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圣明,这只是身为天子的分内之事。”
朱由检摇了摇头,和王象晋讨论起来了关于甘薯在陕西推广的具体问题。
首先,要有钱。
好在如今都还没到崇祯元年,大明朝的财政虽然漏洞百出,欠债无数,但勉强维持运转还是可以的。
朱由检之前算账,觉得要是自己厚着脸皮先不把那从万历朝便拖欠的老旧账单还了,拿着手里现存的钱去用,还能整顿下军队,给自己练出一支精锐之军。
更没有穷到连个甘薯都推广不了的地步。
实在不行,他还能抄家!
魏忠贤不说,光王体乾这头猪就能杀了吃肉!
其次,要有人。
世间万物,有钱没人,也是艰难。
圣旨到了陕西,能保证当地官员尽心尽力的推广吗?能保证当地的士绅不给中央来的钦差使绊子吗?能保证下面的普通人接受这种从未见过的作物吗?
对前两者,朱由检还能借着皇帝的身份,或罢或杀,毕竟就目前而言,皇帝的刀子还没锈到连个地方官都解决不了。
可最后这一者……朱由检只能力求宣传给力了。
他打算从宫里宫外挑选一些口才较好的人,跟着王象晋一起去陕西,用大白话敲锣打鼓的去乡下宣扬,用皇帝名义担保!
“朕会在宫里也种一些甘薯,到时候和陕西的百姓一起收获食用!”
朱由检急着推广甘薯,因为他记得,崇祯元年之时,陕西就要迎来一次严重的干旱,为之后的农民起义奠定基础。
在此之前,能修补的地方就修补,起码不能让起义规模到达史书记载的那程度。
而既然急切,面面俱到就不能强求了,朱由检只能以皇帝的权利强行去办!
地方种甘薯要算入政绩,不止强制百姓去种,也强迫地方官去配合,同时要求地方官员抓紧时间兴修水利,保障甘薯以及其他作物种植初期的用水。
除此之外,朱由检能给的最大支持,就是他从后世获取的相关知识了。
在接见王象晋之前,朱由检就把那些知识写成了一本小册子,还额外增加了一本关于防治蝗虫的,以备大旱之后的大蝗。
“陛下既然有决心,那此事必然可为!”
王象晋拱手说道。
他接过皇帝给的小册子看过了,其中部分知识和他所研究的一致,还有一些他自己都未曾注意过,可见皇帝的确用了心。
只是皇帝身边有能写出这种小册子的善农高手,怎么不把对方派来和自己一起去?
王象晋还想和同好一起讨论下种田的姿势呢!
可朱由检怎么可能承认自己就是传说中的种田小天才?
搞一些理论知识他还能说是从书本里领悟到的,可稼禾之事,非亲自耕耘而不可得,他深宫中长大,如何宣扬这种玄妙的缘法?
就当是民间自有奇才吧。
王象晋揣着记录了种薯十八式的小册子,只觉如获至宝,叩谢皇恩后便退出宫去,急忙翻看起来。
王象乾与弟弟一同住在王家于京城里的大宅中,因着新帝登基掀起的风雨,加之年老,也不怎么出门。
见兄弟回来,只是询问了一二。
王象晋不觉得皇帝跟自己说的是何等机密,以及之后自己要去陕西一带,兄长却是多年督抚九边,知道那边的风俗人情,便一一答了,希望兄长能给自己一些指点。
西北之地,古来民风彪悍,皇明开国以来,受限于风水流转,其风气更是上了一层楼。
王象晋也担心自己一去就被人当红薯给埋了。
王象乾一边和兄弟聊着,一边在想,新帝一登基便挂念边疆民事,且在早朝时有言,不欲初登大宝,万般不熟悉之时大动干戈,避免误伤,可见是个能稳住的。
有明君之象啊!
这次召回自家兄弟,可见后续是要用于国事,他王象乾虽老朽,却仍有心报国,只希望皇帝能善始善终,千万不能再像大明朝前几任帝王那样,刚继位刷了波“明君”风评,转而就疯狂摆烂了。
朱由检那边,倒是对王象乾的态度有所预料。
毕竟人家兄弟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不搞点情报交流才是有问题。
在双方各有默契的情况下,朱由检第二天便接见了王象乾,并针对九边情况进行了一个详细的询问。
但对王象乾特意表现出的好态度,以及暗含期待的眼神,并没有太多意会。
要起复这位九边老臣吗?
那必然是要的。
等摆平了魏忠贤后,即便朱由检求稳求妥当,也免不了有一批官员被罢免。
届时大明内忧外患不绝,朝廷摇摆,自然要有“老成持重”的臣子出来当个垫脚的,免得桌椅晃动,把上面的东西甩下去。
可官复原职就不用多想了。
朱由检搜索了脑子里有关王象乾的诸多事迹,只能说这位老先生的确是个典型的“大明文臣”。
忠心是有的,不然也不会八十多岁了,还要拖着老迈身躯去招抚虎墩兔这等势力。
能力也有,没能力做不到这督抚之位。
只是做事风格并不符合朱由检的心意。
纵观王象乾巡抚九边以来,多采用柔和手段,遇到外族闹事,本着大明不能“擅开边衅”的固有原则,基本上就是给钱解决。
孙承宗跟王象乾的矛盾也源于此。
天启三年冬,有个参将叫王楹的被朗素部杀害,孙承宗大怒,要发兵讨伐朗素,结果王象乾担心这么搞会破坏大明和蒙古诸部之间的友谊,只是低调的解决了那个杀人者,反手还给朗素加了一笔“安抚费”。
气的孙承宗大骂,哪怕知道给蒙古诸部送钱是为了双方友好,方便执行大明朝“以夷制夷”的政策,但也不能因为这件事加钱啊!
多丢人!
然后天天上疏骂王象乾,最终把这个老头给骂走了。
除此之外,朱由检还记得史书上记载,崇桢元年,蒙古部虎墩兔进攻大同,自己不得已起复王象乾商量该如何解决这件事,最后还是说要拿钱。
不能乱开边衅,能用钱摆平就用钱摆平。
这就是大明文臣在军事上的普遍看法,就比大宋不管强弱对错直接倒贴钱跪下的做法硬气了一点,毕竟大明的官员会安慰自己这是在用钱买保镖,收买边疆部落来打击不听话的那堆家伙。
朱由检如果没有脑子物理开窍,只看王象乾的表现,只怕要把这人拉入黑名单,可他现在开了窍,还时常反思自己和朝廷的过失,又觉得这种作风的流行,也不能全怪在大明文官们的身上。
这国怎?
定体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