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丝绸之路与敦煌莫高窟

樊锦诗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一、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之地

讲莫高窟,要先讲敦煌。敦煌位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秦汉之际的敦煌和河西走廊先后有大月氏、乌孙、匈奴人在此游牧。公元前139年、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与欧亚大陆之间的交通(即古丝绸之路)全线打通。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将军驱逐了控制敦煌和河西走廊的匈奴,从此,敦煌和河西走廊纳入西汉的版图。汉王朝采取“列四郡、据两关”的举措,行政上在兰州以西的河西走廊自东向西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军事上在四郡北面修筑长城,敦煌西面设置玉门关、阳关,征召大量士兵在此戍边和屯田;与此同时,汉王朝还采取了开发边疆的措施,从内地向人口稀少的敦煌和河西走廊移民。移民给敦煌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和水利灌溉技术,以及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原文化。上述举措确立了位于边陲的敦煌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9世纪,海运尚不发达,敦煌及其天然的地理上延伸1200公里的河西走廊,成为汉唐王朝通向欧亚的主要陆上交通干道。史书称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之地”。汉代敦煌,向东,可通往长安、洛阳,继续向东延伸,可到朝鲜和日本;向西,经过古代西域的南北两道,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可通向中亚、西亚和南亚诸国,乃至地中海的南欧古希腊和北非古埃及;向南到古印度;向北,越过戈壁沙漠,沿天山北麓西行,进入草原丝绸之路。汉唐王朝时期,西部边陲的敦煌成为通往西域的门户,控扼着中国与西域的来往交通。敦煌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战略要地,既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也是中国与南欧希腊、西亚波斯、南亚印度、中亚地区的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公元4—14世纪建造的莫高窟就是古代中西文化在敦煌交汇和交融的结晶。

二、莫高窟的创建、主要内容及其保存

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65—前486年)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的王子,自出生起就在思索人生的意义,后出家修行,经过苦修,最终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修成了佛。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早期的佛教没有造像。约公元前1世纪,在古印度西北部犍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区)和古印度北部马图拉,印度佛教文化与外来的希腊罗马文化艺术因素长期混合交融,创造了犍陀罗和马图拉佛教造像艺术。西汉末年,印度的佛教和佛教艺术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了我国。到了两晋十六国期间,佛教和佛教艺术在汉地广为传播,许多地区陆续开始建造石窟。据圣历元年(公元698年)的《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公元366年,一个名叫乐僔的和尚,云游到了敦煌东南鸣沙山脚下,“行之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他认为这是佛的感召,所到之处定是参禅修行的好地方,于是就在鸣沙山东麓开凿了莫高窟第一个洞窟。后来一个名叫法良的禅师,又在乐僔窟旁边,开了第二个洞窟。碑文记载,莫高窟的营建就是从这两位僧人开始的。此后,莫高窟开窟、塑像、绘画的佛事活动延续一千年之久。至今在1700多米长的断崖上,保存了公元4—14世纪开凿的735个洞窟,分为南北两区,南区石窟群是礼佛的殿堂,共492个洞窟,洞窟内保存有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北区石窟群是僧人修行和生活的地方,共248个洞窟,除5个洞窟外,其余洞窟无塑像和壁画,只有土炕和土灶等。此外,1900年,在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洞中出土了50000多件文献和艺术品。

世界上没有一处佛教遗址能像莫高窟这样绵延千年持续建造,同时保存下如此丰厚博大的艺术宝库和文献宝藏。莫高窟艺术是综合性艺术。洞窟建筑因功能不同而采用多种形制。动人的彩塑是洞窟内的主体;灿烂的壁画布满全窟,表现了丰富细致的内容和复杂宏大的场面。三者互相呼应,交相辉映。

莫高窟的建筑形制主要有:1.禅窟,正壁开龛塑像,左右两侧壁各开两个或四个仅能容身的小斗室,供修行者坐禅修行;2.中心塔柱窟,洞窟内凿出连地接顶的中国方形楼阁式塔形,塔柱四面开龛塑像,象征佛塔,供修行者入窟绕塔观像和礼佛;3.殿堂窟,正壁开龛塑像,其覆斗形窟顶,受到中国传统殿堂建筑中帐形设施的影响,是供修行者礼佛或讲法的场所;4.佛坛窟,洞窟中央凿出方形佛坛,彩塑群像高居佛坛之上,供修行者围绕佛坛右旋环通、礼佛观像;5.大像窟,因窟中塑造巨大的石胎泥塑佛像而得名。

