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郡,解县。
县城南郊,数十间草庐相接,传出朗朗读书之声。
关羽一手捧着书简,一手端着酒杯,享受赋闲的时光。
草庐中,聚集了无数士子。
关羽的父亲关毅以孝顺闻名,远近皆知。
关羽进入河东郡后,扫灭西凉军,稳定一方,更是让人敬仰。
对于关羽被削去官爵一事,大家也都觉着惋惜。
得知关羽回乡结庐隐居,不少寒门士子来投。
对于这些寒门士子们来说,高门大户出身的主公也看不上他们。
关羽这人,通晓大义,体恤寒门,又是在落魄之时,倒是值得投奔。
而且,这些寒门士人不相信关羽会一辈子隐居。
相信跟着关羽,总有出头之日。
远离了刀光剑影,关羽有了一些想法。
天下之乱,乱的是人心。
人心为何而乱,不外乎是两个原因。
一是腹中饥瑾,二是不通学问。
百姓吃不饱饭,自然心生怨恨,有一点不满,就很容易激起民变。
不通学问,百姓就会心性不稳,容易被裹挟蒙蔽。
解决这两个问题。
一是请朝廷尽快恢复农耕,让百姓吃饱饭。
二是开设学堂,有教无类,丰富百姓的学识。
关羽心中便有了劝农崇学的想法。
在士子们的助力下,最终形成了劝农崇学策。
十天前,关羽将策论通过河东郡守上交给皇帝。
这会儿就等着皇帝的回音了。
关羽喝了一口酒,感觉有些苦涩。
大哥的作为,让他有些寒心。
哪怕大哥装一装,说是哪个谋士出的主意,他也不会那么生气。
“将军,朝廷开始推行劝农崇学策了。”
一位侍从走进草庐,朗声道。
“是吗?”
关羽顿时喜上眉梢,凤眼微启,捋了捋颔下长须。
“某就知道,此乃德政,陛下一定会推行的。”
自己主持策划的策略,被皇帝采用,是一大幸事。
关羽猛灌了一口酒,朗声大笑。
擦了擦嘴上的酒渍,关羽的目光落到了侍从身上。
看他的样子,却有些不太高兴。
“君义,你为何不高兴呢?我等辛辛苦苦写成的策略被陛下采用,这是件大快人心之事啊。”
这侍从姓士名仁字君义,幽州广阳郡人,是关羽的铁杆旧部。
两人自刘备合徒众时期就已相识,关系十分亲密。
“将军,劝农崇学策是发布了,但是是以司空府的名义发布的,告示上写明了,献策者是曹操。”
“什么?”
关羽凤眼怒睁,脸颊涨红,一抬手,连着竹简一下子拍到桌案上,发出一声巨响。
“真是岂有此理,陛下怎会把某献的策略说是曹孟德的?”
士仁叹息道:“将军不要生气,这算是士族们常用的路数了,看到好的策略,就冠上自己的名字,献给朝廷。”
关羽不知,刘备将劝农崇学策安到曹操身上,算是对关羽的一种保护。
“曹孟德,匹夫,竟敢欺负到某的头上!”
关羽自然知道士仁所说的路数。
若是寒门士子,被当朝重臣以这种方式采纳了策略,还算件荣耀的事情。
但关羽曾官至弘农太守,是做过府君的人,也被如此夺策,心中的愤怒,再也难以压制。
关羽粗粗喘了几口气:“某明明是把这策略献给了陛下,曹孟德是如何拦截的?”
士仁啧了一下嘴,叹息道:“将军献策,无论走何种途径,总是要过宦官之手的。”
“这些宦官们也不都是无能之辈,自然能看出来策略好坏。”
“曹孟德是阉宦之后,和这些宦官本就是一党。”
“他们耍些阴谋,给陛下看策略时,说是曹孟德献的策,也是有可能的。”
关羽听完士仁的分析,微微点了点头。
关羽献策,一是为了给百姓造福,二是为了能得到皇帝的注意。
如今,策略能推行,是一件好事。
只是没想到,被别有用心之人摘了桃子。
“将军,不如将此事告知左将军,让他为将军说句话。”
“不可!”
关羽伸手阻止,他正在和大哥赌气。
大哥增援兖州,让他随军,他没有去。
这时,怎好再求大哥为自己出头。
“士仁,曹孟德现在何处?”
“近闻兖州民变,曹孟德被赶出了兖州,现在困守荥阳。”
关羽站起身,整理了一下青色长袍,到一旁兵器架上拿来佩剑。
“士仁,随我去荥阳,我要亲自找曹孟德理论。”
士仁知道关羽的脾气又上来了,急忙拱手劝阻:“将军现在是一介白身,曹孟德位列三公,将军如何与他理论?”
“就凭某手中这三尺长剑!某要让曹孟德知道,匹夫一怒,血溅五步!”
士仁急道:“左将军东出虎牢,和曹孟德在一处,将军这不是故意让左将军为难吗?”
关羽一愣,刚刚还真没想到这一层。
如果能让大哥为难。
那就太好了!
“士仁不要劝阻,某就是要去荥阳,格杀曹孟德。”
两人正说着话,门外躁动了起来。
关羽感觉有些不对。
草庐这边多是慕名而来,结庐读书之人,向来清幽祥和,很少有这种嘈杂之声。
关羽放下佩剑,缓步走出草庐,立在檐下。
“朝廷这么做,也太不公平了!”
草庐前,无数士子聚集,一位士子拿着一张告示,朗声为关羽鸣不平。
“这策略明明是关将军献的,竟然被朝廷写作司空曹操献策。”
“我等不如直接去长安,到宫前请愿,让陛下明察。”
不少士子参与了制定劝农崇学策,也都倾注了心血。
眼看劝农崇学策被冠上了曹司空的名字,大家心里都带着怨气。
看到大家伙都来给自己鸣不平,关羽心中感激至极。
但是想想,领着一众士子去叩天子门,有些欠妥。
关羽拱手道:“诸位,陛下能推行劝农崇学策,可见其贤德,我等不当惊扰圣驾。”
“此次劝农崇学策被截夺,应是曹司空和宦官一党内外勾结,某要到荥阳,亲见曹司空,问他讨个说法!”
众人一听,纷纷点头应承。
“将军,且等在下一日,在下安排好家中事务,随将军一同去荥阳。”
“在下也愿意同往,某就不信了,朝中有贤君圣主,忠臣良将,他曹司空还能一手遮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