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宋朝“三贤”与青州。
不知道是上苍的泽惠,还是青州有幸,大宋朝廷,不仅开国皇帝赵匡胤与青州有不解之缘,其他重臣贤相,也大多与青州有故。在北宋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就有十九位宰相副宰相在青州任职,甚得后人称赞的十三位贤臣,也在青州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当时朝野有诗道:“宋汴人才无先后,东方作郡总名贤”,“朝廷择相多从此”,“青州名宦宋时多”。
这些贤相良臣,在青州任职,大多都为青州留下了彪炳史册的成就,赢得了青州人民的崇敬和爱戴。尤以欧阳修、范仲淹、富弼为杰出代表,被青州人尊为“三贤”。为了永记他们对青州做出的贡献,当地人民自发为其修建了祠堂,取名“三贤祠”,将他们的业绩,雕刻在了青州的大地上,将他们的形象,雕刻在了青州人民的心中。
(1)、欧阳修与青州。
欧阳修,字永叔,吉州(江西)永丰人,宋代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诗人,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一生博学多才,人称学富五车。他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并著有《欧阳修文忠公文集》;宋词《踏莎行》和《醉翁亭记》,甚受世人欢迎。
除文学外,经学研究也不拘前人之说,有独到见解,金石学为开辟之功,他编辑和整理的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上千种之多,撰写的《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是至今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欧阳修也是一位诗人,写诗对山情有独钟,以山为情的诗比比皆是。在青州期间,也有许多山诗,其中“偷得青州一日闲,四时终日对潺暖。须知我是爱山者,无一诗中不说山。”“醉翁到处不曾醒,问向青州作么生。公退留宾夸酒美,睡余倚枕看山横。”甚得后人传颂。欧阳修的文才,备受世人推崇,文坛巨匠、天才诗人苏东坡一生都尊他为师长。
欧阳修文学成果颇丰,著书繁富,可一生却十分坎坷,他四岁丧父,随叔父在随州长大。年幼时家境贫寒,无力就读,母亲郑氏就以荻画地,教他识字,后来又借书让其抄读,叔父发现,他天资聪颖,借来的书往往不待抄完,就已成诵,而且作的诗赋,文笔老练,就对他的母亲说:“这孩乃为奇人,他日必名重当世。”
公元一零三零年,即仁宗天圣八年,二十四岁的欧阳修参加殿试,中榜进士,次年,朝廷任他为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景佑元年(一零三四年),又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从此,开始了他的为政生涯。
欧阳修仕途之路并不平坦,因他性情耿直,狂放不羁,经常得罪朝中官吏,几遭诬陷,多次被贬。由于皇上欣赏他的才干和作风,曾提拔他担任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并出任兵部尚书。但终遭排挤,被外放青州知州。年老以太子少师隐居乡里。
青州人尊崇欧阳修,不仅仅是崇敬他的才华,更重要的是敬他有一颗爱民为民之心,他来到青州,推行了一种治州方针,“宽简不扰,政得民惠,民得其便”,深受民间欢迎。熙宁二年,即公元一零六九年,麦收季节来临,可天气连阴,大雨不断,致使水涝成灾。欧阳修见百姓辛苦耕作的成果不能收获,心急如焚,他戒斋三日,沐浴焚香,沉痛的书下《青州求晴祭文》,垦祈苍天,施恩放晴,救一救这一方黎民。同时,他又向朝廷禀奏,请求免除灾民一年的税负,并给于救济。朝廷虽然同意赈灾,欧阳修却遭到了部分京官的指责和非议。
天地之间有一杆秤,这秤就是老百姓,京官指责他,老百姓却对他大加赞赏。
(2)、范仲淹与青州。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一生酷爱读书,年幼时为了励志,曾多次去寺庙寄宿苦读。长大后,当地的书籍不能满足需要,便独自到外地求学,二十三岁时,他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就读,这里的书籍繁多,范仲淹如鱼得水,有时读起书来,竟废寝忘食,不知昼夜。大中祥符七年,即公元一零一四年,真宗皇帝率文武百官到毫州朝拜大清宫,队伍浩浩荡荡,轰动了全城,同学们全都跑到街上观看,唯有仲淹闭门不出,只管埋头读书。有要好的同学过来劝他出去看一看皇帝,他头也不抬,顺口说了一句:“不急,将来再看不晚。”也就在这年秋天和第二年的春天,他参加了科举考试,结果中榜进士,在崇文殿参加御试时,见到了皇帝,后来还荣幸的参加了御赐的宴席。
中进士不久,范仲淹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时间不长,又调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仕途生涯。公元一零五零年十一月,为相期间,因改革朝政失败,被贬外放,最后,来到了青州任职,结束了他传奇的人生。
