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梦幻路。
增福告别了山上的两位老叟,下的山巅来找所牧的三头黄牛,可围山找了几圈,只找到了平时最爱骑的一头,另外两头却不见踪影,心想,这两头一定是吃足了青草,自回家去了,于是就牵了这一头,朝山下走去。
来到山下,田园的情景让增福大吃一惊,这村庄已不是原来的模样,这道路也不是原来的景象。站在山脚下,家村就在正东不远处,可怎么也找不到原来回家的路。情急时想起了老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叫“狗记千,猫记万”,这老牛虽不能和狗猫相比,但这十里八里的路应该能记清,于是就骑上黄牛,想让它把自己带回家中。
增福爬上牛背,打牛前行,可牛只在原地打转,也不知去向何方,无奈,他只好跳下牛背,牵牛向村庄的大体方向走去。
走过了几个村庄后,增福凭感觉,好像前面一村应该就是自己的村庄,他撒开黄牛,快步跑到了村前。
这是我居住的村子吗?位置好像是,可怎么村口变了,路变了,村里的房子也变了?记得村前有一块石碑,名叫“孝子碑”,说的是村里有位孝子,和母亲相依为命,这年冬天,母亲得了一种疾病,郎中开药,说必用活鱼做药引,冰天雪地,到哪去找活鱼,儿子无奈,就来到了河边,他解开了自己的衣襟,卧在了冰河之上,体温融化了寒冰,孝心感动了鱼神,不一会功夫,鱼儿就纷纷跃出了水面,儿子捡了条活鱼,就快速跑回了家中。母亲服了儿子熬的药,很快痊愈,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位孝子,就在村前为他立了块石碑。
增福在村前找了半天,没有找见石碑,又想起了村中还有棵大柳树,三人合围之粗,这树冬为村人挡风,夏为村人遮荫,甚为人们喜欢。又急忙进村寻找,可找来找去也没找见柳树的踪影。
正在村里纳闷,见一壮年从北而来,增福急向前打招呼后问道:“这可是陈庄”,壮年说:“这不是陈庄,是增福寺,”增福问陈庄如何走,壮年摇头不知。
这村不是陈庄,增福又到邻村打听,可问来问去,问遍了云门山劈山山下所有的村庄,也没有陈庄的消息,增福既纳闷又无奈,只好骑着牛漫无边际的走去。
不知过了多少天,也不知过了多少年,更不知走出了多远,增福像着了魔似的边走边问,好心的人,听说这孩子找不见了父母,失去了家园,有的就送来饭菜,有的就把他让到家中居住,增福在人们的帮助下,度过了一天天,一年年。
这天,不知到了个什么地方,太阳快要落山,又累又乏的增福还没有找到住处,偶然间,他见西边山下有一块平整的石头,就在石头上躺了下来。这一躺,本想稍做休息,可不知不觉却进入了梦乡。
1、夜宿知足亭。
朦朦胧胧中,牛在漫无边际的走,自己好像几天几夜没有休息,已十分疲惫。行走间,见前面有一座亭阁,就朝亭阁走去。
来到亭前,发现此亭是一个六角亭,门分南北而开,上框分别书有三个大字“知足亭”。增福将牛拴在亭外,自己便从南门进来亭中。
这亭子的六个面,除南北开门占两个面外,还有左右各两个面,这四个面的下端,有三尺来高的栏杆,栏杆里侧各面的下面,有条形坐凳,各面的上面,都是版画。
这东南一面,画有一幅图画,画面大雪纷飞,寒风劲吹,有一乞丐,钻入了一高墙外边的马粪堆里,头露外边,头上扣一讨饭用瓢。画的一边,写有一诗:
北风刺骨大雪飘,身裹马粪头戴瓢。我倒得了安乐地,可怜穷人怎么着。
东北一面也有一画,画中有一老翁,弯着腰,拄着拐棍,手提饭瓢,面带微笑地走在荒郊野外,画旁也有一诗:
老伴早逝无子孝,天天拖柺把饭要。看我身板多健壮,走村串户乐逍遥。
回过头来,看到西南一面,也有一画,画中有一破屋,屋内有一卧床老妇,一中年村妇正在给老妇喂饭,屋外放有几件残缺农具,画的一边也有一诗:
三十守寡无子孙,独伺病婆在空门。二亩薄地做牛马,强过流浪幸福人。
在西北一面,也有一画,画中有一破屋,屋内的草地上,卧有一人,家中除有一个破瓢之外,无任何物品,画的一边也写有一诗:
久病卧床家无人,偶尔有饭靠四邻。本来前冬难过去,又得福寿到今晨。
增福看完四幅画,心情十分沉重。心想,这四人为何这般贫苦,这贫苦之人为何又这般知足,为何这知足之人中没有富人,也没有官人,也许是大凡要做官要发富之人,就没有知足之人,增福百思不得其解。(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