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
  • 子金山
  • 2611字
  • 2023-08-02 17:17:30

再进考场魁天下

这年是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苏家父子重返京师,由于两年前苏门兄弟同榜中举,尤其苏东坡那才华横溢的科考答卷,苏家虽久别京师两载,名气不但未被人们遗忘,相反,经过两年多的口笔相传,名声日隆,逐渐远播。

苏洵一家人在京师安家落户了,从所购置的房产来看,苏家虽然还未领过国家的一文薪俸,应该也是小康偏上的水平:一座附带着近三百平方米花园的优雅住宅。

如果在今天,这房子的价值绝对超过一个相声演员的私家别墅。在宋代,价值几何不好说,反正绝不会是普通市民能买得起的。

父子三人现在的任务都一样:等待朝廷的委任。不过老爸比儿子们的心情急迫得多。儿子们是科举高中,做官属水到渠成;老爸是自荐跑官,做官取决于掌权人的心情,二者不可相提并论。

所以,等官的日子,苏东坡兄弟俩不会像老爸那样心中忐忑,生活过得适意安然,尤其东坡的妻子王弗,之前还顺产了一个大胖小子,起名苏迈,更增喜气。

按宋代礼法,守孝期间怀孕生子总有些说不过去。看来东坡也没拿这些儒家古礼太当回事。

果然,苏家兄弟很快接到任命:苏东坡被派为福昌县(今河南宜阳)主簿,苏辙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刚入朝为官,九品芝麻官是谁也免不掉的历练。

所谓主簿,就是一个七品知县的文书,属于秘书没挂长的级别。苏东坡兄弟大概觉得太委屈,坚持没有赴任。不过大宋朝的人事部门安置政策倒是宽松得很,不愿干也没关系,以后有了闲缺还可以再安排。

这次嫌官小不做的行为却是做对了,他们虽没等来新的工作岗位,却等来了再次扬名立万的好机会。

这年八月,仁宗皇帝准备搞一次制科策试。

制科与正常科举不同,“天子之命为制”,由皇帝亲自出题并面试,是朝廷选拔特殊人才的一种非常规考试。

制科策试,举无常科,时间不定,录取极难,能参加考试也是不易的。不过一旦录取入等,仕途从此光明,而且待遇从优,日后升迁极快,远远要比如今的博士后风光。

光彩历来伴随着极高的难度,两宋三百一十九年间,得以考取进士的有四万多人,但制科开了二十二次,入等者只有四十一人,平均每科入等不到两人。

虽然从条文上讲:“太祖设三科,布衣可自荐。”但实际到了宋仁宗时已经废除了自荐应试,并规定参加策试的考生必须有朝中大臣推荐,有资格参加考试的往届考生不过数人。但这届参加制考的考生有二十多人。

苏东坡的推荐人是欧阳修,苏辙的推荐人是龙图阁直学士杨畋。

考生的推荐人也要承担风险,一旦看走了眼,举荐人也要受到“举人不当”处分的。

欧阳修就在《举苏轼应制科状》中说道:

“……臣今保举,堪应材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欲望圣慈诏付有司,试其所对。如有谬举,臣甘伏朝典。”

这届制考,仁宗皇帝出了道怪题:让考生挑自己与朝廷的毛病!这道题等于请人来骂朝廷,难就难在考生怎么把握分寸。挑不出毛病就是考生无能无知,扯闲篇就是跑题,真指责朝廷的弊病又有对现实不满之嫌,谁敢说将来不会给扣上一顶抨击朝政的帽子?万一皇帝是“引蛇出洞”呢?

苏东坡这次多了个心眼,开篇先给仁宗皇帝戴了一顶高帽!