范仲淹在青州,帮助灾民度过了饥荒,寻来药方,治好了民间的病患,采取措施,解决了百姓困难,受到了青州人民的高度赞扬和爱戴。
青州人爱戴范仲淹,还不仅仅是因为他曾经为青州的百姓做过几件好事,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为政清廉,为人正派,一身正气,刚正不阿。
范仲淹入仕不久,被调往泰州海陵西镇做盐仓监官,他来到盐滩大堤,见盐堤年久失修,坍圮不堪,潮水袭来,威胁泰州安全,于是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厉害。张纶见书复意,奏准朝廷,任命范仲淹为兴化县令,负责治堰,堰围竣工,老百姓就将这围堰取名了“范公堤”。
天圣六年,晏珠发现了范仲淹的才干,推荐他升任了秘阁校理,这一职务,使他接触到了朝廷的机密。这年,仁宗皇帝已二十岁,朝中大权仍掌握在六十多岁的刘太后手中,皇帝烦心,无从世事。冬至来临,刘太后下旨,要仁宗和百官一起,在殿前给她磕头祝寿。范仲淹得知消息,认为此事十分不妥,于是上表章疏,提出批评。
范仲淹的奏疏,使晏珠大惊。刘太后一手遮天,谁敢抗旨。晏珠害怕受到牵连,急忙找仲淹责备,范仲淹抗言:“受公推荐,怕尽职不周,使其难堪,不料获罪。”晏珠无言,却非常生气。
回到家中,仲淹给晏珠又写了一封信,详尽申辩理由,后来索性又上一奏,恳请刘太后罢政。结果疏入不省,仲淹出判通州。三年后刘太后亡故,仁宗把他召回京师,派做右司谏。
早些时候,宰相吕夷简靠讨好刘太后起家,刘太后故,他又转恶刘太后。狡诈行径被仁宗的郭皇后揭穿,遂宰相之职被免。由于吕夷简在宫中关系甚固,不久,他又通过内侍阎文应重登相位,又与阎相互勾结,共同挑拨仁宗和郭后关系,因仁宗陷入情网,受奸臣挑唆,决定降诏废后。
范仲淹闻讯,与御史台官孔道辅等人,求见仁宗,为郭后申辩,仁宗关门不理,他们就在门外执铜环扣击,结果惹恼仁宗,次日凌晨,仁宗降旨,贬仲淹去做睦州知州,其他求见之人,也全部离京外迁。
不久,范仲淹又从睦州转任苏州,时苏州水灾严重,范仲淹带领民众兴修水利,因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出任开封知府。在京城,范仲淹见宰相吕夷简为政不廉,利用对官员的任免大权,大肆收受贿赂,任人唯亲,就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尽显吕相用人丑态。图至仁宗,丞相吕夷简获知,他不但不收敛其作为,反讥笑范仲淹迂腐。仁宗时年二十七岁,尚无子嗣。吕相获知仲淹曾与人议论仁宗承嗣之事,就禀告了仁宗,结果触怒仁宗,又将仲淹贬到了饶州。
到了宝元元年,甘州、凉州边陲事起,夏人入侵,五十二岁的范仲淹恢复了天章阁侍制的职衔,挂帅出征。他到达延州后,整顿军纪,大阅州兵,择选了六位将领,分别率军持续操练,并视敌人寡众,更迭出御。他加固承平、永平等兵寨,招辑流逃,使羌汉人民相继归生。夏人闻讯,相互转告:此次来的范小老子,胸中似有十万甲兵,不可轻动。两年后,北部边境在范仲淹和韩琦等运筹之下,犯敌退却议和,局势平定。
范仲淹回到京城后,仁宗见朝纲无序,就令其和富弼、韩琦一起,制定方略,改革朝政。三人深知朝纲弊端,领命后很快制定了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意见。仁宗开始同意新政,并诏令实施,后来随着改革的深入,触动了许多官僚的利益,遭到了反对派的反攻,由于一次偶然事件,范仲淹他们陷入了被动,致使改革失败,仁宗又下令废除新政,并撤销了范仲淹、富弼和韩琦的军政要职,范仲淹又被贬到了那州做知州,后又转至邓州。
皇佑元年,范仲淹又从邓州转至杭州,在此期间,他出资购置良田千亩,着善者经营,收入用作济贫,此举,曾感动天下。
范仲淹不仅是一位职业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传世诗文有三百多篇,后人编有《范文正公集》,通行有《四部丛刊》,附有《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他吟青州的精句:“好山深会诗人意,留得夕阳无限时。”“飞泉落处满潭雪,一道苍然石壁开。”充溢着一股冲天豪气,广为青州人传诵。
范仲淹来青州前,好友滕子京,千里修书求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他秉烛伏案,奋笔疾书,一气呵成的《岳阳楼记》,大气磅礴,惊世骇俗,成了我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千古杰作,现在读来,仍令人感叹不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届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也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离开青州,走完了光辉的一生。他人走了,精神和英名却留给了人间,留在了青州大地上。他走后不久,人们就自发的为其修建了祠堂,以纪念这位文武兼备,品德高尚的贤臣良相。
