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痛苦的突围者:祁瑞宣
- 《四世同堂》名师导读(写给孩子的名著导读课)
- 陈海印著 汪龙麟 管然荣主编
- 2979字
- 2023-03-31 11:11:21
本章导读
《四世同堂》的故事背景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国大片国土沦丧,中华民族处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老舍通过塑造众多人物表现北平沦丧后的人生百态,多角度地展现有志之士的觉醒过程,鞭挞汉奸特务的丑恶灵魂。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有一个特点:集中刻画人物某一个方面的特质。例如本章导读要谈的祁瑞宣,作者重点描写他在忠孝难两全中的痛苦与挣扎,以及最终从痛苦中突围的心路历程。
小说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是指那些具有鲜明的个性,同时又能反映出特定社会生活中具有普遍性的、能够揭示出社会关系发展的某些规律和本质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形象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既是特殊的“一个”,又是普遍的“一类”。不是每一篇小说都能塑造出典型人物,但是杰出的作品一定会有典型人物。探究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可以正确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把握小说的主题。祁瑞宣是老舍先生塑造的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典型人物”。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性”集中体现在“蜕变”。在小说中,祁瑞宣在时代的洪流中,从痛苦中突围的心路历程,就是从思想上到行动上的一次“蜕变”。祁瑞宣和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林黛玉,鲁迅笔下的阿Q,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等众多“典型人物”一样,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
人物赏析
祁瑞宣是祁家老大,是北平一所学校的英文教师,北平沦陷后,他鼓励三弟逃出城去抗日,而自己留下来尽孝。为了不给日本人做事,他辞去了教师的工作,到英国驻北平使馆当了一名秘书,后来在钱默吟先生和三弟的帮助下走上了抗日的道路,投身到民族解放的历史洪流中。祁瑞宣正直善良,有着强烈的爱国心,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接受了新式教育。在民族危亡时刻,他挣扎在“尽孝”和“尽忠”难以两全的境地,处在痛苦之中。最终,祁瑞宣还是走出了家庭,摆脱了痛苦,完成了“突围”,走向了新生。
一、传统家庭文化的继承者
祁瑞宣身上有着浓厚的传统家庭文化思想。作为长孙,他从小就受到更加严格的教导,承担着振兴家族的重任,自觉地背负着更多的家庭责任:他要孝顺爷爷、父母,还要教导弟弟们,抚养年幼的孩子。总之,长孙的特殊身份使他有着强烈的“奉亲持家”的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他又受到过新教育,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的洗礼,渴望做自己、做社会的主人,渴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但是传统文化常常成为他的束缚。他明明知道应该奔赴国难,但是“全民族的传统的孝悌之道使他自己过分的多情——甚至于可以不管国家的危亡!他没法一狠心把人伦中的情义斩断,可是也知道家庭之累使他,或者还有许多人,耽误了报国的大事!他难过,可是没有矫正自己的办法;一个手指怎能拨转得动几千年的文化呢?”“新”与“旧”的矛盾思想常常在他身上发生冲突,让他在瞻前顾后中陷于精神的困境,在痛苦中无所适从,最终选择妥协。
二、现实生活中的妥协者
“这使他表面自有一种威严,但内心却柔软如棉。……瑞宣身上,不能用‘狡猾’一词,应该是‘周全’。瑞宣就是那个万事求‘周全’的人。一个动作,一声叹息,一个眼神,都不想让人产生不安的感觉,何况作出一个重大决策,实施一项伟大行动呢!”用“周全”这个词来形容祁瑞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这个“周全”是指祁瑞宣遇事思前想后、犹豫不决、缺乏果断行动的决心。
