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李善长的三个对策

“明日我若还活着,便告知与你。”

楚天这样说道。

听到这话,朱元璋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吹鼻子瞪眼道:

“这小子,在这耍咱呢?每次说到关键时刻就在这里打哑谜。”

朱标却道:

“恐怕是楚先生意识到,四弟身份不凡,能上达天听,至少能让他多活几日。

所以他才会除此下策吧。”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

“咱也看出来了,可咱就不信,满朝文武,还能想不出这问题的答案来。

咱一定要找出这问题的答案来,到时候这小子该死还得死,想用这个来要挟朕,痴心妄想。”

说完,他大袖一甩,便想门外走去。

中午,群臣毕至。

这是明代的午朝。

一般朝代,都是早朝。

可朱元璋是个工作狂,他早上五点天还没亮,就会召集大臣开始早朝。

早朝结束之后还不算完,后面还有午朝,甚至还有晚朝。

当然,这工作强度,也就是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两个工作狂能扛住。

明成祖之后,一般都会选择性地取消午朝,只有早朝还有晚朝。

当然,正德皇帝朱厚照是个奇葩。

他本身就极具个性,对于朱元璋制定的这个上朝制度极为不满,用身体力行来抵制这种堪比007的制度。

他早上起不来,晚上又没办法早睡,所以,为了让大臣主动取消这种堪称反人类的制度,他经常在半夜举行晚朝,让那些大臣通宵议事。

大臣们很多年事已高,可怎么经得住这样折腾?

不过好在朱厚照死的早,不然八成有大臣要猝死在大殿上。

午朝开始,群臣毕至。

可这一次,朱元璋却对群臣问出一个问题。

“咱大明朝人口日益兴盛,可数百年之后,人口越来越多,咱大明朝土地一共就这些,能产出的粮食,哪怕是风调雨顺的年头,也只有这些。

万一哪一天,百姓们都吃不饱饭了,纷纷举旗造反,可如何是好啊?”

朱元璋这话问出,大臣们却都相当意外。

他们开始低声议论起来,可半晌也没有人站出来回答。

角落处的李善长似乎想要说什么。

可再一想,自从胡惟庸案之后,不管是淮西勋贵集团,还是浙东集团,都受到打压。

尤其是淮西集团,在胡惟庸案中被株连的人员众多。

本质上是朱元璋的狡兔死走狗烹,无非找一个合适的由头罢了。

李善长虽说未被株连,可现在他作为御史中丞,却不敢多言。

这要说错了话,只怕朱元璋又要找个由头发难了。

此刻的李善长还不知道,自己终归还是要死在朱元璋的刀下。

看诸多大臣,支支吾吾的却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朱元璋可以说是相当不满。

他目光落在李善长身上,想起自己的这位诸葛亮。

在胡惟庸案之后,李善长虽然在朝堂之上多有建言,可大多是些不痛不痒的话,实际上已经开始远离权力的中心。

“李善长,你是咱得再世诸葛,可有想说的?”

这话让李善长目光一闪,只能上前拱手回答道:

“臣以为,应该多项并举。”

“哦,说来听听,咱可是很久不曾听到你李善长给咱提建议了啊。”

朱元璋哈哈一笑,心想还得是这些肱骨老臣呢。

李善长便道:“臣一共有三策。”

“说来听听。”

朱元璋这般说道。

李善长便道:

“首先,广开海路,以我大明优质的丝绸,瓷器等,换取国外各种粮食。

其次,需要对人口生育进行规划,避免人口的快速膨胀。

最后,则需要开疆裂土,获取更多的土地。

别的不说,安南一带,河流沿岸的大片区域便有大片良田,稻米丰盛。

若能攻占,定然可以获得一个不逊于两湖流域的大粮仓。”

听完李善长所说的话,朱元璋的眉头紧锁,呵呵一笑道:

“没想到啊,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得仰仗善长你啊。”

说完,他又看向那些大臣们,却发现没有人上前补充一句话。

这让李善长更是颇为自满的笑了笑。

只是和朱元璋目光碰撞的刹那,他又意识到自己有些志得意满了,急忙将自己的双眸垂下,做出一副非常恭顺的姿态来。

午朝结束,朱元璋便和朱标两人一起,坐在马车上向诏狱而去。

“标儿,李善长的建议你也听到了,你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朱元璋问道。

朱标微微思索便说道:

“听上去似乎可行,可如果细细研究的话,却有不妥。”

“哦?咱的标儿还能看到这一步啊,说说看。”

朱元璋哈哈一笑,便让朱标继续讲下去。

“广开海路这点,儿臣倒是相当认同。

可说到开疆裂土,安南那边确实非常适合种田,若是真的能完全控制下来,也会成为我大明的粮仓。

可若是控制不下来,反倒是陷入到战争泥潭之中。

到时候甚至有可能饮鸩止渴,反过来加速大明的衰亡啊。”

朱标倾向于稳重,不喜欢冒险,所以对李善长的这些建议,并不是非常喜欢。

朱元璋点头说道:

“标儿说的有道理,但是不能因噎废食。

其实李善长的建议不错,你找到老四,把这些告知与他,然后让他告诉那个楚天,看看这小子怎么说?

我倒是想要看看,他到底是在故弄玄虚,还是真的有本事。”

朱标听到之后,便急忙称是。

诏狱内,楚天听到门外传来开锁的声音,他从睡梦中醒来,便见到之前被喊出去的朱棣再次归来。

“先生,我想到问题的答案了。”

朱棣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