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周日第一次去韩国农村

到了周日,晨雾还未散尽时,姐夫的小货车已经碾过碎石路。远处山脊线浮在薄青色的天光里,像未干的水墨画洇开边缘。我抱着装满泡菜保鲜盒的纸箱,听轮胎压过田埂的沙沙声——这是要带给大田里姨母的“补给品“。

“别看现在冷清,“姐夫单手扶着方向盘,指间夹着的烟头在晨风里明明灭灭,“春天这里整面山坡都是油菜花,城里人会专门开车来拍照。“他忽然猛打方向避开路中央的野猫,惊起一群在稻田里踱步的朱鹮。

穿过架在溪流上的石桥时,我数了七座青瓦白墙的韩屋。屋顶蹲着咧嘴的獬豸瓦当,檐角挂着褪色的五方色布条。最东边那户的酱缸台格外壮观,五十多个陶瓮排列成北斗七星形状,盖着雪青色棉布——这是村里最会做辣椒酱的朴奶奶家。

“到了。“姐夫把车停在一片柿子林前。晨露浸透的黄土路上,留着拖拉机新鲜的齿痕。穿橡胶靴的姨母从塑料大棚里探出头,围裙兜着刚摘的苏子叶:“来得正好!帮我把发酵池里的米酒搅一搅。“

我在半地下的酒窖里踮脚搅动橡木桶,酒香混着泥土的腥气直往鼻子里钻。突然听见地面传来急促的韩语对话,爬上来正撞见几个穿登山服的中年人围着姨母。他们手里攥着皱巴巴的地图,领口别着首尔某大学的校徽。

“是来找'眼泪瀑布'的城市教授,“姨母往他们背影努努嘴,“说我们后山的溪涧是朝鲜时代隐士修行的地方。“她弯腰拔起一株紫苏,根须上粘着湿润的腐殖土,“其实哪有什么仙人,不过是老辈人用木渠引的山泉。“

午饭是在露天的石桌上吃的。姨母端出铸铁锅装的炖牛骨,汤里沉着晒干的沙参。姐夫变戏法似的从货车后座拎出便携燃气灶,现烤的苏子叶包肉滋滋冒油。我们身后立着三米高的稻草垛,扎成宝塔形状——这是准备秋收后烧“鼠火“驱邪用的。

暮色渐浓时,我蹲在溪边洗沾满泥巴的胶鞋。上游漂来几盏莲花灯,烛火在渐深的蓝夜里明明灭灭。对岸传来老者的洞箫声,吹的竟是《阿里郎》变调。姐夫说这是村里独居的崔老爷子,年轻时在首尔剧团吹笙,退休后回村守着一屋子传统乐器。

月光爬上晾晒辣椒的竹匾时,我躺在草席上听虫鸣。纸拉门外闪过手电筒的光束,是夜巡的村民在检查灌溉水闸。姐夫鼾声响起前嘟囔了句:“明天带你去挖野葛根,那东西煮茶能解酒...“

暗夜里飘来若有若无的酒曲香,混合着远处稻田的湿润气息。我突然想起金老师教的单词“고향“(故乡),此刻终于触摸到这个词语的温度——在老人们布满裂痕的掌心纹路里,在代代相传的陶瓮呼吸中,在连GPS都定位不到的蜿蜒阡陌间。

第二天清晨,我被院子里公鸡的打鸣声惊醒。推开纸拉门,晨雾中隐约可见几个村民在田间劳作的身影。姨母已经在大灶前忙碌,铁锅里煮着大酱汤,咕嘟咕嘟冒着热气。

“今天带你去后山挖葛根,“姐夫一边往背包里塞工具一边说,“顺便看看'眼泪瀑布'。“

我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攀爬。晨露打湿了裤脚,空气中弥漫着松针和泥土的清香。姐夫熟练地辨认着路边的植物,时不时停下来教我辨认野生的山菜。

“这是蕨菜,春天刚发芽的时候最好吃。“他指着一丛蜷曲的嫩芽说,“那边的是山蒜,味道比普通蒜更冲。“

转过一个弯,耳边传来潺潺的水声。姐夫拨开茂密的灌木丛,眼前豁然开朗——一道细长的瀑布从山崖上垂落,在晨光中闪烁着银色的光芒。水流撞击岩石的声音清脆悦耳,确实像极了落泪的声音。

“这就是'眼泪瀑布'了,“姐夫说,“传说朝鲜时代有个书生在这里隐居,每天对着瀑布流泪思念故乡。“

我蹲下身,掬起一捧清冽的山泉水。水珠从指缝间滑落,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芒。远处传来几声鸟鸣,回荡在山谷间,更添几分幽静。

挖葛根的过程并不轻松。姐夫教我辨认葛藤的叶子,然后用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挖开泥土。葛根深埋地下,需要很大的耐心才能完整挖出。我的手掌很快就被磨出了水泡,但看着逐渐堆积的收获,心里却充满了成就感。

下山时已是正午。我们背着装满葛根的竹篓,沿着田埂慢慢走回村子。路过一片稻田时,看见几个村民正在插秧。他们弯着腰,动作整齐划一,仿佛在进行某种古老的仪式。

“这是'农乐',“姐夫解释道,“以前插秧时会请农乐队来演奏,现在虽然不讲究这些了,但大家还是会一起干活。“

回到姨母家,她已经在准备午饭。新鲜的葛根被切成薄片,和牛肉一起炖煮。院子里支起了大铁锅,里面煮着刚挖来的山菜。邻居们陆续端着自家的拿手菜过来,很快摆满了整张石桌。

午饭时,村里的老人们讲起了从前的故事。他们说起战争年代的饥荒,说起集体劳作的岁月,说起年轻时的梦想。我虽然不能完全听懂,但从他们脸上的表情,能感受到那份深沉的情感。

下午,姐夫带我去参观村里的传统工艺作坊。一位老匠人正在制作韩纸,他将浸泡过的楮树皮捣碎,均匀地铺在竹帘上。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给正在晾晒的韩纸镀上一层金边。

“这种纸可以保存上千年,“老匠人自豪地说,“我们村子的韩纸曾经进贡给王室呢。“

傍晚时分,我们参加了村里的“洞祭“。村民们穿着传统韩服,在村口的神树下摆上祭品。巫女摇着铃铛,跳起古老的祭祀舞蹈。火光映照在每个人虔诚的脸上,仿佛时光倒流回了数百年前。

夜幕降临后,村民们聚在打谷场上跳起了农乐舞。鼓声、锣声、唢呐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我被拉进舞蹈的队伍,笨拙地跟着节奏摆动。虽然动作不协调,但那种融入集体的快乐却真实而强烈。

躺在姨母家的草席上,我回味着这一天的经历。窗外的月光依旧明亮,虫鸣声此起彼伏。姐夫说得对,韩国农村的魅力不仅在于美丽的自然风光,更在于那些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在于村民们朴实真挚的情感。

我想起金老师曾经说过的话:“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就要走进它的乡村。“此刻,我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在这片土地上,每一寸泥土都浸透着历史的记忆,每一个村民都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

明天就要返回首尔了,但我知道,这段乡村生活的记忆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就像那些深埋地下的葛根一样,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力。在这个快速现代化的时代,或许正是这些坚守传统的乡村,为我们保留了一份珍贵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