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今本73章)

【帛书复原本】

勇于敢者则杀〔一〕,勇于不敢者则活〔二〕。此两者或利或害〔三〕。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四〕?天之道〔五〕,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而善谋〔六〕。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今本】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对比说明】

复原本与今本有4处不同,突出的是(或其他说明):

1.“此两者”的“此”字,帛书甲乙本皆毁损,帛书整理小组校勘为“知此”,王弼本(今本)、傅奕本、范应元本等版本均为“此”,联系上下文意,取用“此”字合理。

2.王弼本(今本)、河上公本、傅奕本、范应元本等版本都有“是以圣人犹难之”句,但是帛书乙本(帛书甲本毁损)、景龙本、遂州本、敦煌辛本、严遵本等版本都没有这一句,取用帛书乙本,符合古貌。今本等版本添加这一句后,将前面老子陈述的道理变成了“圣人犹难之”的理由,这样,整章文意发生了一些变化,有转移话题重心的嫌疑。

【译文】

敢于为非作歹的就会死,安分守己的就可以活,这两种做法既有好处也有危害。天道所厌恶的(意指难于选择别人的生死),谁知道究竟呢?天的法则,不争斗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对,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谋划。天网无边无际,虽然宽疏但不会漏失。

【注释】

〔一〕敢:敢做,这里指为非作歹。

〔二〕不敢:不敢做,这里指安分守己。

〔三〕或利:有好处。或害:有害处。

〔四〕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道所厌恶的,谁知道究竟呢?意思是说,“天”都不想对此“生死”做出选择而厌恶,所以没办法,只能这样。

〔五〕天之道:指自然的规律。

〔六〕繟:安然、坦然。

【阐释】

在本章中,老子在承接上一章“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也”,即更大的威慑或祸乱将要到来的话题,又将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涉及“生与死”问题了。上一章是针对统治者和大众说的,这一章是针对特殊人群说的。这个特殊人群包括君王的宗室、子弟、后妃和近臣,当然也包括在朝廷中、社会上具备一定号召力的胡作非为的人。

在封建社会,国家叛乱往往与这些人在某些场合对大众的鼓动有关系,所以林语堂将本章命名为“论罚”,严遵在《老子指归》中甚至把它提升到“杀罚”的高度,说:“知生而不知杀者,逆天之纪也!”所以老子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后,感慨说:“天之所恶,孰知其故?”鉴于这种“生死”惩罚的利弊,上天都是难以做出选择的,连天都是厌恶的,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只能果断行事,不得已而为之。

紧跟着,老子转而论述要避免这种“生杀”之罚,不论是统治者、皇亲国戚,还是近臣民众,都得按照天道行事。只有顺应“道”的法则,不肆意妄为,不蛮勇强悍,贵卑下、贵柔弱,才能做到“不争斗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对,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谋划”。这是因为“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