彩塑主要有:大彻大悟、具有最高智慧的佛的造像;自己觉悟又能普度众生的菩萨的造像;虔诚修行、求得自我解脱的弟子的造像;守护佛法的天王、力士等佛教神祇的造像。

壁画内容主要有七类:1.尊像画,佛教诸神,即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以及天龙八部的天众、龙众、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众护法神的画像。其中以歌舞、香气、鲜花供养佛的护法神乾闼婆,是天歌神,又叫香音神。专司为佛奏乐的护法神紧那罗,是天乐神。他们被俗称为飞天。飞天没有翅膀,以其千姿百态、优美动人的飞舞而闻名。2.释迦牟尼故事画,包括表现释迦牟尼生平的佛传故事,他前世忍辱、牺牲、布施做种种善事的本生故事,如尸毗王割肉救鸽的本生故事,以及他成佛后说法、教化的因缘故事等。3.中国传统神仙画。佛教传入中国后,为融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在壁画中吸收了当时中国社会广为信仰的传统神仙形象。具有代表性的如人身蛇尾的伏羲和女娲。传说人类由伏羲和女娲兄妹相婚而产生。伏羲教民结绳编网,捕鱼狩猎;女娲炼石补天。4.经变画,这是一种将单部佛经的主题思想和主要内容演绘而成的大幅壁画。据画史记载,这是隋唐时期以长安、洛阳为代表的中原地区著名画家独创的中国佛教艺术。他们以丰富的想象力,将佛经思想和内容与中国传统的人物画、建筑画、山水画、花鸟画、社会风俗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宏伟壮丽、气象万千的理想中的佛国世界。具有代表性的如描绘西方极乐世界的《观无量寿经变》。5.佛教史迹画,这类画描绘佛教历史上的许多传说和故事及佛教圣地、圣迹等,以利于传播佛教。具有代表性的如描绘著名佛教圣地五台山的《五台山图》,此画详细描绘了东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五百里方圆的山川地形以及城市、寺庙、佛塔、草庐、桥梁等各类建筑170多处,还描绘了高僧、官吏、商贩、善男信女各式人物,以及驮运、挑担、打柴、诵经、塔拜等社会风情场景。6.供养人画像,这是为祈福禳灾而出资建窟造像的施主及其眷属用以礼佛的供养画像。具有代表性的如唐代的晋昌郡都督夫人太原王氏及女眷的供养像,体现了唐代贵族妇女衣着华丽,体态丰满,雍容华贵的气质和风度。7.装饰图案画,这是一种用于装饰洞窟中建筑、彩塑和壁画的图案画。它像一条精美的纽带,将窟内的建筑、彩塑和壁画连接成风格统一的有机整体。具有代表性的如唐代绘画中结构严谨、富丽精致的窟顶藻井图案。

莫高窟创建至今已经历了1600多年的历史,材质十分脆弱的彩塑和壁画之所以能保存下来,是因为敦煌处于戈壁沙漠的腹地,气候十分干燥;彩塑和壁画使用矿物颜料,性质相对稳定,不易变化;洞窟均属世代相传的不同家族的家庙;历史上环境相对安定,没有重大灾难性的战乱和动荡。

15世纪中叶嘉峪关封闭,敦煌民众全部迁入关内,莫高窟从此停止开窟造像,遂被遗弃。之后长达500年间,莫高窟处于无人管理的境地,任人破坏偷盗,破败不堪。直到1944年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现敦煌研究院前身),莫高窟才开始得到保护和管理;又经过了70多年几代莫高窟人薪火相传、坚守保护,莫高窟才得以妥善保存。

三、栩栩如生的彩塑和百科全书式的壁画

莫高窟十六国、北朝时期的彩塑,呈现出印度犍陀罗风格、马图拉风格和中国本土风格相融合的特点。如莫高窟北凉第275窟雄健厚重、面相丰圆的交脚弥勒菩萨像,其交脚坐、衣式、宝冠、饰物、跣足、双狮高座和长裙饰凸起的泥条纹特征,是受古印度犍陀罗风格的影响;其端庄的坐姿,宁静庄重的神情,有中国本土的风格。莫高窟北魏第259窟禅定佛,结跏趺坐,双手相叠于腹前作禅定印,身穿贴身通肩袈裟,这是受古印度马图拉佛教艺术湿衣贴身风格的影响。佛像的嘴角微微上翘,脸部处处表现出含蓄的、带有几分神秘感的、发自内心的、满足的微笑,充分表达了中国化的坐禅者“禅悦”的动人神韵,这是中国艺术强调形神兼备、尤重气韵生动风格的特点。这尊禅定佛彩塑被众多游客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要知道,这尊佛像比《蒙娜丽莎》的诞生要早一千年。

