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个小孩:成年人更应保有孩子的天性
- (英)埃德·詹姆斯等
- 2806字
- 2023-07-28 14:45:30
第1章
为何非要不幸福
我们发现,处在灰色地带的许多人有一个共同点:面对不如意的生活,他们怀有遗憾,并常常想象另一番更如意的景象,在空想中度日。对未来怀有梦想是可贵的,但处在灰色地带的梦想只是空想,应另当别论。
处在灰色地带的人不是怀着兴奋的心情朝目标努力,而是想逃离现状,或者明知自己能够有所作为,并且为之浮想联翩,但就是不采取行动,同时为自己找借口,如一位受访者所说,“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事,顾不上。”一个人只有空想,却没有采取行动的真实动力或意愿,终究是一事无成。
灰色地带的空想者不行动的原因:要么不真心相信梦想可以实现,要么害怕失败。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人因为久久未能如愿而心生幽怨,他们不再真心地憧憬未来能实现什么,而开始遗憾当初未能实现什么。这是一种放弃:想要逃离现状的同时,又接受了安逸的灰色生活。
孩子们不会这样做。
如果孩子们梦想做宇航员、芭蕾舞演员或飞行员,那么他们真的认为有一天这些梦想会成真。对他们而言,没有不可能的事。他们不担心自己会成功还是会失败。他们在游戏中假装自己是宇航员,在乘坐太空飞船飞向月球时,他们知道这是游戏,但他们依然感到非常快乐,仿佛这就是现实。虽然他们还不是真正的宇航员,但他们并不会为此感到烦恼!恰恰相反,对他们而言,想象自己当宇航员的样子能够给他们带来动力,鼓舞他们阅读有关太空的书籍,并通过望远镜遥望星空,从而获得满足感。
然而,慢慢地,社会教给孩子们失败是可耻的,而且答案有对错之分,答错了很丢人。成年人可能会告诫孩子们,他们的梦想不太可能实现,孩子们长大后自己也相信了。随着不断的成长,在环境的影响下,每个人的心中都会充满疑虑与消极因素。于是,做想做的事、改变现状、追求目标似乎无比困难,甚至完全不可能实现。
作为心理教练,我们的部分工作就是帮助人们摒除被灌输的负面观念,使人们像孩子一样重新拥有梦想,做出有益于自身的取舍,进而实现目标。
玩是一门艺术,孩子们天生就知道怎么玩,而成年人却往往是门外汉。玩是享受当下,它既是享受到达目的地的快乐,也是享受沿途的快乐。玩就要玩在当下,玩在通向远方的路上。相比之下,大部分成年人在想,“要是能去某地就好了”“要是能像某人就好了”“要是能做某事就好了”,但内心从不相信自己真的能去某地、能像某人、能做某事,同时,又因为这些不如意而感叹人生不公平。这是何等矛盾的心态!在这方面,孩子们的思维模式更加合理。你多久没有抛开思想的束缚,像孩子一样地玩了?
说到底,空想的根本原因是人们都想追求幸福。这是一种美好的追求。多年来,有大量关于幸福的调查与研究,研究人员逐渐得出要想获得幸福有哪些规律可循。哈佛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在分析大量数据后提出,幸福的秘诀是无论做什么都要开心;与亲近的人增进感情;找准方向,持续努力;自己擅长什么,就多做什么;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健康与经济状况。在其余各章中,我们将探讨这些观点。
当今的问题是,人们将幸福与短暂的快感混为一谈。许多人追求多巴胺等脑内化学物质带来的快感,但这种快感很快就会烟消云散,无法营造持续一生、内心深处的满足感。我们沦为机器人,一味地追求快感——开新车、找新伴侣、穿新鞋,甚至参加为期一天、让人热血沸腾但没有真正改变的培训活动。我们奔波于这些外在事物之间,却从不审视内心、由内而外地改善现状。
这是因为有益与无益有时难以分辨,还因为多巴胺带来的短暂快感唾手可得。例如,在公司度过百无聊赖的一天后,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我们可以在快餐店点一份汉堡和薯条。相比之下,要想保持长期的满足感,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首先,三思而后行。在做一件事前,我们要想一想这件事只能带来短暂的快感,还是有助于长期幸福?我们会发现,答案往往非此即彼。吃甜甜圈会让我们感受到多巴胺的刺激,但如果吃完后我们变胖了,那么这是否有助于长期幸福呢?很可能不会。
为避免概念不清,下文不使用“幸福”一词,而使用“知足”或“心态平和”,因为人生难免不如意。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每天、每时、每刻都感到幸福是不可能的,但内心保持一份知足感是有可能的,即便在不顺利的一天也是如此。也许每天清晨,你总在自我暗示,一个声音喋喋不休地说这不如意、那不如意,但你可以摆脱这个声音,这是有可能的。此外,没有最幸福,只有更幸福,而且是更持久的幸福,这是有可能的。
在一个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年代,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我们时时都在与他人比幸福。社交媒体上他人的生活如此完美——完美的房子、完美的宠物、完美的假期,令我们艳羡不已。
然而,我们所比的是自己的现实与他人光鲜亮丽的一面。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人想让我们看到的,而且为了拍摄这些照片,他们也许曾大费周章。所有乏善可陈的部分他人是看不到的,因为他们不会把它上传到社交平台。幸福是不可比的,因为我们无从知道他人的幸福感究竟有多少。
同时,在社交媒体外,我们仍然在“比”中备受煎熬。我们认为,自己拥有的一切只有在“比”的过程中才有价值,而这恰恰使我们放弃了决定权:只要邻居家的电视机比我们家的大,我们就无法知足。邻居随时可能买更大的电视机,所以我们永远无法知足。这样的思维模式可不高明!
我们知道,许多人梦想买彩票后中奖,他们研读有关中奖者的各种报道,恨不得自己就是幸运儿。然而,你并不需要很多财富,财富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新问题,这是事实。你要认清的是,你的动力在哪里、你想做什么、如何感到满足。认清了这些,他人拥有什么对你来说都不重要了。这是内心的一种状态。
看看七岁以下的孩子。当有新玩具时,他们会玩得很开心,无论其他孩子有什么都是如此。即便没有玩具,只发挥想象力,他们同样会玩得很开心。从社会整体看,我们肯定可以多享受自己拥有的,同时少觊觎他人拥有的。
那么,如果不想在灰色地带中空想,我们应该如何做呢?我们应当规划人生,而不是随波逐流。我们应当行使决定权。注意不要落入陷阱,不要既不知道为何落入陷阱,也不知道如何逃出来。已经落入陷阱的人要认识到,要想逃出来,就要改变现状,而能改变现状的只有你自己。
本书将助你一臂之力。首先,我们要注意许多成年人的生活中都存在一个现象,他们认为,生活就是朝着最终的乌托邦奋斗,他们希望“有朝一日”生活会变得极其美好,这样的人数不胜数。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称之为“明日果酱”式期许,成年人对孩子们说,以后他们会升入天堂,过着幸福的生活,但眼下他们要爬上屋顶,扫烟囱。
当今社会,很多人寄希望于退休后的幸福生活。虽然有人也许会在退休后更幸福,但在退休前的几十年内,趁着自己年轻、健康去享受快乐的生活不是更可取吗?
做个小孩
有愿望,就为之努力。为自己的决定、行为负责,保持心态平和。以今天为起点,不要害怕失败——不要忘记,孩子们从不害怕失败,本书的主题正是做个小孩。
在下一章中,我们将探讨“过度思考”这一话题,阐释它为何对人们无益,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小贴士,帮助你更有成效地思考。