他的“周全”常常表现为妥协。作为一个“新青年”,他向往恋爱神圣、婚姻自由,不想把自己的一辈子都拴在一个他不爱的女人身上,但是他替父母着想,替他的未婚妻着想,选择了妥协,做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牺牲品。当长顺问瑞宣自己是否应该逃出北平时,瑞宣点头同意,可瑞宣又感到苦痛:鼓励一个青年去冒险,对得起那位与长顺相依为命的老太婆吗?当瑞宣的同事日本人山木告诉大家他的儿子在战争中阵亡时,他想指出山木的错误,可是他马上又把想好的话都咽了回去:即使说服了山木又有什么用处呢?他最大的妥协还是留在家里尽孝,而不是到前线杀敌。当日本占领了北平,祁瑞宣明白自己有奔赴国难的责任,应当逃出北平投入到抗战中去,但他只能鼓励和帮助三弟逃出城去而自己留下来尽孝,忠孝难两全让他陷入了困境。作者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来表现祁瑞宣的自责、愧疚和痛苦,“有知识的人,像他自己,反倒前怕狼后怕虎的不敢勇往直前”。更让祁瑞宣备受煎熬的是他不甘心沦为亡国奴,不能心安理得地尽孝,时刻都想做到“忠孝两全”。他时刻在寻找为国尽忠的机会和方法,尽最大努力去帮助邻里渡过难关;他为了不给日本人做事情,辞了职到英国驻北平使馆上班……
三、祁瑞宣性格发生变化的原因
残酷的现实催人警醒,祁瑞宣最终明白了,安分守己没有出路,在侵略者的淫威下,照顾一家老小只是一种奢求:“今天,他才悟过来,那可能的不是脆快的一刀,而是慢慢的,不见血的,冻死与饿死!想到此处,他否认了自己不逃走的一切理由。”“自己不肯离开北平,几乎纯粹是为家中老幼的安全与生活。可是,有什么用呢?自己下过狱,老二变成了最没出息的人;现在,连最老成,最谨慎的父亲,也投了河!在敌人手底下,而想保护一家人,哼,梦想!”身边亲人朋友的悲惨遭遇、自己的无端被捕等事都在促使着他发生改变。最后,在钱默吟及祁瑞全的鼓励、引导下,祁瑞宣打破了痛苦的藩篱,从困境中突围出来,毅然加入地下抗日活动中。他去学校做教员,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保护爱国学生;他和地下组织接头,和钱默吟合作进行抗日宣传工作。祁瑞宣的突围与觉醒不是偶然的,像他那样有着高尚情操的人,觉醒是历史的必然!
四、祁瑞宣人物形象的意义
批判国民“劣根性”、倡导重建民族精神一直是老舍先生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的母题。在《四世同堂》中,在家庭的羁绊下畏首畏尾不敢作为的人不只有祁瑞宣。租房住在六号院(杂院)里的棚匠刘师傅是耍狮子的能手,但是他出于民族自尊心,对冠晓荷的汉奸行径嗤之以鼻,断然拒绝了冠晓荷的邀请,不给日本人耍狮子:“我告诉了他们,我不能给日本人耍!我的老家在保定,祖坟在保定!我不能庆祝保定陷落!”钱先生鼓励刘师傅逃出城去抗日,刘师傅决意听从钱先生的安排,可是老婆需要有人养活,家庭把他拴在小羊圈胡同,拴在北平城。“我决定走!可是家里必定得一月有六块钱!按现在的米面行市说,她有六块钱就足够给房钱和吃窝窝头的。”祁瑞宣答应帮助刘师傅,最终这位不愿意给日本人耍狮子的刘师傅在解决了后顾之忧后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抗日的道路。作者在抗战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对祁瑞宣的蜕变进行了文学性的阐释,我们可以从祁瑞宣的人生经历中看到,只有打破传统家庭文化的牢笼,从小家庭中突围,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才能从一个“旧人”转变为一个“新人”。祁瑞宣的人生是现代文明的缩影,直到今天对我们都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鉴赏人物形象时,读者要学会通过品味人物的语言来感悟人物心理和性格特点。弟弟劝说他参加抗日活动时,祁瑞宣说:“教我去教书也行,除非……除非你给我个证明文件,证明我的工作是工作,不是附逆投降!”寥寥数语,揭示了祁瑞宣既热爱国家,痛恨侵略者,不愿意为日本人做事,又担心自己如果在北平教书会玷污名节的心理,表现了他做事情瞻前顾后不果断的性格。
读者在鉴赏祁瑞宣这个典型人物形象时,还可以通过比较鉴赏的方法。比如像祁瑞宣这样完成了人生“蜕变”的知识分子,在《四世同堂》中还有钱默吟老人,大家可以梳理两人相似的经历、性格特点,并理解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