臣闻天下无事则公卿之言轻于鸿毛;天下有事,则匹夫之言重于泰山……今陛下处积安之时,乘不拔之势,拱手垂裳,而天下向风,动容变色,而海内震恐。虽有一事之失常,一物之不获,故未足以忧陛下也……


苏东坡夸了一阵天子圣明,笔锋一转,开始了考题要求的指责:“……天下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大臣不过遵用故事,小臣不过谨守簿书,上下相安,以苟岁月”,最后干脆点名是皇帝不懂御臣之术,总是忧虑本该大臣们忧虑的事情。

这篇要求皇帝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文章洋洋洒洒五千言,内容涉及边防战事、皇帝宫闱、政府政策、朝臣昏庸,大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朝野万户侯”的味道与风采!

但东坡毕竟先夸了皇帝,反而是性格内向沉稳的苏辙胆子更大,将矛头直接对准了皇帝本人,并且没给皇帝留一点儿脸面,答卷摘要大意:

“……古代圣人无事则深忧远虑,临事则不惊不惧,陛下却行事相反:天下无事则不忧不虑,吃喝玩乐,一旦有事则既惊且惧,这是哪门子圣人?

“尤其近岁,宫中妃嫔千计,华歌艳舞,您老人家酒色无度,疏理政事,既少听大臣忠谏,又不问朝野民情。如此日久,臣下必怠,百姓日苦,国将何存?”

这些言论要是发表在大多数朝代,苏辙这条命就算交待了。但仁宗皇帝度量非凡,发话说:“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

最终制科录取入等四人,苏东坡以文义灿然被选入了制科考试的三等,大逆不道的苏辙也入选了第四次等。

宋代制科选士分五等,一二等实际上跟今天的有奖购物得百万大奖相似,多是忽悠着顾客玩玩,从来都是空缺,以下三等又分为:三等、三次等、四等、四次等以及等于没及格的第五等。所以东坡的第三等其实就是第一等。

宋朝开国以来入第三等的,东坡之前仅有过叫吴育的一人,而且吴育入的还是第三次等,苏东坡是第三等,比他高了半格。所以,这次苏东坡得到的,是大宋朝开国百余年来唯一实实在在的状元郎!

不仅如此,这次制考终于让皇帝见识到了兄弟俩才华横溢,发榜后仁宗皇帝曾兴奋地对高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找到了两位宰相!”

将来的两位宰相啊!不是有皇帝张嘴金口玉言之说吗?苏家看来要一门出双相了!

其实,苏门兄弟再次高中是朝野高人们意料中的事。这次考试前苏辙突发疾病,宰相韩琦为此专门奏明宋仁宗:“今岁应召制科之士,唯苏轼、苏辙最有声名,今闻苏辙偶染病,未可试,如此兄弟中一人不得就试,甚非众望。”

为了让苏辙能参加考试,韩琦请求皇上将考期推后,仁宗皇帝竟然真的同意了,将考期推至九月!苏门名气可见一斑。

据李方叔的《师友谈记》记载:

考前,宰相韩琦曾对下人感慨:“我就纳闷了,二苏在此,竟还有这么多人敢来和他们较量,看来缺少自知之明的人真不少啊!怪哉!”

韩相此言传出,原打算请人推荐报考的人竟然弃考者十之八九,看来苏家之才名已经扬遍天下!

苏氏兄弟,尤其是苏轼,做官的资本更足了。

眼看东坡仕途又是一片灿烂如锦!历来好事多磨,现在时光已经磨去了五个年头,官运也该到苏家了吧?

实际上苏家的官运已经提前一年到来了。早在去年苏氏兄弟等待制考之时,老爸苏洵的跑官终见成果,未经考试便被封校书郎,其后又被命修礼书,也就是专职为皇家作传,这正是苏洵的特长,老苏家的运气来了!

对于苏东坡来说,最兴奋的莫过于即将结束近半年的苦捱。

之前的半年,自仁宗嘉祐六年的正月起,东坡和苏辙为了集中精力复习备考,便从家中搬到了清静的怀远驿,在这儿闭门读书。这半年多,两兄弟觉得从老爸手里要钱不易,连最爱吃肉的苏东坡都吃了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