树丛和花坛间还有些薄雾若隐若现。狄公推开半掩的院门,走进了半个月来无人进过的官舍。
从案卷文书所附的蓬莱县衙图来看,书房就在官舍走廊尽头,狄公借着烛光毫不费力便找到这条长廊。路上他打量了一下两侧的走廊,只是烛光微弱,看不分明,也不知这两道走廊通往何处。狄公眼前突然有个人影一晃,急忙停住脚步,烛光照见一个消瘦男子从旁边的走廊走出,几乎一头与他撞上。
那人怔怔站立,茫然盯着狄公,神色古怪。他左颊上有一块铜钱大小的胎记,原本端正的相貌显得颇为诡异。狄公吃了一惊,只见此人头上没戴幞头,花白头发在头顶绾个发髻,借着烛光隐约可见身着灰色便袍,腰束黑带。
狄公正待开口问他是何人,此人突然转头,悄无声息地退回漆黑走廊。狄公赶紧举起蜡烛要追,猛一抬手却熄了烛火,四周变得一片漆黑。
“你是何人?给某出来!”狄公大喝道,答应他的只有四周的回声。他在原地站了片刻,空荡荡的官舍院内漆黑一片,寂静无声。
“无礼鼠辈!”狄公低声骂道。烛火已灭,目不见物,他只好扶墙慢慢返回花园,疾步回到内堂。
狄公推门而入,见唐秉正在给洪亮看一大堆文书。
狄公略显急躁,向唐秉正怒道:“县衙怎能容得如此不成体统之人!绝不许再发生这等事!即刻起任何人等都不准脱去公服在县衙行走,即使在夜间和不当值的时候也不行。适才某看到一个穿着便袍之人,居然连幞头都没戴。这傲慢无礼的田舍汉甚至对某问话充耳不闻,一言不发就跑了。你去将他找来,某要同他好生谈谈。”
唐秉正不由得浑身瑟瑟发抖,一脸惊恐,瞪着狄公。狄公见唐秉正这般模样,陡然发觉不该如此责难,毕竟他为打理好县衙已尽了全力。于是他神色略霁,道:“也罢,今后不能再出这等事了,此人到底是谁?可是县衙里的更夫吗?”
唐县丞愕然望了一眼狄公身后敞开的窗户,嗫嚅问道:“那人……他……他可是身着灰色便袍?”
“正是。”狄公答道。
“左脸上可是有一块胎记?”他又问道。
“是的,脸上有块铜钱大小的胎记。”狄公催促道,“莫要絮叨,你且说此人是谁?”
唐秉正垂下头来,低声答道:“回明府,他就是死去的王县令。”
此时院内刮起一阵大风,吹得树叶簌簌作响,院中的某扇门突然关上了,“砰”的一声,回音不绝于耳。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