到了民国年间,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来到青州,瞻仰了范公祠堂后思绪万千,挥笔写下了隶书石刻:
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
忧乐关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
范公不愧是前世良相,后世楷模。
(3)、富弼与青州
富弼,字彦国,洛阳人。有书载曰:少年笃于学,胸有大度,提笔成文。
天圣八年,也即公元一零三零年,他以茂才异等科及第,时年二十七岁。入仕后历任知县,签书河阳(今河南孟县)节度判官厅公事,通判绛州(山西新绛)等职,后因其才华出众,受朝廷青睐,授职监丞监事,河阳判官。宋庆历七年五月,以资政殿学士、给事中知青州,并兼东路安抚使,后由于在青州政绩突出,直升副宰相,不久又升任宰相,成了国之重臣名相。
富弼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其睿智、才能、品德、和忠诚,备受后人崇拜。相传在他少年时期,一次在大街上行走,有人过来悄悄告诉他说:“有人在背后骂你”,富弼马上说:“你弄错了,他是在骂别人”,那人又说:“人家指名道姓的骂你”,富弼想了一下说:“你一定弄错了,被骂的人是和我同名同姓”。报信的人无奈,骂他的人也无奈。
富弼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时代,大宋王朝的文人,向井喷一样涌出,向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文彦博、苏东坡、王安石等,都出在这个时代。这些人,通过科举考试,都顺利高中了进士,取得了功名,唯富弼不顺,当时只中了一个秀才。这些文人聚会,富弼也参加,他不卑不亢,从容大度,不但人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文才也受到了大家的赞扬。
富弼入仕后,范仲淹帮助他成全了婚姻家庭,并在皇帝面前极力推荐其才干,才得到了皇帝的欣赏。一次,他在处理山东州县长官的问题上,和范仲淹发生了分歧,有人劝富弼说:“你太过分了,难道忘记了范先生对你的恩德。”富弼听了后说:“我和范先生交往,是君子之交,不能因为范先生对我有恩,我就不发表自己的看法。”范仲淹也说:“富弼不同俗流,我欣赏他。”富弼和范仲淹一起主持改革朝政时,一次到外地走访,发现了一些贪赃枉法的官员,在审查监司名单时,范仲淹提笔勾掉了这些人,富弼在一旁看了,有些不忍,就对范仲淹说:“范公啊,你这一勾,可要好多人哭鼻子了,”范仲淹严肃的说:“彦国啊,不让这些官员哭鼻子,那就会让更多老百姓哭鼻子。”富弼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也赞成了范公的做法。
富弼还是一位勇敢善辩的外交家,庆历二年,即公元一零四二年,富弼已升任知制诰,这年春天,契丹国趁夏人入侵之机,大兵压境,扬言要以武力扫平中原,并向朝廷提出了三项要求,即:割地、和亲、赠币。朝廷欲派人去契丹谈判,文武大臣都惧怕凶险,无人敢于前往。宰相吕夷简推荐富弼,欧阳修等阻拦。富弼得知,毅然决定前往。
来到契丹,富弼了解到了他们发动战争的原因,大义凌然,据理力争,诚恳,果断而又坚决的陈述了两国和者两赢,战者我胜,只要开战,无论什么结果,契丹国王都无利可图的现实。使契丹国王茅塞顿开,两国和好如初。
在这期间,他的女儿去世,他毅然不顾,妻子生了儿子,他顾不上看一眼,就是家中来信,他看都不看就烧掉,随从不解,他告诉他们:“看了信,徒乱人意。”
契丹谈判大功告成,仁宗皇帝欲授他枢密副使,富弼力辞不受,皇帝问他,他说:“只要皇帝卧薪尝胆,不忘边患,多虑国政,就不用考虑我的职位。”仁宗更加敬重他。后来,仁宗派宰相来劝说,告诉他,任命他为枢密副使,并非是奖赏,是另有用意,富弼方才接受。
富弼来青州任职之时,正值黄河泛滥,溢口大灾,大批的难民蜂拥逃至青州,致使青州街巷拥塞,秩序大乱。富弼见状,决心救灾民于水火。他一面劝说府衙官吏、富裕民户,捐献粮食,腾出房舍,安置灾民,一面抽调灾民中的青壮年,征集入伍,补充兵员。下令允许灾民开垦荒地,使用林河资源自救。在富弼的努力之下,五十万灾民在青州得以安置复生。富弼老来在谈自己一生成就时,一字不提大功传世的契丹谈判,却念念不忘救五十万灾民于青州。
富弼成功接济灾民的消息,传到了朝廷,皇帝大悦,特遣来使臣,到青州褒奖慰劳。
富弼在青州任职两年,他爱民如子,和民众打成一片,深受民众爱戴。青州西南有一瀑水涧,涧深三丈有余,往年天旱,百姓都会聚集在这里,向苍天求雨。富弼任职的这年,天遇大旱,他戒斋三日,沐浴更衣,亲临求雨现场,和百姓一样跪倒在地上,向苍天祈求,直到天降甘露为止。青州民众见了,无不感动,他离任后,人们就在他求雨的地方,为其修建了一个凉亭,取名“富公亭”。
年老以后,富弼告老还乡,临终之前,他仍关心国家大事,给皇上上书,提醒皇上警惕钻营小人。逝后,神宗皇帝辍朝三日,出祭文致奠,赠太尉,谥文忠,宋哲宗登基后,又亲篆碑额:“显忠尚德”,对富弼一生给予了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