隋唐时期,莫高窟艺术融合中外雕塑艺术特点,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彩塑艺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比例准确、造型健美、衣饰华丽、神态逼真、个性鲜明的完美艺术形象。如莫高窟盛唐第45窟佛龛内杰出的彩塑群像,其中菩萨像姿态婀娜,神情慈祥善良;莫高窟盛唐第194窟的菩萨像亭亭玉立,神情温柔娴雅,老年弟子迦叶像老成持重,青年弟子阿难像虔诚聪颖。同样是菩萨像、弟子像,却表现出不同的年龄、姿态、神情、个性。莫高窟唐代第96窟、第130窟以石胎泥塑的方法,分别塑造了高达35.5米和26米的两身庄严肃穆的大型弥勒佛坐像。莫高窟中唐第158窟长达15.8米的卧佛像,以精湛的技艺,展现了安详、沉静、超脱的“涅槃寂静”的精神境界。敦煌唐代彩塑表现出大唐文化的恢宏气象,成为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经久传世的不朽之作。

两晋到唐代是中国绘画艺术从发展走向辉煌的重要阶段,也是画家辈出的时代,可是名家留世的作品少而又少;唯独敦煌壁画为我们保存了这个时期绘画的真迹,并代表了中国中古时期绘画的突出成就。

十六国和北朝前期,敦煌壁画的人物画,受西域印度佛教艺术风格的影响较大,如莫高窟北凉第272窟佛龛内所画菩萨像,人体比例适度,身躯微有扭曲,面相丰圆,头戴宝冠,上身裸露,肩挂披巾,下穿长裙,采用凹凸晕染法表现肢体立体感。但此像扬弃了印度和西域的丰乳、细腰、大臀的特征。由此,这尊菩萨像既符合儒家思想,又不违背外来佛教艺术的风格。北朝后期,即公元6世纪,出现了中国中原风格,如公元538—539年前后建造的莫高窟第285窟绘画的菩萨像,面貌清瘦、眉目开朗、嫣然含笑,身穿宽袍大袖衣服,举止潇洒飘逸,用本土平面涂色的晕染法,表示立体感。这也表现了名画家东晋南朝顾恺之、陆探微“顾得其神,陆得其骨”的绘画风格。

唐代融合了本土和西域绘画的长处,人物画有极大发展。莫高窟初唐第220窟绘画的《帝王图》中,皇帝头戴冕旒,身穿衮服,青衣朱裳,在众多侍臣的簇拥下,张开双臂,昂首阔步,迈步向前。此画不只表现了中国皇帝的气宇轩昂,还表现了众多侍臣的不同神情。此画虽与左侧传世的唐初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有些相似,但早于后者30年,构图之宏伟和人物神情之丰富,均超过阎立本传世的《历代帝王图》。又如莫高窟盛唐第103窟绘画的《维摩诘经变》中善于说法的维摩诘居士,他坐于帐内,身体前倾,手持麈尾,目光炯炯,嘴唇微启,仿佛正要开口讲话的样子。画家主要以遒劲挺拔而又富于变化的线描,表现出维摩诘衣袂飘举、善于论辩的精神风貌。此画颜色用得极少,衣服上只略施淡彩,这正是唐代“画圣”吴道子一派的“吴带当风”的特色。

敦煌壁画中还有中国特有的山水画。莫高窟盛唐第172窟东壁北侧的《文殊变》上部的青绿山水画图中,左侧是一组断崖,右侧是一组山峦,中部远处是稍低矮的山丘,河流沿山峦自远而近流下,到近处的河水汇成滔滔洪流,远处河流两岸的树木越远越小,与远处的原野连成一片,具有空间感,表现了无限辽阔的境界。这是唐代李思训的青绿山水画风格的特点。

敦煌壁画的佛教题材中还有许多反映古代社会生活和风俗民情的场景。农业如榆林窟第25窟表现农耕、收割、打场的壁画;手工业和商业如榆林窟第3窟表现打铁、酿酒的壁画,以及莫高窟第61窟表现制陶、第108窟表现酒肆宴饮的壁画;军事如莫高窟第12窟的战争图景,以及莫高窟第285窟中描绘的马铠装备、榆林窟第38窟中描绘的烽火台;艺术如莫高窟第112窟中的《反弹琵琶》舞乐图,以及第220窟中亚康国女子表演回旋舞的图景,还有古建筑;婚嫁如莫高窟第12窟的《婚嫁图》,描绘了一种男跪女揖的北方游牧民族“入夫婚”的婚俗,以及新郎和新娘穿戴上夸大自己身份“摄盛”的习俗;百戏体育如莫高窟第454窟的博戏图、第257窟的游泳图、第290窟的相扑图、第61窟的举重图;风情民俗如莫高窟第156窟中描绘的母亲手推四轮婴儿车图、第159窟唐代出家和尚净齿图、第468窟中表现学校和体罚的图景,还有第85窟表现男女谈情说爱的图景等。莫高窟壁画展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场景,堪称墙壁上的博物馆、百科全书式的壁画。

四、藏经洞—古代典籍的宝藏

1900年,道士王圆箓无意间在莫高窟第16窟甬道北侧复壁中发现了藏经洞(现编第17窟),从中出土了公元5—11世纪初约50000余件多种文字的古写本和少量印本,其内容主要有宗教典籍和文献、社会官私文书、中国四部书以及绢画和刺绣等文物。藏经洞文物是“方面异常广泛,内容无限丰富”的新资料,大部分是失传的写本,并且是古代社会文化的原始记录,反映了古代社会诸多方面的真实面貌。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西方列强的探险家接踵而至,从王道士手中骗购了大量极其珍贵的藏经洞文物,流散于国外的英、法、俄、印、日等十余个国家的30多座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国内的30多座博物馆、图书馆,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藏经洞出土文物的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1.宗教典籍和文献,其中占敦煌文献百分之九十的为佛教典籍和文献,如佛教《六祖坛经》,以及老子《道德经》等道教典籍;还有汉文书写的外来宗教典籍和文献,如景教(即基督教中的聂斯脱利派)《景教三威蒙度赞》和铜十字架、摩尼教《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祆教(即琐罗亚斯德教)女神像。2.社会官私文书,即各类官方和私家文书,如官方颁发的《张君义勋告》、私家契约《塑匠都料赵僧子典儿契》等。3.中国四部书,有经部的儒家典籍,如《周易》《论语》《尚书》等;史部的史书《史记·伯夷列传》、地志《沙州都督府图经》等;子部的科技著作,如天文《全天星图》、医书《灸法图》、雕版印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算书等;集部的传统文学作品如《诗经》《文选》等;还有俗文学的变文《大目犍连变文》、讲经文、通俗诗等。4.非汉文文献,有粟特文、回鹘文、藏文、梵文、于阗文、突厥文、希伯来文等。5.数以千计的绢画和刺绣,如绢画引路菩萨、刺绣凉州瑞像等。藏经洞敦煌文献和艺术品涵盖了公元5—11世纪初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历史、地理、文学、语言文字、艺术、民族、民俗、科技等各个学科领域。藏经洞文物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初古代东方文化的最大发现,为中古的中国、中亚、东亚、南亚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以至于在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以藏经洞出土文物与莫高窟洞窟文物为对象的研究,被称为“敦煌学”,并成为国际的显学。

五、华戎所交一都会

古代敦煌有“华戎所交一都会”之称,展现了重要的地理意义。古代敦煌以汉晋文化为基础,兼以开放包容的广阔胸怀,广泛吸纳多民族文化和西域欧亚文化。莫高窟和藏经洞保存了丰富的多民族和欧亚的宗教、文化、艺术交流的实证,如表现了吐蕃、回鹘、党项羌、蒙古等不同民族的供养像。

此外,还有受古希腊爱奥尼亚柱式影响的莫高窟第268窟,受罗马女神双狮座影响的第275窟交脚弥勒菩萨像和双狮座,受印度支提窟影响的第254窟中心塔柱窟,受印度教湿婆神形象影响的第285窟佛教护法神摩醯首罗天,受西亚古波斯英勇善战的武士骑马射狮形象影响的第420窟《武士骑象打虎图》,有第158窟表现亚洲多国王子举哀图以及第220窟中表现亚康国女子跳回旋舞的图景,等等。

上述介绍比较简单,可能挂一漏万,但足以证明敦煌莫高窟和藏经洞文物的宝贵价值,它是一座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宝库。它对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学术研究资料,滋养国民道德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敦煌莫高窟的影响越来越大,它的珍贵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挚爱和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天我们要努力地保护、研究、弘扬和传承敦煌莫高窟与藏经洞文物,深入发掘其价值,使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